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的资料整理导引(一):概论
流程图
生活(元知识)上的idea和输入的信息→苹果备忘录→trilium
科研上的idea和输入的信息→typora→至少一次整理→obsidian:按照科研上笔记的几种来源来区分流程:
- ideas → typora → 确定再也不做以后再把basic的东西整理成obsidian
- conference / lecture → typora甚至不整理 → 因为conference的目的只是知道这个工作,基本上是学不到technique的。但是可以直接用typora对学到的东西进行一下文件夹的分类,方便以后查找(虽然目前来看从来没有查过)
- reading group / tutorial / course → typora → 学期结束以后确认已经完全整理并且以后肯定要用的时候,整理成obsidian
对于已经有的内容的处理:统一整理成markdown
使用目标
我的目标是用软件搭建一个知识索引库(外存)。它不一定要囊括我所有学过的知识,但是一定要逐渐建立对所有知识的索引,并且在关键时刻能够告诉我需要的知识在哪,并且记录最关键的一部分知识,就像wikipedia/灵感库一样。同时,我希望它记录的是体系化的知识,而不仅仅是各种知识的堆叠。这就要求并不是泛泛地,像课程笔记一样疯狂往里面灌各种东西,而一定要是被我反复整理消化过的知识。它和takeaway有点像,但是重要的是因为这些知识我都学过,所以只需要这些takeaway就能帮助我基本回忆起需要的内容。
用好软件的长处
目前构建知识库使用四个软件:
- 苹果备忘录
- 记录生活(元知识)上的idea和输入的信息
- trilium
- 总结生活(元知识)上的idea和输入的信息
- typora
- 记录科研上的idea和输入的信息
- obsidian
- 总结科研上的idea和输入的信息
原因:
根据文本格式基础,不同的数据库擅长处理的文本格式不同。苹果备忘录的优点是和手机的同步功能,缺点是知识点太过分散;trilium作为知识库非常强大,而且界面简约,但是作为基于html的数据库和数学公式很不兼容;typora是最适合编写markdown的所见即所得工具,简便易用,但是建立知识联系的功能太弱;obsidian也基于markdown,但是可以为知识建立比较好的联系。
知识的分类
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对我自己有用的知识有三个特征:结构化,个人化,通用性。
结构化
作为知识库,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是不行的,必须要有某种结构,否则要回顾的时候不仅无法将其与其他知识建立联系,而且还很难从一堆东西里面get到需要的知识的本质
- 例如,把所有聊天记录都想放到trilium里面。一定要从里面提炼出对方的思想、行为等特征,才值得存储。
- 再如,在整理OmniFocus: GTD时间管理这个笔记的时候,虽然是从一篇博文来的,但是这篇博文非常长,有14000+字,而且基本上是想到哪说到哪,毫无章法,如果我真的原封不动地粘过来,恐怕放到trilium和直接丢到chrome收藏夹里面是一样的效果。那么,怎么处理这些知识呢?最重要的是思考,如果自己后面再翻一遍,想要看到的是什么?为此,就要按照体系结构的方式把原文的思想分条列点地整理出来。这样,下次再看的时候就会非常易于吸收了。
个人化
- 公共知识
- 例如:课程知识,一部小说,一本书
- 对于这类知识,我们的原则是建立索引,而不是机械性地全部把东西搬到电脑上,陷入“积累者悖论”的怪圈。
- 个人知识
- 例如:学习某个课程的体会、经验、感悟;对其他人的印象;自己的健身计划;自己的科研经历
- 对于这类知识,我们的原则是以某种通用性的规则来进行整理。
通用性
有的知识整理了对以后有用,有的知识整理了以后100%不会再用到。
- 某种程度上这依赖于时间跨度
- 例如:现在整理某些课程资料可能在科研里面没什么用,但是不能保证10年以后讲课的话有没有用。
- 但是,有些资料是可以确定以后一定不会用到的,那就没必要整理
- 例如:不会的单词。这个东西存储越简单越好,能存在某个背单词软件里面是最好的。因为不会的单词迟早要会的,而会了以后这坨东西对你就没有任何用处了。换句话说,笔记系统就像一个栈,只进不出,所以要保证里面没有太多垃圾;而背单词需要的则是一个队列,永远复习最不会的单词,而会了的单词就可以丢掉了。
- 再如:我自己的议论和观点。其实我自己的暴论本来就是我的知识的表现形式。应该记录的是你的元知识(为什么你会这么想),而不是它的这些具体的表现形式。反正这些东西再让我写我很容易就写出来了,所以以后肯定是用不到的。
总之,trilium是对知识建立框架(联系)的工具,进一步来说,是生产元知识的工具,不是存储知识的工具。知识的存储交给各种网站/链接/pdf即可。这也是智能和知识的区别:智能有产生新知识的能力和趋向(比如马克思主义,生物等等),而知识就在那里,你的收集并不会改变它的形式,它对你有用的时候只有当它流过你的大脑,并且改变了你的固有认识的时候。所以你应该记录的不是这些知识,而是它给你带来了什么新的知识。
当然,适当的本能是值得鼓励的,如果全放一些虚头巴脑的东西也没意思,但是要注意程度,不能沉迷于存储知识,可以适当用chatgpt等工具辅助存放的过程(写代码,自动脚本等等)。不把原文放到trilium并不意味着不整理原文了。目前,typora文件已经有自然的归属,但是网页的话很可能过几年再看发现没东西了,所以要以适当的方式对网络上的内容进行存档。目前采取的手段是:
- 论文:分类存储在zotero里面
- 零散的网页:用谷歌的trilium的页面保存插件/just allow copy插件/导出为pdf等等直接存储到trilium里面
整理规划
使用trillium作为知识库存储的知识主要分为以下四种:
课程笔记、读书笔记(自学)、对某个问题的survey、杂记
杂记(miscellaneous)
杂记一般认为是数学公式比较少的内容,用来记录一些不会专门学习的知识点(如心理学,做饭技巧等),起到寸积铢累的作用,可以最大程度利用trilium的目录索引功能和树状知识库功能。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的特点是我们已经预先知道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一个固定的内容。因此,如果希望读一遍把所有的内容都存储成一个知识库,那么一边读书一边用trilium做笔记也是可以接受的,因为书里的材料可以直接用截图而非mathpix存储,这样临时的删改等等都非常方便。
思考后的新增:但是最终读书笔记是要从trilium里面出去的,也就是一个从薄到厚再到薄的过程,参考使用目标所言,我们最终只在trilium里面留下最核心的知识,其他的东西都可以扔到电脑的文件夹里面。毕竟trilium的内存空间才是最宝贵的。
典型例子:课程Sequential Decision Making
survey
由于survey是专业内容,会花费大块的时间来学习,但同时又像杂记一样需要常常更新,所以在学习时用应当用typora做手记,而且应该用英文记录(即使最后要出中文的材料),以方便在完成前查找关键名词以及使用mathpix等工具,完成之后再用md的导入功能及时导入trilium中。同时,涉及到参考文献的部分,可以与zotero联动,用zotero建立同名文件树整理每篇笔记对应的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