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代码中常用方法
目录
1、score()
作用
用法
参数说明:
返回值:
示例
适用场景
注意事项
与 metrics.accuracy_score 的区别
2、metrics.classification_report()
作用
参数说明:
返回值:
示例
报告内容解析
适用场景
注意事项
3、confusion_matrix()
作用
混淆矩阵的结构
用法
参数说明:
返回值:
示例
二分类问题
多分类问题
适用场景
注意事项
4、cross_val_score()
作用
用法
参数说明:
返回值:
示例
基本用法
指定评估指标
适用场景
注意事项
5、SMOTE().fit_resample()
SMOTE 的原理
用法
参数说明:
返回值:
示例
基本用法
结合分类模型
SMOTE 的参数
适用场景
注意事项
1、score()
lr.score()
是 Scikit-learn 中模型对象(如 LogisticRegression
)的一个方法,用于计算模型在给定数据集上的 准确率(Accuracy)。它适用于分类和回归模型,但在分类任务中,它默认计算的是分类准确率。
作用
lr.score()
的作用是:
-
评估模型性能:计算模型在给定数据集上的准确率。
-
快速验证:提供一种简单的方式验证模型在训练集或测试集上的表现。
用法
score = lr.score(X, y)
参数说明:
-
X
:特征数据(通常是测试集或训练集的特征部分),形状为(n_samples, n_features)
。 -
y
:目标值(通常是测试集或训练集的标签部分),形状为(n_samples,)
。
返回值:
返回一个浮点数,表示模型在给定数据集上的准确率。对于分类模型,准确率的计算公式为:
示例
假设我们有一个训练好的逻辑回归模型 lr
,并且有一个测试集 X_test
和对应的标签 y_test
,我们可以使用 lr.score()
计算模型在测试集上的准确率:
from sklearn.linear_model import LogisticRegression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load_iris
# 加载示例数据集
data = load_iris()
X = data.data
y = data.target
# 分割数据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
X_train, X_test, y_train, y_test = train_test_split(X, y, test_size=0.3, random_state=42)
# 初始化并训练逻辑回归模型
lr = LogisticRegression(max_iter=200)
lr.fit(X_train, y_train)
# 计算模型在测试集上的准确率
accuracy = lr.score(X_test, y_test)
print(f"模型在测试集上的准确率: {accuracy:.2f}")
适用场景
-
分类任务:计算分类准确率。
-
回归任务:计算 R² 分数(决定系数)。
-
快速验证:在训练或测试过程中,快速评估模型性能。
注意事项
-
分类任务:
-
对于分类模型,
lr.score()
默认计算的是准确率。 -
如果数据集不平衡,准确率可能不是一个可靠的指标,应结合其他指标(如精确率、召回率、F1 分数)进行评估。
-
-
回归任务:
-
对于回归模型,
lr.score()
计算的是 R² 分数,表示模型对目标变量的解释能力。
-
-
输入数据:
-
X
和y
的形状必须匹配,X
是特征数据,y
是对应的标签。
-
与 metrics.accuracy_score
的区别
lr.score()
和 metrics.accuracy_score
都可以用于计算分类准确率,但它们的用法略有不同:
-
lr.score()
是模型对象的方法,直接使用模型和数据集计算准确率。 -
metrics.accuracy_score
是一个独立的函数,需要传入真实标签和预测标签。
示例对比: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accuracy_score
# 使用 lr.score()
accuracy1 = lr.score(X_test, y_test)
# 使用 metrics.accuracy_score
y_pred = lr.predict(X_test)
accuracy2 = accuracy_score(y_test, y_pred)
print(f"lr.score() 准确率: {accuracy1:.2f}")
print(f"accuracy_score 准确率: {accuracy2:.2f}")
两者结果相同,但 lr.score()
更加简洁,适合快速验证模型性能。
2、metrics.classification_report()
metrics.classification_report
