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压缩——图像压缩的保真度准则与压缩性能参数
一 图像压缩中的保真度准则
– 图像品质的核心问题是逼真度问题。经过处理的图像(包括经过压缩编码后的图像)与一个标准图像之间的偏差可以作为图像逼真度(保真度)的度量。这一偏差,包括亮度,色度,分辨率以及某些心理物理学参数。(偏差应该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 1. 客观保真度准则
– 设f(x,y)是输入图像,f′(x,y)是输出图像, 定义偏差
e(x,y)=f(x,y)-f′(x,y),则以下的参数可作为保真度准则:
2. 主观保真度准则
– 挑选一定数量的观察者进行评价。
二 编码压缩的性能参数
冗余大致分为三类:
– 1)编码冗余
• 符号序列码字(码字长度)
– 2)像素间相关性冗余
• 帧间像素信息冗余,帧内像素信息冗余。
– 3)视觉冗余
• 人眼对所有视觉信息并不是都具有相同的敏感度;
• 人眼的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
– 消除冗余能达到数据压缩的效果
第一代压缩编码
– 1948-1988年40年研究的以去除冗余为基础的编码方法为第一代编码方法,主要是根据传统的信源编码方法。(PCM, DPCM, 经典变换编码,统计编码等)
• 第二代压缩编码
– 八十年代以后,突破信源编码理论,结合分形、模型基、神经网络、小波变换等数学工具,充分利用视觉系统生理心理特性和图像信源的各种特性。
• 从实用方案角度来分,可分为三大类:预测编码,统计编码,变换编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