当前位置: 首页 > article >正文

K-Means聚类

文章目录

    • 概要
    • 整体架构流程
    • 技术名词解释
    • 技术细节
    • 小结

概要

K-means聚类算法实现

技术细节

选取的数据集是sklearn.datasets里面的鸢尾花数据集,方便最后的算法评价

根据手肘法(即根据SSE代价函数)得出最合适的k值。

此处思路是先根据E=\sum_{i}^{k}\sum\left | x-\bar{x_{i}} \right |^{2}

定义函数sse,然后在find_k函数中作出sse关于k值变化的点图,得到k=3为最合适的。

然后为了与后续操作形成更加明显的对比,先作了数据集的两组数据的相关散点图。代码和结果如下:

初始簇中心的选择:

此处随机选择最靠前的K个样本作为初始聚类中心。

因为是分为三簇,此处的思想是先利用cdist()函数计算各样本点到上一次迭代的聚类中心的距离,根据各点对应的距离最小值得到各样本点所在的簇。将各簇存在同一个列表中进行存储。并利用list的sum()函数除以列表长度计算聚类中心的坐标。最终返回分类后的各簇情况和聚类中心组成的列表。

每次迭代classification函数都是一次簇的更新运算。

后面的代码利用了迭代的方式,如果得到的聚类中心与上一次的聚类中心不同就对数据对象进行重新分配,最终得到最后的聚类中心和聚类情况。

输出结果:

此处的思想是直接读取迭代结束后返回的存放聚类情况的列表a,分别用不同的点的样式表示各簇数据,并将最后的三个聚类中心标出,最终可视化得到如下图。

代码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sklearn.cluster import KMeans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load_iris
from scipy.spatial.distance import cdist
iris = load_iris()
X = iris.data[:]
def sse(k,X):#代价函数
    x=0
    km=KMeans(n_clusters=k)
    km.fit(X)
    d=cdist(X,km.cluster_centers_)
    for i in d:
        x+=min(i)**2
    return x
def find_k(X):
    #绘图
    y=[]
    k=np.arange(1,10)
    for i in k:
        y.append(sse(i,X))
    plt.scatter(k, y, c = "blue", marker='+', label='label2')
    plt.xlabel('k')
    plt.ylabel('sse')
    plt.show()
def show(X):
    # 取其中两个维度,绘制原始数据散点分布图
    # x, y为散点坐标,c是散点颜色,marker是散点样式(如'o'为实心圆)
    x=[]
    y=[]
    for i in X:
        x.append(i[0])
        y.append(i[1])
    plt.scatter(x,y)#可视化一组数据
    # 横坐标轴标签
    plt.xlabel('sepal length')
    # 纵坐标轴标签
    plt.ylabel('sepal width')
    # plt.legend设置图例的位置
    plt.legend(loc=2)
    plt.show()
# print(iris)
def center(X,k):#随机选取聚类中心
    l=[]
    for i in range(k):
        l.append(list(X[i]))
    return l
def classification(X,l):
    a=[[],[],[]]
    b=[]
    d=cdist(X,l)
    for i in range(len(d)):
        for j in range(len(l)):
            if d[i][j]==min(d[i]):
                a[j].append(X[i])
    for i in range(len(a)):
        b.append(list(sum(a[i])/len(a[i])))
    return a,b#以l为聚类中心分类后的a和新聚类中心b
find_k(X)#根据SSE和K的关系,选择k=3
show(X)
l=center(X,3)
a,b=classification(X,l)
while True:
    if l==b:
        break
    l=b
    a,b=classification(X,l)
print(b)
# 取其中两个维度,绘制聚类后散点分布图
# x, y为散点坐标,c是散点颜色,marker是散点样式(如'o'为实心圆)
x=[]
y=[]
for j in a[0]:
    x.append(j[0])
    y.append(j[1])
plt.scatter(x,y,marker='*')#可视化一组数据
x=[]
y=[]
for j in a[1]:
    x.append(j[0])
    y.append(j[1])
plt.scatter(x,y,marker='+')#可视化一组数据
x=[]
y=[]
for j in a[2]:
    x.append(j[0])
    y.append(j[1])
plt.scatter(x,y,marker='.')#可视化一组数据
x=[]
y=[]
for j in b:
    x.append(j[0])
    y.append(j[1])
plt.scatter(x,y,marker='o')#可视化一组数据
    # 横坐标轴标签
plt.xlabel('sepal length')
    # 纵坐标轴标签
plt.ylabel('sepal width')
    # plt.legend设置图例的位置
plt.legend(loc=2)
plt.show()

小结

        刚开始无法确定合适的k值查阅了很多资料,最终决定利用手肘法。不过感觉手肘法是通过先聚类然后得出合适的k值的,感觉还是有点更适合最后作为算法评价标准。可是看到资料上大部分确定k值的方法都是需要先利用KMeans函数进行计算,感觉这个k值的确定还是比较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在聚类过程中还有被聚类情况的存储形式所困扰,尝试过用字典还有其他形式的列表存储,最后在后面编码的过程中,才想到用列表里面的元素表示不同簇。


http://www.kler.cn/a/134092.html

相关文章:

  • 综述:大语言模型在机器人导航中的最新进展!
  • 深度学习 DAY1:RNN 神经网络及其变体网络(LSTM、GRU)
  • 《自动驾驶与机器人中的SLAM技术》ch4:基于预积分和图优化的 GINS
  • MySQL HASH索引详解
  • 麒麟系统下载依赖到本地
  • PCL K4PCS算法实现点云粗配准【2025最新版】
  • 数电实验-----实现74LS139芯片扩展为3-8译码器以及应用(Quartus II )
  • 【VSCode】Visual Studio Code 下载与安装教程
  • macos 配置ndk环境
  • 【DevOps】Git 图文详解(四):Git 使用入门
  • 阿坤老师的独特瓷器(Java详解)
  • Linux下快速确定目标服务器支持哪些协议和密码套件
  • 学习网络编程No.10【深入学习HTTPS】
  • sqlite 判断数据表是否存在 失效的一种情况
  • Python数据分析实战① Python实现数据可视化
  • Unity中Shader法线贴图(上)
  • qt 重载信号,使用““方式进行connect()调用解决方案
  • 【算法与数据结构】前言
  • WPF中如何在MVVM模式下关闭窗口
  • 【0到1学习Unity脚本编程】第一人称视角的角色控制器
  • 技术贴 | SQL 执行 - 执行器优化
  • 【六袆 - MySQL】SQL优化;Explain SQL执行计划分析;
  • WPF位图效果
  • 详解ssh远程登录服务
  • 基于卡尔曼滤波实现行人目标跟踪
  • 【广州华锐互动VRAR】VR元宇宙技术在气象卫星知识科普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