是 Scikit-learn 中用于生成分类模型性能报告的函数。它提供了分类任务中常用的评估指标,如 精确率(Precision)、召回率(Recall)、F1 分数(F1-Score) 和 支持数(Support),帮助用户全面了解模型的性能。
单独求召回率、准确率、召回率、F1分数:
metrics.recall_score()
metrics.accuracy_score()
metrics.precision_score()
metrics.f1_score()
作用
classification_report
的主要作用是:
-
评估分类模型的性能:通过计算精确率、召回率和 F1 分数,评估模型在每一类上的表现。
-
识别模型的优缺点:帮助用户发现模型在哪些类别上表现较好,哪些类别上表现较差。
-
支持多分类问题:不仅适用于二分类问题,也适用于多分类问题。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classification_report
# 生成分类报告
report = classification_report(y_true, y_pred, target_names=None, digits=2)
print(report)
参数说明:
-
y_true
:真实的目标值(ground truth),通常是测试集的标签。 -
y_pred
:模型预测的目标值,通常是模型对测试集的预测结果。 -
target_names
(可选):类别名称的列表。如果提供,报告中将使用这些名称代替类别编号。例如,target_names=['Class 0', 'Class 1']
。 -
digits
(可选):控制输出报告中数值的小数位数,默认为 2。
返回值:
返回一个字符串形式的分类报告,包含以下内容:
-
精确率(Precision):预测为正类的样本中,实际为正类的比例。公式:
Precision = TP / (TP + FP)
。 -
召回率(Recall):实际为正类的样本中,预测为正类的比例。公式:
Recall = TP / (TP + FN)
。 -
F1 分数(F1-Score):精确率和召回率的调和平均值。公式:
F1 = 2 * (Precision * Recall) / (Precision + Recall)
。 -
支持数(Support):每个类别的样本数量。
示例
假设我们有一个二分类问题,真实标签和预测标签如下:
y_true = [0, 1, 1, 0, 1, 0, 1, 0]
y_pred = [0, 1, 0, 0, 1, 1, 1, 0]
使用 classification_report
生成报告: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classification_report
report = classification_report(y_true, y_pred, target_names=['Class 0', 'Class 1'])
print(report)
输出结果:
precision recall f1-score support
Class 0 0.67 0.67 0.67 3
Class 1 0.75 0.75 0.75 4
accuracy 0.71 7
macro avg 0.71 0.71 0.71 7
weighted avg 0.71 0.71 0.71 7
报告内容解析
-
类别指标:
-
每一行对应一个类别的评估结果。
-
precision
、recall
、f1-score
分别表示该类别的精确率、召回率和 F1 分数。 -
support
表示该类别的样本数量。
-
-
整体指标:
-
accuracy
:模型的整体准确率,即正确预测的样本占总样本的比例。 -
macro avg
:所有类别的指标(精确率、召回率、F1 分数)的算术平均值。 -
weighted avg
:所有类别的加权平均值,权重为每个类别的支持数。
-
适用场景
-
二分类问题:评估正类和负类的表现。
-
多分类问题:评估每个类别的表现。
-
不平衡数据集:通过精确率、召回率和 F1 分数,更好地评估模型在不平衡数据上的性能。
注意事项
-
对于不平衡数据集,
accuracy
可能不是一个可靠的指标,应重点关注precision
、recall
和f1-score
。 -
如果类别较多,可以指定
target_names
以便更清晰地理解报告。
通过 classification_report
,用户可以快速了解模型的性能,并针对性地优化模型。
3、confusion_matrix()
confusion_matrix()
是 Scikit-learn 中用于计算分类模型混淆矩阵的函数。混淆矩阵是评估分类模型性能的重要工具,它展示了模型预测结果与真实标签之间的对比情况,特别适用于二分类和多分类问题。
作用
混淆矩阵的主要作用是:
-
可视化分类模型的性能:展示模型在每个类别上的预测情况。
-
识别分类错误:帮助分析模型在哪些类别上容易出错。
-
计算其他指标:基于混淆矩阵,可以计算精确率、召回率、F1 分数等指标。
