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go语言(golang) - 错误处理
错误处理
错误处理是编程中用于识别、响应和恢复程序运行时出现的错误和异常情况的过程。其目的是确保程序的鲁棒性(一个系统、模型或函数在面对错误输入、工作压力、意外情况或故意攻击时仍能保持稳定性和可靠性的能力),即使在出现错误的情况下也能正常运行或优雅地终止。
而Go语言中的错误处理是一种显式的、基于值的机制,与许多其他编程语言使用异常(exception)不同。Go通过返回值来处理错误,这使得代码更加清晰和可预测。
基本概念
error
接口
-
Go内置了一个名为
error
的接口,用于表示错误。源码:// The error built-in interface type is the conventional interface for // representing an error condition, with the nil value representing no error. // 内置的error接口类型是表示错误条件的常规接口,其nil值代表没有错误。 type error interface { Error() string }
-
任何实现了这个接口的方法都可以作为一个错误对象。
自定义error
-
使用
errors.New
或fmt.Errorf()
创建简单的文本描述性错误。func Test1(t *testing.T) { err1 := errors.New("自定义错误1") fmt.Println(err1.Error()) err2 := fmt.Errorf("自定义错误2") fmt.Println(err2) }
输出
自定义错误1 自定义错误2
-
如果需要更复杂或结构化的信息,可以定义自己的类型并实现
Error()
方法。type MyError struct { code int msg string } func (m *MyError) Error() string { return fmt.Sprintf("code:%d,msg:%s", m.code, m.msg) } func Test2(t *testing.T) { myError := MyError{ 404, "自定义错误!", } fmt.Println(myError.Error()) fmt.Println(myError) }
输出
code:404,msg:自定义错误! {404 自定义错误!}
函数返回值
-
在Go中,函数通常会返回两个值:结果和一个表示可能发生的错误。
func testDivide(a float64, b float64) (float64, error) { if b == 0 { return 0, fmt.Errorf("分母不能为0") } else { return a / b, nil } }
检查和处理错误
- 调用函数时,需要检查第二个返回值是否为非nil,以判断是否发生了错误。
func Test3(t *testing.T) {
var a float64 = 1
var b float64
divide, err := testDivide(a, b)
if err != nil {
fmt.Println(divide, err.Error())
} else {
fmt.Printf("结果为:%.2f\n", divide)
}
}
输出
0 分母不能为0
错误包装与解包
-
Go1.13引入了对error wrapping的支持,通过使用
fmt.Errorf()
和%w
格式化动词,可以将上下文信息附加到原始错误上。 -
使用
errors.Unwrap()
可以提取被包装过的一层的错误。 -
errors.Is
函数用于检查一个错误是否与目标错误相同,或者是否是目标错误的一部分。
func Test4(t *testing.T) {
err1 := errors.New("第一层错误")
err2 := fmt.Errorf("第二层:%w", err1)
fmt.Println(err1)
fmt.Println(err2)
// errors.Is函数用于检查一个错误是否与目标错误相同,或者是否是目标错误的一部分。
// 注意参数顺序,检查第一个错误是不是第二个错误的子错误,或是否同一个错误
bool1 := errors.Is(err1, err2) // 返回false
fmt.Println(bool1)
bool2 := errors.Is(err2, err1)
fmt.Println(bool2)
err3 := errors.Unwrap(err2)
fmt.Println(err3)
}
输出:
第一层错误
第二层:第一层错误
false
true
第一层错误
错误类型断言与比较
- 使用类型断言来判断特定类型的自定义异常,并访问其内部字段。
- (推荐)
errors.As
函数用于检查一个错误链中是否存在某个特定类型的错误,并且可以将该错误赋值给目标变量。它不仅适用于简单的类型断言,还能处理被包装过的复杂错误结构。
func Test5(t *testing.T) {
myError := MyError{
code: 400,
msg: "自定义错误",
}
var myErr error = &myError
// 假设我们只知道这是个错误,但不知道具体的类型时,可以这样处理
if err, ok := myErr.(*MyError); ok {
fmt.Println(err.code, err.msg)
}
// 但是官方还是推荐我们使用as来判断具体的错误类型
var targetErr *MyError
if errors.As(myErr, &targetErr) {
fmt.Println(targetErr.code, targetErr.msg)
}
}
输出
400 自定义错误
400 自定义错误
断言只能判断是否那个类型,而error.As
