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awhile 组队学习Tiny-universe Task01
Task01:LLama3模型讲解
仓库链接:GitHub - datawhalechina/tiny-universe: 《大模型白盒子构建指南》:一个全手搓的Tiny-Universe
参考博客:LLaMA的解读与其微调(含LLaMA 2):Alpaca-LoRA/Vicuna/BELLE/中文LLaMA/姜子牙_llama微调-CSDN博客
https://zhuanlan.zhihu.com/p/694072728
Part1:LLama的发展历程
LLaMA(Large Language Model Assistant)一系列大型开源语言模型,自2023年以来,已经经历了几次重要的迭代和升级。以下是LLaMA模型的发展历程:
-
LLaMA 1系列:2023年2月,Meta发布了LLaMA 1,这是一系列基于Transformer架构的模型,包括7B、13B、30B和65B四个参数量版本。这些模型在超过1T token的语料上进行了预训练,并且在多个基准测试中表现出色,超越了当时具有175B参数的GPT-3模型。LLaMA 1的开源策略使其迅速成为开源社区中受欢迎的大模型之一,促进了基于LLaMA的生态圈的发展。
-
LLaMA 2系列:2023年7月,Meta发布了LLaMA 2,包括7B、13B、34B和70B四个参数量版本。与LLaMA 1相比,LLaMA 2将预训练的语料扩充到了2T token,并将模型的上下文长度从2048翻倍到了4096。此外,LLaMA 2引入了分组查询注意力机制(Grouped Query Attention, GQA)等技术,进一步提升了模型性能。
-
LLaMA 3系列:2024年4月,Meta发布了LLaMA 3,包括8B和70B两个参数量版本,并且透露了400B参数量的版本正在训练中。LLaMA 3在技术上实现了全面升级,支持更长的上下文长度,采用了更高效的tokenizer,并且在推理、代码生成和指令跟随等方面展现出卓越的性能。
LLaMA模型的开源策略不仅推动了AI技术的普及和创新,也为广大开发者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源,加速了AI技术的商业化进程,并促进了多模态、多语言技术的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LLaMA模型预计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加智能、便捷的生活体验。
Part2:LLama3的主要特点
LLaMA 3模型作为Meta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贡献,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
更大的词汇表和上下文支持:LLaMA 3模型采用了128,256个标记的分词器,相比之前的32,000个标记有显著提升,这使得模型能够更有效地编码文本,无论是输入还是输出,都可能带来更强的多语言处理能力和整体性能提升。此外,模型支持的上下文长度也得到了增加,能够处理更长的序列,这对于理解和生成文本尤为重要。
-
分组查询注意力(Grouped-Query Attention, GQA):LLaMA 3模型采用了分组查询注意力技术,这是一种优化的自注意力机制,可以提高模型处理长距离依赖关系的能力,同时提高推理效率。这对于处理长文本和复杂语言结构非常有帮助。
-
大规模预训练数据:LLaMA 3使用了超过15万亿个Token的庞大数据集进行训练,这是之前模型的数倍。这些数据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和语言,使得模型在多种任务和领域上都表现出色。
-
多语言能力:LLaMA 3的预训练数据集融入了超过5%的非英语内容,覆盖了超过30种不同的语言,这使得LLaMA 3具备更强的多语言处理能力,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全球用户。
这些特点使得LLaMA 3在大型语言模型领域中具有显著的地位,并且由于其开源特性,它有望推动AI技术的普及和创新。LLaMA 3模型的发布,不仅在技术上实现了多项创新,更在多个应用场景中展现出强大的性能,预示着开源大模型时代的来临。
Part3:LLama3的网络结构
LLaMA 3模型的网络结构遵循了Transformer架构的设计,这是当前大型语言模型(LLMs)中常用的架构。以下是LLaMA 3模型网络结构的一些关键特点:
-
解码器架构:
- Transformer模型通常由编码器(Encoder)和解码器(Decoder)组成。在LLaMA 3中,使用的是纯解码器架构,这意味着模型专注于生成响应或翻译,而不是同时进行编码和解码。
- 解码器架构特别适合于文本生成任务,因为它能够基于之前的输出继续生成文本,这对于聊天机器人、文本摘要、机器翻译等应用至关重要。
-
自注意力机制:
- 自注意力机制是Transformer的核心,它允许模型在处理每个词元时考虑到整个输入序列,从而捕捉长距离依赖关系。