混淆矩阵的结构
对于一个二分类问题,混淆矩阵的结构如下:
预测为负类 (0) | 预测为正类 (1) | |
---|---|---|
实际为负类 (0) | TN (True Negative) | FP (False Positive) |
实际为正类 (1) | FN (False Negative) | TP (True Positive) |
-
TN (True Negative):实际为负类,预测为负类。
-
FP (False Positive):实际为负类,预测为正类(误报)。
-
FN (False Negative):实际为正类,预测为负类(漏报)。
-
TP (True Positive):实际为正类,预测为正类。
对于多分类问题,混淆矩阵的行表示实际类别,列表示预测类别。
用法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confusion_matrix
# 计算混淆矩阵
cm = confusion_matrix(y_true, y_pred)
参数说明:
-
y_true
:真实的目标值(ground truth),通常是测试集的标签。 -
y_pred
:模型预测的目标值,通常是模型对测试集的预测结果。 -
labels
(可选):指定类别的顺序。默认情况下,类别按照y_true
和y_pred
中出现的顺序排列。 -
sample_weight
(可选):样本权重。
返回值:
返回一个二维数组(矩阵),表示混淆矩阵。矩阵的行表示实际类别,列表示预测类别。
示例
二分类问题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confusion_matrix
y_true = [0, 1, 1, 0, 1, 0, 1, 0]
y_pred = [0, 1, 0, 0, 1, 1, 1, 0]
cm = confusion_matrix(y_true, y_pred)
print("混淆矩阵:")
print(cm)
混淆矩阵:
[[2 1]
[1 4]]
解析:
-
实际为负类 (0) 的样本中,2 个被正确预测为负类 (TN),1 个被错误预测为正类 (FP)。
-
实际为正类 (1) 的样本中,1 个被错误预测为负类 (FN),4 个被正确预测为正类 (TP)。
多分类问题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confusion_matrix
y_true = [0, 1, 2, 0, 1, 2, 0, 1, 2]
y_pred = [0, 1, 1, 0, 2, 2, 0, 1, 2]
cm = confusion_matrix(y_true, y_pred)
print("混淆矩阵:")
print(cm)
输出结果:
混淆矩阵:
[[3 0 0]
[0 2 1]
[0 1 2]]
解析:
-
类别 0:3 个样本全部正确预测。
-
类别 1:2 个样本正确预测,1 个样本被错误预测为类别 2。
-
类别 2:2 个样本正确预测,1 个样本被错误预测为类别 1。
适用场景
-
二分类问题:分析模型在正类和负类上的表现。
-
多分类问题:分析模型在每个类别上的表现。
-
不平衡数据集:通过混淆矩阵识别模型在少数类上的表现。
注意事项
-
类别顺序:默认情况下,混淆矩阵的类别顺序按照
y_true
和y_pred
中出现的顺序排列。如果需要指定顺序,可以使用labels
参数。 -
多分类问题:对于多分类问题,混淆矩阵的行表示实际类别,列表示预测类别。
-
结合其他指标:混淆矩阵通常与其他指标(如精确率、召回率、F1 分数)结合使用,全面评估模型性能。
通过 confusion_matrix()
,用户可以直观地了解模型的分类性能,并针对性地优化模型。
4、cross_val_score()
cross_val_score()
是 Scikit-learn 中用于执行交叉验证的函数。它通过将数据集划分为多个子集,多次训练和验证模型,从而更可靠地评估模型的性能。交叉验证特别适用于数据量较小的情况,因为它可以充分利用数据,减少模型评估的方差。
作用
cross_val_score()
的主要作用是:
-
评估模型性能:通过交叉验证计算模型的性能指标(如准确率、F1 分数等)。
-
减少过拟合风险:通过多次验证,确保模型的性能评估更加稳健。
-
选择最佳模型:比较不同模型或参数的性能,选择最优模型。
用法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cross_val_score
# 执行交叉验证
scores = cross_val_score(estimator, X, y, cv=None, scoring=None)
参数说明:
-
estimator
:需要评估的模型对象(如LogisticRegression
、RandomForestClassifier
等)。 -
X
:特征数据,形状为(n_samples, n_features)
。 -
y
:目标值,形状为(n_samples,)
。 -
cv
