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article >正文

12.26 学习卷积神经网路(CNN)

完全是基于下面这个博客来进行学习的,感谢!

​​【深度学习基础】详解Pytorch搭建CNN卷积神经网络LeNet-5实现手写数字识别_pytorch cnn-CSDN博客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DNN实现的手写数字识别,将灰度图像转换后的二维数组展平到一维,将一维的784个特征作为模型输入。在“展平”的过程中必然会失去一些图像的形状结构特征,因此基于DNN的实现方式并不能很好的利用图像的二维结构特征,而卷积神经网络CNN对于处理图像的位置信息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卷积神经网络经常被用于图像识别/处理领域。

1、卷积层

内参数(卷积核本身)  

CNN中的卷积层和DNN中的全连接层是平级关系,在DNN中,我们训练的内参数是全连接层的权重w和偏置b,CNN也类似,CNN训练的是卷积核,也就相当于包含了权重和偏置两个内部参数。

 输入一个多维数据(上图为二维),与卷积核进行运算,即输入中与卷积核形状相同的部分,分别与卷积核进行逐个元素相乘再相加。例如计算结果中坐上角的15是根据如下过程计算得到的:

 

逐个元素相乘再相加,即:

1 * 2 + 2 * 0 + 3* 1 + 0 * 0 + 1 * 1 + 2 * 2 + 3 * 1 + 0 * 0 + 1 * 2 = 15 

外参数(填充和步幅)

   填充(padding)

   显然,只要卷积核的大小>1*1,必然会导致图像越卷越小,为了防止输入经过多个卷积层后变得过小,可以在发生卷积层之前,先向输入图像的外围填入固定的数据(比如0),这个步骤称之为填充,如下图:

 在使用Pytorch搭建卷积层的时候,需要在对应的接口中添加这个padding参数,向上图中这种情况,相当于在3*3的卷积核外围添加了“一圈”,则padding = 1,卷积层的接口中就要这样写:

nn.Conv2d(in_channels=1, out_channels=6, kernel_size=3, paddding=1)

      参数in_channels和out_channels是对应于这个卷积层输入和输出的通道数参数,这里我们先放一放。

步幅(stride)

   步幅指的是使用卷积核的位置间隔,即输入中参与运算的那个范围每次移动的距离。前面几个示意图中的步幅均为1,即每次移动一格,如果设置stride=2,kernel_size=2,则效果如下:

     此时需要在卷积层接口中添加参数stride=2。

输入与尺寸的关系

 综上所述,结合外参数(步幅、填充)和内参数(卷积核),可以看出如下规律:

卷积核越大,输出越小。

步幅越大,输出越小。

填充越大,输出越大。

     用公式表示定量关系:

      如果输入和卷积核均为方阵,设输入尺寸为W*W,输出尺寸为N*N,卷积核尺寸为F*F,填充的圈数为P,步幅为S,则有关系:

N=\frac{W+2P-F}{S}+1

    这个关系大家要重点掌握,也可以自己推导一下,并不复杂。如果输入和卷积核不为方阵,设输入尺寸是H*W,输出尺寸是OH*OW,卷积核尺寸为FH*FW,填充为P,步幅为S,则输出尺寸OH*OW的计算公式是:

OH=\frac{H+2P-FH}{S}+1

OW=\frac{W+2P-FW}{S}+1

2、多通道问题

多通道输入

对于手写数字识别这种灰度图像,可以视为仅有(高*长)二维的输入。然而,对于彩色图像,每一个像素点都相当于是RGB的三个值的组合,因此对于彩色的图像输入,除了高*长两个维度外,还有第三个维度——通道,即红、绿、蓝三个通道,也可以视为3个单通道的二维图像的混合叠加。

当输入数据仅为二维时,卷积层的权重往往被称作卷积核(Kernel);

当输入数据为三维或更高时,卷积层的权重往往被称作滤波器(Filter)。

     对于多通道输入,输入数据和滤波器的通道数必须保持一致。这样会导致输出结果降维成二维,如下图:

对形状进行一下抽象,则输入数据C*H*W和滤波器C*FH*FW都是长方体,结果是一个长方形1*OH*OW,注意C,H,W是固定的顺序,通道数要写在最前。

多通道输出

 如果要实现多通道输出,那么就需要多个滤波器,让三维输入与多个滤波器进行卷积,就可以实现多通道输出,输出的通道数FN就是滤波器的个数FN,如下图:

