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 | 生活的智慧在于逐渐澄清滤除那些不重要的杂质,而保留最重要的部分
注:本文为 “断舍离,整理自己” 相关文章合辑。
最高级的断舍离,是整理自己
原创 高晓岚 帆书樊登讲书 2023 年 01 月 04 日 18:40 上海
作者 | 樊登读书・高晓岚
曾看过这样一句话:
大道至简,成就一个人的关键,不在于他得到过什么,而在于他放下过什么。
人这一辈子,其实就是个不断拿起,又不断放下的过程。
唯有懂得断舍离,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才能让心解脱,轻装上阵。
试着学会整理自己,把时间和精力花费在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上。
01 整理情绪,舍抱怨
作家刘娜说:
情绪是一把枪,当我们扣动情绪的扳机时,枪口其实是对准了自己。
人的情绪犹如天空中的云朵,变幻莫测。如果我们不及时调整,就会深陷情绪的泥潭,让生活失去控制。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短片:
早上洗漱时,男主把手表放在了洗漱台上,妻子看见后,便随手把表放在了餐桌上。
吃早饭时,儿子一不小心,把手表摔坏了,男主非常生气训了儿子一顿,并责怪妻子拿走了手表。
妻子解释说是怕手表进水,可男主却说手表是防水的,俩人因此大吵了一架。
男主怒气冲冲地出门上班,快到公司时,竟发现没拿公文包,又立刻返回家。
可家中没人,自己的钥匙又放在了公文包里,他只好给妻子打电话。
妻子匆忙赶回家送钥匙时,意外撞翻了路上一个水果摊,不得不赔了一笔钱才离开。
后来,男主终于拿到包,上班却已经晚了 10 分钟,不仅自己挨了批,妻子也因为迟到被扣了全勤。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 **“费斯汀格法则”:\
生活中的 10% 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 90% 则是由你对这些事情的反映所决定。
这个故事的开端是一个意外,人力无法控制,但后面 90% 的不幸,其实都是因为情绪失控造成的。
这世上,没有谁的生活不烦恼。
每个人都会有情绪低落的时候,愚者只会一味抱怨,而智者都懂得调整。
试想一下,如果你有 86400 元,丢了 400 元,你会把剩下的 86000 一起丢掉吗?
当然不会。
那么,为什么我们一天有 86400 秒,你会因为 400 秒的情绪不佳,就让剩下的 86000 秒都不开心呢?
就像周国平说的:
不管生命多么短暂,笑着生活,笑着享乐,笑着受苦,这才是人生。
当我们学会了接纳情绪、整理情绪,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时,你会发现美好悄然而至。
02 整理圈子,舍烦恼
作家苏岑说:
不必把太多人请进生命里。若他们走进不了你的内心,就只会把你的生命搅扰得拥挤不堪。
我们这一生,会遇到很多人,但并不是所有关系都值得你去苦心维持。
前段时间,有不少观众发现,老戏骨陈道明竟然是热播剧《人世间》的旁白配音。
那深沉而富有磁性的声调,饱满又深厚的台词功底,让人难以相信配音之人已年过花甲。
翻开他的过往,我们不难发现,生活中的陈道明圈子简单,始终活得独立且清醒。
闲暇之余,他会弹钢琴、练书法、画山水,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而他周围的朋友,总是笑话他一个人宅在家里,远不如赴一场饭局有意义。
陈道明淡然一笑:“不汲汲于名利,静下心来做一些无用却静谧美好的事,何尝不是一种修行?”
