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article >正文

当春晚遇上AI,传统与科技的奇妙碰撞

春晚:不只是一场晚会

春晚,这个一年一度的盛大舞台,承载着无数人的期待与回忆。每到除夕之夜,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春晚,已经成为了许多家庭不可或缺的春节仪式。春晚,早已不只是一场晚会,它是时间的标记,是岁月的刻度,是家的味道,是国的情怀。据统计,春晚的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数十亿人次的观看量足以证明其在国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春晚不断创新,力求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听体验。从舞台设计到节目编排,从表演形式到技术应用,春晚始终紧跟时代的步伐,展现着中国的文化魅力和科技实力。而今年的春晚,更是在科技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应用,让观众眼前一亮。

舞台上的 AI 舞者

在今年春晚的舞台上,有一个节目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由张艺谋导演的创意融合舞蹈《秧 BOT》。这个节目中,16 个机器人与 16 名新疆艺术学院的舞蹈演员携手共舞,将传统的秧歌舞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视觉盛宴。

这些机器人名为宇树 H1 “福兮”,身高约 1.2 米,体重约 35 公斤 ,外形设计独特,既有着科技感十足的金属机身,又穿着喜庆的红绿大花袄,手持红手绢,一出场就吸引了全场观众的目光。它们的动作流畅自然,节奏感十足,无论是整齐划一的队列变换,还是灵活多变的手绢舞动,都展现出了极高的舞蹈水平,甚至在一些高难度动作上,比真人舞者还要出色,让人不禁感叹科技的神奇。

为了实现这些精彩的舞蹈表演,研发团队可谓是煞费苦心。在技术层面,宇树 H1 配备了高精度 3D 激光 SLAM 自主定位和导航系统,能够在舞台上精准定位,确保每一个动作的位置都准确无误;多智能体协同规划系统和先进组网方案,则让 16 个机器人之间能够实现无缝协作,动作整齐划一,就像一个人在跳舞一样。

而 AI 驱动全身运动控制技术,更是机器人能够完成复杂舞蹈动作的关键。通过先进的 AI 算法,机器人可以 “听懂” 音乐,不仅能跟上音乐的节奏,还能像人类一样感受到舞蹈动作背后的韵味,然后根据音乐实时调整动作,让跳出来的舞蹈又稳又好看。此外,机器人还配备了 360° 全景深度感知技术,就像长了无数双眼睛,周围环境 “看” 得一清二楚,这为其完成如 “转手绢”“丢手绢” 等精细动作提供了强大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在研发过程中,团队也遇到了诸多困难。比如,如何让机器人的动作更加自然流畅,避免出现机械感;如何实现机器人与真人舞者的完美配合,达到人机合一的效果;以及如何确保机器人在直播过程中万无一失,不出现任何故障等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发团队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试。他们通过对舞蹈动作的精细拆解和分析,优化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算法,让机器人的动作更加细腻、自然;通过多次排练和磨合,让机器人与真人舞者之间建立了默契,实现了完美配合;为了确保直播顺利,团队在前期进行了大量仿真测试,在虚拟的物理仿真平台上,单台机器人的测试次数达上万次,通过测试,团队能够规避潜在风险点,确保在实际表演中机器人的稳定性。

视觉盛宴背后的 AI 力量

除了精彩的机器人舞蹈,今年春晚的视觉效果也堪称一绝,AI 技术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今年春晚首次全面运用 “XR + 数字孪生 + VP+AI”“5G+4K/8K+AI” 等创新成果,将中华文化瑰宝与现代技术深度融合,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视觉盛宴。

在歌曲《栋梁》中,技术团队应用 XR+VP 技术扩展了舞台范围,将观众席、舞台地屏、背景大屏打通,以梁思成先生绘制的古建筑珍贵手稿为基础,制作成三维立体建筑模型,把成功申遗的 “北京中轴线” 搬上了屏幕。演员们站在 “中轴线” 上放声高歌,周围的虚拟场景随着歌声不断变换,观众仿佛也置身于宏伟的古建筑之中,亲身感受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让人们对中国古代建筑的智慧和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而在歌曲《玉盘》中,演播厅棚顶 “打开” 连接浩瀚宇宙,虚拟航天员缓缓从远处飞向舞台,与大凉山妞妞合唱团和银河少年电视艺术团的孩子们隔空互动。舞台上超大的月亮缓缓升起,孩子们清澈的童声,搭配如梦如幻的舞美,把观众带入了一个浩瀚的宇宙空间,将古词牌的隽永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也让大家感受到了中国航天探索的浪漫与伟大,实现了科技与文化的完美融合,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零点报时前的歌曲《如意》同样令人印象深刻,舞台上,如意球在升降屏中缓缓升起,在集控系统的精准同步下,升降屏外的 AR 特效与屏幕内的画面交相呼应,最终化作千万如意,飞向祖国各地,寓意着新的一年万事如意。屏幕内外、舞台内外的融合互动,将晚会的氛围推向了高潮,也让观众感受到了满满的年味和祝福。

这些节目中,AI 技术的应用打破了传统舞台的界限,实现了虚拟与现实的完美融合,让观众仿佛置身于一个奇幻的世界。通过 AI 技术,舞台上的场景可以瞬间变换,演员们可以与虚拟元素互动,为观众带来了更加丰富、更加沉浸式的观看体验 。

直播中的 AI 黑科技

除了舞台上的精彩表演,AI 技术在春晚直播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观众带来了更加个性化、便捷的观看体验。

