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之感知避让技术篇
无人机的感知避让技术是无人机安全飞行的重要保障,它依赖于多种传感器和算法来实现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判断。
一、主要技术类型
视觉避障
原理:通过安装在无人机上的摄像头捕捉周围环境的图像,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图像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出障碍物的信息。
优点:直观、信息丰富,能够识别多种类型的障碍物,且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下表现良好。
缺点:受光照条件、天气等因素影响较大,如昏暗或光线变化多的情况可能影响识别效果;算法的复杂性和延迟性可能影响避障的实时性。
分类:视觉避障分为单目避障与双目避障。双目视觉运用了人眼估计距离的原理,即同一个物体在两个镜头画面中的坐标稍有不同,经过转换即可得到障碍物的距离。双目视觉可以在小体积、低功耗的前提下,获得眼前场景高分辨率的深度图。
红外避障
原理:利用红外传感器探测障碍物的热辐射,从而获取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信息。红外传感器通过测量不同物质的红外辐射强度和分布情况,判断出障碍物的性质和危险程度。
优点:在夜间或低光照条件下也能正常工作,对某些反射特性差的物体也能有效识别。
缺点:受天气和环境温度等因素影响较大,如温度差异大的环境可能影响识别精度;红外传感器的精度和距离相对有限。
实现方式:通常基于“三角测量原理”实现,通过红外传感器发射脉冲获取目标物的方位角及仰角来探测潜在障碍。
超声波避障
原理:利用超声波传感器向周围发射超声波,通过接收反射回来的超声波信号,计算出障碍物的距离和位置信息。声波遇到障碍物会反射,而声波的速度已知,因此可以通过计算发射到接收的时间差来确定距离。
优点: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能够在复杂环境中实现精确的定位和避让;不会受到光线、粉尘、烟雾等干扰。
缺点:对反射超声波能力不足的物体(如海绵等吸收声波的物体)识别效果不佳;在大风等恶劣环境下可能影响识别精度。
激光雷达避障
原理:通过发射激光束并接收其反射信号,测量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和位置信息。激光束的波束极窄,可以同时使用多束激光组成阵列雷达,实现高精度的三维空间感知。
优点:精度、反馈速度、抗干扰能力和有效范围都优于其他避障技术;能够提供丰富的三维空间信息,支持复杂的避障和路径规划。
缺点:激光元件价格昂贵,体积较大,功耗较高,不太适用于消费级无人机。
二、技术实现过程
无人机感知避让技术的实现过程通常包括三个阶段:
感知障碍物:无人机通过传感器快速地对环境进行检测,并获取场景中障碍物的信息。
绕过障碍物:无人机通过传感器精确感知到障碍物的具体轮廓,然后自主绕开障碍物。
路径搜索:无人机通过获取的环境信息,利用算法自动规划出飞行线路,从而实现自动避障的功能。
三、应用场景与挑战
应用场景:无人机感知避让技术广泛应用于测绘勘探、应急救援、农业植保等复杂场景,在这些场景中,无人机需要长时间执行自动化任务,对避障技术的要求更高。
挑战:目前,无人机避障技术仍面临一些挑战,如环境复杂性、传感器精度和成本等。为了克服这些挑战,研究人员正在不断探索新的传感器技术和算法优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