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article >正文

脉诊(切脉、诊脉、按脉、持脉)之法——入门篇

认识脉诊

  • 何谓脉诊?
  • 脉诊的渊源
  • 脉诊重要吗?
      • 脉诊确有其事,还是故弄玄虚?
      • 中医科学吗?
  • 如何脉诊?
  • 寸口脉诊法

何谓脉诊?

        所谓脉诊,就是通过把脉来诊断身体健康状况的一种必要手段。
        这话对吗?
        对
        这话对吗?
        不对!
        为什么我又说不对?请往下看。


脉诊的渊源

        说脉诊,必定要说中医,说中医,必先说《内经》。现在中医中说的内经指《黄帝内经》。
       《内经》有文“平人气象论”,“脉要精微论”,“三部九候论”,介绍了脉诊。医家代代精简总结,有了以下几种诊脉方法

  • 遍诊法:切脉的部位有头、手、足三部(也叫三部九候法)。
  • 三部脉诊法:即察人迎、寸口、趺阳三部脉。其中以寸口候十二经,以人迎、趺阳分候胃气,也有加上足少阴 (太溪穴)以候肾的。
  • 寸口诊法:即诊察腕后桡动脉所在部位 。

        而《内经》成书太早,有人说成书于5000年前,有人说成书于西汉,也有人说成书于春秋战国。
        但这都不重要,已无从考证。但可以确定的是成书之前,中医必然已经技艺精纯,成熟了。上古时期的医生治病,向来可以“覆杯而愈”。
        何意?
        你生病后喝一碗汤药,把杯子洗干净,扣在桌子上,病就好了。
      《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方法特别是以脉诊著名的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甚至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他把我国古代脉诊的发明完全归功于扁鹊,并不确切。据历史记载,我国脉诊的渊源很古,例如,传说中的上古医生做贷季、鬼臾区等已经讨论了脉诊。到春秋战国时期,脉诊已经达到相当水平。当时开始出现的重要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和稍晚的《难经》中,已经对脉诊有许多详细论述。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大的医药文献帛书——《脉法》、《阴阳脉症候》,也有用脉诊判断疾病的宝贵材料。这些都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脉学已成为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了。
        到了汉代,脉诊就更加普遍了。《史记》记载的另一位名医淳于意(又叫仓公,约前205—?)就曾跟从他的老师公乘阳庆学习脉法达三年之久,并且接受了公乘阳庆传给他的《扁鹊脉书》。从《史记》记载的淳于意看病的“诊籍”(病案)中可以看出,他当时看病必先诊脉。在东汉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可以看出脉诊已经广泛用于临床,并且有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到了晋代,名医王叔和综合前代有关脉学的知识和经验,写成了《脉经》一书,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书中把脉分为二十四种,对每种脉象作了说明,并且叙述了各种切脉方法和多种杂病的脉症,把脉诊和病症进一步结合起来,使脉学成为更加实际的学问。此后,我国古代脉学著述不断增多。许多名医都精通脉学,例如,明代的李时珍对脉学也有深入的研究,著有《濒湖脉学》(公元1564年)等书。据不完全统计,清代以前脉学著述已不下一百多种。其中虽有重复,但是仍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我国古代脉学的发展


脉诊重要吗?

脉诊确有其事,还是故弄玄虚?

        前文已经有如此多关于脉诊的渊源,肯定是真的,并非故弄玄虚。但不免有庸医学艺不精,贻误病情,若是如此,我深感抱歉。但这只是个例,脉诊一直是存在的。前文关于何谓脉诊,在此做个解释。
        为什么所谓脉诊,就是通过把脉来诊断身体健康状况的一种必要手段这句话对?
        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你去看病是时候,都会有把脉的这个过程。对脉学研究深入的医生,便可一语中的,直接告诉你什么问题,什么病,病在何处。
        为什么这句话又不对呢?
        因为有很多更加高明的医生,不会去为你号脉,便可精确知道你的问题所在,也可以治愈疾病。
      《内经》有言:而知之谓之神;而知之谓之圣;而知之谓之师;而知之谓之工
        真正高明的医生是病人走进门,看病人一眼便知虚实,如何治疗,已了然于胸,这样的医生我们称为神。其次高明的医生需要借助闻,闻病人身上的气味,听病人讲话的声音进而可以精确诊疗,这样的医生我们称之为圣。再下来就是需要问诊的医生,需要对病人进行详细的询问,哪里不舒服?怎么不舒服?什么时候不舒服?等等,通过详细的问诊才能知道病情如何?以及如何预后,这样的医生我们称之为师。接下来才是需要把脉的医生,结合脉诊的结果判断什么疾病,病势如何?病位如何?这样的医生我们称之为工。
        虽然脉诊排在望闻问切四诊最后,但不能说它不重要。只要能从实际上解决问题,它就是重要的。本身探查病情,应该四诊合参。即结合望闻问切的结果,综合考量。但不乏有些医者觉得把脉玄而又玄,非常神秘。于是醉心于对脉诊的研究,最终演变成独门绝技,淡化了望,闻,问三诊。只精于脉诊,此种医生也非常神奇,一把脉便知病人的病灶在哪里,什么时候做过什么事,病人的习惯,私生活,病人的生死期限。我们把这种医生叫做巧工。

中医科学吗?