- 自注意力层通过计算词元之间的注意力权重来工作,这些权重表明在生成响应时应该给予每个词元多少关注。
-
多头注意力:
- 多头注意力机制是自注意力的一个扩展,它将自注意力过程复制多次,每个“头”学习输入数据的不同表示。
- 这增加了模型的容量,使其能够同时学习多种特征和模式,提高了对复杂语言结构的处理能力。
-
前馈网络:
- 前馈网络是Transformer中的另一个关键组件,它对自注意力层的输出进行处理,引入非线性变换。
- 这些网络通常是逐位置的,意味着它们独立地对序列中的每个位置应用相同的操作,这有助于模型学习更复杂的特征。
-
残差连接和层归一化:
- 残差连接允许模型在每个子层(自注意力和前馈网络)的输出中添加输入,这有助于信息在深层网络中的流动,减轻梯度消失的问题。
- 层归一化是在每个子层之后应用的,它对每个样本的特征进行归一化,有助于稳定训练过程并加快收敛速度。
-
分组查询注意力(Grouped-Query Attention, GQA):
- GQA是一种优化技术,它通过将查询(Query)分组来减少自注意力计算的复杂性,从而提高模型的效率。
- 这种方法在处理长序列时特别有用,因为它可以减少计算量和内存需求,同时保持模型性能。
-
位置编码:
- 位置编码是Transformer模型中的一个关键概念,因为模型本身无法直接理解序列中词元的顺序。
- 位置编码向模型提供关于词元在序列中位置的信息,通常通过添加一组正弦和余弦函数来实现,这些函数的频率随位置变化。
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LLaMA 3模型的网络结构,使其能够有效地处理和生成自然语言。每个组件都经过精心设计,以确保模型在各种NLP任务中都能表现出色。
RMSNorm
RMSNorm(Root Mean Square Normalization)是一种归一化技术,是 Layer Normalization 的一个变体,它在训练深度神经网络时有助于稳定梯度并加速收敛。以下是 RMSNorm 的一些关键特点和工作原理:
-
归一化过程:
- RMSNorm 对每个特征维度的输入进行归一化,使得它们的均值接近于0,标准差接近于1。这是通过计算输入的均值和根均方(RMS,即标准差的平方根)来实现的。
-
计算方式:
- 对于给定的输入张量 X,RMSNorm 首先计算每个特征维度的均值 μ 和根均方 σ(标准差 μ)。
- 然后,每个特征值会被归一化,其中 x 是输入张量中的元素。
-
可学习参数:
- RMSNorm 通常包含两个可学习参数 γγ 和 ββ,这些参数在训练过程中与归一化的输出相乘和相加,以允许模型学习最佳的缩放和偏移量。
- 最终的归一化输出为:
-
与Layer Normalization的比较:
- Layer Normalization 计算每个样本的均值和方差,并对每个样本的特征进行归一化。这有助于减少内部协变量偏移,但在处理长序列时可能不太有效。
- RMSNorm 计算每个特征维度的均值和根均方,而不是每个样本的,这使得它在处理长序列时更加有效,因为它考虑了整个批次的信息。
代码实现
class RMSNorm(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dim, eps=1e-8):
super(RMSNorm, self).__init__()
self.dim = dim
self.eps = eps
self.scale = nn.Parameter(torch.ones(dim))
def forward(self, x):
mean = x.mean(dim=-1, keepdim=True)
rms = torch.sqrt(x.var(dim=-1, keepdim=True, unbiased=False) + self.eps)
x_norm = x / rms
return self.scale * x_norm
GQA
分组查询注意力(Grouped Query Attention),是一种优化的自注意力机制,旨在提高大型语言模型的效率和性能。这种方法通过将查询(queries)分组来减少计算复杂度,同时保持或甚至提高模型的性能。GQA在处理长序列时尤其有用,因为它可以减少自注意力操作中的冗余计算。
在标准的自注意力机制中,每个输入元素都会生成一个查询、键(keys)和值(values),然后计算所有查询与所有键的点积,以确定每个元素应该关注序列中的哪些部分。这种方法在处理长序列时计算量很大,因为它需要对序列中的每个元素进行全对全的比较。
GQA通过以下步骤来优化这一过程:
-
分组查询:将查询(queries)分成多个组,每组只与对应的键(keys)和值(values)进行交互。这样可以减少需要计算的点积的数量。
-
点积和注意力权重:在每个组内计算点积和注意力权重,然后应用softmax函数来获得归一化的注意力权重。
-
加权和:使用注意力权重对每个组内的值(values)进行加权和,得到最终的输出。
-
残差连接和层归一化:与标准的Transformer层一样,GQA的输出通常会与输入进行相加(残差连接),然后进行层归一化(Layer Normalization)。
GQA的关键优势在于它能够在不牺牲太多准确性的情况下减少计算量,这对于在资源受限的环境中部署大型模型尤为重要。
