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article >正文

20.责任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 Pattern)

定义

责任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 Pattern) 是一种行为型设计模式,它使得多个对象都有机会处理请求,从而避免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将多个处理对象连成一条链,并沿着这条链传递请求,直到有一个对象处理它为止。每个对象在处理请求时,可以决定将请求传递给链中的下一个对象。

特性

  • 请求传递:请求沿着责任链传递,每个处理对象有机会处理请求,但只有一个对象最终会处理它。
  • 解耦发送者和接收者:请求的发送者不需要知道谁会处理请求,只需将请求传递给链上的第一个对象即可。

场景

适用场景:

  • 请求处理逻辑多样:当请求的处理逻辑不确定且可以有多个不同的处理方式时,责任链模式提供了一个灵活的结构来组织这些处理方式。
  • 请求需要按顺序进行处理:请求需要按一定的顺序依次被多个对象处理,每个对象都可能做出不同的处理。
  • 解耦请求发送者和接收者:当请求的发送者不关心具体的处理者时,责任链模式能够将请求的处理过程与具体处理者解耦。
  • 条件判断复杂:当多个条件影响请求的处理时,通过链条将条件分散到不同的处理节点中进行判断。

应用场景

  • 权限管理:多个权限验证对象按顺序验证用户权限,直到验证通过为止。
  • 事件处理系统:事件可以被多个处理器处理,依照顺序进行处理,直到某个处理器完成操作。
  • 日志记录:多个日志记录器可以按顺序处理日志请求,每个记录器可以选择是否记录日志。

类设计

责任链模式通常包括以下几个角色:

  1. Handler(处理者接口):定义处理请求的接口,通常包含 setNext() 和 handleRequest() 方法。
  2. ConcreteHandler(具体处理者):实现 Handler 接口,处理具体的请求。每个具体处理者可以处理请求,也可以将请求传递给下一个处理者。
  3. Client(客户端):客户端构建责任链并发送请求。

代码实现

我们通过设计一个 审批系统 来演示责任链模式。在这个系统中,多个审批者(如经理、总监、CEO)按顺序处理请假申请,每个审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权限决定是否批准请求。如果不能处理,请求将传递给下一个审批者。

1. 定义处理者接口(Handler)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string>
using namespace std;

// 处理者接口
class Approver {
protected:
    Approver* nextApprover;  // 下一个处理者

public:
    Approver() : nextApprover(nullptr) {}

    void setNext(Approver* next) {
        nextApprover = next;  // 设置下一个处理者
    }

    virtual void handleRequest(int days) = 0;  // 处理请求

    virtual ~Approver() {}
};

  • Approver 是处理者接口,定义了 setNext() 方法来设置下一个处理者,并定义了 handleRequest() 方法来处理请求。

2. 定义具体处理者类(ConcreteHandler)

// 经理审批者
class Manager : public Approver {
public:
    void handleRequest(int days) override {
        if (days <= 2) {
            cout << "Manager approved the leave request for " << days << " days." << endl;
        } else if (nextApprover) {
            nextApprover->handleRequest(days);  // 转发请求给下一个处理者
        } else {
            cout << "Manager cannot approve the leave request for " << days << " days." << endl;
        }
    }
};

// 总监审批者
class Director : public Approver {
public:
    void handleRequest(int days) override {
        if (days <= 5) {
            cout << "Director approved the leave request for " << days << " days." << endl;
        } else if (nextApprover) {
            nextApprover->handleRequest(days);  // 转发请求给下一个处理者
        } else {
            cout << "Director cannot approve the leave request for " << days << " days." << endl;
        }
    }
};

// CEO审批者
class CEO : public Approver {
public:
    void handleRequest(int days) override {
        cout << "CEO approved the leave request for " << days << " days." << endl;
    }
};

  • Manager、Director 和 CEO 都是具体的处理者类,继承自 Approver 并实现 handleRequest() 方法。
  • 每个处理者根据请求的天数来决定是否处理请求。如果一个处理者无法处理请求,它将请求传递给下一个处理者。

3. 客户端调用

int main() {
    // 创建处理者
    Approver* manager = new Manager();
    Approver* director = new Director();
    Approver* ceo = new CEO();

    // 设置责任链
    manager->setNext(director);
    director->setNext(ceo);

    // 客户端发送请求
    cout << "Requesting leave for 1 day:" << endl;
    manager->handleRequest(1);  // Manager handles

    cout << "\nRequesting leave for 3 days:" << endl;
    manager->handleRequest(3);  // Director handles

    cout << "\nRequesting leave for 7 days:" << endl;
    manager->handleRequest(7);  // CEO handles

    // 清理内存
    delete manager;
    delete director;
    delete ceo;

    return 0;
}

4. 输出结果

Requesting leave for 1 day:
Manager approved the leave request for 1 days.

