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article >正文

0115java面经

1,synchronized 关键字的实现原理是什么?

在 Java 中,synchronized关键字用于实现对资源的同步访问,其实现原理主要基于 ** 对象监视器(Monitor)Java 虚拟机(JVM)** 的底层机制。以下是详细介绍:

监视器锁

  • 每个 Java 对象都有一个与之关联的监视器(Monitor),也被称为内置锁或对象锁。当一个线程访问被synchronized修饰的代码块或方法时,它必须先获取该对象的监视器锁。
  • 如果该对象的监视器锁已经被其他线程占用,那么当前线程就会被阻塞,进入等待队列,直到获取到锁为止。
  • 当线程执行完synchronized代码块或方法后,会释放监视器锁,以便其他线程可以获取锁并访问同步资源。

字节码指令

  • 在编译阶段,Java 编译器会在被synchronized修饰的方法或代码块前后插入特定的字节码指令来实现同步功能。
  • 对于synchronized方法,在方法的字节码中会增加ACC_SYNCHRONIZED标志,当线程调用该方法时,JVM 会检查该标志。如果设置了此标志,线程会尝试获取对象的监视器锁,成功获取后才会执行方法体,方法执行完成后会自动释放锁。
  • 对于synchronized代码块,会使用monitorentermonitorexit字节码指令。monitorenter指令用于获取对象的监视器锁,monitorexit指令用于释放锁。如果获取锁失败,线程会被阻塞,直到锁被释放。

底层实现机制

  • 在 HotSpot 虚拟机中,对象在内存中的布局包含了对象头(Object Header),对象头中包含了一些与同步相关的信息,如对象的哈希码、对象分代年龄以及锁状态标志等。
  • 当对象被用作锁时,会根据锁的状态在对象头中记录相关信息。例如,在偏向锁模式下,对象头会记录偏向的线程 ID;在轻量级锁模式下,会记录指向线程栈中锁记录的指针等。
  • JVM 会根据不同的锁竞争情况,自动在偏向锁、轻量级锁和重量级锁之间进行切换,以提高性能。偏向锁适用于只有一个线程频繁访问同步资源的情况,轻量级锁适用于多个线程交替访问同步资源的情况,而重量级锁则适用于多个线程同时竞争锁的情况。

2,volatile 关键字的实现原理是什么?

在 Java 中,volatile 关键字主要用于确保变量的可见性和防止指令重排序,其实现原理涉及 Java 内存模型(JMM)和编译器、处理器的一些优化机制。以下是详细解释:

可见性保证

  • 当一个变量被声明为 volatile 时,对该变量的写操作会立即刷新到主内存中,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线程的本地缓存中。
  • 同时,当一个线程读取一个 volatile 变量时,它会从主内存中读取最新的值,而不是使用本地缓存中的旧值。

防止指令重排序

  • 为了保证 volatile 变量的操作不会被重排序,Java 编译器和处理器会遵循 Java 内存模型的规定。

  • 在生成字节码时,会在

    volatile
    

    变量的读写操作前后插入内存屏障(Memory Barrier)。

    • 写操作:在 volatile 变量的写操作之后会插入一个 StoreStore 屏障,确保之前的写操作都已经完成,再进行 volatile 的写操作;之后会插入一个 StoreLoad 屏障,确保 volatile 的写操作对后续的读操作可见。
    • 读操作:在 volatile 变量的读操作之前会插入一个 LoadLoad 屏障,确保后续的读操作不会提前到 volatile 读操作之前;之前会插入一个 LoadStore 屏障,确保之前的读操作不会和 volatile 的读操作重排序。

内存屏障的作用

  • LoadLoad 屏障:确保 Load1 操作先于 Load2 操作执行,即 Load1 操作的结果对 Load2 操作可见。
  • LoadStore 屏障:确保 Load 操作先于 Store 操作执行,防止 Load 操作的结果被重排序到 Store 操作之后。
  • StoreStore 屏障:确保 Store1 操作先于 Store2 操作执行,防止 Store1 操作的结果被重排序到 Store2 操作之后。
  • **StoreLoad屏障:确保Store操作先于Load操作执行,防止Store操作的结果被重排序到Load` 操作之后。