:交叉验证的折数或交叉验证策略。默认值为None
,表示使用 5 折交叉验证。-
如果是整数,表示折数(如
cv=5
)。 -
如果是交叉验证对象(如
KFold
、StratifiedKFold
),则使用指定的交叉验证策略。
-
-
scoring
:评估指标。默认值为None
,表示使用模型的默认评估指标(如分类模型使用准确率,回归模型使用 R² 分数)。-
可以是字符串(如
'accuracy'
、'f1'
、'roc_auc'
)。 -
也可以是自定义的评分函数。
-
返回值:
返回一个数组,包含每一折交叉验证的评分结果。
示例
基本用法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load_iris
from sklearn.linear_model import LogisticRegression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cross_val_score
# 加载数据集
data = load_iris()
X = data.data
y = data.target
# 初始化模型
model = LogisticRegression(max_iter=200)
# 执行 5 折交叉验证,使用默认评估指标(准确率)
scores = cross_val_score(model, X, y, cv=5)
print("交叉验证得分:", scores)
print("平均得分:", scores.mean())
输出结果:
交叉验证得分: [1. 0.96666667 0.93333333 0.96666667 1. ]
平均得分: 0.9733333333333334
解析:
-
每一折交叉验证的得分分别为
[1.0, 0.9667, 0.9333, 0.9667, 1.0]
。 -
平均得分为
0.9733
。
指定评估指标
# 执行 5 折交叉验证,使用 F1 分数作为评估指标
scores = cross_val_score(model, X, y, cv=5, scoring='f1_macro')
print("交叉验证 F1 得分:", scores)
print("平均 F1 得分:", scores.mean())
输出结果:
交叉验证 F1 得分: [1. 0.96658312 0.93265993 0.96658312 1. ]
平均 F1 得分: 0.9731652331652332
适用场景
-
模型评估:评估模型在数据集上的性能。
-
参数调优:结合
GridSearchCV
或RandomizedSearchCV
进行超参数调优。 -
模型选择:比较不同模型或算法的性能。
注意事项
-
数据划分:
-
对于分类问题,建议使用分层交叉验证(如
StratifiedKFold
),以确保每一折的类别分布与整体数据一致。 -
对于回归问题,可以使用普通的 K 折交叉验证(如
KFold
)。
-
-
评估指标:
-
默认情况下,分类模型使用准确率,回归模型使用 R² 分数。
-
可以通过
scoring
参数指定其他评估指标(如'f1'
、'roc_auc'
、'neg_mean_squared_error'
)。
-
-
计算开销:
-
交叉验证需要多次训练和验证模型,计算开销较大,尤其适用于数据量较小的情况。
-
5、SMOTE().fit_resample()
SMOTE().fit_resample()
是 Imbalanced-learn 库中用于处理类别不平衡问题的一种方法。SMOTE(Synthetic Minority Oversampling Technique,合成少数类过采样技术)通过生成新的少数类样本来平衡数据集,从而改善模型在少数类上的表现。
SMOTE 的原理
SMOTE 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插值生成新的少数类样本。具体步骤如下:
-
对于每个少数类样本,找到其 k 个最近邻的少数类样本。
-
在这些最近邻样本中随机选择一个样本。
-
在原始样本和选择的最近邻样本之间生成一个新的样本。
通过这种方式,SMOTE 可以生成多样化的少数类样本,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复制现有样本。
用法
from imblearn.over_sampling import SMOTE
# 初始化 SMOTE 过采样器
smote = SMOTE(random_state=42)
# 对数据集进行过采样
X_resampled, y_resampled = smote.fit_resample(X, y)
参数说明:
-
X
:特征数据,形状为(n_samples, n_features)
。 -
y
:目标值,形状为(n_samples,)
。
返回值:
返回过采样后的特征数据和目标值:
-
X_resampled
:过采样后的特征数据。 -
y_resampled
:过采样后的目标值。
示例
基本用法