 和单通道一样,卷积运算后也有偏置,如果进一步追加偏置,则结果如下:每个通道都有一个单独的偏置

3、池化层

池化,也叫汇聚(Pooling)。池化层通常位于卷积层之后(有时也可以不设置池化层),其作用仅仅是在一定范围内提取特征值,所以并不存在要学习的内部参数。池化仅仅对图像的高H和宽W进行特征提取,并不改变通道数C

一般有平均汇聚和最大值汇聚两种。

平均汇聚

如上图,池化的窗口大小为2*2,对应的步幅为2,因此对于上图这种情况,对应的Pytorch接口如下:

nn.AvgPool2d(kernel_size=2, stride=2) 

最大值汇聚

对应的Pytorch接口如下:

nn.MaxPool2d(kernel_size=2, stride=2) 

4、手写数字识别

详细内容见,我自己就在jupyter上写写代码【深度学习基础】详解Pytorch搭建CNN卷积神经网络LeNet-5实现手写数字识别_pytorch cnn-CSDN博客

任务描述

输入就相当于一个单通道的图像,是二维的。我们在实现的时候,要将每个样本图像转换为28*28的张量,作为输入

 因此对于整个手写数字识别的任务,模型的输入是一副图像,输出则是一个对应的识别出的数字(0-9之间的整数)。这里注意,在进行模型训练时,PyTorch会在整个过程中自动将输出转换为One-Hot编码,因此我们在训练时不需要手动将输出转换为One-Hot编码,但进行模型评估测试时,由于需要比对预测输出(One-hot)和真实输出(0-9的数字),要进行一次转化。

    对于单个样本,每个图像都是一个二维灰度图像,像素为28*28.二维灰度图像的通道数为1,因此可以将每个样本图像转换为28*28的张量,作为输入。相当于是下图这样的形式:

    具体怎么转换,需要用到torchvision库中的trabsforms进行图像转换,将数据集转换为张量的形式,并调整数据集的统计分布(转换为标准正态分布更利于训练)。

网络结构(LeNet-5)

LeNet-5起源于1998年,在手写数字识别上非常成功。其结构如下:

再列一个表格,具体结构如下:

注:输出层的激活函数目前已经被Softmax取代。

至于这些尺寸关系,我举个两例子吧:

   以第一层C1的输入和输出为例。输入尺寸W是28*28,卷积核F尺寸为5*5,步幅S为1,填充P为2,那么输出N的28*28怎么来的呢?按照公式如下:

N=\frac{W+2P-F}{S}+1=\frac{28+2*2-5}{1}+1=28

   我们也可以观察到第一层的卷积核个数为6,则输出的通道数也为6。

  再看一下第一个池化层S2,输入尺寸是28*28,卷积核F大小为2*2(此处的“卷积核”实际上指的是采样范围),步幅S=2,填充P为0,则输出的14*14是这么算出来的:

N=\frac{W+2P-F}{S}+1=\frac{28+2*0-2}{2}+1=14

import torch
from torch import nn
from net import MyLeNet5
from torch.optim import lr_scheduler
from torchvision import datasets, transforms
import os
 
# 将图像转换为张量形式
data_transform = transforms.Compose([
    transforms.ToTensor()
])
 
# 加载训练数据集
train_dataset = datasets.MNIST(
    root='D:\\Jupyter\\dataset\\minst',  # 下载路径
    train=True,   # 是训练集
    download=True,   # 如果该路径没有该数据集,则进行下载
    transform=data_transform   # 数据集转换参数
)
 
# 批次加载器
train_dataloader = torch.utils.data.DataLoader(dataset=train_dataset, batch_size=16, shuffle=True)
 
# 加载测试数据集
test_dataset = datasets.MNIST(
    root='D:\\Jupyter\\dataset\\minst',  # 下载路径
    train=False,   # 是训练集
    download=True,   # 如果该路径没有该数据集,则进行下载
    transform=data_transform   # 数据集转换参数
)
test_dataloader = torch.utils.data.DataLoader(dataset=test_dataset, batch_size=16, shuffle=True)
 