性能考虑

  • 虽然 volatile 可以保证变量的可见性和防止指令重排序,但过度使用可能会对性能产生一定影响。因为内存屏障的插入会增加处理器的开销,特别是 StoreLoad 屏障的代价相对较高。

适用场景

  • 状态标记:例如,在一个多线程环境中,使用 volatile 来标记一个任务是否已经完成,让其他线程可以及时感知状态的变化。
  • 双重检查锁定(DCL):在单例模式的双重检查锁定中,使用 volatile 可以防止指令重排序,确保单例对象的正确初始化。

示例代码

public class VolatileExample {
    private volatile boolean flag = false;

    public void setFlag() {
        flag = true;
    }

    public boolean getFlag() {
        return flag;
    }
}

上述代码中,flag 被声明为 volatile,确保了不同线程对 flag 变量的读写操作都能正确反映到主内存中,避免了线程本地缓存带来的可见性问题。

在多线程环境中,当一个线程调用 setFlag() 方法修改 flag 的值时,该值会立即刷新到主内存中。而当另一个线程调用 getFlag() 方法时,它会从主内存中读取最新的 flag 值,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

总的来说,volatile 关键字是 Java 多线程编程中一个重要的工具,它通过内存屏障和遵循 Java 内存模型的规定,确保了变量的可见性和操作的有序性,但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使用,以避免性能问题。

3,synchronized 锁升级机制是什么

在 Java 中,synchronized 锁的升级机制是为了在不同的并发场景下,通过优化锁的实现来提高性能。以下是详细的锁升级机制:

无锁状态

  • 当对象刚被创建时,它处于无锁状态,此时对象头中的锁标志位表示为无锁。

偏向锁

  • 适用场景:当一个线程频繁访问同步块时,偏向锁可以提高性能。
  • 实现原理
    • 当第一个线程访问同步块时,会将对象头中的标志位设置为偏向锁,并将该线程的 ID 记录在对象头中。
    • 此后,该线程再次访问同步块时,只需要检查对象头中的线程 ID 是否是自己,如果是,就可以直接进入同步块,无需额外的锁操作。
    • 这样可以避免频繁的加锁和解锁操作,提高性能。

轻量级锁

  • 适用场景:当多个线程交替访问同步块时,使用轻量级锁。
  • 实现原理
    • 当第二个线程尝试获取锁时,如果对象处于偏向锁状态,偏向锁会升级为轻量级锁。
    • 轻量级锁使用线程栈中的锁记录(Lock Record)和对象头中的指针来实现。线程会在自己的栈帧中创建一个锁记录,并将对象头中的信息复制到锁记录中。
    • 然后,线程会尝试通过 CAS(Compare And Swap)操作将对象头中的指针指向锁记录,如果成功,则该线程获得轻量级锁,可以进入同步块。
    • 如果 CAS 操作失败,说明有其他线程在竞争锁,会导致锁膨胀为重量级锁。

重量级锁

  • 适用场景:当多个线程同时竞争锁时,使用重量级锁。
  • 实现原理
    • 当多个线程竞争轻量级锁时,会导致锁膨胀为重量级锁。
    • 重量级锁使用对象的监视器(Monitor),这是由操作系统提供的互斥量(Mutex)实现的。
    • 竞争失败的线程会进入等待队列,被阻塞,直到获得锁的线程释放锁。
    • 当线程释放重量级锁时,会唤醒等待队列中的一个线程,使其竞争锁。

