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1):线性回归概念
1 线性回归基础
1.1 什么是线性
例如:汽车每小时60KM,3小时可以行使多长距离?已知汽车的速度,则汽车的行使距离只与时间唯一相关。在二元的直角坐标系中,描出这一关系的图是一条直线,所以称为线性关系。
线性特点是一个事物唯一由另一个事物决定。
1.2 什么是回归
那么,这个回归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回归算法是相对分类算法而言的,与我们想要预测的目标变量y的值类型有关。如果目标变量y是分类型变量,如预测用户的性别(男、女),预测月季花的颜色(红、白、黄……),预测是否患有肺癌(是、否),那我们就需要用分类算法去拟合训练数据并做出预测;如果y是连续型变量,如预测用户的收入(4千,2万,10万……),预测员工的通勤距离(500m,1km,2万里……),预测患肺癌的概率(1%,50%,99%……),我们则需要用回归模型。
有时分类问题也可以转化为回归问题,例如刚刚举例的肺癌预测,我们可以用回归模型先预测出患肺癌的概率,然后再给定一个阈值,例如50%,概率值在50%以下的人划为没有肺癌,50%以上则认为患有肺癌。这种分类型问题的回归算法预测,最常用的就是逻辑回归,后面我们会讲到。
2 一元线性回归
线性回归可以说是用法非常简单、用处非常广泛、含义也非常容易理解的一类算法,作为机器学习的入门算法非常合适。我们上中学的时候,都学过二元一次方程,我们将y作为因变量,x作为自变量,得到方程:
y=β0+β1x
当给定参数β0和β1的时候,画在坐标图内是一条直线(这就是“线性”的含义)。当我们只用一个x来预测y,就是一元线性回归,也就是在找一个直线来拟合数据。比如,我有一组数据画出来的散点图,横坐标代表广告投入金额,纵坐标代表销售量,线性回归就是要找一条直线,并且让这条直线尽可能地拟合图中的数据点。
这里我们得到的拟合方程是y = 0.0512x + 7.1884,此时当我们获得一个新的广告投入金额后,我们就可以用这个方程预测出大概的销售量。
数学理论的世界是精确的,譬如你代入x=0就能得到唯一的 y^ ,y^=7.1884(y上面加一个小帽子hat,表示这个y^不是我们真实观测到的,而是估计值)。但现实世界中的数据就像这个散点图,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在杂乱中寻找规律。用数学的模型去拟合现实的数据,这就是统计。统计不像数学那么精确,统计的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它有“灰色地带”,但是统计会将理论与实际间的差别表示出来,也就是“误差”。因此,统计世界中的公式会有一个小尾巴 μ ,用来代表误差,即:
y=β0+β1x+μ
3.损失函数
那既然是用直线拟合散点,为什么最终得到的直线是y = 0.0512x + 7.1884,而不是下图中的y = 0.0624x + 5呢?这两条线看起来都可以拟合这些数据啊?毕竟数据不是真的落在一条直线上,而是分布在直线周围,所以我们要找到一个评判标准,用于评价哪条直线才是最“合适”的。
我们先从残差说起。残差说白了就是真实值和预测值间的差值(也可以理解为差距、距离),用公式表示是:
e=y−y^
对于某个广告投入 xi ,我们有对应的实际销售量 yi ,和预测出来的销售量yi^(音:yihat)(通过将xi代入公式y=β0+β1x计算得到),计算 ei=yi−y^i 的值,再将其平方(为了消除负号),对于我们数据中的每个点如此计算一遍,再将所有的 ei2相加,就能量化出拟合的直线和实际之间的误差。用公式表示就是:
Q=∑1n(yi−y^i)2=∑1n(yi−(β^0+β^1xi))2
这个公式是残差平方和,即SSE(Sum of Squares for Error),在机器学习中它是回归问题中最常用的损失函数。
现在我们知道了损失函数是衡量回归模型误差的函数,也就是我们要的“直线”的评价标准。这个函数的值越小,说明直线越能拟合我们的数据。如果还是觉得难理解,我下面就举个具体的例子。
假设我们有一组样本,建立了一个线性回归模型f(x),
- 样本A:公司投入了x=1000元做广告,销售量为y=60,f(x=1000)算出来是50,有-10的偏差。
- 样本B:x=2000,销售量为y=95,f(x=2000)=100,偏差为5。
- 样本C:x=3000,销售量为y=150,f(x=2000)=150,偏差为0哦,没有偏差
要计算A、B、C的整体偏差,因为有正有负,所以做个平方,都弄成正的,然后再相加,得到总偏差,也就是平方损失,是125。
4 最小二乘法与梯度下降法
4.1 最小二乘法
我们不禁会问,这个β0和β1的具体值究竟是怎么算出来的呢?我们知道,两点确定一线,有两组x,y的值,就能算出来β0和β1。但是现在我们有很多点,且并不正好落在一条直线上,这么多点每两点都能确定一条直线,这到底要怎么确定选哪条直线呢?
