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article >正文

大数据-200 数据挖掘 机器学习理论 - 决策树 数据集划分 决策树生成 ID3 C4.5

点一下关注吧!!!非常感谢!!持续更新!!!

目前已经更新到了:

  • Hadoop(已更完)
  • HDFS(已更完)
  • MapReduce(已更完)
  • Hive(已更完)
  • Flume(已更完)
  • Sqoop(已更完)
  • Zookeeper(已更完)
  • HBase(已更完)
  • Redis (已更完)
  • Kafka(已更完)
  • Spark(已更完)
  • Flink(已更完)
  • ClickHouse(已更完)
  • Kudu(已更完)
  • Druid(已更完)
  • Kylin(已更完)
  • Elasticsearch(已更完)
  • DataX(已更完)
  • Tez(已更完)
  • 数据挖掘(正在更新…)

# 章节内容

上节我们完成了如下的内容:

  • 决策树模型 决策与条件
  • 香农熵计算 Python代码实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信息增益

决策树最终的优化目标使得叶节点的总不纯度最低,即对应衡量不纯度的指标最低。
同时我们知道,全局最优树没有办法简单高效的获得,因此此处我们仍然要以局部最优方法来指导建模过程,并通过优化条件的设置,最终在每一步都是局部最优的条件下逐步接近最可能的全局最优解的结果。
而在信息熵指数的指导下,决策树生成过程的局部最优条件也非常好理解:即在选取属性测试条件(attribute test condition)对某节点(数据集)进行切分的时候,尽可能选取使得该节点对应的子节点信息熵最小的特征进行切分。
换言之,就是要求父节点信息熵和子节点信息熵之差要最大。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也可以用以下公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决策树归纳算法通常选择最大化增益的测试条件,因为对所有的测试条件来说,Ent(D)是一个不变的值,所以最大化增益等价于最小化分支节点的不纯性度量的加权平均值。最后,当选择熵作为公式的不纯性度量时,熵的差就是所谓的“信息增益”,即资讯获利(information gain)。

划分数据集

分类算法除了需要测量信息熵,还需要划分数据集。
在知道如何得到熵之后,我们就可以按照获取最大信息增益的方法来判断是否正确的划分了数据集。我们将对每个特征分数据集的结果计算一次信息熵,以便判断按照那个特征划分数据集是最好的划分方式。

数据集最佳切分函数

划分数据集的最大准则是选择最大信息增益,也就是信息下降最快的方向。
通过手动计算,我们知道:

  • 第 0 列的信息增益为 0.42,第 1 列的信息增益为 0.17
  • 所以我们应该选择第 0 列进行切分数据集

用 Python 可以通过以下代码来输出每一列的信息增益(了解即可):

# 定义信息熵
def calEnt(dataSet):
    n = dataSet.shape[0]  # 数据集总行数
    iset = dataSet.iloc[:, -1].value_counts()  # 统计标签的所有类别
    p = iset / n  # 统计每一类标签所占比例
    ent = (-p * np.log2(p)).sum()  # 计算信息熵
    return ent

# 选择最优的列进行切分
def bestSplit(dataSet):
    baseEnt = calEnt(dataSet)  # 计算原始熵
    bestGain = 0  # 初始化信息增益
    axis = -1  # 初始化最佳切分列

    for i in range(dataSet.shape[1] - 1):  # 对特征的每一列进行循环
        levels = dataSet.iloc[:, i].value_counts().index  # 提取出当前列的所有取值
        ents = 0  # 初始化子节点的信息熵

        for j in levels:  # 对当前列的每一个取值进行循环
            childSet = dataSet[dataSet.iloc[:, i] == j]  # 某一个子节点的 dataframe
            ent = calEnt(childSet)  # 计算某一个子节点的信息熵
            ents += (childSet.shape[0] / dataSet.shape[0]) * ent  # 计算当前列的信息熵

        print('第{}列的信息熵为{}'.format(i, ents))
        infoGain = baseEnt - ents  # 计算当前列的信息增益
        print('第{}列的信息增益为{}\n'.format(i, infoGain))

        if infoGain > bestGain:
            bestGain = infoGain  # 选择最大信息增益
            axis = i  # 最大信息增益所在列的索引

    print("第{}列为最优切分列".format(axis))
    return axis

接下来我们验证构造的数据集最佳切分函数返回的结果与手动计算的结果是否一致:

bestSplit(dataSet)

执行结果如下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也就是说,最大信息熵的所选的特征是分类后熵值最小的特征。
分类后熵值最小的特征恰恰是分类结果一致的特征,而分类结果一致的特征必须是两类样本差异最大的特征。

按照给定列切分数据集

通过最佳切分函数返回最佳切分列的索引,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个索引,构建一个按照给定列切分数据集的函数。

"""
函数功能:按照给定的列划分数据集
参数说明:
dataSet:原始数据集
axis:指定的列索引
value:指定的属性值
return:redataSet:按照指定列索引和属性值切分后的数据集
"""
def mySplit(dataSet, axis, value):
    col = dataSet.columns[axis]
    redataSet = dataSet.loc[dataSet[col] == value, :].drop(col, axis=1)
    return redataSet

# 验证函数:以 axis=0,value=1 为例
mySplit(dataSet, 0, 1)

执行结果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决策树的生成

目前我们已经学习了从数据集构造决策树算法所需要的子功能模块,其工作原理如下:

  • 得到原始数据集,然后基于最好的属性值划分数据集,由于特征可能多于两个,因此可能存在大于两个分支的数据集划分
  • 第一次划分之后,数据集被向下传递到树的分支的下一个节点
  • 在新的节点上,我们可以再次划分数据,因此我们可以采用递归的原则处理数据集。