锁升级过程总结

  • 当一个线程访问同步块时,首先尝试使用偏向锁,如果没有竞争,偏向锁会持续有效。
  • 当有其他线程竞争时,偏向锁会升级为轻量级锁,通过 CAS 操作尝试获取锁。
  • 当多个线程竞争轻量级锁时,轻量级锁会升级为重量级锁,使用操作系统的互斥量来管理线程的阻塞和唤醒。

代码示例

public class SynchronizedUpgradeExample {
    private static final Object lock = new Object();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线程 1 访问同步块
        new Thread(() -> {
            synchronized (lock) {
                // 执行同步代码
                System.out.println("Thread 1 is in synchronized block");
            }
        }).start();

        // 线程 2 尝试访问同步块
        new Thread(() -> {
            synchronized (lock) {
                // 执行同步代码
                System.out.println("Thread 2 is in synchronized block");
            }
        }).start();
    }
}

在上述代码中,synchronized (lock) 用于同步访问代码块。当线程 1 首先访问同步块时,可能会使用偏向锁或轻量级锁,具体取决于运行时的并发情况。当线程 2 尝试访问时,可能会导致锁升级,最终可能会升级到重量级锁,这取决于两个线程对锁的竞争情况。

锁升级机制可以使 synchronized 关键字在不同的并发场景下自适应地调整锁的实现,在低并发情况下尽量减少锁的开销,在高并发情况下保证线程的同步和数据安全。同时,开发人员无需显式地干预锁升级过程,JVM 会根据运行时的并发情况自动完成锁的升级。

4,线程池的实现原理是什么?

线程池是一种用于管理和复用线程的机制,它可以有效地控制线程的创建和销毁,提高系统性能。以下是线程池的实现原理:

核心组件

  • 任务队列(Task Queue):用于存储等待执行的任务。可以是阻塞队列,如 ArrayBlockingQueueLinkedBlockingQueue 等,也可以是非阻塞队列,具体取决于线程池的实现。
  • 工作线程(Worker Threads):线程池中的线程,负责从任务队列中取出任务并执行。
  • 线程工厂(Thread Factory):用于创建新的工作线程。
  • 拒绝策略(Rejected Execution Handler):当任务队列已满且无法再添加新任务,同时线程池中的线程数量达到最大线程数时,用来处理新提交的任务。

工作流程

  1. 创建线程池
    • 初始化线程池时,会根据配置创建一定数量的工作线程,并将它们放入线程池中。这些线程会处于等待状态,等待任务的到来。
    • 线程池的大小通常包括核心线程数(Core Pool Size)和最大线程数(Maximum Pool Size)。核心线程数是线程池应该维持的最小线程数量,最大线程数是线程池允许的最大线程数量。
  2. 提交任务
    • 当有新任务提交到线程池时,会进行以下操作:
      • 如果当前工作线程数量小于核心线程数,会创建一个新的工作线程来执行该任务。
      • 如果当前工作线程数量已经达到核心线程数,会将任务添加到任务队列中等待执行。
      • 如果任务队列已满,且工作线程数量小于最大线程数,会创建新的工作线程来执行任务。
      • 如果任务队列已满,且工作线程数量达到最大线程数,会根据拒绝策略处理新任务。
  3. 执行任务
    • 工作线程会不断从任务队列中取出任务并执行。如果任务队列为空,工作线程可能会根据线程池的配置进入等待状态或超时等待状态,以节省资源。
    • 当工作线程完成任务后,会再次从任务队列中获取新任务,实现线程的复用。
  4. 关闭线程池
    • 当不再需要线程池时,可以调用关闭方法关闭线程池。通常有两种关闭方式:
      • shutdown():会平滑地关闭线程池,会等待正在执行的任务完成,不再接受新任务。
      • shutdownNow():会尝试立即关闭线程池,会尝试中断正在执行的任务,并返回未执行的任务列表。