能查找是否该类型或子类型
func Test6(t *testing.T) {
myError := MyError{
code: 400,
msg: "自定义错误",
}
var myErr error = &myError
// 再封装一层
var myErrNew = fmt.Errorf("封装多一层:%w", myErr)
// 假设我们只知道这是个错误,但不知道具体的类型时,可以这样处理
if err, ok := myErrNew.(*MyError); ok {
fmt.Println("1:", err.code, err.msg)
}
// 但是官方还是推荐我们使用as来判断具体的错误类型
var targetErr *MyError
if errors.As(myErrNew, &targetErr) {
fmt.Println("2:", targetErr.code, targetErr.msg)
}
}
输出
2: 400 自定义错误
panic和recover
panic
panic
是Go语言中的一种内建机制,用于表示程序遇到了无法恢复的严重错误,导致程序的正常执行流程被中断。它类似于其他编程语言中的异常,但在Go中主要用于不可恢复的错误情况。虽然不推荐在正常业务逻辑中使用 panic,但在一些无法恢复或者必须立即停止程序执行情况下可以考虑,比如数组越界等。
关键特点
-
立即停止控制流:
- 当
panic
被调用时,程序会立即停止当前函数的执行,并开始运行任何已注册的defer函数。
- 当
-
向上传播:
panic
会沿着调用栈向上传播,逐层退出每个调用函数,并在每个退出点运行相应的defer语句。
-
终止程序:
- 如果没有捕获到并处理这个
panic
(即没有使用recover),最终会导致整个程序崩溃并打印出堆栈跟踪信息。
- 如果没有捕获到并处理这个
使用场景
- 通常用于那些不应该发生、且无法继续安全运行下去的问题,例如数组越界、空指针解引用等。
- 不建议在普通业务逻辑中使用,而是保留给真正需要立即停止执行的问题。
func Test1(t *testing.T) {
defer fmt.Println("执行defer")
fmt.Println("程序正常执行")
panic("遇到错误!")
fmt.Println("程序继续执行")
}
输出
=== RUN Test1
程序正常执行
执行defer
--- FAIL: Test1 (0.00s)
panic: 遇到错误! [recovered]
panic: 遇到错误!
goroutine 6 [running]:
testing.tRunner.func1.2({0xa25ade0, 0xa284890})
...
...
...
recover
recover
是Go语言中用于处理panic
的一种机制。它允许程序在发生panic
后恢复执行,从而避免程序崩溃。通常与defer
一起使用,以确保即使在函数发生恐慌时也能执行一些清理操作。
基本用法
- 捕获panic(恐慌):当一个函数调用了
panic()
时,程序会立即停止当前函数的执行,并开始沿着调用栈向上传播,直到遇到一个能够处理该panic的地方。如果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了一个包含recover()
的延迟(deferred)函数调用,那么可以通过recover()
捕获这个恐慌。 - 返回值:如果成功捕获到一个正在传播中的恐慌,
recover()
会返回传递给该panic()
调用的值;如果没有处于panic状态,则返回 nil。
使用场景
- 防止程序崩溃:通过捕获和处理不可预见或致命错误,使得程序能够继续运行或进行适当降级。
- 清理资源:确保无论是否出现错误,都能正确释放资源(如文件句柄、网络连接等)。
func Test2(t *testing.T) {
defer func() {
a := recover()
if a != nil {
fmt.Println("recover捕获到panic:", a)
} else {
fmt.Println("recover没有捕获到panic")
}
}()
fmt.Println("程序正常执行")
panic("遇到错误!")
fmt.Println("程序继续执行")
}
输出:
程序正常执行
recover捕获到panic: 遇到错误!
和throw相似
学过其他语言特别是java的同学应该发现,这与Java中的throw
关键字非常相似。
尽管panic
和throw
在概念上相似,但它们在各自的语言中有着不同的使用习惯和语义。在Go中,panic
通常用于处理真正的异常情况,比如程序的内部错误,而错误处理则通过返回error
类型来完成。在Java中,throw
关键字则用于更广泛的场景,包括业务逻辑中预期的异常情况。
-
主动抛出异常:在Go中使用
panic
和在Java中使用throw
都可以主动抛出一个异常或错误条件。 -
改变程序控制流:两者都会导致程序的正常控制流被改变。在Go中,
panic
会立即停止当前函数的执行,并开始执行defer语句,然后向上返回,直到被recover
捕获或者程序终止。而在Java中,如果没有在该方法内部捕获,则需要由上层调用者负责处理,否则可能会导致程序崩溃。 -
异常传播:在两个语言中,如果抛出的异常没有被立即捕获,它会继续向上传播到调用栈中的更高层,直到被捕获或者导致程序终止。
-
用于不可恢复的错误:
panic
和throw
都用于表示那些不应该被忽略的严重错误,它们通常用于指示程序遇到了不可恢复的状态。 -
停止执行后续代码:在
panic
或throw
之后的代码将不会被执行,直到异常被处理。 -
堆栈跟踪:当
panic
发生时,Go会打印出堆栈跟踪信息,类似于Java中throw
异常时的行为,这有助于开发者定位错误发生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