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研工具的思考
首先明确一点:工具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只有合适与不合适之分。对于学霸和学渣的人,工具都是其次。前者怎么学都会,后者怎么学都不会。所谓学霸一支笔,差生文具多。市面上很多工具、方法,其实学霸早就内化于心,无往不利。由于边际效益递减,非要学霸使用某个特定工具可能没什么增益,甚至反而降低效率。差生就是给他再多工具,他不思考,不会用,只会沦为工具的奴隶,徒劳无功。
工具对哪个群体最有用
人群中的大多数都算是中等生,有着不高不低的天资,不好不坏的运气,不贫不富的家境。这些是芸芸众生的写照,也是大部分人摆脱不掉的枷锁。有很多事中等生决定不了,接受不了,改变不了。但唯独有一样是中等生可以自己决定的,就是要不要拥有不气不馁的毅力,去做不折不扣的努力,获得不大不小的成就。有没有办法让这条路不那么荆棘丛生,不那么充满沮丧呢?大概的确是有的: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熟练使用工具。
大家都参加过高考,高考的理综对笔者来说是很难的,往往是拼尽全力在规定时间也难以做完整套题。但当时班上有几位同学天资聪慧,从来都是提前半小时答完。也就是说,他们就从头做到尾也没什么压力。而我如果按照这种“暴力”解法,其结果必然是不知道后面出了啥题。因此,笔者必须根据理综考试的时间,精确地划分每部分题所能花费的最大时间。换句话说,每一个题型都要有一个时间节点,超过这个时间节点就要果断放弃某些题。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保住分数,同时保持心态平稳,虽然肯定不能让我超水平发挥,但自始至终,笔者的理综成绩都没有大的波动。
上述这一套方法也可以叫做针对理综考试的“工具”。这个“工具”在学霸眼中甚至是可笑的,因为他们无法想象为什么要花心思规划这个?这个题就从头到尾做就完事了呗。而中等生恰恰是以此立足,循序渐进。呐,这就是工具之于中等生的意义。
上面故事告诉我们,虽然中等生与学霸在能力上存在鸿沟,但中等生仍然可以通过工具的运用修补短板,用好了工具甚至能事半功倍,四两拨千斤。所以,这些工具在中等生身上能最大程度体现出其功效与价值,而大部分人在工作学习中,都处于中等生这个水平,只要熟练使用工具,就能极大提升自身能力。就好比孙悟空有了金箍棒,哪吒有了风火轮。
科研工具的使用
作为硕博研究生,科研工具的使用也是科研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而科研工具的使用就更要讲求方式方法。这里再次强调:工具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只有合适与不合适之分。这篇文章的宗旨是指明我们对待工具应有的态度,而不是具体教大家某个工具的使用方法(这个部分明年会专门详细描述,敬请期待。)
举个例子,有的同学喜欢将论文打印到A4纸上,并在上面进行批注。然后在办公桌上摆上一个大型文件架,分门别类进行人工索引。这应该是最传统的科研论文收集和阅读方法,可是不同人采用后却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有的人乱堆乱放最后搞的乱七八糟,看了白看,画了白画,有一天想起来说再看看然后找不到,找了白找,最后干了白干(是谁在照镜子我不说)。有的人却能做到人肉索引,总能够精确找到文献出处,发现文献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找到研究空白,提出科学问题,最后作出高水平成果。
很奇怪,明明大家用的都是金箍棒,怎么你挥起来和我的差别这么大呢?其实这就是使用了不适合自身的工具导致的。不一定所有人都用金箍棒,你试试九齿钉耙可能更好用呢,承认自己不是齐天大圣也不是啥坏事,耍耍九齿钉耙说不定还能有天蓬元帅的编制呢,再不济卷帘大将不也行么。科研世界是一座金字塔(社会也是),需要有塔尖的人登高远眺指引方向,也需要下面各层级紧密配合,埋头苦干,更何况你工具用好了也有可能破圈成功,升级成功呢。
如果你看到这里,说明你对笔者的理论至少是不反感的,甚至是赞同的。那么我们再举一个科研上的实际例子来强化论点。
比如我们作为科研人员,手上常年准备一个手写笔记本是推荐的,但也不是说非得在任何情况都使用。比如开组会,或者需要手绘图等,不方便用电脑或者手机的时候,用手写笔记本是很好的选择。但是如果是记录每天的工作进展,大部分情况下,直接用腾讯文档或者onenote就可以,还能多端同步,还能检索。如果有一天需要看某件事什么时间做的,那手写本就只能遍历查找了,时间复杂度O(n),你是那个人肉CPU。但如果是腾讯文档,时间复杂度相同,但是你不用做人肉CPU了,这就是区别。而你说我笔记本上的内容都能记在脑子里,不用一页一页翻。那我请问了,您为什么还要记下来呢?是不是常凯申直呼内行?
总结
科研工具的使用是科研人员必须掌握的技能。但由于人的不同,适合的工具也千差万别。请大家一定坚持以下原则:工具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高效工作的底层逻辑,如果违背这个逻辑,流于形式,或产生副作用,那就要果断放弃,另求他路,不要浪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