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article >正文

视频结构化从入门到精通——行为分析类应用

行为分析类应用

1. 认识行为分析

  • 监控/判断视频画面中目标的运动过程、携带属性等。从数据中自动识别、跟踪和理解人类或物体行为。

1. 车的行为分析应用

车辆行为分析主要用于监控和管理车辆的动态行为,广泛应用于智能交通、城市管理和安全监控。关键应用包括:

  • 交通违规检测:监控车辆是否违反交通规则,如闯红灯、超速行驶、逆行等。通过视频监控和AI算法,系统可以自动识别违规行为并生成证据。
  • 车辆轨迹跟踪:跟踪特定车辆的运动轨迹,分析其行驶路线、停留时间等信息,帮助执法部门进行交通管理和犯罪追踪。
  • 停车管理:在停车场中,行为分析用于监控车辆进出、停车位置和时间,有助于优化停车资源的利用,并为车主提供导航服务。
  • 交通流量监测:通过分析不同时间段的车辆流量数据,系统可以优化信号灯控制,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减少交通拥堵。

2. 人的行为分析应用

人的行为分析侧重于监控和理解人类的活动模式,应用领域包括公共安全、零售管理和医疗健康等。具体应用如下:

  • 人群密度监控:在大型公共场所,如车站、商场或体育场馆,行为分析可以实时监控人群密度,预防踩踏等事故的发生,保障公共安全。
  • 行为异常检测:识别异常行为,如徘徊、聚集、打架或突然奔跑等,用于提前预警潜在的安全威胁。
  • 客户行为分析:在零售店中,分析顾客的行为路径、停留时间和关注商品,帮助优化商品摆放和营销策略,提高销售转化率。
  • 健康监控:在老年人护理中,行为分析可以用于监测日常活动,检测异常情况如跌倒,及时提供帮助和报警。

3. 小区的行为分析应用

小区行为分析主要用于提升社区安全、管理效率和居民生活质量。应用场景包括:

  • 出入管理:监控小区人员和车辆的出入情况,识别住户、访客和陌生人,并自动记录出入时间,确保小区安全。
  • 安全巡逻:通过摄像头和行为分析,自动检测小区内的可疑行为,如夜间的异常活动或非住户的长时间停留,增强安保措施。
  • 环境监控:监控公共区域的环境,如垃圾堆放、设施损坏等情况,并自动生成报告,帮助物业及时处理,提高社区环境质量。
  • 智能家居联动:结合行为分析数据,小区管理系统可以实现智能家居设备的自动控制,如监测住户进出并联动开启或关闭灯光、空调等设备,提升居住体验。

这些行为分析应用通过智能化手段,大大提升了交通管理、公共安全和社区服务的效率与质量,促进了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 交通场景的行为分析案例

案例1:智能交通灯管理
在某些城市,智能交通灯管理系统通过行为分析来优化交通流量。系统通过监控摄像头和AI算法,分析路口车辆的数量、速度和行人过街的情况。根据实时交通状况,系统动态调整交通灯的切换时间,减少车辆的等待时间,降低交通拥堵。例如,北京的某些路口已经采用了这种技术,大大提升了通行效率。

案例2:违法行为检测
在高速公路或城市道路上,行为分析被用于检测各种违法行为,如超速、闯红灯、逆行和不按规定车道行驶等。系统通过视频监控和车辆检测技术,实时识别并记录这些违规行为,生成自动化的罚单或警告通知。例如,上海部分高速路段的监控系统能够自动检测超速车辆,并立即发出罚单。

案例3:行人和非机动车行为监测
在一些城市的繁忙街道,行为分析系统用于监控行人和非机动车的行为。系统可以识别非法横穿马路、行人不遵守交通信号灯、自行车逆行等行为,并自动通知交通管理部门采取行动。这种系统的应用不仅提高了道路安全,还增强了行人的遵规守法意识。

5. 交通场景下的行为分析类型

  1. 车辆行为分析

    • 交通流量分析:分析道路上车辆的数量、速度和分布情况,用于交通流量管理和优化信号灯控制。
    • 违章行为检测:检测超速、闯红灯、逆行、非法变道等交通违规行为。
    • 停车行为分析:监控车辆在停车场或路边的停车行为,检测非法停车和占用消防通道等行为。
  2. 行人行为分析

    • 行人过街行为:监控行人是否遵守交通信号灯、是否在规定的斑马线过街等。
    • 异常行为检测:如长时间滞留在危险区域、随意横穿马路等。
    • 人群密度监控:分析特定区域内的行人密度,预防踩踏事故,尤其是在大型活动或节假日期间。
  3. 非机动车行为分析