递归约束的条件是:

  • 程序遍历完所有划分数据集的属性
  • 每个分支下的所有实例都有相同的分类
  • 当前节点包含的样本合集为空,不能划分

在第 2 种情形下,我们把当前节点标记为叶节点,并将其类别设定为该节点所含样本最多的类别,任何到达叶节点的数据必然属于叶节点的分类。
在第 3 种情形下,同样把当前节点标记为叶节点,但将其类别设定为其父节点所含样本最多的类别。

ID3算法

ID3 算法原型在 J.R Quinlan 的博士论文,是基础理论较为完善,使用较为广泛的决策树模型,在此基础上 J.R Quinlan 进行优化后,陆续推出了 C4.5 和 C5.0 决策树算法,我们先从 ID3 开始,再讨论如何从 ID3 逐渐优化至 C4.5。

ID3 算法的核心是决策树各个节点应用信息增益准则选择特征,递归的构建决策树。具体方法是:

  • 从根节点开始,对节点计算所有可能的特征的信息增益。
  • 选择信息增益最大的特征作为节点的特征,由该特征的不同取值建立子节点。
  • 再对子节点调用以上方法,构建决策树。
  • 直到所有特征的信息增益均很小或没有特征可以选择为止,最后得到一颗决策树。

具体 Python 的代码实现(了解即可):

"""
函数功能:基于最大信息增益切分数据集,递归构建决策树
参数说明:
dataSet:原始数据集(最后一列是标签)
return:myTree:字典形式的树
"""
def createTree(dataSet):
    featlist = list(dataSet.columns)  # 提取出数据集所有的列
    classlist = dataSet.iloc[:, -1].value_counts()  # 获取最后一列类标签
    
    # 判断最多标签数目是否等于数据集行数,或者数据集是否只有一列
    if classlist.iloc[0] == dataSet.shape[0] or dataSet.shape[1] == 1:
        return classlist.index[0]  # 如果是,返回类标签
    
    axis = bestSplit(dataSet)  # 确定当前最佳切分列的索引
    bestfeat = featlist[axis]  # 获取该索引对应的特征
    myTree = {bestfeat: {}}  # 采用字典嵌套的方式存储树信息
    
    del featlist[axis]  # 删除当前特征
    valuelist = set(dataSet.iloc[:, axis])  # 提取最佳切分列所有属性值
    
    # 对每一个属性值递归建树
    for value in valuelist:
        myTree[bestfeat][value] = createTree(mySplit(dataSet, axis, value))
    
    return myTree


# 查看运行结果
myTree = createTree(dataSet)
print(myTree)

执行结果如下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ID3算法局限性

ID3 算法的局限性主要源于局部最优化条件,即信息增益的计算方法,其局限性主要是以下几点:

  • 分支度越高(分类水平越多)的离散变量往往子节点的总信息熵更小,ID3 是按照某一列进行切分,有一些列的分类可能不会对结果有足够好的指示。极端情况下取 ID 作为切分字段,每个分类的纯度都是 100%,因此这样的分类方式是没有效益的。
  • 不能直接处理连续型变量,若要使用 ID3 处理联系型变量,则首先需要对连续变量进行离散化。
  • 对缺失值较为敏感,使用 ID3 之前需要提前对缺失值进行处理。
  • 没有剪枝的设置,容易导致过拟合,即在训练集上表现很好,测试集上表现很差

对于 ID3 的储多优化措施,最终也构成了 C4.5 算法的核心内容。

C4.5算法

C4.5 算法与 ID3 算法相似,C4.5 算法对 ID3 算法进行了改进,C4.5 在生成的过程中,用信息增益比准则来选择特征


http://www.kler.cn/a/374067.html

相关文章:

  • postgresql14源码编译安装
  • 一文详解精细化工行业持续增长的策略与路径解析
  • EDA --软件开发之路
  • 模型的中间失忆特性是什么;有位置信息嵌入,为什么还会中间失意;模型中间失意怎么解决
  • 如何在VMware中安全地恢复已删除的快照?
  • YOLOv11改进策略【小目标改进】| 添加专用于小目标的检测层 附YOLOv1~YOLOv11的检测头变化详解
  • Java面试经典 150 题.P55. 跳跃游戏(009)
  • <HarmonyOS第一课>HarmonyOS SDK开放能力简介的课后习题
  • SpringMVC笔记 一万字
  • HarmonyOS NEXT: 抓住机遇,博
  • VMware ESXi 6.7U3u macOS Unlocker OEM BIOS 2.7 标准版和厂商定制版 UI fix
  • 【编程知识】C语言/c++的cast是什么
  • Java读写锁(ReentrantReadWriteLock )学习笔记
  • KKFileView v4.4.0文件预览服务 编译和window运行和nginx代理设置
  • 安科瑞Acrel-1000DP分布式光伏系统
  • <collection> 和 <association>的详细用法(附详细代码解析)
  • vue3+pinia实现状态管理和持久化存储
  • 工业网络监控中的IP保护与软件授权革新
  • [LeetCode] 494. 目标和
  • ffmpeg 提取mp4文件中的音频文件并保存
  • 重塑社区治理:王鹏谈Vitalik Buterin的去中心化理念
  • 前端如何解决浏览器input输入框密码自动填充的问题
  • 配置DDNS结合光猫路由器实现外网映射
  • Docker 60个常用命令汇总
  • springboot 修复 Spring Framework 特定条件下目录遍历漏洞(CVE-2024-38819)
  • 丢失有一段时间时的数据可以找回吗?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