不讨好,不世故,不取悦谁,也不依附于谁,即使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可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一套社交方式。
有时,我们总以为朋友越多越好,但其实三两好友,远胜万千泛泛之交。
人到了一定年纪,要学会精简自己的圈子。
该珍惜的人就珍惜,该舍弃的人就舍弃,永远把时间留给值得的人。
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唯有学会对自己的圈子做减法,才能清除负累,舍弃烦恼,越过越好。
03 整理思想,舍杂念
人之所以痛苦,就在于想得太多,当一个人整天被杂念所包围时,他的思想和心灵也得不到净化。
正如作家杨绛先生所说:你的问题在于想得太多,而读得太少。
人唯有不断地自我审视,断绝无用的杂念,才能驱除有害的妄念,活出精彩的自己。
围棋棋手吴清源,金庸先生曾把他比作围棋江湖里的 “绝世高手。”
他六岁时,就痴迷于下棋,每日忘我练习。
十岁时,便踏进了顶级围棋圈,开始和最有名的棋手们对局。
十三岁时,吴清源赢了来华对局的五段棋士井上孝平,名声大噪。
在回忆录中,他写到大赛前的一个细节:
每次赴日本下棋总会先通读一遍《道德经》。
因为《道德经》中 “无为、无我、无欲” 的思想,让他能完全抛开一切杂念,理清头绪,从容应对比赛。
世间万物,纷杂繁华,更何况人脑海里的想法。
如果不及时清理妄念,就容易困囿于各种琐事,扰乱心性。
唐玄宗迷失在寻欢作乐的杂念中,瓦解了他的盛世;而仲永沉溺于走亲访友的杂念中,消散了他的文采。
哲学家叔本华曾说:“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人的思维意识。”
生活中的大部分困惑,本质上都是观念带来的。
只有不断整理思想,我们才能看到事物的本质。
真正的智者,会时刻保持头脑清醒,思路清晰,既不会让生活失去原有的节奏,还能笑对人生。
04 整理房间,舍繁杂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提问:“我的生活一团糟,要怎么去改变?”
其中一个高赞的回答是:
当你陷入苦恼,对眼前的生活一筹莫展时,就去打扫屋子,从最小的事情做起,开始改变。
演员刘涛曾遭遇了一生中最难的考验,老公投资破产,抑郁寡欢,她不仅要演戏赚钱,还得照顾两个孩子。
可即便如此,她还不忘整理家务,每天都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
地板脏了就马上拖,连一根头发丝都要捡起来;平时穿的衣服也会一件件叠好,用袋子分类装好。
后来,刘涛参加了《花儿与少年》,凭借强大的收纳能力和整理技巧获得了网友们的一致称赞。
鲁豫曾说:“刘涛是一个看上去柔弱,但是内心很倔的人,她喜欢一切井井有条,大到人生规划,小到收纳整理。”
古语说:明窗净几,有坐卧之安。
当一个人开始整理自己的房间,他换来的不只是居住的舒适,更多是内心的满足。
一直很喜欢这样一句话:
“家是一个港湾,房间干净才能给生活以滋养,让自己更安心地勇往直前。”
一个人的房间越整洁,生活就会越有规律,精神和状态就会越来越积极,成功的可能性也会更大。
相反,因为懒惰而放弃收拾房间的人,时间一久,自己的人生就会被繁杂的事物所牵绊。
真正有智慧的人,总会抽出时间,重新整理一下自己的房间,让生活变得简单而纯粹。
林语堂先生曾感慨:
“生活的智慧在于逐渐澄清滤除那些不重要的杂质,而保留最重要的部分。”
人生就是一个删繁从简的过程,真正的聪明人,从不拘泥于外在,而是适时调整自己。
学会整理情绪,才能舍弃抱怨纠缠,避免麻烦;
学会整理圈子,才能排除外在干扰,活出自我;
学会整理思想,才能断绝杂念妄想,稳步向前;
学会整理房间,才能远离复杂繁琐,收获幸福。
愿我们都能懂得整理自己,在前行的道路上,活得清醒且通透,轻松且自在。
作者 | 高晓岚
主编 | 阿医
排版 | 余景
一个人最大的自律:整理自己
原创 富书 2023 年 01 月 06 日 12:20 广东
作者:锦黎(富书作者),来源:富书(ID:kolfrc)
人生,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得到与失去的过程,懂得取舍,学会整理自己,此生才会变得从容和轻松。
知乎上有个话题:“想要生活变得井然有序,最有效的途径是什么?”
