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电话“轰炸式“营销背后:银行生存战与我们的“贷“价生活
值此佳节之际,为了给亲朋好友挑选上乘的烟酒以表心意,我不慎动用了信用卡,不经意间消费了数万元。平日里节俭惯了,此番大额支出后,竟引来了一波接一波的电话营销攻势,有的官方的,有的是第三方机构打的,无论是分期还款建议,还是备用金推销,如同潮水般涌来,让人颇感不胜其烦,仿佛置身于一场不期而遇的“电话风暴”。
环顾四周,不难发现,这样的经历并非个例,许多朋友也常抱怨被各类贷款推销电话所困扰,这种近乎“地毯式”的营销方式,确实令人头疼。这些电话大致可归为两类:一类如同“游击队员”,号码多变,难以捉摸;另一类则是“正规军”,以银行官方短号示人,虽显正式,却也难逃被视作骚扰的命运。究其根源,皆是银行在经济不景气背景下,为提升业务量、促进贷款发放而采取的积极举措。
谈及经济现状,不难发现,贷款市场的寒意渐浓。即便是被誉为行业“佼佼者”的招商银行,其贷款总额增速也连续多年放缓。面对挑战,该行在2023年设定了2024年贷款增速达到8%至9%的目标,然而,截至今年前三个月,实际增速仅为4.72%,足见其面临的挑战之大。
数据背后,A股42家上市银行的整体表现亦不容乐观。尽管总资产仍在增长,但增速明显放缓。截至今年6月底,总资产逼近300万亿大关,同比增长7.16%,但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速下滑了4.68个百分点。商业银行同样面临增速下滑的压力,6月份同比增长7.3%,较去年同期亦有显著回落。
贷款,作为银行的核心业务,其表现直接关系到银行的生存与发展。然而,上半年却有8家上市银行的贷款发放量较一季度末出现下滑。整个一季度,人民币贷款新增量虽仍保持在9.46万亿的水平,但较去年同期减少了1万多亿,增速放缓趋势明显。银行之所以急于放贷,一方面是为了通过增加贷款量来稀释不良资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手工补息被禁后,银行需寻找新的增长点。
谈及不良资产稀释,上半年A股42家银行的整体不良率有所下降,但城商行之间的分化依然显著,大行则相对平稳。大行凭借其资产规模和存款优势,吸引了大量中小行的客户,进一步加剧了中小行的生存压力。而手工补息禁令的出台,更是让银行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揽储手段。以往,银行通过手工补息吸引客户,资金在银行体系内空转,未能有效流入实体经济。国家为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决定禁止手工补息,这一举措无疑给银行带来了新的挑战。
面对困境,银行不得不继续加大放贷力度,以稀释不良资产。这一过程中,大行对中小行的挤压效应愈发明显,中小行的生存空间进一步被压缩。然而,无论是大行还是小行,都需努力寻找出路以维持生存。因此,我们或许还需对不时响起的贷款电话保持一定的理解和宽容,毕竟,银行也有其难以言说的苦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