class GQALayer(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dim, num_heads, group_size):
super(GQALayer, self).__init__()
self.num_heads = num_heads
self.group_size = group_size
self.head_dim = dim // num_heads
self.scale = self.head_dim ** -0.5
self.to_qkv = nn.Linear(dim, dim * 3, bias=False)
self.to_out = nn.Linear(dim, dim)
def forward(self, x):
batch_size, seq_length, dim = x.shape
groups = x.view(batch_size, seq_length // self.group_size, self.group_size, dim)
qkv = self.to_qkv(groups)
q, k, v = qkv.chunk(3, dim=-1)
q = q * self.scale
attn_weights = torch.matmul(q, k.transpose(-2, -1))
attn_weights = F.softmax(attn_weights, dim=-1)
out = torch.matmul(attn_weights, v)
out = out.transpose(1, 2).reshape(batch_size, -1, dim)
out = self.to_out(out)
return out
RoPE
旋转编码(Rotary Positional Embedding,简称RoPE)是一种用于Transformer模型中的位置编码技术。它旨在改进模型对序列中单词位置信息的处理,特别是在处理长序列时。RoPE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将位置信息编码为旋转矩阵,然后将这些矩阵与词嵌入相乘,从而使模型能够更有效地利用位置信息。
RoPE的关键特点包括:
-
旋转矩阵:对于序列中的每个位置,RoPE使用两个旋转矩阵(一个用于每个维度的偶数和奇数位置)来编码位置信息。这些矩阵是基于正弦和余弦函数构建的,它们能够保持相对位置信息,即使在序列很长时也是如此。
-
与词嵌入的结合:RoPE通过将旋转矩阵与词嵌入相乘来整合位置信息,这允许模型在处理每个词时同时考虑其位置和内容。
-
相对位置编码:RoPE能够捕捉序列中单词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这对于理解文本中的句法和语义结构非常重要。
RoPE的数学表达式如下:
对于序列中的每个位置 p,我们定义两个旋转矩阵 和 ,其中 i 是维度索引。这些矩阵的元素定义为:
其中 是位置 p 的角度,通常由位置索引和缩放因子决定。
然后,对于每个词嵌入 在位置 t,我们应用RoPE:
这里 是应用RoPE后的位置编码词嵌入, 和 是词嵌入 etet 中的相邻维度对。
RoPE的实现通常涉及为序列中的每个位置定义一对旋转矩阵,这些矩阵基于正弦和余弦函数构建,并且与位置索引相关联。这些矩阵然后与词嵌入的相应维度相乘,以注入位置信息。RoPE的设计允许模型在计算自注意力时考虑到单词的相对位置,这对于理解文本中的句法和语义结构至关重要。
class RotaryPositionalEmbedding(torch.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dim, max_seq_len=512):
super(RotaryPositionalEmbedding, self).__init__()
self.dim = dim
self.max_seq_len = max_seq_len
self.inv_freq = 1.0 / (10000 ** (torch.arange(0, dim, 2).float() / dim))
def forward(self, x):
seq_len, batch_size, _ = x.shape
positions = torch.arange(0, seq_len).unsqueeze(1).unsqueeze(2).to(x.device)
freqs = torch.einsum("i,j->ij", positions, self.inv_freq)
cos_terms = torch.cos(freqs)
sin_terms = torch.sin(freqs)
x1 = x[..., ::2] * cos_terms + x[..., 1::2] * sin_terms
x2 = -x[..., ::2] * sin_terms + x[..., 1::2] * cos_terms
x_new = torch.stack((x1, x2), dim=-1).reshape(seq_len, batch_size, self.dim)
return x_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