当给出两条确定的线,如y = 0.0512x + 7.1884,y = 0.0624x + 5时,我们知道怎么评价这两个中哪一个更好,即用损失函数评价。那么我们试试倒推一下?
给定一组样本观测值xi,yi(i=1,2,…n),要求回归函数尽可能拟合这组值。普通最小二乘法给出的判断标准是:残差平方和的值达到最小。我们再来看一下残差平方和的公式:
Q=∑1n(yi−y^i)2=∑1n(yi−(β^0+β^1xi))2
这个公式是一个二次方程,我们知道一元二次方程差不多长下图这样:
上面公式中 β^0 和 β^1 未知,有两个未知参数的二次方程,画出来是一个三维空间中的图像,类似下面:
还记得微积分知识的话,就知道导数为0时,Q取最小值,因此我们分别对β^0和β^1求偏导并令其为0:
∂Q∂β0=2∑1n(yi−β0^−β1^xi)=0
∂Q∂β1=2∑1n(yi−β0^−β1^xi)xi=0
xi,yi(i=1,2,…n)都是已知的,全部代入上面两个式子,就可求得β^0和β^1的值啦。这就是最小二乘法,“二乘”是平方的意思。
线性回归是对一个或多个自变量之间关系进行建模的方法。以上举的例子是一维的例子(x只有一个),如果有两个特征,就是二元线性回归,要拟合的就是二维空间中的一个平面。如果有多个特征,那就是多元线性回归:
y=β0+β1x1+β2x2+⋯+βpxp
最后再提醒一点,做线性回归,不要忘了前提假设是y和x呈线性关系,如果两者不是线性关系,就要选用其他的模型啦。
4.2 梯度下降法
梯度下降法的基本思想可以类比为一个下山的过程,如下图所示函数看似为一片山林,红色的是山林的高点,蓝色的为山林的低点,蓝色的颜色越深,地理位置越低,则图中有一个低点,一个最低点。
假设这样一个场景:一个人被困在山上(图中红圈的位置),需要从山上下来(找到山的最低点,也就是山谷),但此时山上的浓雾很大,导致可视度很低。因此,下山的路径就无法确定,他必须利用自己周围的信息去找到下山的路径。这个时候,他就可以利用梯度下降算法来帮助自己下山。具体来说就是,以他当前的所处的位置为基准,寻找这个位置最陡峭的地方,然后朝着山的高度下降的方向走,然后每走一段距离,都反复采用同一个方法,最后就能成功的抵达山谷。
假设这座山最陡峭的地方是无法通过肉眼立马观察出来的,而是需要一个复杂的工具来测量,同时,这个人此时正好拥有测量出最陡峭方向的工具。所以,此人每走一段距离,都需要一段时间来测量所在位置最陡峭的方向,这是比较耗时的。那么为了在太阳下山之前到达山底,就要尽可能的减少测量方向的次数。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如果测量的频繁,可以保证下山的方向是绝对正确的,但又非常耗时,如果测量的过少,又有偏离轨道的风险。所以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测量方向的频率(多久测量一次),来确保下山的方向不错误,同时又不至于耗时太多,在算法中我们成为步长。
按照梯度下降算法的思想,它将按如下操作达到最低点:
- 明确自己现在所处的位置
- 找到相对于该位置而言下降最快的方向
- 沿着第二步找到的方向走一小步,到达一个新的位置,此时的位置肯定比原来低
- 回到第一步
- 终止于最低点
按照以上5步,最终达到最低点,这就是梯度下降的完整流程。当然你可能会说,上图不是有不同的路径吗?是的,因为上图并不是标准的凸函数,往往不能找到最小值,只能找到局部极小值。所以你可以用不同的初始位置进行梯度下降,来寻找更小的极小值点。
4.3 总结
最小二乘法和梯度下降法都是经典的学习算法,在给定已知数据的前提下利用求导算出一个模型(函数),使得损失函数值最小,后对给定的新数据进行估算预测。两者的区别:
- 损失函数不同:梯度下降可以选取其它损失函数;而最小二乘法一定是平方损失函数。
- 实现方法不同:最小二乘法是直接求导找出全局最小;而梯度下降是一种迭代法。
- 效果不同:最小二乘法一定是全局最小,但计算繁琐,且复杂情况下未必有解;梯度下降迭代计算简单,但找到的一般是局部最小,只有在目标函数是凸函数时才是全局最小,到最小点附近收敛速度会变慢,且对初始点的选择极为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