# 判断是否有gpu
device = "cuda" if torch.cuda.is_available() else "cpu"
 
# 调用net,将模型数据转移到gpu
model = MyLeNet5().to(device)
 
# 选择损失函数
loss_fn = nn.CrossEntropyLoss()    # 交叉熵损失函数,自带Softmax激活函数
 
# 定义优化器
optimizer = torch.optim.SGD(model.parameters(), lr=1e-3, momentum=0.9)
 
# 学习率每隔10轮次, 变为原来的0.1
lr_scheduler = lr_scheduler.StepLR(optimizer, step_size=10, gamma=0.1)
 
 
# 定于训练函数
def train(dataloader, model, loss_fn, optimizer):
    loss, current, n = 0.0, 0.0, 0
    for batch, (X, y) in enumerate(dataloader):
        # 前向传播
        X, y = X.to(device), y.to(device)
        output = model(X)
        cur_loss = loss_fn(output, y)
        _, pred = torch.max(output, dim=1)
        # 计算当前轮次时,训练集的精确度
        cur_acc = torch.sum(y == pred)/output.shape[0]
 
        # 反向传播
        optimizer.zero_grad()
        cur_loss.backward()
        optimizer.step()
 
        loss += cur_loss.item()
        current += cur_acc.item()
        n = n + 1
    print("train_loss: ", str(loss/n))
    print("train_acc: ", str(current/n))
 
 
def test(dataloader, model, loss_fn):
    model.eval()
    loss, current, n = 0.0, 0.0, 0
    # 该局部关闭梯度计算功能,提高运算效率
    with torch.no_grad():
        for batch, (X, y) in enumerate(dataloader):
            # 前向传播
            X, y = X.to(device), y.to(device)
            output = model(X)
            cur_loss = loss_fn(output, y)
            _, pred = torch.max(output, dim=1)
            # 计算当前轮次时,训练集的精确度
            cur_acc = torch.sum(y == pred) / output.shape[0]
            loss += cur_loss.item()
            current += cur_acc.item()
            n = n + 1
        print("test_loss: ", str(loss / n))
        print("test_acc: ", str(current / n))
        return current/n    # 返回精确度
 
 
# 开始训练
epoch = 50
max_acc = 0
for t in range(epoch):
    print(f"epoch{t+1}\n---------------")
    train(train_dataloader, model, loss_fn, optimizer)
    a = test(test_dataloader, model, loss_fn)
    # 保存最好的模型参数
    if a > max_acc:
        folder = 'save_model'
        if not os.path.exists(folder):
            os.mkdir(folder)
        max_acc = a
        print("current best model acc = ", a)
        torch.save(model.state_dict(), 'save_model/best_model.pth')
print("Done!")
 


http://www.kler.cn/a/453438.html

相关文章:

  • KNN分类算法 HNUST【数据分析技术】(2025)
  • 梳理你的思路(从OOP到架构设计)_设计模式Android + Composite模式
  • 【音视频工具系列】streamEye 工具分析 H264 码流详细教程
  • Go快速开发框架2.6.0版本更新内容快速了解
  • 本原多项式
  • Git--tag标签远程管理
  • npm淘宝镜像
  • Dilateformer实战:使用Dilateformer实现图像分类任务(二)
  • BLE core 内容整理解释
  • FFMPEG结构体分析
  • Linux高并发服务器开发 第六天(rwx 对于目录和文件的区别 gcc编译器 动态库静态库)
  • yolov4算法及其改进
  • C#异步1
  • 蚂蚁集团 CTO 线大规模调整、多个 AI 业务部门被合并
  • 工业大数据分析算法实战-day16
  • 天池工业蒸汽量预测教程
  • FTT变换Matlab代码解释及应用场景
  • go window安装protoc protoc生成protobuf文件
  • vue关闭eslint校验及开启debugger
  • 【jenkins插件】
  • Java 集合使用注意事项总结
  • PYNQ2.7镜像直接升级成3.0以支持XCV(Xilinx Virtual Cable)
  • 代码随想录-笔记-其八
  • Jenkins 任意文件读取(CVE-2024-23897)修复及复现
  • 【Vue3学习】使用ref调用子组件的方法,实现子组件的显示与隐藏
  • HarmonyOS NEXT 实战之元服务:静态案例效果---歌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