    • 非机动车道行为分析:检测电动车、自行车等是否在指定车道行驶,识别逆行或闯红灯的行为。
    • 骑行安全分析:监控骑行者是否佩戴头盔,是否遵守交通规则,预防事故发生。
  4. 环境行为分析

    • 天气与路况分析:通过分析天气变化、路面情况与交通行为之间的关系,系统可以提前预警并发布行车安全提示。
    • 事故分析:当发生交通事故时,行为分析可以帮助识别事故发生的原因,如车辆超速、疲劳驾驶等。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 行为分析的前提:目标跟踪

1. 目标跟踪的必要性

在视频行为分析中,目标跟踪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技术。目标跟踪通过解决帧间独立性问题、提供运动轨迹信息和减少重复计算,使得行为分析变得更加可靠和高效。在交通监控、公共安全等应用场景中,目标跟踪是实现精准行为分析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撑。

1. 帧与帧之间的检测结果互相独立
  • 在视频流中,每一帧的目标检测结果都是独立的。如果没有目标跟踪技术,将难以建立连续帧之间的关联。这意味着系统可能会在每一帧中将同一目标误认为是不同的对象,导致重复计数或错误分析。
  • 通过目标跟踪,可以为每个检测到的对象分配一个唯一的ID,从而确保在不同帧中识别出同一个目标。这为后续的行为分析提供了连续性和准确性。
2. 大部分行为判断依赖目标的运动轨迹
  • 行为分析不仅仅是对单帧中的静态信息进行分析,更多时候需要分析目标在时间上的运动轨迹。例如,判断一个人是否在徘徊、一个车辆是否违规变道,都是基于目标的运动轨迹。没有目标跟踪技术,这些行为的判断将变得不可能或者非常不准确。
  • 通过跟踪目标,可以获取目标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置信息,从而准确分析其行为模式。
3. 减少行为判断次数(同一ID的状态维护)
  • 目标跟踪技术通过为每个目标分配一个唯一的ID并在视频流中持续跟踪,可以维护每个目标的状态。
  • 系统不需要在每一帧都重新判断目标的行为,而是可以基于之前的状态信息进行更新和推断。这样不仅减少了计算量,也提升了行为分析的效率和准确性。
  • 例:跟踪一辆车的ID可以让系统更快地判断其是否在短时间内违规变道,而不需要在每一帧都重新进行完整的行为分析。

2. 目标跟踪的手段

  • 基于IoU的方式简单直接,适合场景变化不大的情况。
  • SORT通过位置预测增强了跟踪的连续性,适用于一般场景下的实时多目标跟踪。
  • DeepSORT则进一步引入了特征匹配,大幅提升了在复杂环境中的跟踪鲁棒性,适合需要高精度、多目标识别的应用场景。
1. 基于IoU的目标关联方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IoU是目标检测和跟踪中的一种常用度量方式。基于IoU的目标关联方式是指通过计算当前帧中检测到的目标边界框与上一帧跟踪目标边界框的IoU值,来判断它们是否属于同一目标。

  • 工作原理:在每一帧中,系统计算检测到的目标与跟踪目标的边界框之间的IoU。如果IoU值超过某个预设的阈值(通常为0.5),则认为这两个边界框属于同一目标。这种方式的优点是简单且高效,但在目标发生较大形变或快速运动时,IoU值可能会降低,导致目标跟踪失败。
2. 基于IoU+位置预测的目标关联方式(SORT)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SORT是一种基于IOU和卡尔曼滤波器位置预测的目标跟踪算法,旨在提供实时的多目标跟踪。

  • 工作原理:在SORT中,卡尔曼滤波器用于对目标的状态(如位置和速度)进行预测。每一帧中,系统首先使用卡尔曼滤波器预测目标的当前位置,然后计算预测位置和检测到的位置之间的IoU。通过结合位置预测和IoU值,SORT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应对目标的快速运动或轻微形变,提升目标关联的鲁棒性。

  • 优势:SORT在轻量级计算设备上能实现实时跟踪,适合应用在资源受限的场景中。然而,SORT仍然容易受到目标遮挡或形变的影响,因为它仅依赖于几何信息进行目标关联。