Requesting leave for 3 days:
Director approved the leave request for 3 days.

Requesting leave for 7 days:
CEO approved the leave request for 7 days.

  • 在这个例子中,客户端请求不同天数的请假。请求依次传递给 Manager、Director、CEO 进行处理,直到找到合适的处理者。

责任链模式的优缺点

优点:

  • 降低耦合:请求发送者和请求处理者之间没有直接依赖,发送者只需要知道责任链的第一个处理者。
  • 增强灵活性:通过动态地调整责任链的处理顺序,可以很容易地改变处理逻辑。
  • 职责链模式非常适合多个处理者需要按顺序执行时,它能够帮助解耦和简化处理过程

缺点:

  • 可能导致链条过长:如果责任链的层级过多,可能会导致性能问题,且处理逻辑变得复杂。
  • 无法确定处理者:如果链条中没有合适的处理者,客户端可能无法得到合适的响应。

场景

适用场景

  • 请求处理:当请求的处理逻辑不固定,且有多个处理者时,责任链模式可以有效地组织和管理这些处理者。
  • UI事件处理:在GUI编程中,不同的事件处理程序可能会依赖于事件的类型,责任链模式能够为这些事件处理提供灵活的支持。
  • 权限检查:在权限管理系统中,多个权限验证对象可以按顺序验证用户权限,直到验证通过为止。

编程相关的案例

  1. 表单验证:在表单提交过程中,可能需要进行多层次的验证(如基本验证、数据验证、权限验证等),每个验证步骤可以通过责任链模式进行组织。
  2. 日志处理:在日志系统中,多个日志处理器(如控制台输出、文件输出、远程服务器输出等)可以按顺序处理日志请求,直到满足输出条件。
  3. 多层级审批系统:像前面例子中的请假审批,每个审批者有不同的权限,当一个审批者无法批准请求时,它会传递给下一个审批者。

总结

责任链模式通过将请求传递给链上的多个处理者来完成任务,每个处理者有机会处理请求,直到一个处理者完成任务为止。它通过解耦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特别适合在复杂的请求处理场景中使用。


http://www.kler.cn/a/536259.html

相关文章:

  • Windows Docker笔记-制作、加载镜像
  • 使用git clone一个指定文件或者目录
  • 组合(力扣77)
  • 虚幻基础17:动画蓝图
  • 第6章《VTK与Qt集成》
  • 如何利用Python爬虫获取商品销量详情:应对eBay反爬策略的实战指南与代码示例
  • 搜索+图论1 练习答案+思路
  • 蓝桥算法基础2
  • EtherCAT帧捕获与帧结构分析
  • 基于Bootstrap + Java + Oracle实现的电商平台
  • DeepSeek图解10页PDF
  • STM32自学记录(八)
  • 【ArcGIS Pro 简介1】
  • Docker Desktop安装kubernetes时一直在Starting:Kubernetes failed to start
  • Day56_20250204_图论part1_图论理论基础|深搜理论基础|98.所有可达路径|广搜理论基础
  • Jetson AGX Orin折腾记
  • PEP8代码规范
  • Rust语言进阶之标准输出:stdout用法实例(一百零六)
  • vue高级面试题
  • Mac本地体验LM studio
  • (动态规划基础 整数拆分)leetcode 343
  • 如何在macOS上安装Ollama
  • 航电系统之通信模块篇
  • 【Uniapp-Vue3】使用uni.$emit和$on页面通讯实现发布成功即时更新数据
  • 基于 Three.js 实现的爱心2025粒子特效
  • BUU28 [GXYCTF2019]BabySQli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