        诚然这是个非常愚蠢的问题,但是不免有人会思考这种问题。
        我们的祖先靠着中医繁衍子孙后代,人民安居乐业。也依靠中医,平定大小百次疫病。至今中医一直延续,这是经历了时间验证的医学,存在5000年的医学,那自然是科学的。
        每个国家在很久以前甚至都有自己医学体系,但中医保存的最完整,疗效确切。所谓科学,角度不同罢了。中医以天人合一为本,以阴阳平衡为治。自古以来就有阴阳学说,气一元论。而阴阳又从上古伏羲时期的河图洛书中演变而来。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所以中医治人,是宏观,是自然,是道。依道行事,事成。逆道行事,事必不成。何谓道?事物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即为道。而人体的基本道就是阴阳之道,后世经方家李可老先生讲的一句话比较确切,他说:阴阳之于人体,乃阴阳分则病,离则死。事实上,身体上阴阳各一半为平人。阴多阳少或者阳多阴少都会逐渐演变成疾病。中医通过各种手段治疗,无非是纠偏阴阳,使阴阳转为平衡。你可以把中医当成制约之术,帝王之术。《内经》已将五脏六腑分为十一官:

        心为“君主之官”。心像君主一样主宰着人体的血脉运行,四肢百骸的营养都依赖心脏所泵出的血液供应。另外,心还统摄着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它的功能状态决定了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

        肝为“将军之官”。将军的性格需要有冲劲。肝在五行中属木,对应于春天,象征着一股阳气向上冲破阴气的束缚,这就是肝的性格。肝能使气机畅通,表现在调节情志、促进脾胃消化等方面。

        胆为“中正之官”。所谓“中正之官”,即决断者、裁判官。当人犹豫不决时,需要靠胆来拍板做决定。胆能够影响一个人的决断能力,人们常说“胆大”、“胆小”,实际上说的就是胆的功能。胆功能良好时,人做事果断干脆;胆功能不好时,就会表现为胆小、没主见。

        小肠为“受盛之官”。“受盛”是接受和容纳的意思,意指小肠是接受营养的器官,它能够帮助食物进一步消化和吸收。如果小肠火力不足,人就比较容易受凉和腹泻。

        脾为“谏议之官”,就是向君主反映问题的“谏官”。脾在身体的中央,负责机体的运化,布散精气。人体哪里出现问题,脾就会把信息传递出去。另外,脾秉性缓和、中正,不偏不倚,所以能公正地反映问题。

        胃为“仓廪之官”。“仓廪”是储藏粮食的地方,胃的官职就类似于粮仓的管理员。胃负责接受和容纳食物,并经初步消化,转化成食糜,再下传于小肠,最终形成的精微物质经脾的运化而营养全身。

        肺为“相傅之官”,也就是辅佐君主的宰相。肺主呼吸,它的特点是节律性很强,能够把心脏泵出的能量有尺度地布洒到全身,这种性格就像造律的宰相萧何一样,因此把肺称作“相傅之官”。

        大肠为“传导之官”。“传导”有接上传下的意思,指大肠能够接受身体上部传来的食物糟粕,并向下转化为粪便排出体外。

        肾为“作强之官”,是说肾内部储藏的精气能够发挥起强大的作用,就像一个大力士。肾脏表面看起来静止不动,但里面蕴藏着生机,肾精充盛则人筋骨强健,精力充沛。

        膀胱为“州都之官”。“州都之官”,类似于现在的市长。膀胱是人体内水液所归的地方,水液逐渐汇集起来就像一个大都市,因此说膀胱是“州都之官”。

        三焦为“决渎之官”。三焦是六腑之中比较特殊的一个,大致分布在人体的头面、胸、腹腔部位。目前学者对三焦的某些概念尚存在争议,有的说它“有名而无形”,有的认为它对应于人体胸腹腔的某些脏器。但是相比于研究三焦具体在哪,学者们更愿意关注三焦的生理功能,认为这更有实际意义。三焦能运行水液,是人体水液升降出入的通道,所以将三焦称为“决渎之官”,决渎是疏通水道的意思,“决渎之官”便是负责水利工程的官员了。

        在中医诊治过程中,不就是利用脏腑之间,各官的制约关系来纠偏吗?心脏为皇帝,统领全局,其他脏腑各司其职,各自有所管制,又被制约。这不就是制衡之术,帝王之术吗?而治疗手段针灸,内服等等无非是外界给人体一股力,帮助身体纠偏,回归阴阳平衡。


如何脉诊?