核心代码实现(Java)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BlockingQueue;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LinkedBlockingQueue;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ThreadPoolExecutor;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TimeUnit;

public class ThreadPoolExampl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核心线程数
        int corePoolSize = 2;
        // 最大线程数
        int maximumPoolSize = 4;
        // 线程空闲时的存活时间
        long keepAliveTime = 10;
        // 时间单位
        TimeUnit unit = TimeUnit.SECONDS;
        // 任务队列
        BlockingQueue<Runnable> workQueue = new LinkedBlockingQueue<>();

        // 创建线程池
        ThreadPoolExecutor threadPoolExecutor = new ThreadPoolExecutor(corePoolSize, maximumPoolSize, keepAliveTime, unit, workQueue);

        // 提交任务
        threadPoolExecutor.execute(() -> {
            System.out.println("Task 1 is running");
        });

        // 关闭线程池
        threadPoolExecutor.shutdown();
    }
}

代码解释

  • 首先,我们定义了线程池的核心参数,包括核心线程数、最大线程数、线程空闲存活时间和任务队列。
  • 然后,使用 ThreadPoolExecutor 的构造函数创建了一个线程池。
  • 接着,使用 execute() 方法向线程池提交了一个任务,该任务是一个简单的 Runnable 任务,打印出 “Task 1 is running”。
  • 最后,使用 shutdown() 方法关闭线程池。

拒绝策略

  • AbortPolicy:默认的拒绝策略,会直接抛出 RejectedExecutionException 异常。
  • CallerRunsPolicy:由调用者线程执行该任务。
  • DiscardOldestPolicy:丢弃队列中最旧的任务,然后尝试重新提交当前任务。
  • DiscardPolicy:直接丢弃新任务,不做任何处理。

优点

  • 降低资源消耗:避免频繁创建和销毁线程,提高资源利用率。
  • 提高响应速度:任务到达时,可以立即从线程池中获取线程执行,无需等待线程创建。
  • 可管理性:可以根据系统的负载调整线程池的大小,设置线程的存活时间,设置不同的拒绝策略等。

通过使用线程池,可以有效地管理线程资源,提高系统的并发处理能力和性能,特别是在处理大量并发任务时,线程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工具。

5,Java线程池如果任务异常,如何得知是哪个线程异常

在 Java 线程池中,如果任务抛出异常,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得知是哪个线程发生了异常:

方式一:使用 try-catch 块

在任务的 run() 方法中使用 try-catch 块捕获异常,并且可以打印出当前线程的信息。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ExecutorService;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Executors;

public class ThreadPoolExceptionHandling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ExecutorService executorService = Executors.newFixedThreadPool(2);

        executorService.execute(() -> {
            try {
                // 任务逻辑
                throw new RuntimeException("Exception occurred in thread");
            } catch (RuntimeException e) {
                // 打印异常信息及当前线程名称
                System.out.println("Exception caught in thread: " + 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e.printStackTrace();
            }
        });

        executorService.shutdown();
    }
}

代码解释

  • 首先,使用 Executors.newFixedThreadPool(2) 创建一个固定大小为 2 的线程池。
  • 然后,使用 execute() 方法提交一个任务,在任务中使用 try-catch 块来捕获可能发生的异常。
  • catch 块中,通过 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获取当前线程的名称,并打印出异常信息和线程名称。

方式二:使用 Future 和 Callable

使用 ExecutorServicesubmit() 方法提交 Callable 任务,通过 Future.get() 方法获取结果,此时可以捕获 ExecutionException,并得知是哪个线程发生了异常。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

public class ThreadPoolExceptionHandlingWithCallabl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ExecutorService executorService = Executors.newFixedThreadPool(2);

        Future<?> future = executorService.submit(() -> {
            // 任务逻辑
            throw new RuntimeException("Exception occurred in thread");
        });

        try {
            future.get();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 ExecutionException e) {
            // 打印异常信息及当前线程名称
            System.out.println("Exception caught in thread: " + 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e.printStackTrace();
        }

        executorService.shutdown();
    }
}

代码解释

  • 首先,使用 Executors.newFixedThreadPool(2) 创建一个固定大小为 2 的线程池。
  • 然后,使用 submit() 方法提交一个 Callable 任务。
  • 尝试使用 future.get() 方法获取任务的结果,该方法会阻塞直到任务完成或抛出异常。
  • catch 块中,通过 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获取当前线程的名称,并打印出异常信息和线程名称。

