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2064 斐波那契数列
文章目录
- 💯前言
- 💯题目描述
- 输入格式
- 输出格式
- 输入输出样例
- 输入
- 输出
- 💯思路分析
- **题目本质**
- 💯代码实现与对比
- **我的代码实现**
- 代码展示
- 思路解析
- 优点
- 不足
- **老师的代码实现**
- 代码展示
- 思路解析
- 优点
- 不足
- 💯优化方法
- **优化方案:查表法**
- 优化代码
- 优化分析
- 💯扩展与总结
- **斐波那契数列的优化方法**
- 💯 **小结**
💯前言
- 斐波那契数列问题是算法学习中的经典例题。通过这一类问题,不仅可以巩固对递推关系和循环的理解,还能学习到如何通过预处理和查表优化代码效率。本次文章将通过一道具体的题目,从题目分析、代码实现、优化思路以及扩展应用四个部分,全面解析斐波那契数列问题的解决方法。
C++ 参考手册
💯题目描述
B2064 斐波那契数列
题目要求是计算斐波那契数列的第 a a a 项。数列的定义如下:
- 第一项和第二项均为 1:
F ( 1 ) = 1 , F ( 2 ) = 1 F(1) = 1, \quad F(2) = 1 F(1)=1,F(2)=1 - 第
n
n
n 项满足递推关系:
F ( n ) = F ( n − 1 ) + F ( n − 2 ) (n ≥ 3) F(n) = F(n-1) + F(n-2) \quad \text{(n ≥ 3)} F(n)=F(n−1)+F(n−2)(n ≥ 3)
题目的输入输出格式如下:
输入格式
- 第 1 行:测试数据的组数 n n n。
- 接下来 n n n 行,每行包含一个正整数 a a a,表示要求出斐波那契数列的第 a a a 项( 1 ≤ a ≤ 30 1 \leq a \leq 30 1≤a≤30)。
输出格式
- 输出 n n n 行,每行对应一个输入 a a a 的结果。
输入输出样例
输入
4
5
10
30
1
输出
5
55
832040
1
💯思路分析
题目本质
斐波那契数列是一个经典的递推问题,通过递推公式 F ( n ) = F ( n − 1 ) + F ( n − 2 ) F(n) = F(n-1) + F(n-2) F(n)=F(n−1)+F(n−2) 可以不断计算出后续的项。对于这一问题,我们需要重点解决以下几点:
-
如何高效计算第 a a a 项?
- 如果直接计算每个 a a a,复杂度较高,尤其是当 n n n 和 a a a 较大时,会有很多重复计算。
- 如果提前计算好数列的所有值,后续直接查表,则可以显著优化。
-
如何处理边界情况?
- 当 a = 1 a = 1 a=1 或 a = 2 a = 2 a=2 时,不需要递推,直接输出 1。
-
代码的简洁性与可读性
- 变量的命名是否语义化,代码逻辑是否清晰。
💯代码实现与对比
以下我们对两种代码方案进行分析,一个是学生(你)的代码实现,另一个是老师提供的参考实现。
我的代码实现
代码展示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main() {
int n; // 测试数据组数
cin >> n;
while (n--) { // 循环处理每组测试数据
int a;
cin >> a;
// 边界情况
if (a == 1 || a == 2) {
cout << 1 << endl;
continue; // 直接输出后处理下一组测试数据
}
// 使用循环计算第 a 项
int prev1 = 1, prev2 = 1; // 前两项的值
int current; // 当前项的值
for (int i = 3; i <= a; ++i) { // 从第3项开始递推
current = prev1 + prev2; // 当前项等于前两项之和
prev1 = prev2; // 更新前两项的值
prev2 = current;
}
cout << current << endl; // 输出结果
}
return 0;
}
思路解析
- 边界条件处理:
- 当 a = 1 a = 1 a=1 或 a = 2 a = 2 a=2 时,直接输出结果 1,无需循环计算。
- 递推计算:
- 从
F
(
3
)
F(3)
F(3) 开始循环,通过变量
prev1
和prev2
保存前两项的值,计算当前项。
- 从
F
(
3
)
F(3)
