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创建通信前的三次握手(为啥不是两次?)
1.三次握手的过程
- 客户端发送 SYN(同步)报文
- 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
SYN
标志的数据包,请求建立连接,表示 "你好,我要连接你"。
- 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
- 服务器回复 SYN+ACK(同步+确认)报文
- 服务器收到
SYN
后,确认收到请求并回复一个包含SYN
和ACK
标志的数据包,表示 "好的,我同意,建立连接吧,你确定吗?"
- 服务器收到
- 客户端发送 ACK(确认)报文
- 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的
SYN+ACK
后,回复一个ACK
确认数据包,表示 "是的,我确定,连接已建立"。
- 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的
2.为什么 TCP 不使用两次握手?(避免服务端和客户端的资源浪费)
如果采用 两次握手(假设的情景),一般包括以下两个步骤:
- 客户端发送 SYN(同步)请求: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
SYN
报文,表示 "你好,我要连接你"。 - 服务器回复 SYN+ACK(同步+确认)响应:服务器收到客户端请求后,返回
SYN+ACK
报文,表示 "好的,我同意,建立连接吧"。
- 假设客户端发送
SYN
请求,但由于网络延迟,这个请求迟迟没有到达服务器,客户端在超时后放弃连接,并重新发送新的SYN
请求。 - 旧的
SYN
请求后来又因为网络问题到达服务器,如果是两次握手机制,服务器收到后直接建立连接,此时服务器会误以为客户端要建立连接,导致错误的连接建立(僵尸连接)。
两次握手的缺陷:
-
无法确认客户端是否收到了服务器的 SYN+ACK 响应
服务器会认为连接已建立,等待客户端发送数据,而客户端可能未收到SYN+ACK
,导致连接不同步。 -
旧的连接请求可能引发问题
由于网络延迟或重复请求,可能会导致服务器误以为客户端要重新建立连接,导致资源占用(僵尸连接)。
因此,TCP 使用三次握手,在第二步后,客户端再发送一次 ACK
确认,确保双方都能正常通信,避免上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