方式三:自定义 ThreadFactory

可以自定义 ThreadFactory 来创建线程,并在创建线程时设置 UncaughtExceptionHandler,以便在未捕获的异常发生时进行处理。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

public class ThreadPoolExceptionHandlingWithCustomThreadFactory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ThreadFactory threadFactory = r -> {
            Thread thread = new Thread(r);
            thread.setUncaughtExceptionHandler((t, e) -> {
                // 打印异常信息及发生异常的线程名称
                System.out.println("Uncaught exception in thread: " + t.getName());
                e.printStackTrace();
            });
            return thread;
        };

        ExecutorService executorService = Executors.newFixedThreadPool(2, threadFactory);

        executorService.execute(() -> {
            // 任务逻辑
            throw new RuntimeException("Exception occurred in thread");
        });

        executorService.shutdown();
    }
}

代码解释

  • 首先,自定义了一个 ThreadFactory,在创建线程时设置了 UncaughtExceptionHandler
  • UncaughtExceptionHandler 会在未捕获的异常发生时被调用,打印出异常信息和线程名称。
  • 然后,使用自定义的 ThreadFactory 创建一个固定大小为 2 的线程池。
  • 最后,使用 execute() 方法提交一个任务,当任务发生异常时,UncaughtExceptionHandler 会处理该异常。

通过以上几种方式,可以在 Java 线程池中有效地检测到任务异常,并得知是哪个线程发生了异常,从而进行相应的处理和调试。根据具体的使用场景,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例如,如果需要处理任务的返回结果,使用 CallableFuture 会更合适;如果只是简单的 Runnable 任务,使用 try-catch 块或自定义 ThreadFactory 可以更好地管理异常。

6.MySQL数据库的性能优化方法有哪些?

以下是 MySQL 数据库性能优化的一些常见方法:

一、数据库设计优化

  1. 合理设计表结构
    • 遵循数据库设计范式,避免数据冗余。例如,将重复的数据存储在单独的表中,通过外键关联。
    • 合理使用数据类型,避免使用过大的数据类型,例如,使用 INT 代替 BIGINT 来存储较小范围的整数,以节省空间。
    • 避免使用 NULL,如果可能,尽量为字段指定默认值,因为 NULL 值会使索引、比较和统计变得复杂。
  2. 正确使用索引
    • 对经常用于查询、连接和排序的列创建索引。但要注意避免过度索引,因为索引会增加数据插入、更新和删除的成本。
    • 考虑联合索引,根据查询条件的组合创建联合索引,提高多条件查询的性能。
    • 定期分析和优化索引,对于不再使用或低效的索引,可以删除。

二、SQL 语句优化

  1. 优化查询语句
    • 避免使用 SELECT *,只选择需要的列,减少数据传输量。
    • 尽量避免子查询,可考虑使用连接(JOIN)来代替,因为子查询通常性能较差。
    • 优化 WHERE 子句,使用合适的操作符,避免在 WHERE 子句中使用函数或表达式,因为这会使索引失效。
    • 合理使用 LIMIT 子句,避免全表扫描。
  2. 使用 EXPLAIN 分析查询
    • 使用 EXPLAIN 关键字来分析查询语句的执行计划,查看是否使用了索引,以及可能存在的性能问题。
    • 根据 EXPLAIN 的结果,调整查询语句或索引。

