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article >正文

以简单的方式过一生

        这本书大体讲述了三方面的内容:工作、生活、人际交往。我目前工作方面的认知需求比较大,就把工作部分的内容看了一下,其他两个方面就略看了,在这里就不展开了。

一、成为结果导向的人:

        如何让自己在职场上成为明确结果导向的人,使得工作高效运转,下面几点值得注意:

1、行动前确定要达成的目标。

        很多人在接触到工作时,没有仔细分析,便开始立即行动。这种工作方式是盲目的,因为你根本不清楚该项任务需要达成的最终结果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多少时间、以怎样的标准、完成怎样的工作。在此期间,你可能会面对怎样的问题。所以,在接到任务时一定要先确定最终达成的目标是什么,否则当盲目走了很远之后,却发现时间已经浪费了很久。

2、遇到问题时,给领导做选择题。

        这个方法很多人已经讲过:但当问题出现时,很多人的脑子会是蒙圈的状态。他们的第一反应是,呀,怎么出问题了,我要找领导,而不是自己先想办法。如果问题都让领导处理了,那还要我们干什么。此时也是一种提升自己能力的关键时刻,问题出现,想到你能想到的答案进行利弊分析,然后带着选择给领导,领导最终拍板。如果都不理想领导最终也会提意见,当领导进行方案抉择时,不妨多观察领导的思路是什么,两者之间的差距在哪里。

3、在完成的基础上更要完美。

        一件事情除了领导给出的方案,或者自己之前的思考,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呢?提供好的解决办法是一个加分项,超出别人的预期,你在别人眼中的价值也就提高了。关注工作细节,虽然很累,但完美可以让一个人在工作时发现一些细节。很多时候,人与人的差距就是靠每件事一点点不起眼的差距积累起来的,长年累月你会提高得很快。

        无论是在职场,还是个人成长,追求结果都非常重要。看一部电影是过程,电影带来的视野拓展、输出影评,或者看电影的某些思路让自己豁然开朗才是结果;读一本书只是过程,书带给你的知识和眼界,引申出的新理念并加以使用才是结果;上一门课也只是过程,学到知识且能实际运用才是结果。

        放弃“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心态,做一个事事都有好结果的人。

二、学会整理工作内容:

        方法: GTD法则,是戴维·艾伦在《尽管去做:无压工作的艺术一书中提出的概念。
        GTD就是 Getting Things Done 的缩写,翻译成中文,就是“把事情做完”。它的核心在于将所有要做的事情记录下。然后进行归类,确定接下来的处理办法。对于一些无法确定的事宜纳入一个叫作可以掌控的系统里,然后去执行,确保所有的事情执行到位。具体方法如下:

1、进行清理收集。

        拿出一个本子(也可以是各类App,根个人习惯确定),在上面记录所有你需要做的事情,进行思考,自己最近必须做的、想要做的、眼前需要做的各类事情一一罗列下来之后,把一切信息从脑海中赶出。

2、任务加以整理。

        所有的任务在上个步骤中已经罗列出来:此时要做的就是将任务加以整理,作者建议建立一个Excel表格(当然也可以按自己的喜好进行,例如制作思维导图或者自在本子上分类),按照“将来/也许清单”(将来可能要做的)“等待清单”(计划清单)、“行动清单”(需要立刻采取行动的)进行分类,将自己罗列出来的事项分门别类地划分到三类清单里,同时,制定相应的日程表确定各类任务完成时间节点、制订行动计划。
        很多人的习惯是知悉目标之后按照喜好直接执行,这样的缺点是缺少可控性,也就是说如果中途一旦被别的事情打扰很容易寻致任务半途而废。

三、如何去工作,接受工作,美化工作,升华工作?

        优秀的人从来都不会轻视手头的工作,更不会将工作定性为简单还是复杂,他们更多考虑的是在高效完成工作的基础上如何改善现有工作,利用发散性思维加以改观和引申,由易到难,由点到面,他们看到的不是一棵树,而是整片森林。两者的区别除了是对待工作的态度,更多的也是思维方式与视野的差异。
        罗振宇在跨年演讲《时间的朋友》最后提到了一句话:人生算法就是你面对世界不断重复的最基本的套路,找到它,重复它,强化它。
如果你还处于简单工作的机械重复当中,不妨听听以下几点建议:

1、改变固有的心态。

        大多时候是我们习惯性地放大了情绪。工作本身没有错,更多的是自己错误价值观的“诱导”。我们习惯性地以自己的想法对工作加以判断,为工作打上“工作好复杂”“这项工作好难”“这也太简单了吧,领导是不是不器重我”之类的标签。当这类情况出现时意味着我们对工作已经产生了情绪,进而阻碍工作。其实,任何工作到来之前不妨想想,接受是最好的选择,任何工作都是可以做到极致的,难、易于我们而言都是挑战,别人做的我都可以尝试超越。

