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神之眼vs华为智驾
“天神之眼”和“华为智驾”分别是比亚迪和华为在智能驾驶领域推出的技术方案,两者均代表了国内顶尖的自动驾驶技术水平,但在技术路线、功能侧重和生态布局上存在差异。以下是两者的对比分析:
1. 技术路线
-
比亚迪天神之眼:
-
基于自研算法:依托比亚迪自主研发的BOS(比亚迪操作系统)和车载计算平台,强调“车端感知+车控”的深度整合。
-
全栈自研:从感知硬件到决策算法均为比亚迪自研,适配其e平台3.0的电动化架构。
-
渐进式路线:优先覆盖高速NOA、自动泊车等高频场景,逐步向城市道路扩展。
-
-
华为ADS 2.0(智驾系统):
-
多传感器融合:采用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超声波的多模态融合方案,尤其依赖激光雷达的高精度环境建模。
-
无图方案:不依赖高精地图,通过实时感知和BEV(Bird’s Eye View)算法实现全域通行能力。
-
云端协同:依托华为云强大的AI训练能力,支持算法快速迭代和场景泛化。
-
2. 硬件配置
-
天神之眼:
-
芯片:采用高算力车规级芯片(具体型号未公开,可能为英伟达Orin系列或比亚迪自研芯片)。
-
传感器:以摄像头+毫米波雷达为主,部分车型可能搭载激光雷达(如腾势N7)。
-
算力:未公开具体数值,但强调“高冗余设计”。
-
-
华为ADS 2.0:
-
芯片:华为自研昇腾系列芯片,MDC 810计算平台算力达400+ TOPS。
-
传感器:标配激光雷达(如华为96线车规级激光雷达),搭配12颗摄像头和6颗毫米波雷达。
-
算力:支持多芯片级联,算力可扩展至更高水平。
-
3. 功能覆盖
-
天神之眼:
-
高速NOA:支持自动变道、匝道通行等。
-
城市道路:部分车型支持城市领航(依赖高精地图)。
-
自动泊车:全场景泊车能力较强(如窄车位、立体车位)。
-
特色功能:结合比亚迪垂直整合能力,支持与三电系统的深度协同(如能耗优化)。
-
-
华为ADS 2.0:
-
无图城市NCA:已覆盖全国超过40000城乡镇,无需高精地图。
-
复杂场景处理:对施工路段、鬼探头等长尾场景应对能力较强。
-
代客泊车:支持跨楼层记忆泊车、遥控泊车等。
-
持续升级:通过OTA快速扩展新功能(如2023年底开放全国高速NCA)。
-
4. 用户体验
-
天神之眼:
-
优势:依托比亚迪庞大的用户基数,系统适配性高,与车辆动力系统的协同更紧密(如紧急制动响应速度)。
-
不足:城市道路覆盖率暂低于华为,无图方案进展较慢。
-
-
华为ADS 2.0:
-
优势:算法成熟度高,复杂场景处理更拟人化;无图方案覆盖范围广。
-
不足:激光雷达硬件成本较高,主要搭载于高端车型(如问界M9、阿维塔12)。
-
5. 生态与布局
-
比亚迪:
-
垂直整合:从三电系统到智驾全栈自研,强调“车控优先”。
-
开放合作:天神之眼未来可能向其他车企开放(类似特斯拉FSD)。
-
-
华为:
-
全栈赋能:提供从芯片、传感器到算法的完整解决方案,已合作多个品牌(如赛力斯、奇瑞、北汽)。
-
鸿蒙生态:智驾系统与鸿蒙座舱深度联动,支持无缝人机共驾。
-
总结:如何选择?
-
选天神之眼:
-
注重车辆控制与三电协同(如比亚迪车主);
-
偏好高性价比方案(中端车型为主);
-
对激光雷达依赖性较低。
-
-
选华为ADS 2.0:
-
追求无图全域通行能力;
-
需要应对复杂城市路况(如一线城市);
-
接受较高硬件成本(高端车型)。
-
未来趋势:两者均向“无图化”和“端云协同”发展,比亚迪可能加速追赶华为的算法能力,而华为则需降低硬件成本以扩大市场。消费者可根据实际用车场景和预算选择,两者均为国产智驾技术的优秀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