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article >正文

最适合智能体的身份认证技术:对比OpenID Connect、API keys、did:wba

最适合智能体的身份认证技术:对比OpenID Connect、API keys、did:wba

智能体需要新的身份认证技术

智能体对身份认证技术提出了新的需求,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互联互通,特别是让任意两个智能体都能够互联互通。

其中的原理很简单:AI必须具备获得完整上下文信息的能力,具备调用所有工具的能力,才能够作出正确的决策,采取合适的行动。现在很多厂商试图使用Computer Use方案解决这个问题。

alt

但是我们认为这不是AI与互联网交互最高效的方式。这是让AI模仿人的方式访问互联网,AI应该用它最擅长的方式(API或通信协议)与数字世界交互。

alt

这就涉及一个互联互通的问题:在智能体使用API或协议,与互联网或者其他智能体交互的时候,如何进行身份验证?特别进行跨平台的身份验证,以让任何智能体之间都能够进行连接。

当前主流跨平台身份认证技术

我们在互联网上的身份账号,很多时候是不能跨平台使用的。比如你的微信账号,在钉钉系统中是无法识别的,反之亦然。

不过现在互联网也有很多跨平台的身份认证技术,比如我们常见的SSO(单点登录),你可以用你的谷歌账户登录很多网站。还有API keys,比如你可以使用OpenAI给你的key,访问OpenAI的API。下面我来简单的介绍下这两种技术,看看是否适合智能体的身份认证。

OpenID Connect(OIDC)

OpenID Connect (OIDC) 是一种基于 OAuth 2.0 构建的身份验证协议,它允许客户端应用程序验证用户身份,并获取用户的基本信息(如姓名、邮箱)。OIDC 在 OAuth 2.0 的基础上增加了标准化的身份层,使其更适合于登录和单点登录(SSO)场景。

OpenID Connect 官方规范。

下面我们以使用谷歌账号登录三方网站为例来介绍下OIDC的流程。谷歌OIDC官方文档地址。。

alt

使用谷歌账号登录三方网站包括两部分,前置流程和Oauth2.0流程:

  • 前置流程
    • 注册谷歌平台账号
    • 创建项目/应用
    • 配置项目/应用,包括重定向URI
    • 获取OAuth 2.0的client id和client secret
  • Oauth2.0流程(以授权码流程为例)
    • 获取授权码
    • 使用授权码获取access token和id token,id token中包含用户信息
    • 使用access token和id token访问获取用户的详细信息(可选)。在OpenID Connect流程中,用户的详细信息可以认为是一种受保护的资源。

OpenID Connect的优点是:

  • 能够简化用户的身份验证流程
  • 使用非常广泛,相关基础设施也比较完善。
  • 安全性较高

站在智能体互联互通的场景看,OpenID Connect有几个不足:

  • OpenID Connect本质上是让三方应用能够使用身份服务器(比如谷歌)对用户进行身份验证。两个三方应用之间无法使用身份服务器实现他们之间的身份验证。
  • OpenID Connect是一个中心化的方案,用户使用的时候需要去身份服务器进行注册等操作,前置操作流程复杂。
  • 流程交互复杂,需要多次交互。

API keys

API Keys(API 密钥)是用于验证应用程序或用户访问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的简单凭证。它是一种字符串形式的身份标识符,通常由随机生成的字母和数字组成,类似于密码的功能。它可以用于身份验证、访问控制、使用监控等场景。

alt

使用API Keys验证用户身份的流程:

  • 前置流程
    • 去平台注册账号
    • 获取API Keys
  • API keys验证流程
    • 在类似https的安全协议请求头中添加API keys
    • 服务端验证客户端的API keys

API keys的优点是:

  • 简单,易于实现,交互少
  • 支持跨平台身份认证,两个应用只要相互有对方API keys,就可以验证身份
  • 广泛用于API服务当中,比如OpenAI、国内的模型API等,大部分使用API keys进行身份验证。

站在智能体互联互通的场景看,API keys有几个不足:

  • 安全性较低。有很多使用API keys做身份验证的MCP server,往往要求用户将API keys写在配置文件中,存在泄漏风险。
alt
  • 仍然需要前置流程,需要用户登录注册等操作。

基于W3C DID的身份认证技术:did:wba

W3C DID是什么

W3C DID(Decentralized Identifier,DID)是一种新的去中心化标识符标准,旨在解决传统中心化身份管理系统的依赖性。它与2022年发布为推荐标准。规范地址:https://www.w3.org/TR/did-core/

目前已经有很多应用在使用W3C DID规范,比较知名的是最近比较火的bluesky,一个去中心化的推特应用。

did:wba是什么

did:wba是AgentNetworkProtocol(ANP)定义的一个did方法规范。它基于web基础设施,实现了去中心化的身份认证,专门针对agent之间的身份认证而设计。规范地址:did:wba方法规范。

