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浅析六大设计原则
【Android】浅析六大设计原则
六大设计原则是软件开发中常用的设计原则,用来帮助开发者编写灵活、可维护、可扩展的代码。它们是面向对象设计(OOD)的核心,遵循这些原则能够避免代码中的常见问题,比如代码难以修改、难以扩展、难以维护等。
1. 单一职责原则(Single Responsibility Principle, SRP)
单一职责原则的核心思想是:一个类应该只有一个引起它变化的原因。换句话说,一个类应该只负责一项职责(即一个特定功能或行为),而不是承担多个职责。
一个类如果有多个职责,那么这些职责之间的耦合可能会让类变得难以维护。修改其中一个职责可能会影响另一个职责。单一职责原则的目的就是将不同的职责分离,使得每个类只承担一个职责,这样类的变化更为可控,代码更易于维护。
违反单一职责原则的常见问题:
- 耦合过高:一个类承担多种职责时,这些职责会紧密耦合在一起。如果一个职责发生变化,可能会影响其他职责,导致系统中的多个模块被迫修改。
- 难以维护:如果一个类有多个职责,随着时间的推移,代码会变得庞大且复杂,维护人员很难理解类的全部行为和目的。
- 测试困难:单一职责原则下,每个类只负责一个功能,这样测试的复杂性较低。违反该原则的类则需要更复杂的测试,因为其内部包含多个不同的逻辑,需要更广泛的覆盖。
例子 1:员工类的职责划分
假设有一个Employee
类,该类不仅负责员工的相关属性(如名字、薪水),还负责员工薪水计算、报告生成等其他职责。
class Employee {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double salary;
public Employee(String name, double salary) {
this.name = name;
this.salary = salary;
}
public double calculateSalary() {
// 计算薪水
return salary;
}
public String generateReport() {
// 生成员工报表
return "Employee Report";
}
}
在这个示例中,Employee
类承担了两种职责:
- 员工数据管理(如
name
和salary
的管理) - 薪资计算和报表生成
这违反了单一职责原则,因为Employee
类同时负责与员工数据和业务逻辑有关的内容。可以将薪资计算和报表生成职责从Employee
类中分离出来。
改进后的设计:
class Employee {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double salary;
public Employee(String name, double salary) {
this.name = name;
this.salary = salary;
}
public double getSalary() {
return salary;
}
}
class SalaryCalculator {
public double calculateSalary(Employee employee) {
// 计算薪水
return employee.getSalary();
}
}
class ReportGenerator {
public String generateReport(Employee employee) {
// 生成员工报表
return "Report for " + employee;
}
}
通过拆分Employee
类,薪水计算和报表生成的职责被分别放在SalaryCalculator
和ReportGenerator
类中。这样,如果将来薪资计算逻辑改变,或报表格式修改,我们只需要调整相应的类,而不必修改Employee
类。
如何判断类是否违反了单一职责原则?
- 类是否处理多种逻辑:如果一个类处理了多个领域的逻辑,比如业务逻辑、UI展示、数据存储等,可能违反了单一职责原则。
- 类是否有多个原因需要修改:如果一个类因为多个不同的原因(如需求变化、逻辑修改)而需要频繁修改,说明它可能承担了过多的职责。
- 类的方法是否过多:如果一个类的方法众多,而且方法之间的关联度不高,也可能是该类承担了多种职责的表现。
单一职责原则的扩展:
有时候,我们会对类的职责范围进行扩展,尤其是在组件化的架构中。可以引入多个层次的职责划分,例如:
- 业务逻辑层:负责具体的业务操作和数据处理
- 数据访问层:负责数据库或文件系统等数据存储操作
- 服务层:封装业务逻辑和数据访问之间的交互
通过分层架构,单一职责原则可以被严格地应用到每个层次的类上。
2. 开放-关闭原则(Open-Closed Principle, OCP)
开放-关闭原则的定义是:软件实体(如类、模块、函数等)应该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这意味着当需求变化时,软件系统应该允许通过扩展来引入新的功能,而不需要修改现有的代码。
开放-关闭原则的目的是减少代码修改的风险,并提高代码的稳定性和可维护性。遵循这个原则,可以在保持现有代码功能完整性的前提下,通过增加新的功能模块来扩展系统,而无需对已有代码进行修改。这种方式有助于避免引入新的 bug,并且使系统更加灵活。
开放-关闭原则的基本思路:
- 对扩展开放:可以在不修改现有代码的情况下,新增新功能。例如,通过添加新类或方法来扩展系统的行为。
- 对修改关闭:不应该修改已有的代码,尤其是核心业务逻辑的实现。修改现有代码可能会影响已经稳定运行的功能,增加出错的风险。
如何实现开放-关闭原则:
开放-关闭原则通常依赖于多态性、继承和接口编程,而非依赖具体实现。通过使用抽象类、接口和设计模式(如工厂模式、策略模式等),我们可以有效地在不修改原有代码的基础上进行扩展。
示例:
class Rectangle {
public void draw() {
// 画矩形
}
}
class Circle {
public void draw() {
// 画圆形
}
}
class ShapeManager {
public void drawShapes(List<Object> shapes) {
for (Object shape : shapes) {
if (shape instanceof Rectangle) {
((Rectangle) shape).draw();
} else if (shape instanceof Circle) {
((Circle) shape).draw();
}
}
}
}
该示例中,ShapeManager
需要修改以支持新的形状。遵循开放-关闭原则的解决方案是通过多态实现,例如创建一个Shape