有个高赞回答说:“整理自己不必要的物品,清理自己内心不必要的执念。”
每个人的精力都有限,只有舍弃生命中不必要的部分,才能关注内心真正的需求。
整理既是对过往的复盘,也是对生活的重新审视,更是让我们拥有明确人生的必经历程。
越是优秀的人,就越懂得如何整理自己;越是整理的人生,就越容易迎来幸福的曙光。
01 整理房间,断繁杂
哈佛商学院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一个现象:
“幸福感强的成功人士,往往居家环境十分干净整洁;而不幸的人们,通常生活在凌乱不堪中。”
一个人居住的房间,正是他自身的折射。窗明几净的房间,暗藏着一个人的福气和运气。
晩清的曾国藩家族,有 “治家八字诀:早、扫、考、宝、书、蔬、鱼、猪。”
其中的扫,即是打扫。
曾国藩的祖父,虽然年事已高,重活干不了,但还是每天将田间地头、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
在曾国藩治理家族时,他不仅自己整理房间,还写信告诫兄弟们:
“房间的杂乱就是思想的杂乱,如果不好好收拾干净,便是败家气象。”
不仅如此,他还要求儿子曾纪泽从小就每天打扫房间。
在祖祖辈辈的言传身教下,曾纪泽也从不怠慢,日复一日地坚持打扫。
他在生活细微之处的一次次反躬自省,让他成为世人眼中完美无缺的人;他的儿子也在他的教导下,沉稳笃定,成为收复伊犁等地的外交家。
曾氏家族,人才济济、兴旺百余年,这与世世代代都谨记家训家风有着莫大的关系。
古人云:“家净财进,屋净运来。”
一个人居住的房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态度。
房乱即是心乱,整理杂物的过程,也是清理心中负累的过程。
正所谓:事事精细成就百事,事事精细成就一生。
一个不懂得整理房间的人,往往心生散漫,做事没效率,事业和生活总是一地鸡毛;
真正有智慧的人,他明白只有让生活删繁就简,让内心澄澈清明,方能享受人生的每一处风景。
02 整理情绪,舍抱怨
拿破仑曾说过:“一个能控制好不良情绪的人,比一个能拿下一座城池的人更强大。”
人生充满变数,我们所遇到的至暗时刻,都是进阶的前奏,只要捱过去,就能破茧成蝶。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作家李笑来有个朋友叫金光,他在 90 年代,去银行贷款做包工头。
由于缺乏实际经验,贷出来的钱很快就被坑蒙拐骗空了。
因此,欠下了巨款。
于是他每日东奔西走,为还钱忙碌着。
李笑来在朋友那听说了他的遭遇,知道他日子过得艰难,想给他一些帮助。
有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在街上遇到,顺便找了个地方喝茶,两人聊了半天。
金光对自己的遭遇只字不提,只聊些近来的趣事,这让李笑来感到疑惑。
经过两人几个小时的交谈,李笑来也渐渐明白金光不谈论自己遭遇的原因。
用他的话说:“自己的苦,只能自己品;自己的难,终究是要自己渡。”
《整理情绪的力量》中说:“决定我们人生的,不是在我们身上发生了什么,而是我们要用怎样的态度去接受他们。”
芸芸众生,没有谁的生活容易,每个人都在负重前行。
面对艰难困苦,抱怨的人只盯着眼前的不满,看不到远处的风景,结果把日子越过越糟;
只有那些面对打击,能平复情绪、继续前行的人,才能掌握幸福的密码,赢得成功的青睐。
抱怨现状是本能,能沉住气解决问题才是本事。
若要成就更高级的人生,就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难题。
酸甜苦辣是人生,百般磨难是成长。
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察己,为心灵松绑,才能熨平生活的褶皱,把平凡的每一天过得称心如意。
03 整理圈子,离烦恼
听过一句话:“热衷于社交的人往往自诩朋友众多,其实他们心里明白,社交场上的主宰绝不是友谊,而是利益或无聊。”
诚然如此。
要知道,真正的友谊从来都不喧器。
作家贾平凹在《敲门》中写道,他曾经很爱交朋友。
但凡听到敲门声,他就风风火火地去开门,甚至一边从书房跑出来,一边还兴奋地回应着:来了来了!