2、原有工作方式方法的改进。

        同样简单的工作为什么别人可以很快地做出成绩,而你自己还是原地踏步。不要着急人云亦云地下定义,不妨从现有工作当中出发,引申思考,比如:PPT排版是否可以更加精美,符合特定场景要求;各部门汇报的工作模板差异较大,是否可以统一,便于领导查阅。Excel录入是否可以更加便捷,制作的图表是否可以更加直观、更加美化。还有哪些是我可以想到、可以完善的,千万别把不用心当作理所应当。

3、持续的总结与输出。

        当你可以从简单的工作当中找出规律,使之表格化、流程化、模板化、标准化,并提炼出属于你自己的一套方法,甚至可以做出一套流程图,就证明你已经进入很棒的工作状态中了。不妨思考,如果让你带领新人,业务工作上如何快速上手;现有工作如何更加高效便捷;对于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否可以提炼汇总成为自己的资料库,甚至是素材。

4、改善后续工作。

        任何一项工作如果不融入实际业务中,再美观的设计和汇报也只是纸上谈兵,所以不妨思考你的工作价值是什么?如何利用你的总结、观点来指导业务或者提供数据支持,很多时候数据比一切文字来得更有力量。

        效率最高的工作内容都会被重复使用直到被超越,好的工作方法同样会被学习。别再否定简单工作的价值,也不要轻视那些从事简单工作的人,因为能把简单工作做到极致的人从来都不简单,他们才是真正的狠角色,是工作中的佼佼者。

四、工作中犯错了怎么办?

        一个“从不犯错”的人,就像温水里的青蛙,安逸、自在、无任何风浪的洗礼,随着时间的流逝,连试错的勇气也会随之消磨殆尽,面对机遇心生怯懦,无论在多好的环境待着,都不会轻易地离开现有的环境,因为新的环境虽然更好,但同时也意味着试错的成本更大。
        错误出现时,如何克服内心的负面反应,改正错误,让错误成为人生经验的试金石,不妨参考以下几点:

1、提升个人的自信心、由内而外地接受自己。

        很多人对自己缺乏自信,认为自己不足以成事,所以一旦问题出现时,自我否定情节会更加严重,使得个人焦虑、自责的情绪蔓延得更为迅速,最终得不偿失。想要不被错误困扰,学会正确地喜欢自己、接受人人都会犯错加以改正就好的观念,是改变的第一步。当一个人真正开始喜欢自己、勇于接受错误的时候,犯错对于自己而言,是一种成长,他的眼睛盯着的会是如何补救、如何改善等。

2、保持良好的心态。

        犯错是一种常态化行为,你始终要记得“平庸的人把错误当成灾难,优秀的人把错误当成进步的原动力”。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也是在试验了很多草药之后才发现青蒿对疟疾的疗效,在提取青蒿素时,她尝试了很多方法,最终确定低温提取的方式。名人尚且如此,普通人犯错则更常见。错误出现时,是提升自我的机会、是改进工作方式的机会、是经验累积的机会,别把大好的时间耗费在无止境的自责中,那样仅无益于改正错误,反而会影响心情,停滞不前。

3、敢于承担责任、吸取教训。

        随时做好承担责任的准备,做最坏的打算,敢于承担责任的人不会因为错误的到来而被吓倒。他们想的更多的是如何从错误的轨道上调整到正确轨道上来,结过往的经验与教训。
丹尼尔·科伊尔所说:“试错的过程就像爬冰山,刚开始时候会滑倒,跌跌撞撞,但最后还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敏捷自如。
        不怕犯错,不怕试错,改正就好。获得清晰的自我认知,要明白,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人生没有自犯的错,每一次都有收获,不试错的人生不足以成长。

五、找到自己的黄金时段:

        因为工作方式因人而异、工作状态差异较大,不是所有的作者都会遵从以上的黄金时段,找到自己大脑工作的黄金时期。那么,如何才能找到自己大脑工作的黄金时期且让大脑维最佳状态呢?