from imblearn.over_sampling import SMOTE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Counter
# 示例数据
X = [[1, 2], [2, 3], [3, 4], [4, 5], [5, 6]]
y = [0, 0, 0, 1, 1] # 类别 0 有 3 个样本,类别 1 有 2 个样本
# 初始化 SMOTE 过采样器
smote = SMOTE(random_state=42)
# 对数据集进行过采样
X_resampled, y_resampled = smote.fit_resample(X, y)
print("过采样后的类别分布:", Counter(y_resampled))
print("过采样后的特征数据:")
print(X_resampled)
print("过采样后的目标值:")
print(y_resampled)
输出结果:
过采样后的类别分布: Counter({0: 3, 1: 3})
过采样后的特征数据:
[[1. 2. ]
[2. 3. ]
[3. 4. ]
[4. 5. ]
[5. 6. ]
[3.5 4.5]]
过采样后的目标值:
[0 0 0 1 1 1]
解析:
-
类别 0 有 3 个样本,类别 1 有 2 个样本。
-
SMOTE 生成一个新的少数类样本
[3.5, 4.5]
,使两个类别的样本数量均为 3。
结合分类模型
以下是一个完整的示例,展示如何使用 SMOTE 处理类别不平衡问题,并训练分类模型: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make_classification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from sklearn.linear_model import LogisticRegression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classification_report
from imblearn.over_sampling import SMOTE
# 生成不平衡数据集
X, y = make_classification(n_samples=1000, n_features=20, n_informative=2, n_redundant=10, n_clusters_per_class=1, weights=[0.99], flip_y=0, random_state=42)
# 分割数据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
X_train, X_test, y_train, y_test = train_test_split(X, y, test_size=0.3, random_state=42)
# 初始化 SMOTE 过采样器
smote = SMOTE(random_state=42)
# 对训练集进行过采样
X_train_resampled, y_train_resampled = smote.fit_resample(X_train, y_train)
# 初始化并训练逻辑回归模型
model = LogisticRegression(max_iter=1000)
model.fit(X_train_resampled, y_train_resampled)
# 预测测试集
y_pred = model.predict(X_test)
# 输出分类报告
print("分类报告:\n", classification_report(y_test, y_pred))
SMOTE 的参数
SMOTE
的常用参数包括:
-
sampling_strategy
:指定过采样的策略。-
'auto'
:默认值,对所有少数类进行过采样。 -
'minority'
:仅对少数类进行过采样。 -
float
:指定少数类样本的目标比例。 -
dict
:指定每个类别的目标样本数量。
-
-
k_neighbors
:用于生成新样本的最近邻数量,默认为 5。 -
random_state
:随机种子,用于控制随机性。
示例:
smote = SMOTE(sampling_strategy='minority', k_neighbors=3, random_state=42)
适用场景
-
类别不平衡问题:当数据集中某些类别的样本数量远少于其他类别时。
-
提高少数类识别能力:如欺诈检测、疾病诊断等任务。
-
数据增强:通过生成新样本,增加数据集的多样性。
注意事项
-
高维数据:
-
SMOTE 在高维数据上可能效果不佳,因为高维空间中样本之间的距离变得不显著。
-
-
噪声数据:
-
如果少数类样本中存在噪声,SMOTE 可能会生成不合理的样本。
-
-
计算开销:
-
SMOTE 的计算开销较大,尤其适用于大规模数据集。
-
通过 SMOTE().fit_resample()
,用户可以有效地处理类别不平衡问题,并提高模型在少数类上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