接口,所有形状类都实现它。
开放-关闭原则的实际应用:
- 扩展现有功能:当系统需要引入新功能时,尽量避免直接修改现有的类或方法,而是通过继承、实现接口或添加新的模块来扩展现有功能。这保证了现有功能的稳定性和健壮性。
- 避免代码重复:通过遵循开放-关闭原则,可以避免在多个地方重复修改同样的代码。修改某个模块时,只需要扩展特定模块,而不需要在系统的其他部分重复相同的逻辑。
- 减少回归风险:当我们修改现有代码时,可能会无意间破坏已有的功能。而通过扩展功能而不是修改原有代码,可以减少这些回归问题。
3. 里氏替换原则(Liskov Substitution Principle, LSP)
定义: 子类对象应该能够替换父类对象,并且程序逻辑不受影响。
解释: 子类应当能够在父类能使用的任何地方替换父类,并且不改变程序的正确性。遵循里氏替换原则可以确保继承体系的健壮性,避免由于子类实现不当导致的逻辑错误。
示例:
class Bird {
public void fly() {
// 鸟会飞
}
}
class Ostrich extends Bird {
@Override
public void fly() {
throw new UnsupportedOperationException("鸵鸟不会飞");
}
}
在这个例子中,Ostrich
类违背了里氏替换原则,因为它不应该继承Bird
类。如果代码中使用了Bird
类型,却遇到Ostrich
时会抛出异常,这显然是有问题的设计。
4. 依赖倒置原则(Dependency Inversion Principle, DIP)
定义: 高层模块不应该依赖于低层模块,二者都应该依赖于抽象;抽象不应该依赖于细节,细节应该依赖于抽象。
解释: 通过依赖于抽象(接口或抽象类)而不是具体实现,可以使得高层模块不必关心低层模块的具体实现细节,从而减少耦合,提高模块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示例:
class LightBulb {
public void turnOn() {
// 打开灯泡
}
}
class Switch {
private LightBulb lightBulb;
public Switch(LightBulb lightBulb) {
this.lightBulb = lightBulb;
}
public void operate() {
lightBulb.turnOn();
}
}
在此例中,Switch
类依赖于具体的LightBulb
类,违反了依赖倒置原则。我们可以通过引入抽象来改进:
interface Switchable {
void turnOn();
}
class LightBulb implements Switchable {
public void turnOn() {
// 打开灯泡
}
}
class Switch {
private Switchable device;
public Switch(Switchable device) {
this.device = device;
}
public void operate() {
device.turnOn();
}
}
5. 接口隔离原则(Interface Segregation Principle, ISP)
定义: 不应该强迫用户依赖他们不需要的接口方法,接口应该尽量小而精。
解释: 大而全的接口会导致类实现一些无关的功能,而这些功能可能并不需要。通过将大接口拆分成多个小接口,类只需要实现其实际需要的功能接口,这样可以避免代码冗余,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可维护性。
示例:
interface Worker {
void work();
void eat();
}
在这个示例中,Worker
接口包含了work
和eat
方法,可能对于某些实现类来说并不需要eat
功能。可以将接口拆分为更小的接口:
interface Workable {
void work();
}
interface Eatable {
void eat();
}
6. 迪米特法则(Law of Demeter, LoD)
迪米特法则,也称为最少知识原则(Principle of Least Knowledge),其核心思想是:一个对象应当尽可能少地了解其他对象的细节。具体来说,一个对象不应过多依赖于其他对象的内部结构和实现细节。对象之间的交互应该通过有限的、尽可能直接的接口进行,而不是通过一长串的调用链来操作多个对象的内部数据。
迪米特法则鼓励我们设计低耦合的系统。高耦合的系统会导致修改某个模块时不得不改动许多依赖模块,增加了系统复杂性和维护难度。通过限制对象之间的过度依赖,迪米特法则减少了耦合,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可维护性。
具体规则:
根据迪米特法则,一个对象只应与以下几种“朋友”通信:
- 自身:对象可以与自身的方法和属性交互。
- 成员对象:对象可以与直接包含的成员对象交互。
- 方法参数:对象可以与方法参数交互。
- 创建的对象:对象可以与它自己创建的对象交互。
- 全局变量或单例对象:在某些设计中,对象可以与全局对象或单例对象交互(但应当谨慎使用)。
示例:
class Customer {
public Wallet getWallet() {
return new Wallet();
}
}
class Wallet {
public void deductAmount(int amount) {
// 扣款
}
}
class Store {
public void processPayment(Customer customer, int amount) {
customer.getWallet().deductAmount(amount);
}
}
这里Store
类直接依赖于Customer
的Wallet
类,违反了迪米特法则。更好的做法是通过Customer
提供一个支付方法,而不暴露内部的Wallet
:
class Customer {
private Wallet wallet;
public void pay(int amount) {
wallet.deductAmount(amount);
}
}
class Store {
public void processPayment(Customer customer, int amount) {
customer.pay(amount);
}
}
结语
参考:
设计模式之六大设计原则-CSDN博客
【设计模式】六大设计原则_设计模式6大准则-CSDN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