1、对自己的工作习惯加以观察和记录。

        人的精力和注意力在一天之中是波动的,有时状态非常好,形成高效学习、高效工作的习惯;有时会出现分心、走神的状况。要提高效率,首先得摸清自己大脑的工作模式,工作的黄金时间,通过连续记录的工作状态来找到自己思维最活跃、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段,把最重要的任务安排在“黄金时间”。

2、保证充足的睡眠。

        天涯社区原副主编金波由于长期熬夜加班在下班途中突然晕倒,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类似的案例非常多。充分利用大脑的黄金时期可以保证工作的高效,但我们既要用大脑也要爱护大脑。充足的睡眠是保持大脑清醒的最基本的条件,也是最简单的方式,一方面满足于人体机能,另一方面人体的每个器官都需要持续提供营养,这对于大脑来说至关重要。大脑产生的巨大电波用了身体整个能量供应的四分之一,保持充足睡眠可以让整个人元气满满。

3、设计自己的工作环境。

        网购、刷剧、聊天等和工作无关的事情结束后,对于再次高效进入工作状态是有影响的。设计工作环竟不是讲公司整体的工作氛围,而是能帮助自己快速进入工作环境的氛围,比如整理桌面,干净整洁的环境会让人心情好很多;工作之前罗列计划,清楚了解当日工作的轻重缓急;设定工作时间,固定时间回复工作以外人员的微信消息,减少非工作因素的干扰。

4、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情。

        人在开心愉悦的时候注意力更集中,工作效率也会提高。在工作效率较低的时候,不妨调整工作,将目标重新设定,每完成一个阶段任务时,给予自己精神上的鼓励如“下午就把工作完成,晚上可以看个电影”,“通过这项工作我的xx能力又得以提升”。有了奖励、有了好心情、有了自我激励,做事就会专心、高效,大脑也会高效运转。

5、适当放松。

        大脑“认知超载”的表现涵盖精力不够集中、走神,这时若一味要求自己专注反而会降低效率。如果此时你正处于工作的黄金时期,不妨尽快调整,罗列计划、开开小差、发发呆、整理桌面,做些看起来工作以外的事情,让大脑放松一下,反而可以提高效率。科学家认为,适当发呆有利于大脑调适,对其维持高效运转很有帮助。

六、最重要的是结果而非过程

        职场上,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事实上大多数时候这句话一文不值。没有结果的努力对于企业效益的提升是毫无价值可言的,对于个人业绩的证明也是徒劳的。职场上,最重要的是结果而非过程。

        在一条道路旁,有两个人在忙活:一个大个子拿着铲子每隔三米就挖一个坑,跟在他后面的一个胖子,又把大个子刚挖好的坑回填起来。如此反复地持续着,两个人忙活得满头是汗。有个经过的路人看见了,很奇怪地问挖坑人:“为什么你刚挖好坑,后面的仁兄就又把它回填起来呢?你们这是在干什么呢?”那位大个子抹了一把头上的汗水,说:“我们在种树。我负责挖坑,第二个人负责种树,胖子负责埋土,不巧的是第二个人今天请假了。”
        看似啼笑皆非的故事,现实当中的我们也在不断地重复着对于故事中的这几个人而言,重复性完成工作便可,他们根本在意工作的结果,认为只需要完成手头的工作就好了。挖土不是结果,填坑不是结果,植树才是结果)挖土和填坑是流程,如果大家只对流程负责,那谁对结果负责呢?


 


http://www.kler.cn/a/541812.html

相关文章:

  • java和vue开发的图书馆借阅管理系统小程序
  • 从零到一:我的元宵灯谜小程序诞生记
  • 学习数据结构(6)单链表OJ上
  • at coder ABC 392
  • [LUA ERROR] bad light userdata pointer
  • 51单片机俄罗斯方块计分函数
  • k8s部署logstash
  • HTML 左右联动高亮示例
  • ‌Linux系统中无法使用netstat命令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 Django 简单安装(pycharm)
  • 重生之我要当云原生大师(十五)归档和传输文件
  • 迷宫问题 XDOJ
  • Golang学习历程【第七篇 闭包type defer panic recover了解time包】
  • 【AI落地应用实战】DeepSeek大模型应用探讨与RAG技术全景——从实验室榜单看向真实业务场景
  • 易语言Easy Programming Language
  • ArrayList、LinkedList、HashMap、HashTable、HashSet、TreeSet
  • 【时序预测】-深度学习系列
  • halcon三维点云数据处理(十五)xyz_attrib_to_object_model_3d
  • 图片下载不下来?即便点了另存为也无法下载?两种方法教你百分之百下载下来
  • Failed to build mysqlclient
  • 帝国CMS8.0版多访问端支持可选不绑定二级域名
  • 二、Golang Channel通信和控制题目
  • 数据分析对企业有什么价值
  • STM32 Unix时间戳
  • 从BERT到ChatGPT:大模型训练中的存储系统挑战与技术发展——论文泛读
  • NCRE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Python-50道基础编程题【带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