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测试入门】测试工作总结
在软件测试的流程中,测试评估阶段是确保软件质量的关键环节,它涵盖了测试结束准则的制定与遵循、测试报告的概述以及测试报告的编写等重要内容。接下来,我们将详细探讨这些方面,以便更好地理解软件测试的完整流程和质量把控要点。
一、测试结束准则
测试结束准则是判断各项测试是否可以结束的重要依据,它根据不同的测试类型有着不同的具体要求。
(一)集成测试结束准则
集成测试主要是将各个模块组合起来进行测试,确保模块之间的交互正常,系统能够整体运转。其结束准则如下:
- 系统集成与业务流转正常:整个系统集成完成,能够正常工作,业务流转正常,达到集成测试完成标准。例如,在开发一个电商系统时,当商品展示模块、购物车模块、支付模块等各个功能模块成功集成后,用户从浏览商品、将商品加入购物车到最终完成支付的整个业务流程能够顺利进行,没有出现模块间数据传递错误或功能中断的情况,这就满足了系统集成与业务流转正常的要求。
- 测试用例执行与需求覆盖:集成测试用例全部执行完毕,需求覆盖率达到 100%。比如在一个管理系统的集成测试中,针对用户管理、权限管理、数据统计等各项需求,都设计了相应的测试用例,当所有这些测试用例都被执行,并且每个需求都被至少一个测试用例覆盖到时,就满足了这一准则。
- 缺陷修改与验证:所提交的缺陷中,1、2、3 级缺陷 100%修改并验证通过,其它缺陷修改并验证通过在 90%以上,且有明确的说明信息。以一款手机应用为例,1 级缺陷可能是应用无法启动这类严重影响使用的问题,2 级缺陷可能是重要功能无法正常使用,3 级缺陷可能是一些界面显示错误等。当这些较严重的缺陷都被修复并经过验证,而像一些不太影响主要功能的小瑕疵类缺陷,90%以上也被修复并验证,同时对于未修复的缺陷有合理的说明时,就符合该准则。
- 测试报告评审:集成测试报告通过评审。这意味着测试团队提交的集成测试报告,需要经过相关人员(如开发团队、产品经理等)的审核,确保报告内容准确、完整,能够反映集成测试的实际情况和结果。
(二)系统测试结束准则
系统测试是在集成测试之后,对整个系统进行的全面测试,以验证系统是否满足业务需求。其结束准则如下:
- 功能满足业务需求:功能满足业务需求规格说明书要求。例如,一个在线教育系统,业务需求规格说明书中规定了教师可以发布课程、学生可以选课、观看课程视频、提交作业等功能,当系统的这些功能都能按照要求正常实现时,就满足了功能满足业务需求这一准则。
- 测试用例执行与需求覆盖:测试用例全部执行完毕,需求覆盖率达到 100%。假设在一个物流管理系统中,针对订单管理、运输管理、库存管理等业务需求,制定了详细的测试用例,当所有测试用例都执行完成,且对每个业务需求都进行了有效覆盖,就符合该条件。
- 缺陷控制:最后一个版本中,发现的缺陷不超过已提交缺陷的 5%。比如在一个财务管理系统的测试过程中,已经提交了 100 个缺陷,在最后一个版本的测试中,新发现的缺陷数量不超过 5 个,就满足这一要求。这表明系统在经过多次测试和修复后,稳定性逐渐提高。
- 缺陷关闭与处理:测试发现缺陷全部关闭,或具有明确处理意见。如果在测试一个社交软件时,发现了一些消息发送延迟、好友添加异常等缺陷,当这些缺陷都被修复并验证关闭,或者对于一些由于特殊原因暂时无法修复的缺陷,有明确的处理计划和说明时,就符合该准则。
- 测试报告评审:功能测试报告通过评审。即系统测试完成后提交的功能测试报告,要经过相关人员的审核,确保报告能准确反映系统功能测试的情况,为后续的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三)UAT 测试结束准则
UAT(用户验收测试)是让用户对系统进行实际使用和评估,以确定系统是否满足其需求。其结束准则如下:
- 测试用例执行:UAT 测试用例执行完毕。例如,在一款企业办公软件的 UAT 测试中,针对用户日常使用的文档编辑、会议安排、任务分配等功能,制定了相应的测试用例,当这些测试用例都被执行完成后,满足此条件。
- 客户确认与报告提交:客户确认系统通过,提交 UAT 测试报告。当企业用户在实际使用软件一段时间后,认为软件的功能、性能等方面都满足其业务需求,确认系统通过测试,并由测试团队提交 UAT 测试报告。
- 报告评审:客户提交 UAT 测试报告通过评审。这意味着客户提交的 UAT 测试报告需要经过公司内部相关部门(如开发团队、管理层等)的审核,确保报告内容真实、准确地反映了用户的验收情况。
(四)性能测试结束准则
性能测试主要关注系统在不同负载下的性能表现。其结束准则如下:
- 测试场景执行与性能指标达成:根据性能测试计划执行所有测试场景,测试出系统基本性能参数,并分析系统性能瓶颈,系统调优后,达到需求定义的性能指标。比如在测试一个大型电商网站的性能时,按照性能测试计划,模拟了不同的用户访问量、并发交易数等场景,获取了系统的响应时间、吞吐量等基本性能参数,分析出系统在高并发情况下数据库查询速度较慢的性能瓶颈,经过优化后,系统的响应时间和吞吐量等性能指标达到了需求中规定的标准。
- 测试报告提交:提交系统性能测试报告。测试团队需要将性能测试的过程、结果、性能瓶颈分析以及优化措施等内容整理成报告,提交给相关人员。
- 报告评审:性能测试分析报告通过正式评审。即性能测试报告需要经过公司内部的专业评审,确保报告中的数据准确、分析合理,为系统的性能优化和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二、测试报告概述
测试报告是对整个测试过程和结果的总结性文档,它为项目相关人员提供了关于软件质量的重要信息。测试报告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 测试目的:明确说明本次测试的目标,例如验证软件是否满足业务需求、检测软件的性能是否达到预期等。比如在一个游戏软件的测试报告中,测试目的可能是验证游戏的功能是否正常、画面是否流畅、是否存在影响玩家体验的缺陷等。
- 测试范围:描述测试所覆盖的功能模块、业务流程等。例如在一个 ERP 系统的测试报告中,测试范围可能包括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等多个功能模块,以及从采购订单生成到货物入库、销售订单处理到发货等一系列业务流程。
- 测试方法:介绍测试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如黑盒测试、白盒测试、性能测试工具等。比如在测试一个移动应用时,可能使用了黑盒测试方法来验证应用的功能,同时使用了专业的性能测试工具来测试应用在不同网络环境下的响应时间和稳定性。
- 测试结果:呈现测试过程中发现的缺陷数量、类型、严重程度等信息,以及对测试结果的整体评估。例如在一个网站的测试报告中,可能会列出共发现了 50 个缺陷,其中 10 个严重缺陷,20 个一般缺陷,20 个轻微缺陷,根据这些缺陷情况对网站的质量进行评估,判断是否满足上线要求。
- 结论与建议:根据测试结果给出结论,说明软件是否可以上线或交付使用,以及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比如在一个办公软件的测试报告结论中,可能会指出软件虽然存在一些小的界面显示问题,但主要功能正常,性能也满足要求,可以上线使用。同时建议开发团队在后续版本中对界面显示问题进行优化。
三、测试报告编写
测试报告的编写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和格式,以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 报告结构:一般包括标题、目录、引言、测试概述、测试结果、缺陷分析、结论与建议、附录等部分。标题应简洁明了地反映测试的主题,如“[软件名称]系统测试报告”。目录方便读者快速定位报告内容。引言部分介绍测试的背景、目的和范围等。
- 内容编写:在测试概述中,详细描述测试的环境、方法、工具等信息。测试结果部分要准确、清晰地列出发现的缺陷情况,包括缺陷的编号、描述、严重程度、发现时间、修复状态等。例如,缺陷编号为 DEF001,描述为“在点击保存按钮时,系统无响应”,严重程度为 2 级,发现时间为[具体日期],修复状态为“已修复”。缺陷分析部分对缺陷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缺陷产生的原因,如代码逻辑错误、需求理解偏差等。结论与建议部分根据测试结果给出明确的结论,并针对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附录中可以包含测试用例、测试数据等相关资料。
- 注意事项:编写测试报告时要确保数据准确、客观,语言表达清晰、简洁。报告内容要与测试过程和结果相符,避免出现模糊或错误的表述。同时,要根据报告的受众(如开发团队、管理层、客户等)调整报告的详细程度和重点内容,以便更好地满足不同人员的需求。
通过对测试评估阶段的详细阐述,我们对软件测试的结束准则、测试报告的相关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些知识对于软件测试人员来说至关重要,它们是确保软件质量、推动软件项目顺利进行的关键要素。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严格按照这些准则和要求进行测试和报告编写,为软件的成功交付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