3. 基于IoU+位置预测+特征匹配的目标关联方式(DeepSORT)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DeepSORT是SORT的改进版本,结合了IoU、位置预测以及特征匹配,显著提升了多目标跟踪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 工作原理
    1. IoU和位置预测:与SORT类似,DeepSORT首先通过卡尔曼滤波器进行位置预测,并计算IoU值来初步关联目标。
    2. 特征匹配:在此基础上,DeepSORT引入了目标的外观特征(如颜色、纹理等),通过卷积神经网络提取特征向量。然后,它使用余弦距离等度量方法,计算新检测到的目标与历史目标之间的特征匹配度。特征匹配使得DeepSORT能够在目标遮挡、形变甚至短暂丢失的情况下保持较高的关联准确性。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优势:DeepSORT通过结合几何信息(IoU)、运动信息(位置预测)和视觉信息(特征匹配),在复杂场景下(如密集人群、遮挡等)提供了更稳定的跟踪效果。尽管计算复杂性增加,但它在大多数实际应用中仍能保持接近实时的性能。

3 行为分析之目标跨线(闯入)

1. 应用领域

  • 人流分析
  • 车流分析
  • 禁止区域闯入分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 跨线(闯入)判断流程

跨线(闯入)行为的检测与判断在智能监控系统中是一项常见的功能,广泛应用于交通监控、安全监控等领域。以下是详细的跨线判断流程:

1. 区域设置与线条定义
  • 预先定义监控区域:首先,在监控画面中定义需要监控的区域或线条。例如,在交通监控中,可以在画面中定义车道线、停止线等。在安全监控中,可以定义出入区域的边界线。
  • 设置触发线:在监控区域内绘制一条或多条虚拟的触发线(可以是单线或多线),作为跨线行为判断的依据。
2. 目标检测与跟踪
  • 目标检测:系统通过目标检测算法(如YOLO、Faster R-CNN等)识别视频中的运动目标,通常包括车辆、行人等。
  • 目标跟踪:对检测到的目标进行跟踪,获取目标在视频中的运动轨迹。目标跟踪技术如SORT、DeepSORT可以提供目标的连续位置变化信息。
3. 位置判断
  • 获取目标边界框:每个被跟踪的目标都拥有一个边界框,系统在每一帧中获取该边界框的位置信息,包括目标的中心点或任意边缘点的坐标。
  • 判断边界框与触发线的相对位置:系统通过判断目标边界框的坐标与预设的触发线的位置关系,来确定目标是否接近或跨越了触发线。
4. 跨线行为检测
  • 跨线条件判断:一旦目标边界框的某些点(如中心点或某个边缘点)从触发线的一侧移动到了另一侧,系统就判断目标发生了跨线行为。
  • 方向性判断(可选):在某些情况下,跨线行为的判断需要考虑方向性。例如,在交通场景中,车辆从停止线前越过停止线进入路口才算违规,反向则不算。因此,系统可能需要结合目标的运动方向来判断跨线行为是否成立。
5. 行为确认与事件触发
  • 时间与空间连续性判断:为了避免误判,系统可以要求跨线行为在若干帧内连续发生,或要求目标在特定的时间内保持在跨线后的区域。
  • 事件记录与报警:一旦确认跨线行为,系统可以触发报警、记录事件信息(如时间、位置、目标ID等),并保存相关视频片段作为证据。
6. 后续处理
  • 事件分类与处理:系统可以根据跨线行为的类型(如车辆闯红灯、非法闯入禁区)进行分类,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发出警告、通知相关人员或自动生成处罚记录。
  • 数据分析与反馈:系统可以记录并分析跨线事件的频率、发生位置和时间,以改进监控策略或优化线条设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7. 跨线判断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8. 闯入逻辑判断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 行为分析之目标停止(逗留)

1. 逗留应用场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 逗留判断流程

逗留判断是监控系统中用于检测目标(如人、车辆等)在某一特定区域内停留时间过长的行为。以下是具体的逗留判断流程:

1. 区域设定
  • 定义监控区域:在监控画面中,首先需要定义一个或多个需要监控的区域(例如建筑物入口、禁区等)。这些区域通常被称为“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 ROI)”。
2. 目标检测
  • 目标识别:使用目标检测算法(如YOLO、Faster R-CNN等)识别进入监控区域的目标,获取目标的边界框和位置。
3. 目标跟踪
  • 分配ID并跟踪:对每个检测到的目标分配一个唯一的ID,并持续跟踪其在监控区域中的运动轨迹,记录目标的位置信息和时间信息。
  • 更新轨迹:目标在区域中的位置和时间信息会随着视频帧的变化不断更新。
4. 时间监测
  • 时间累计:当一个目标进入指定的监控区域后,开始记录其进入该区域的时间,并持续累积其在该区域内的停留时间。
  • 时间阈值设定:系统预设一个时间阈值,例如60秒。如果目标在该区域内的停留时间超过此阈值,则认为该目标存在逗留行为。
5. 逗留判断
  • 比较时间:定期检查目标在监控区域内的停留时间,比较该时间是否超过设定的阈值。
  • 异常标记:如果目标的停留时间超过阈值,系统将标记该目标为“逗留状态”,并触发进一步的操作,如报警或记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6. 事件处理
  • 报警或通知:一旦确认逗留行为,系统可以触发报警、通知安全人员或自动记录该事件,以便进一步处理。
  • 事件记录:保存逗留目标的相关信息,包括进入时间、逗留时长、目标ID、监控区域等数据,并存储视频片段作为证据。
7. 后续处理
  • 行为分析:根据目标的逗留情况,系统可以进一步分析其行为模式(例如是否存在可疑行为),并采取相应措施。
  • 数据存储与反馈:将逗留事件的数据存储起来,并通过数据分析调整监控策略或阈值设定,以优化系统的响应能力。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5 行为分析之目标聚集

1. 聚集应用场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 聚集判断流程

聚集判断用于检测多个目标(如人、车辆等)在特定区域内出现异常密集的情况,常用于公共安全、交通管理等领域。以下是具体的聚集判断流程:

1. 区域设定
  • 定义监控区域:在监控画面中,首先需要定义一个或多个需要监控的区域,通常称为“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 ROI)”。这些区域是系统关注的重点区域,如广场、出口或交通路口。
2. 目标检测
  • 目标识别:使用目标检测算法(如YOLO、Faster R-CNN等)识别进入监控区域的目标,获取每个目标的边界框和位置。
  • 密度检测:在区域内检测目标的密度,确定每个单位面积内的目标数量。
3. 目标跟踪
  • 分配ID并跟踪:对每个检测到的目标分配一个唯一的ID,并持续跟踪其在监控区域中的运动轨迹,记录其位置和时间信息。
  • 更新目标信息:目标的位置信息会随时间不断更新,以便实时分析区域内目标的变化情况。
4. 密度计算
  • 计算密度:在指定区域内,实时计算单位面积内的目标数量。这可以通过划分区域网格(如3x3或4x4)并统计每个网格内的目标数量来实现。
  • 设定密度阈值:根据应用场景设定一个密度阈值(如每平方米不超过5人)。一旦某一区域的目标密度超过该阈值,可能表示出现了异常聚集情况。
5. 聚集判断
  • 比较密度与阈值:系统会持续监控每个区域的密度变化,将实际密度与预设阈值进行比较。如果某一区域的密度持续超过阈值,则认为该区域存在聚集现象。
  • 持续性判断:为避免瞬时波动引发误判,系统可能要求密度超过阈值的情况在一定时间段内持续存在,才会触发聚集判断。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6. 事件处理
  • 报警或通知:一旦确认聚集行为,系统可以触发报警、通知管理人员或自动记录该事件。对于公共安全场景,可能会进一步通知执法或应急响应部门。
  • 事件记录:保存聚集事件的相关信息,包括区域、目标数量、密度、持续时间等,并存储视频片段作为分析依据。
7. 后续处理
  • 行为分析:基于聚集事件,进一步分析区域内目标的行为模式(如是否存在危险行为或潜在冲突),并采取适当的措施。
  • 数据存储与反馈:将聚集事件的数据存储起来,并通过数据分析调整监控策略或阈值设定,以优化系统的响应能力。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6 行为分析之特定条件告警

1. 应用场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 特定条件告警流程

特定条件下的告警流程是一个复杂的逻辑链条,涉及条件设定、实时监控、条件判断、告警触发、事件记录与响应等多个步骤。通过这一流程,系统能够在异常情况发生时及时检测并做出相应处理,确保安全和系统的正常运行。在监控系统或安全系统中,特定条件下的告警流程通常用于检测和响应某些预定义的异常情况。