每当他开门后却发现,这些人来看他,根本不是为了建立友谊,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有的人请他去捧场,有的人请他画画,还有的人托他帮忙找关系。
于是,他只能无休无止地陪他们,完全失去了自己的时间。
他想:“我为了合群去参加不必要的邀请,热闹之后自己什么也没收获,反而弄得一身的疲惫。”
后来,他便决定:没有预约的人突然到访,坚决不开门迎合。
这样,他才得以专心地读书和写作,而不再为那些不必要的外界叨扰所烦恼。
《精要主义》一书中告诉我们:要聚焦于最有价值的少数,摆脱毫无意义的多数,勇敢而优雅地对他人说 “不。”
有时候我们碍于情面去应付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糸,结果一不小心掉进了无效社交的陷阱中。
我们只顾着周旋于酒局饭局,最后又忽视了诚心待自己的人。
人生如装修,当留的留,该扔的扔。
清理圈子就是梳理人生,圈子干净,得以自在;关糸舒服,得以舒心。
往后余生,择善而交,择良而处,适时适度地整理圈子;
定期清理不必要的人和事,摒弃心中的烦恼,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去链接值得的人或事。
04 写在最后:
英国作家塞缪尔说:“每件东西都有自己的位置,每件东西都应在自己的位置上。”
人生,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得到与失去的过程,懂得取舍,学会整理自己,此生才会变得从容和轻松。
懂得整理房间,学会了删繁就简,断去了繁杂;
懂得整理情绪,学会了转变心态,舍去了抱怨;
懂得整理圈子,学会了择善而交,摒弃了烦恼。
往后余生,愿我们都能定期整理自己,为心灵注入新鲜的养分,让生命充满激情和热情,在余生的道路上,活得轻松且自在。
最高级的断舍离,是整理自己
帆书樊登讲书 2024 年 03 月 22 日 18:07 上海
作者 | 不有趣灵魂
来源 | 玩你自己(ID:Gosoul624)
小说《遥远的救世主》中,芮小丹第一次走进丁元英的住处时,看到这样一幕。
房间里几乎没有任何装饰性的东西,极其简洁的色调给人沉静的感受。
她想:
这人心事太多,脑子太复杂,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越是头脑简单的人,越是需要点缀和填充,而头脑复杂的人则对简洁有着特殊的要求。
头脑越简单,脑袋越贫瘠,人就需要用外在的东西来填充。
甚至从外在的东西里获得优越感,因为他所拥有的外在的东西而骄傲。
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里说:
当一个人独处时陪伴自己的,别人无法夺走的内在素质,比起财富和在他人心中的形象更加重要。
因为财富所能满足的只是人最基本的自然需求,而对我们真正的幸福却没有太大的帮助。
真正智慧的人,早已学会了舍弃不必要的外在,开始整理自己。
01
伟大的幸福论导师伊壁鸠鲁将人的需要分为三类:
第一类:天生而必须的。比如吃饭、睡觉和取暖,这类需要得到满足人就能活下去。
第二类:天生但不是必须的。比如爱欲,就算得不到满足,人也能活下去。
第三类: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必须的。比如追求奢华的生活,追求辉煌的住处。
这类需求,很多人都想要,往往越是内在贫瘠的人,就越想要,因为外在的丰富,能够遮挡住他内在的空虚。
第三类追求很难满足,而且若要追求,便没有尽头。
所以叔本华看来,最明智的人,往往不会过多把有限的生命浪费在对这类对人的幸福没有根本影响的事物上。
在满足天生的需求后,就全身心寻求内在的东西,而不是满足外在的欲望。
因为影响人幸福的根本因素,在自己的内心。
而一个人越会整理自己的内心,越会幸福。
假如一个人心里全是那些可有可无的东西,当那些东西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他势必会觉得痛苦。
像这样的人,多不胜数,你只需往身边瞅一瞅,也许就能看见很多。
反之,假如一个人内心平静、丰盈,那么就算过着别人看来很平凡的生活,他也不会因此而烦恼。
像这样的人,不多,但是也有。
孔子的诸多弟子之中,孔子最喜欢颜回,颜回也最穷,孔子说:“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所以,当人天生而基本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真正的幸福,与一个人是否坐拥百万,并无太大关系。
如若不然,幸福的典型都该是富人,而穷人绝无幸福的可能。
02
叔本华坦言:
一个人的幸福,乃至他的整个生存方式,最根本的就在于他自身的内在素质。
人类这样一个贫乏、欲求不满的生物,对财富有近乎崇拜的尊重。
比如《变形记》里,格里高利在变成甲虫之后,就是这样被父母亲人抛弃的。
又比如《了不起的盖茨比》当中,很多人就是这样抛弃基本道德的。
哲学教授也是这样抛弃哲学,很多写作的人也是这样抛弃真正的艺术品的。
梵高年轻时曾做过画商,给客人推销过画作。
领导告诉他,你要推销那些人家愿意买的作品,不管它是不是真正的艺术品,只要出价高就可以了。
梵高说:我们怎能出售毫无价值的东西来牟取高利?