        脉诊又称切脉、诊脉、按脉、持脉和把脉。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若脏腑气血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就会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而脉象的变化与疾病的病位、性质和邪正盛衰相关,病位浅在表则脉浮,病位深在里则脉沉;疾病性质属寒则脉迟,属热则脉数;邪气盛则脉实 ,正气虚则脉虚。脉诊在临床上,可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如久病脉缓,是胃气渐复病情向愈之兆 ;久病脉洪 ,则多属邪盛正衰的危候。外感热病,热势渐退,脉象出现缓和,是将愈之候;若脉急数,烦躁,则病进。
        遍诊法和三部脉诊法已很少采用,只在危急的病证和两手无脉时才诊察人迎、趺阳、太溪,以确定胃肾之气的存亡。而平时用独取寸口的方法诊脉。即切病人桡动脉的腕后部分。《内经》中曾有“遍诊法”和“三部诊法”的记载,近代临床很少运用,故不介绍。脉诊独取寸口的理论根据有二:一是肺朝百脉,脉会太渊。即人体各经脉均会集于肺,而寸口为手太阴肺经的循行部位,其上之太渊穴,是脉会之处,所以有“脉会太渊”之说。二是脾胃为各脏腑气血之源,各脏腑气血之盛衰,与脾胃功能之强弱有著密切的关系,而手太阴肺经亦起於中焦睥功能之状况。因此,全身脏腑经络气血之盛衰,都可以从寸口脉上反映出来。
        《素问·脉要精微论》强调,切脉时让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手前臂与其心脏近于同一水平,手掌向上,前臂平放,以使血流通顺。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对成人切脉,用三指定位,先用中指按在高呈弓形斜按在同一水平,以指腹按触脉搏,以按脉。三指的疏密,应按病人的高矮作适当调整。小儿寸口脉部位狭小,不能容纳三指,可用“一指(拇指)定关法”而不细分三部。三岁以下的小儿,可用望指纹代替切脉。切脉时常运用三种指力,开始轻用力,触按皮肤为浮取,名为“举”;然后中等度用力,触按至肌肉为中取,名为“寻”;再重用力触按至筋骨为沉取,名为“按”。根据临证的需要,可用举、寻、按或相反的顺序反覆触按,也可分部取一指按压体会。寸、关、尺三部,每部都有浮、中、沉三候,称谓三部九候。


寸口脉诊法

        诊脉部位是手腕内侧,腕后高骨(桡骨茎突)内侧,桡动脉搏动处。高骨对应的桡动脉搏动部位是关部,关之前九分为寸部,关之后一寸为尺部。寸关尺的称呼,最早见于《内经》,寸口诊法发展于《难经》。寸、关、尺分别对应不同的脏腑,在左手,寸对应心,关对应肝,尺对应肾(肾水)。在右手,寸对应肺,关对应脾,尺对应肾(命门)。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两大思想观念。中医看病是望、闻、问、切四诊结合,从整体上来诊治疾病,单用一种诊断方法的思想是不可取的。人体的信息不仅仅表现在脉象上,有的还反映在肤表、声音、嗅味上等。仅凭脉象是单一的、不全面的,容易产生误差。四诊各有各的特点和独特的功能,不能以脉诊取代其他的诊法,而应四诊合参,进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http://www.kler.cn/a/3924.html

相关文章:

  • 将IDLE里面python环境pyqt5配置的vscode
  • Java开发提速秘籍:巧用Apache Commons Lang工具库
  • 大语言模型的语境中“越狱”和思维链
  • Reactive StreamsReactor Core
  • 免费使用 Adobe 和 JetBrains 软件的秘密
  • gitlab runner正常连接 提示 作业挂起中,等待进入队列 解决办法
  • 【SpringBoot17】SpringBoot中使用Quartz管理定时任务
  • 以太坊2.0-上海升级节点详细搭建文档
  • “蓝桥杯”递推和递归(一)——取数位
  • 通过小三越位,彻底弄懂 https 原理本质(三)加密漏洞
  • Python中 __init__的通俗解释是什么?
  • Linux项目自动化构建工具-make/makefile 介绍及使用
  • 【RV1126】调试GT911,1024x600 7寸 MIPI 电容触摸屏
  • 在 Python 中将字符串转换为集合
  • Vector - CAPL - 实时时间on *(续2)
  • 程序员面试攻略:面试中的技巧(付费资料)
  • 淘宝天猫价格监控接入方案
  • 面试热点题:回溯算法 递增子序列与全排列 II
  • 【chatgpt】点云转图片后圆特征检测
  • Linux系统之安装PostgreSQL数据库
  • 我的第一台电脑的故事
  • 亚马逊、eBay、速卖通等跨境电商自养号测评,你知道多少?
  • CCF-CSP认证 202303 500分题解
  • java八股文--数据库
  • C/C++ 中的内存对齐
  • Java20的新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