今年春晚首次推出竖屏无障碍演播,在 “竖屏看春晚” 中,运用图像识别和 AI 跟踪技术,并结合 5G-A 浅压缩、低时延移动跟踪拍摄,生成明星演员候场、台上表演和下场后的视频,丰富竖屏春晚的视觉,为用户呈现台前幕后 360 度的细节。同时,手语演员通过 AR 虚拟技术 “置身” 春晚演播大厅进行手语 “解说”,并辅以 AI 语音技术制作字幕,满足听障人士的观看需求 ,让更多人能够感受到春晚的欢乐氛围。

在内容推送方面,AI 技术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算法,平台能够实时分析用户的观看习惯、喜好等数据,从而为用户精准推送个性化的节目内容。比如,如果你平时喜欢看歌舞类节目,那么平台就会优先为你推荐春晚中的歌舞节目;如果你对某个明星特别关注,平台也会及时推送该明星的表演片段。这样一来,观众可以更加轻松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节目,大大提升了观看体验。

此外,AI 技术还应用于春晚的社交媒体互动中。观众在观看春晚时,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发表自己的评论和观点,AI 技术能够对这些评论进行实时分析,了解观众的反馈和需求。同时,AI 还可以根据观众的评论生成有趣的互动内容,如话题讨论、投票等,进一步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互动性 。比如,在春晚直播过程中,社交媒体上发起了 “你最喜欢的春晚节目” 投票活动,吸引了大量观众参与,大家纷纷为自己喜欢的节目投票,分享自己的看法,一时间,社交媒体上热闹非凡,春晚的话题热度也持续攀升。

AI 为春晚带来的深远影响

AI 技术在春晚舞台上的精彩呈现,不仅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场震撼的视听盛宴,也为春晚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从节目质量和表演形式上看,AI 的应用让春晚的节目更加丰富多彩、创意十足。机器人舞蹈《秧 BOT》将传统秧歌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让古老的艺术形式焕发出新的活力;AI 加持下的视觉特效,为歌曲、舞蹈等节目营造出了更加逼真、奇幻的场景,增强了节目的感染力和观赏性。这些创新的表演形式,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也让春晚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魅力。据相关数据显示,今年春晚在年轻观众群体中的收视率有了显著提升,这其中 AI 技术的应用功不可没。

AI 技术的应用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 AI 技术,传统文化可以以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给观众,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传统文化。在今年春晚的节目中,无论是 “北京中轴线” 的虚拟呈现,还是古词牌《玉盘》的精彩演绎,都让观众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这种创新的传播方式,打破了传统文化与现代观众之间的隔阂,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展望未来,AI 在春晚和文化领域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随着 AI 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春晚将会更加精彩。AI 可能会在节目创作、表演互动、舞台设计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比如,AI 可以根据观众的喜好和反馈,实时生成个性化的节目内容;观众可以通过 AI 技术与舞台上的演员进行更加深入的互动,增强观看体验;AI 还可以帮助设计师打造出更加奇幻、震撼的舞台场景,为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享受。

在文化领域,AI 技术也将为文化创作、文化传播等方面带来更多的创新和变革。AI 可以协助艺术家进行创作,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在文化传播方面,AI 可以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特点,精准推送文化内容,让文化传播更加高效、广泛。

AI 与春晚,未来可期

今年春晚中 AI 技术的应用,无疑是一次成功的创新尝试。它让我们看到了科技与艺术融合的无限可能,也让春晚这个传统的文化盛宴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未来,随着 AI 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我们有理由期待在春晚的舞台上看到更多令人惊喜的 AI 应用。或许在不久的将来,AI 不仅能参与节目表演和舞台设计,还能在节目创作、剧情编排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比如,AI 可以根据观众的情感需求和文化偏好,创作出更具感染力和共鸣的节目内容;可以实时捕捉观众的反应,调整节目节奏和表演方式,实现真正的互动式演出。

AI 技术还可能为春晚带来更多元化的观看体验。观众可以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身临其境地参与到春晚的演出中,与演员们同场共舞、放声高歌;也可以利用 AI 的个性化推荐功能,打造属于自己的专属春晚节目单,随时随地观看自己喜欢的节目。

春晚中 AI 技术的应用只是一个开始,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的大门。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让我们共同期待 AI 与春晚在未来擦出更多的火花,为我们带来更多精彩绝伦的视听盛宴,让春晚这一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


http://www.kler.cn/a/536979.html

相关文章:

  • 自动化测试(selenium篇)
  • 结构化表达(一):观点
  • 什么是自动化测试?自动化测试的作用
  • 流媒体技术原理
  • 车载以太网__传输层
  • langchain教程-2.prompt
  • 使用 Axios 进行高效的数据交互
  • 各种协议设计
  • (2025|Meta,LLM,token 压缩/挑选,离散潜在标记,VQ-VAE)混合潜在标记和文本标记以改进语言模型推理
  • 详解正则表达式与案例
  • DOMParser解析TikTok页面中的图片元素
  • C# 中 Guid类 使用详解
  • Python3+Request+Pytest+Allure+Jenkins 接口自动化测试[手动写的和AI写的对比]
  • 3. 【.NET 8 实战--孢子记账--从单体到微服务--转向微服务】--什么是微服务--微服务的核心特性与设计理念
  • UE求职Demo开发日志#23 线性任务系统数据层实现
  • zephyr devicetree
  • Android 多环境(生产、测试、开发)多域名网络配置
  • 一次报警了解:direct path read、enq: KO - fast object checkpoint
  • 【C语言】文件操作详解 - 从打开到关闭
  • STM32的HAL库开发---高级定时器---输出比较模式实验
  • Java 多线程、线程同步、线程池
  • C# LiteDB 使用教程
  • Qt实现简易音乐播放器
  • 脚手架开发【实战教程】prompts + fs-extra
  • MySQL视图索引操作
  • 【Linux】Ubuntu Linux 系统 ——Android开发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