与did:wba非常类似的业务是email:各个平台有自己的账号,但是不同平台之间能够非常简单的进行身份认证与通信。同时他们都基于web基础设施,能够支持大规模用户的同时,实现去中心化。

假设智能体A要订阅并调用智能体B的服务,身份验证以及请求流程如下:

alt
  • 前置流程
    • 智能体A要订阅智能体B的服务,首先调用智能体B的服务订阅接口,并且携带智能体A的DID和签名,让B知道是智能体A发起的订阅。
  • 身份验证流程
    • 智能体A在首次http请求中,在http头中携带A的DID和签名。
    • 智能体B收到http请求后,从http头中提取A的DID和签名,然后根据A的DID,去A的DID server获取A的DID文档。
    • 智能体B获取到A的DID文档后,使用A的DID文档中的公钥对A的签名进行验证。
    • 验证通过后,智能体B处理A的业务请求,返回业务数据的同时,返回access token。
    • 智能体A在后续请求中携带access token,智能体B通过对access token的验证,完成对A的身份认证。

did:wba身份验证方案的优点:

  • 安全性高
  • 充分利用web基础设施,能够支持大规模用户,可实施性强
  • 去中心化设计,能够让任意两个智能体体或应用之间进行身份认证
  • 前置流程简单,无需用户人工注册,无需用户人工登录配置
  • 身份验证流程简单,不增加交互次数

当然,did:wba也有一些缺点,最大的缺点是作为一个2022年发布的规范,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应用范围相对比较有限。不过我们也能够看到像bluesky这样的明星案例。

对比:did:wba vs OpenID Connect / API keys

站在智能体身份验证的角度,对比did:wba和OpenID Connect、API keys:

  • 安全性:did:wba和OpenID Connect具备同等的安全性,都比API keys的安全性高。
  • 复杂度:OpenID Connect的复杂度最高,API keys的复杂度最低,did:wba的复杂度介于两者之间。
  • 交互次数:did:wba和API keys的交互最少,OpenID connect的交互最多.
  • 前置流程:did:wba能够做到无需用户人工处理,OpenID connect和API keys都需要用户人工处理。
  • 去中心化:did:wba和API keys都可以做到让任意智能体或应用互相通信。OpenID connect无法做到
  • 应用范围:OpenID Connect和API keys应用范围都比较广泛,did:wba则是比较新的规范,应用范围有限。

总体对比如下:

对比项did:wbaOpenID ConnectAPI keys
安全性中等
复杂度中等
交互次数
前置流程简单,无需人工复杂,需要人工中等,需要人工
去中心化
应用范围有限广泛广泛

从上面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did:wba不但能够支持所有的智能体互联互通,并且具备OpenID Connect的安全性以及API keys的简单性,同时也支持大规模用户使用。综合来看,did:wba是最适合智能体之间进行身份认证的方案。

当然,OpenID Connect和API keys仍然有他们自己的作用。比如,智能体在和原有互联网系统对接的时候,可能仍然需要使用OpenID Connect和API keys。

本文由 mdnice 多平台发布


http://www.kler.cn/a/449898.html

相关文章:

  • mysql数据库面试核心概念
  • Flask中@app.route()的methods参数详解
  • springboot-starter版本升级es版本问题
  • 【AI日记】24.12.24 kaggle 比赛 2-12
  • SWIFT基本使用
  • 【C++语言】多态
  • 类class:继承类后同名方法是覆盖还是去哪了呢,类中this指向问题等
  • 汽车IVI中控开发入门及进阶(44):杰发科智能座舱芯片
  • 【CSS】优化动画性能
  • rk3568制冷项目驱动开发流程汇总(只适用于部分模块CIF DVP等,自用)
  • 【计算机视觉基础CV-图像分类】05 - 深入解析ResNet与GoogLeNet:从基础理论到实际应用
  • 【时间之外】IT人求职和创业应知【74】-运维机器人
  • 基于微信小程序的国产动漫论坛系统
  • css让按钮放在最右侧
  • 初学stm32 --- NVIC中断
  • logback日志控制台打印与写入文件
  • 如何训练Stable Diffusion 模型
  • 【Linux】结构化命令:while命令
  • unipp中使用阿里图标,以及闭坑指南
  • 端口状态检查工具portchecker.io
  • 【OceanBase 诊断调优】—— packet fly cost too much time 的根因分析
  • STM32——“SPI Flash”
  • CentOS-stream-9安装ansible
  • 【stable diffusion】ComfyUI 使用 LoRA 极简工作流
  • 重温设计模式--工厂模式(简单、工厂、抽象)
  • Spring Boot 动态定时任务管理系统(轻量级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