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article >正文

谈一谈前端构建工具的本地代理配置(Webpack与Vite)

在Web前端开发中,我们在本地写代码经常遇到的一件事情就是代理配置。代理配置说简单也简单,配置一次基本就一劳永逸,但有时候配置不对,无论如何也连不上后端,就成了非常头疼的一件事。在这本文中,我们讨论一下前端构建工具提供的代理配置。

为什么要使用代理

我们前端开发的页面,是要运行到浏览器上的(SSR和其它场景暂不考虑)。浏览器会请求HTML页面,请求一些JS/CSS/图片等静态资源(部分静态资源可能使用CDN,这里暂不考虑),还会请求服务端的数据接口。

浏览器限制了我们请求HTML和请求的数据接口必须在同一个域中,简言之就是必须同一个域名或者同一个IP+端口号。我们的页面在线上运行时,这些HTML和接口都在同一网站中请求,不存在跨域问题。即使有这个问题,也是服务端采用Nginx等代理服务转发接口,浏览器看到的也是同域而不是跨域。

但在本地开发前端页面时,情况和服务端并不一致。我们本地一般会启动一个服务,专门提供HTML页面。但是所以需要的数据在后端或者平台中,并不在我们本地,因此是跨域的。所以需要一个代理来将跨域转换为同域。

  • 浏览器访问本地HTML页面 -> 前端本地服务承载
  • 使用代理前:浏览器访问后端数据接口 -> 跨域
  • 使用代理后:浏览器访问本地数据接口 -> 本地代理转发给后端 -> 从后端拿到数据 -> 返回给前端(同域)

这里使用React和fetch举一个跨域的例子:

import { useEffect } from "react";
function App() {
  useEffect(() => {
    fetch('/api/test').then(res => console.log(1, res))
    fetch('https://www.baidu.com/s').then(res => console.log(2, res))
  }, [])
  return <div>23123</div>;
}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我们在代码中使用fetch请求了两个接口,结果如图。一个是同域的/api/test,能正常收到结果。一个是跨域的https://www.baidu.com/s,请求被浏览器拦住了,错误提示为 CORS policy。如果我们想本地请求跨域的接口,就需要代理来帮我们。(还有一些其它方式可以规避跨域,因为与这个主题无关,且有诸多限制,因此这里并不描述)

当然,使用代理还有一些其它原因,例如需要调试移动端,需要Mock数据,方便切换后端服务等等。

模拟后端服务

在描述具体的代理配置和实验之前,我们先在本地启动一个模拟的后端服务,方便我们实验代理请求。

const http = require('http');

http.createServer((req, res) => {
  console.log(`request url: ${req.url}`);
  if(req.url === '/api/test') {
    res.writeHead(200, { 'Content-Type': 'application/json' })
    res.end('{"a":1}');
  } else {
    res.writeHead(404);
    res.end('Not found');
  }
}).listen(8000, () => {
  console.log('server start!');
});

我们在本地的8000端口启动了一个“后端服务”,当请求命中接口时,返回json。这个后端服务与前端独立,是跨域的。在下面的例子中,我们假设:

  • 前端本地服务: http://localhost:5000
  • 后端服务: http://localhost:8000

Vite中的代理配置

这里参考Vite文档中的说明,简单描述一下Vite中的代理配置。

简单代理

server: {
  proxy: { '/api': 'http://localhost:8000' }
}
// 或者
server: {
  proxy: { "/api": { target: "http://localhost:8000" } }
}

最简单的配置就如上面所示,将/api开头的请求都转发到配置的服务地址上。我们举几个例子:

  • http://localhost:5000/api 命中为 http://localhost:8000/api
  • http://localhost:5000/api/test 命中为 http://localhost:8000/api/test
  • http://localhost:5000/api1 命中为 http://localhost:8000/api1
  • http://localhost:5000/abc 未命中

changeOrigin

变更请求中的host为target所指定的url。

server: {
  proxy: { "/api": { target: "http://localhost:8000", changeOrigin: true } }
}

通过打印我们模拟服务中req.headers,我们能看到加与不加的区别:

  • 配置之前 host: ‘localhost:5000’
  • 配置之后 host: ‘localhost:8000’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为什么要改host?因为部分后端会要求host为指定地址时,接口验证才会通过。还有很多后端会要求其它的指定数据,例如headers和cookies等,我们后面再描述。

rewrite

rewrite参数接收一个函数,可以在传给后端前,重写接口地址。

server: {
  proxy: {
    "/api": {
      target: "http://localhost:8000",
      rewrite: (path) => path.replace(/\/proxy/, ""),
    },
  },
},

使用上面的例子,可以将接口地址中的/proxy/去掉,而没有包含的则不改动。

  • http://localhost:5000/api/proxy/test 命中为http://localhost:8000/api/test
  • http://localhost:5000/api/test 命中为 http://localhost:8000/api/test
  • http://localhost:5000/abc 未命中

bypass

bypass也接收一个函数,不同的是它可以接收request对象,和代理配置等,方便我们直接修改请求对象。例如我们可以在bypass中直接修改headers:

server: {
  proxy: {
    "/api": {
      target: "http://localhost:8000",
      bypass: (req, res, options) => {
        req.headers.host = options.target;
      },
    },
  },
},
  • 配置之前 host: ‘localhost:5174’
  • 配置之后 host: ‘localhost:8000’

bypass还可以返回另一个url,代替原本的请求;返回false会为请求产生 404 错误;返回null或undefined则继续代理请求(如上例)。

// 将/api/b请求代替为/index.html
bypass: (req, res, options) => {
  if(req.url == '/api/b') return '/index.html';
},
// 返回404
bypass: (req, res, options) => {
  if(req.url == '/api/b') return false;
},

Webpack中的代理配置

这里我们换用Vue CLI创建了工程,看看Webpack中提供的代理配置。

简单代理

devServer: {
  proxy: 'http://localhost:8000'
}

服务器将任何未知请求 (没有匹配到静态文件的请求) 代理到指定的后端服务。

配置选项

proxy: {
  "/proxy": {
    target: "http://localhost:8000",
    changeOrigin: true,
    // pathRewrite: { '^/proxy': '' },
    pathRewrite: (path) => path.replace(/^\/proxy/, ""),
    bypass:  (req, res, options) => {
      req.headers.host = options.target;
    }
  },
},

这是在Webpack中的配置例子,可以看到和Vite的配置非常像,我们对比一下:

Vite配置Webpack配置
targettarget
changeOriginchangeOrigin
rewritepathRewrite
bypassbypass

这些对应的配置在Webpack和Vite中不仅效果一样,连配置方式,字段名都是基本都一样的,因此这里不再赘述了,Webpack的使用方法对比Vite即可。

Vite和Webpack配置总结

使用代理之后,在浏览器中,前端访问还是原来的非跨域的接口,但实际请求后端的url可能早就被改的面目全非了。例如上面的场景中,浏览器中看到的请求是http://localhost:5000/api/proxy/test,但实际对后端发起的请求为http://localhost:8000/api/test

生产模式

那么上述的代理配置,在生产模式,即我们构建后的成果物中会不会生效呢?答案是不会的。因为构建的成果物是纯静态资源(html,js等),没有服务器配置,因此是无法解决跨域问题的。在服务器中,一般由后端服务或者有统一的代理服务器解决跨域问题。

正好vite有预览模式(preview),我们本地打包一下构建成果物,然后本地预览一下试试。注意需要先在vite中设置preview.proxy为false,否则预览模式也会自动采用开发模式的代理。

结果虽然本地后端服务依旧是开启状态,在浏览器中看到的请求依然是http://localhost:5000/api/proxy/test没有变,但是接口不通了,后端服务收不到请求。

共同的底层http-proxy

通过上一节的具体配置,我们发现两个构建工具的配置形式非常像。这是因为它们使用了共同的底层依赖http-proxy。

查看Vite的文档与Vite代理配置的源码,发现Vite实际就是将http-proxy进行了简单的封装。查看Webpack的文档,发现代理配置是由http-proxy-middleware这个包提供的,而它的底层依赖,实际上也是http-proxy。因此,这两个构建工具的代理配置才这么像。

