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 信息科技赛课区一等奖教案(语音合成技术)
语音合成技术教学设计
- 一、教学背景分析
-
-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 教学内容
- 学情分析
- 教学目标
-
- 1.知识与技能
- 2.过程与方法
- 3.情感态度价值观
- 教学重难点
- 教学方式与策略
- 二、教学活动设计
-
- 一、情景引入,激发兴趣(4’)
- 二、互动学习,探索新知
- 三、深挖技能,实现语音合成
- 四、课堂总结与延伸
- 课堂小结
一、教学背景分析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初中阶段的教学目标中 有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课程主要任务中有养成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新课改强调教学过程中应该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也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大胆地让学生去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教学内容
本节教学内容依据重庆大学出版社《信息技术》第三册的内容,八年级鼓励学生能够理解人工智能,利用python等高级语言工具实现程序的运行和人工智能的体验。
学情分析
本课面向八年级学生,现如今语音合成技术已经逐渐普遍和普及,如何理解语音合成、实现语言合成以及看到语音合成技术,是这节课教师需要思考如何带动学生的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理解经典语音合成系统框架,理解【前端文本分析模块】和【后端声学处理模块】在语音合成过程中的必要性和作用。
- 掌握利用Python的pyttsx3第三方库或在线网站,实现语音合成。
2.过程与方法
- 通过自主探究、音频识别和拼接等的方式,理解语音合成中基于单元拼接的语音合成的基本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 通过对python程序和在线网站的运行和实践,获得完成了语音合成任务的成就感。
- 通过对于语音合成的利与弊的分析,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
教学重难点
- 重点:经典语音合成系统框架
- 难点:Python的pyttsx3第三方库的使用
教学方式与策略
讲授法、任务驱动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二、教学活动设计
一、情景引入,激发兴趣(4’)
导入:请同学们听下面两段语音,谈一谈它们的区别。
-
教师播放由python pyttsx3第三方库合成的《早发白帝城》语音和《长安三万里》内《早发白帝城》
教师提问:同学们,这两段音频朗诵的都是诗人李白《早发白帝城》,你们觉得这两段音频有什么区别吗?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抛出语音合成的概念。 -
语音合成定义:语音合成是通过机械的、电子的方法产生人造语音的技术。 发现两段音频的节奏、情感的不同。发现相对于人工合成的语音,人声更加的真实、有情绪,不那么机械化。人工合成的声音可能会存在卡顿、吞字、一个字一个字读的的现象。
语音合成技术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同学们能举出语音合成的具体的例子吗?也就是说,同学们在哪些场合或物品中能听见人造语音的声音?(2’)
车载信息提醒、虚拟助理(天猫精灵、Siri)、智能家居、旅游导览、电子书朗读、火车/飞机广播提示。
原来我们似乎已经离不开语音合成技术,那么语音合成是怎样实现的呢?
学生回答语音合成的具体实例。
二、互动学习,探索新知
探究任务一:聆听音频素材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