1. 条件设定
  • 定义触发条件:根据应用场景预设告警触发条件,例如:区域内的目标数量超过阈值、某个时间段内的逗留时间超出限值、特定行为(如跨线、闯入等)发生等。
  • 设定时间与空间参数:告警条件可能还包括时间限制(如在夜间特定时间段)或特定区域内的触发(如仅在监控区A内有效)。
2. 实时监控
  • 数据采集:系统通过摄像头、传感器等设备持续采集环境数据,如视频流、温度、声音等。
  • 实时分析:使用目标检测、运动分析或其他数据处理算法,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判断是否满足预设的告警条件。
3. 条件判断
  • 匹配条件:将实时监控到的数据与预设的告警条件进行对比。例如,判断当前目标数量是否超过设定阈值,或某区域内是否发生了跨线行为。
  • 多条件组合判断:在某些复杂场景下,告警触发可能需要多个条件组合满足,如在指定时间段内的聚集事件,同时伴随着异常声音等。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 告警触发
  • 触发告警:当某一特定条件或组合条件被满足时,系统立即触发告警。这可能包括发出声光警报、推送通知至监控中心、发送短信或邮件至相关人员等。
  • 告警级别:根据条件的严重性,系统可能设置不同的告警级别,如普通告警、紧急告警等,对应不同的响应措施。
5. 事件记录
  • 记录详情:系统在触发告警的同时,记录相关事件的详细信息,包括告警时间、触发条件、相关目标的特征数据(如位置、运动轨迹)、视频片段等。
  • 数据存储:将这些记录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以便日后查询和分析。
6. 响应与处理
  • 人员响应:根据告警级别和类型,通知相应的人员或团队进行处理,如安保人员出动、远程关闭某些系统等。
  • 自动化处理:在某些场景下,系统可能会自动执行预定义的操作,例如锁定门禁、调整摄像头角度、启动应急预案等。
7. 后续分析
  • 事件回溯:通过分析事件记录,了解告警触发的具体原因和过程,并评估系统响应的效果。
  • 优化策略:基于分析结果,优化告警条件设定和系统的响应策略,以减少误报或漏报,并提高系统的整体效率。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7 行为分析类应用开发的难点

1. 跟踪不稳定

  • 挑战:在实际应用中,目标跟踪可能因遮挡、光照变化、目标快速移动等原因而出现不稳定性或目标丢失。这会导致行为分析的准确性下降。
  • 应对:采用先进的多目标跟踪算法(如DeepSORT、TrackNet)来提高跟踪的稳定性。通过融合多传感器数据(如摄像头与雷达数据)来增强系统的鲁棒性。此外,利用预测算法补偿短时间的目标丢失。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 3D场景->2D画面部分信息丢失

  • 挑战:将真实的3D场景投影到2D画面时,会丢失深度信息和空间关系,这对目标的准确检测与行为分析带来挑战。例如,遮挡的目标在2D画面中可能完全不可见。
  • 应对:使用多视角摄像头系统重建目标的3D信息,或通过单目深度估计算法来补偿部分深度信息丢失。此外,基于场景理解的模型(如3D卷积神经网络)可以在2D画面中更好地捕捉三维空间线索。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 场景画面变化

  • 挑战:监控场景的动态变化,如光照条件变化、背景物体移动、天气变化等,都会影响目标检测与行为分析的稳定性。这些变化会导致系统误判或漏判行为。
  • 应对:采用自适应背景建模技术,可以动态更新背景模型以应对场景变化。利用数据增强技术,让模型在训练时考虑多种场景变化,提高对实际环境的适应性。使用实时监控场景变化的系统(如智能视频分析)来调整分析策略。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参考

https://www.bilibili.com/cheese/play/ss10426?query_from=0&search_id=5162458312674377813&search_query=周见智&csource=common_hpsearch_null_null&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


http://www.kler.cn/a/290152.html

相关文章:

  • Matplotlib 直方图:数据可视化基础
  • MySQL-事务
  • IEEE PDF eXpress 报错解决 Error in converting file + font not embedded
  • 海康二次开发学习笔记9-通讯触发及模块列表获取
  • LLM手撕
  • JS笔记
  • js逆向——RSA实战案例讲解
  • UART串口通信——FPGA学习笔记9
  • tekton什么情况下在Dockerfile中需要用copy
  • anaconda创建虚拟环境
  • 机器学习数学公式推导之高斯分布
  • 雨情教务排课系统
  • 数字化转型升级探索(二)
  • Java | Leetcode Java题解之第387题字符串中的第一个唯一字符
  • 计算机网络 数据链路层2
  • 网络编程学习:TCP/IP协议
  • 【安全科普】学完网络安全出去能做什么工作?
  • 【ES实战】Elasticsearch中Task的简单管理说明
  • css加载一张图片 设置整个页面背景
  • 淘宝扭蛋机小程序开发,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 【嵌入式学习笔记】---- STM32里的DMA
  • 小皮面板webman ai项目本地启动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