三、服务器配置优化

  1. 调整内存配置
    • 合理分配 innodb_buffer_pool_size,该参数决定了 InnoDB 存储引擎使用的内存缓冲池大小,一般可设置为物理内存的 50%-80%。
    • 适当调整 key_buffer_size,该参数用于 MyISAM 存储引擎的索引缓存,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分配。
    • 配置 query_cache_size,用于缓存查询结果,但要注意在高并发写入环境下,可能会导致性能下降,因为缓存的更新会比较频繁。
  2. 调整并发参数
    • 调整 max_connections,设置合理的最大连接数,避免过多的连接导致系统资源耗尽。
    • 配置 thread_cache_size,用于缓存线程,减少线程创建和销毁的开销。

四、存储引擎选择

  • 根据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存储引擎,如 InnoDB 适合事务处理和高并发环境,具有行级锁定、外键支持等特性;MyISAM 适合读密集型应用,如数据仓库,具有表级锁定,查询速度快,但不支持事务。

五、数据缓存

  • 使用 MySQL 自带的查询缓存(如果适用),但要注意缓存的失效策略和可能的性能问题。
  • 考虑使用外部缓存系统,如 Redis 或 Memcached,将热点数据存储在缓存中,减少对数据库的直接访问。

六、分区和分表

  • 对于大表,可以考虑分区或分表,将表分成多个较小的部分,以提高查询和维护的性能。
    • 分区:根据一定的规则将表划分为多个分区,例如按日期范围、范围分区或列表分区。
    • 分表:将大表拆分为多个小表,根据业务逻辑进行拆分,如按用户 ID 拆分用户表。

七、数据库服务器硬件优化

  • 增加内存,提高系统的内存容量,减少磁盘 I/O。
  • 使用更快的存储设备,如 SSD,以提高磁盘 I/O 性能。

八、数据库维护

  1. 定期优化表
    • 使用 OPTIMIZE TABLE 命令对表进行优化,整理表的碎片,提高性能。
  2. 定期备份和清理
    • 定期备份数据,避免数据丢失。
    • 定期清理无用的数据,如日志文件、过期数据,减少存储占用。

示例 SQL 语句优化

-- 优化前的查询
SELECT * FROM users WHERE YEAR(birthday) = 1990;
-- 优化后的查询
SELECT * FROM users WHERE birthday >= '1990-01-01' AND birthday < '1991-01-01';

解释

  • 优化前的查询在 WHERE 子句中使用了函数 YEAR(),这会导致索引失效。
  • 优化后的查询使用了范围条件,更有利于 MySQL 使用索引,提高查询性能。

通过上述多个方面的优化,可以有效提高 MySQL 数据库的性能。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数据库环境和业务需求,综合考虑并灵活运用这些优化方法,不断测试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性能效果。

7,explain里有那些列,需要关注哪几列?

当使用 EXPLAIN 命令分析 MySQL 查询语句时,会返回一个包含多个列的结果集,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列及其含义:

1. id

  • 含义:表示查询中 SELECT 语句的顺序编号。
  • 关注要点
    • 如果只有一个 SELECT,则 id 通常为 1。
    • 对于复杂的子查询或 UNION 操作,id 可以帮助你理解查询的执行顺序。较大的 id 值先执行,相同 id 值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执行。

2. select_type

  • 含义:表示 SELECT 的类型,包括 SIMPLEPRIMARYSUBQUERYDERIVEDUNION 等。
  • 关注要点
    • SIMPLE:表示简单查询,不包含子查询或 UNION
    • PRIMARY:表示查询中最外层的 SELECT
    • SUBQUERY:表示子查询。
    • DERIVED:表示在 FROM 子句中使用了派生表。

3. table

  • 含义:表示查询涉及的表。
  • 关注要点
    • 显示查询操作的表,可帮助你确定查询涉及的范围。

4. type

  • 含义:表示连接类型,反映了 MySQL 查找数据的方式,从最优到最差的顺序为:system > const > eq_ref > ref > range > index > ALL
  • 关注要点
    • consteq_ref 通常表示高效的查询,可能使用了索引。
    • ALL 表示全表扫描,性能最差,应尽量避免。