那为什么两个工具的配置还有不同的地方呢?这是因为构建工具在封装http-proxy时,多提供的额外功能。因此两者才会有一些小区别。

http-proxy简述

http-proxy是一个Node.js下的HTTP代理请求库,Vite和Webpack等构建工具就是用它作为底层代理请求的方法。我们不通过构建工具,直接使用一下http-proxy。这里我们启动一个小Node.js服务器作为前端开发服务器(在角色上类似于前端构建工具启动的本地开发服务)。

const http = require('http');
const httpProxy = require('http-proxy');

const htmlData = `
<html>
  <script>
    fetch('/proxy/api/test').then(res => console.log(1, res.json()))
    fetch('/proxy/api/b').then(res => console.log(2, res.json()))
    fetch('/api/b').then(res => console.log(2, res.json()))
  </script>
</html>
`;

const reg = /^\/proxy/;
const rewrite = (path) => path.replace(reg, "");
const proxy = httpProxy.createProxyServer({});

proxy.on('proxyReq', (proxyReq, req, res, option) => {
  proxyReq.path = rewrite(proxyReq.path);
})

http.createServer((req, res) => {
  console.log(`request url: ${req.url}`);
  if(req.url === '/') {
    res.writeHead(200, { 'Content-Type': 'text/html' });
    res.end(htmlData);
  } else if(reg.test(req.url)) {
    proxy.web(req, res, { target: 'http://localhost:8000' }, (e) => {});
  } else {
    res.writeHead(404, { 'Content-Type': 'text/plain' });
    res.end('Not found');
  }
}).listen(5000, () => {
  console.log('server start!');
});

可以看到,我们自己启动了一个服务,提供HTML,里面包含fetch请求。当fetch请求命中我们的API规则时,将req和res交给http-proxy的代理接管,由它来负责请求真正的后端,拿到接口返回后,再透传回来。代理提供了一些配置和事件,可以做到拦截请求,更改请求内容或者返回数据等等。上面展示的例子就类似于我们在前面使用Webpack和Vite的配置的代理规则。注意上面即使是接口请求失败,也会帮我们转发失败结果。

通过例子可以看到,http-proxy代理本身是没有“独立服务”的(除非我们手动启动独立服务),依附于本地开发用的http服务。它的作用很简单,仅仅是帮我们请求后端接口而已。最后我们用一个图表示代理关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参考

  • Vite文档 server.proxy
    https://cn.vitejs.dev/config/server-options.html#server-proxy
  • webpack文档 devServer.proxy
    https://webpack.docschina.org/configuration/dev-server/#devserverproxy
  • Github http-proxy-middleware
    https://github.com/chimurai/http-proxy-middleware
  • Github http-proxy
    https://github.com/http-party/node-http-proxy
  • MDN fetch
    https://developer.mozilla.org/zh-CN/docs/Web/API/Fetch_API/Using_Fetch
  • Vue CLI devServer.proxy
    https://cli.vuejs.org/zh/config/?#devserver-proxy
  • Vite代理配置 源码
    https://github.com/vitejs/vite/blob/main/packages/vite/src/node/server/middlewares/proxy.ts

http://www.kler.cn/a/512664.html

相关文章:

  • 什么样的问题适合用递归
  • ElasticSearch DSL查询之排序和分页
  • 如何在龙蜥 OS(AliOS)上安装极狐GitLab?
  • 一次理清楚Java中的日期和时间
  • Java 多态/向下转型/instanceof
  • Tomcat下载配置
  • 开发常用工具
  • QT:IconButton的动画效果
  • leetcode刷题记录(七十二)——146. LRU 缓存
  • Docker 单机快速部署大数据各组件
  • 力扣10-搜索插入位置
  • uni-app连接EventSource
  • 嵌入式硬件篇---ADC模拟-数字转换
  • MySQL表的增删改查(基础)CRUD
  • 【PCIe 总线及设备入门学习专栏 6.2 -- PCIe VDM (Vendor Defined Messages)】
  • Kubernetes 集群网络及服务暴露方式详解
  • 【Linux 重装】Ubuntu 启动盘 U盘无法被识别,如何处理?
  • 一款功能强大的互联网资产测绘引擎-CyberEdge
  • Dockerfile -> Docker image -> Docker container
  • Docker 学习总结(85)—— docker cp 使用总结
  • 2025 最新flutter面试总结
  • 不用编程即可实现多台PLC的MQTT协议JSON文件发布与订阅的智能网关的配置说明
  • Slate文档编辑器-Node节点与Path路径映射
  • dl学习笔记:(5)深度神经网络的正向传播
  • 使用minio高性能存储图片
  • 电子应用设计方案91:智能AI花洒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