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CP技术原理
本文是系列文章中的一篇,内容由浅到深进行剖析,为了方便理解建议按顺序一一阅读。
KCP技术原理
KCP解读:基础消息收发
KCP解读:重传机制
KCP是什么
开源地址: https://github.com/skywind3000/kcp/tree/master
KCP是一个快速可靠协议,能以比 TCP浪费10%-20%的带宽的代价,换取平均延迟降低 30%-40%,且最大延迟降低三倍的传输效果。纯算法实现,并不负责底层协议(如UDP)的收发,需要使用者自己定义下层数据包的发送方式,并以 callback的方式提供给 KCP。
这里翻译一下,供参考
- KCP是一个ARQ协议:Automatic Repeat Query/Automatic repeat request,自动消息重发机制。
- 可靠协议,解决了丢包、乱序等问题。
- 可实现可靠UDP传输。不负责底层协议的收发,但是可以应用在几乎任何底层协议上,比如UDP。
- 比TCP快速,延迟低。
实现原理
网络模块是非常重要基础模块,了解实现原理和实现细节非常重要。这关系到后续出现问题能否解决,根据项目情况进一步定制,甚至技术选型是否能通过等重要问题。
KCP实现了一整套与TCP类似/功能对应的机制,它们有:
- 超时重传
- 快速重传
- 滑动窗口
- 流量控制
- 拥塞控制
那我们为什么不直接用TCP呢?或者说它为什么比TCP快?
用作者的话说:TCP是为流量设计的(每秒内可以传输多少KB的数据),讲究的是充分利用带宽。而KCP是为流速设计的(单个数据包从一端发送到一端需要多少时间),以10%-20%带宽浪费的代价换取了比 TCP快30%-40%的传输速度。
因为TCP在传输层,用户程序不能进行更多的定制,基于UDP的KCP就可以通过调节与TCP类似的机制中的一些设定,实现了下面的技术特性,达到了提高流速的效果。
- RTO翻倍vs不翻倍:TCP超时计算是RTOx2,这样连续丢三次包就变成RTOx8了,十分恐怖,而KCP启动快速模式后不x2,只是x1.5(实验证明1.5这个值相对比较好),提高了传输速度。
- 选择性重传 vs 全部重传:TCP丢包时会全部重传从丢的那个包开始以后的数据,KCP是选择性重传,只重传真正丢失的数据包。
- 快速重传:发送端发送了1,2,3,4,5几个包,然后收到远端的ACK: 1, 3, 4, 5,当收到ACK3时,KCP知道2被跳过1次,收到ACK4时,知道2被跳过了2次,此时可以认为2号丢失,不用等超时,直接重传2号包,大大改善了丢包时的传输速度。
- 延迟ACK vs 非延迟ACK :TCP为了充分利用带宽,延迟发送ACK(NODELAY都没用),这样超时计算会算出较大RTT时间,延长了丢包时的判断过程。KCP的ACK是否延迟发送可以调节。
- UNA vs ACK+UNA :ARQ模型响应有两种,UNA(此编号前所有包已收到,如TCP)和ACK(该编号包已收到),光用 UNA会导致丢包时全部重传,光用 ACK又会导致 ACK丢失成本太高。KCP有单独ACK,且数据包和ACK包都带UNA信息,有效降低ACK丢失成本。
- 非退让流控:KCP正常模式同TCP一样使用公平退让法则,即发送窗口大小由:发送缓存大小、接收端剩余接收缓存大小、丢包退让及慢启动这四要素决定。但传送及时性要求很高的小数据时,可选择通过配置跳过后两步,仅用前两项来控制发送频率。以牺牲部分公平性及带宽利用率之代价,换取了开着BT都能流畅传输的效果。
使用原理
以一个消息的收发为例:
- 使用socket接口搭建udp底层通信,例如C#的Socket API。
- 发送数据前,调用kcp的send接口,发送到kcp,进行数据包拆分、封装。
- 设置kcp的output回调接口,数据包处理完成后,自动回调output接口。在这里通过socket发送到服务器
- 服务器部分运行流程与客户端相同,这里略过。消息处理完成后,服务器发包到客户端。
- 客户端的socket接口收到数据,调用kcp的input接口,kcp对数据包进行合并、解包。再通过回调接口,把真实的数据包返回给客户端进行逻辑处理。
接下来,结合大量现成的TCP资料的机制原理,一一讲解KCP这些技术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