5. possible_keys

  • 含义:表示可能使用的索引。
  • 关注要点
    • 查看可能使用哪些索引,为优化提供参考。

6. key

  • 含义:表示实际使用的索引。
  • 关注要点
    • possible_keys 对比,如果未使用可能的索引,可能需要进一步优化。

7. key_len

  • 含义:表示使用的索引的长度。
  • 关注要点
    • 用于判断索引的使用情况,越短越好。

8. ref

  • 含义:表示哪些列或常量被用于查找索引列上的值。
  • 关注要点
    • 可以帮助你了解索引列与哪些列进行了连接或比较。

9. rows

  • 含义:表示 MySQL 估计需要扫描的行数。
  • 关注要点
    • 该值越小越好,反映了查询的效率。

10. Extra

  • 含义:包含额外信息,如 Using indexUsing whereUsing temporaryUsing filesort 等。
  • 关注要点
    • Using index:表示使用了覆盖索引,性能较好。
    • Using where:表示使用了 WHERE 子句筛选结果。
    • Using temporary:表示使用了临时表,性能较差,尽量避免。
    • Using filesort:表示使用了文件排序,性能较差,尽量避免。

以下是一个 EXPLAIN 结果的示例:

EXPLAIN SELECT * FROM users u JOIN orders o ON u.id = o.user_id WHERE u.age > 20;

| id | select_type | table | type | possible_keys | key | key_len | ref | rows | Extra |
| — | — | — | — | — | — | — | — | — |
| 1 | SIMPLE | u | ALL | NULL | NULL | NULL | NULL | 1000 | Using where |
| 1 | SIMPLE | o | ref | user_id_index | user_id_index | 4 | u.id | 10 | NULL |

解释

  • id 为 1,表示这是一个简单查询。
  • select_typeSIMPLE,是简单查询。
  • table 显示涉及 u(用户表)和 o(订单表)。
  • type 对于 u 表是 ALL,表示对用户表进行了全表扫描,对于 o 表是 ref,表示使用了索引查找。
  • possible_keys 显示可能的索引,key 显示实际使用的索引。
  • key_len 显示了索引长度。
  • ref 表示使用了 u.id 进行连接。
  • rows 表示估计扫描的行数。
  • Extra 显示了额外信息,对于 u 表使用了 WHERE 子句筛选,对于 o 表没有额外信息。

在使用 EXPLAIN 分析时,重点关注 typepossible_keyskeyExtra 列,它们可以帮助你发现潜在的性能问题,如全表扫描、未使用可能的索引、使用临时表或文件排序等,从而为优化查询提供依据。同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其他列,以准确理解查询的执行过程和性能表现。

通过对这些列的分析,可以对查询语句进行优化,例如添加或修改索引、调整查询条件、避免全表扫描等,以提高 MySQL 数据库的性能。

8,最长连续递增序列

以下是使用 Java 语言实现最长连续递增序列的完整代码:

import java.util.ArrayList;
import java.util.List;

public class LongestIncreasingSubsequence {
    public static List<Integer> findLongestIncreasingSubsequence(int[] nums) {
        if (nums == null || nums.length == 0) {
            return new ArrayList<>();
        }
        int maxLength = 1;
        int curLength = 1;
        int startIndex = 0;
        int resultStartIndex = 0;
        for (int i = 1; i < nums.length; i++) {
            if (nums[i] > nums[i - 1]) {
                curLength++;
            } else {
                if (curLength > maxLength) {
                    maxLength = curLength;
                    resultStartIndex = startIndex;
                }
                curLength = 1;
                startIndex = i;
            }
        }
        // 处理最后一段递增序列
        if (curLength > maxLength) {
            maxLength = curLength;
            resultStartIndex = startIndex;
        }
        List<Integer> result = new ArrayList<>();
        for (int i = resultStartIndex; i < resultStartIndex + maxLength; i++) {
            result.add(nums[i]);
        }
        return resul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nums = {1, 2, 3, 1, 2, 3, 4, 5, 2, 3};
        List<Integer> subsequence = findLongestIncreasingSubsequence(nums);
        for (Integer num : subsequence) {
            System.out.print(num + " ");
        }
    }
}