F(3) 开始循环,通过变量
- 变量使用:
prev1
和prev2
分别保存前两项,current
保存当前项。
优点
- 代码逻辑清晰,结构化程度高,适合扩展。
- 边界情况单独处理,减少不必要的计算。
不足
- 对每个输入 a a a 都需要从头计算,重复计算较多,效率不高。
- 存在可以进一步优化的空间,例如使用查表法。
老师的代码实现
代码展示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main() {
int n = 0;
int a = 0;
cin >> n;
while (n--) {
cin >> a;
// 计算第 a 个斐波那契数
int x = 1;
int y = 1;
int z = 1;
while (a > 2) {
z = x + y;
x = y;
y = z;
a--;
}
cout << z << endl;
}
return 0;
}
思路解析
- 变量初始化:
- 定义了
x
,y
, 和z
三个变量,分别表示前两项和当前项的值,初始值均为 1。
- 定义了
- 递推逻辑:
- 通过
while
循环,当 a > 2 a > 2 a>2 时,不断更新x
、y
和z
的值。 - 每次循环结束后,
z
表示当前的第 a a a 项。
- 通过
- 边界条件:
- 初始值的设置(均为 1)使得当 a = 1 a = 1 a=1 或 a = 2 a = 2 a=2 时,无需特殊处理。
优点
- 代码紧凑简洁,没有显式的边界条件分支。
- 循环逻辑简单直观。
不足
- 和你的代码一样,没有解决重复计算的问题。
while
循环的使用虽然简化了逻辑,但对于大范围递推不如for
循环明确。
💯优化方法
对于这类小范围的斐波那契问题,可以通过 查表法 显著优化计算效率。
优化方案:查表法
由于题目中 a a a 的范围固定( 1 ≤ a ≤ 30 1 \leq a \leq 30 1≤a≤30),我们可以提前计算好斐波那契数列的前 30 项,存入数组中。这样对于每个输入 a a a,只需直接查表输出即可。
优化代码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main() {
// 预处理:计算斐波那契数列的前30项
int fib[31];
fib[1] = 1;
fib[2] = 1;
for (int i = 3; i <= 30; ++i) {
fib[i] = fib[i - 1] + fib[i - 2];
}
int n;
cin >> n; // 输入测试组数
while (n--) {
int a;
cin >> a;
cout << fib[a] << endl; // 查表输出
}
return 0;
}
优化分析
-
时间复杂度
- 预处理:计算前 30 项的复杂度为 O ( 30 ) O(30) O(30)。
- 查询:每个输入直接查表,复杂度为 O ( 1 ) O(1) O(1)。
- 总复杂度为 O ( 30 + n ) O(30 + n) O(30+n),相较于直接递推的 O ( n ⋅ a max ) O(n \cdot a_{\text{max}}) O(n⋅amax) 大大降低。
-
空间复杂度
- 需要额外的数组存储 30 项结果,但空间开销可以忽略不计。
-
优点
- 避免了重复计算,运行效率显著提升。
- 代码结构更简洁,易于维护。
💯扩展与总结
斐波那契数列的优化方法
-
矩阵快速幂
- 斐波那契数列的递推可以转化为矩阵乘法,通过矩阵快速幂将时间复杂度降为 O ( log n ) O(\log n) O(logn)。
-
递归优化
- 使用记忆化递归(Memoization)缓存中间结果,避免重复计算。
💯 小结
- 题目解析:通过递推关系,明确了斐波那契数列的本质和边界条件。
- 代码实现:比较了两种代码方案,分别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
- 优化方法:通过查表法优化,解决了重复计算的问题,提高了效率。
- 扩展思路:探讨了更高效的算法实现方式。
通过本次题目的解析,相信读者对斐波那契数列的计算和优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实际问题中,选择合适的算法与优化方法,能够显著提升代码的性能与可维护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