代码解释

  • 这个 Java 程序定义了一个名为

    findLongestIncreasingSubsequence
    

    的静态方法,它接受一个整数数组

    nums
    

    作为输入。

    • 首先,如果数组为空或长度为 0,将返回一个空的 ArrayList

    • 然后,我们初始化 maxLength 为 1,表示目前找到的最长递增序列的长度。curLength 初始化为 1,表示当前正在考虑的递增序列的长度。startIndex 为当前递增序列的起始索引,resultStartIndex 为最终结果的起始索引。

    • 我们使用一个

      for
      

      循环从数组的第二个元素开始遍历,索引

      i
      

      从 1 到

      nums.length - 1
      
      • 如果当前元素 nums[i] 比前一个元素 nums[i - 1] 大,那么当前递增序列的长度 curLength 加 1。
      • 否则,如果 curLength 大于 maxLength,更新 maxLengthcurLength,并更新 resultStartIndexstartIndex,同时将 curLength 重置为 1,将 startIndex 设为 i
    • 最后,处理最后一段递增序列,若 curLength 大于 maxLength,更新 maxLengthresultStartIndex

    • 创建一个新的 ArrayList 存储结果,将从 resultStartIndex 开始,长度为 maxLength 的元素添加到结果列表中。

  • main 方法中,定义了一个示例数组 nums,调用 findLongestIncreasingSubsequence 方法并存储结果,最后打印结果列表中的元素。

使用示例

  • main 方法中,定义了一个数组 {1, 2, 3, 1, 2, 3, 4, 5, 2, 3}
  • 调用 findLongestIncreasingSubsequence 方法找到最长递增序列。
  • 将结果存储在 subsequence 列表中。
  • 遍历 subsequence 列表,打印出列表中的元素。

运行结果

  • 对于输入数组 {1, 2, 3, 1, 2, 3, 4, 5, 2, 3},程序将输出 2 3 4 5,因为 2, 3, 4, 5 是该数组中最长的连续递增序列。

http://www.kler.cn/a/505762.html

相关文章:

  • 内联变量(inline variables):在多个文件中共享全局常量
  • TCP 连接状态标识 | SYN, FIN, ACK, PSH, RST, URG
  • 【RDMA学习笔记】1:RDMA(Remote Direct Memory Access)介绍
  • 关于H5复制ios没有效果
  • [UE4图文系列] 5.字符串转中文乱码问题说明
  • C语言数据结构与算法(排序)详细版
  • 【Rust自学】12.7. 使用环境变量
  • SpringBoot开发——Spring Boot 自动化测试框架的高效运用
  • Java并发编程——线程池(基础,使用,拒绝策略,命名,提交方式,状态)
  • Mybatis-底层是如何解决sql注入增删改查操作--删除操作
  • VUE请求返回二进制文件流下载文件例子
  • doc、pdf转markdown
  • STM32H7通过CUBEMX初始化移植LWIP,DHCP建立RAW TCP服务器,不停发成功
  • Spring MVC复杂数据绑定-绑定集合
  • VUE3 + Ant Design Vue4 开发笔记
  • MySQL表的增删改查(进阶)-下篇
  • 【Qt】QThread总结
  • flutter R库对图片资源进行自动管理
  • c#删除文件和目录到回收站
  • 【Linux系统编程】—— 自动化构建工具Makefile指南
  • rtthread学习笔记系列(3) -- FINSH模块
  • 寄存器 reg
  • 【学习笔记】GitLab 使用技巧和说明和配置和使用方法
  • [操作系统] 深入理解约翰·冯·诺伊曼体系
  • DNS介绍(1):基本概念
  • 如何确保API调用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