他不能为了钱,就放弃了对真正的艺术品的尊重。
人活着,不仅要做一个诚实的、幸福的人,还要做些崇高的事,不要被庸俗的生活羁绊。
唯有断舍离,舍弃不必要的东西,才能更心无旁骛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更忠于自己的内心。
于是,梵高就不再卖画,而是离开了。
和梵高不一样,之前我在某个城市看到一个场景,大概是商家为了推销房子,隐瞒欺骗客户购买。
结果房子各种问题,很多人就堵在房产店的门口,要求退房。
我在那个城市呆了几天,连续路过几次,这些都在堵着,可是店里面空无一人,门已经锁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因为钱太重要了,甚至超过了良心和道德。
可是用钱伪装起来的人生,充其量也只是暴发富,在钱上找到无与伦比的优越感,实际上内在一片荒芜。
03
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你饿了的时候,钱可以给你买吃的,冷了的时候,钱可以给你买穿的,生病的时候,有钱才可以治病。
更重要的是,在某些场合,钱可以让你有面子,能带来很多安全感。
但是这种通过钱得到的安全感,并不可靠。
因为除了我们自身之外,人的运气随时都在发生变化。
而就大多数人而言,外在的东西,你不继续努力获取,它就会失去。
一想到随时都会失去,人就会焦虑,就会更加努力地想要抓住。
你努力赚钱,就是想以后生病了有钱看病,可是你多半就是在赚钱的时候把自己搞病了的。
你觉得有了一百万,就可以干自己想干的事情了,那时候就可以幸福了。
可是当你真正有了的时候,又发现那根本不够怎么花。
所以外在的东西,变化万千,就在于这点,欲望没有尽头,追求就永无止境,拼搏的命,就不可能改变。
等到老了,才发现自己一生过得忙碌不堪,真正幸福的时候,却没有多少。
钱为什么重要?因为生活需要它。
这是变不了的事实,但钱不可能带给人真正的安全感和幸福,也是不可变更的事实。
04
前几年有个词语叫做 “生存焦虑”,人们为自己的生存担忧。
实际上,本质就是由于没有安全感,而那种安全感,并不是从内心获得的,而是从外在得到的。
外在得到的东西,终究不是属于你一个人的,今天属于你,明天可能就属于别人。
这世间,并不是人人都这么幸运,绝大多数人都是生在一般的家庭,不会有丰厚的财产,一切都要靠自己努力。
很多吃过没钱的苦的人,就拼命想要赚钱,以为有了钱,自己就能幸福,就能活得自在。
可是钱多少才算够了呢?
这并没有一个标准,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标准。
内心越是丰富,越是个性杰出,在物质上的标准,就越低。
就像苏格拉底,走在大街上,看到无数奢华的东西,他并不像很多人那样抱怨,这么多好东西,可是都不是我的。
只是由衷地感叹:有这么多东西是我不需要的啊。
穿的衣服有了,吃的东西有了,住的地方也有了,其他的,确实不需要啥了。
05
伊壁鸠鲁一生都在研究一个问题:怎么样才能幸福地生活?
他觉得,很多人在追求幸福生活时有三大误区:
第一个误区:过于关注爱,而忽略了自身。
一个人如果过于关注爱,就会出现妒忌、误会和痛苦,对待亲密关系,应该有一颗平常心。
抱着那种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态度,用更多的时间关注自己的内心,找到自己内心的平静。
第二个误区:执着于金钱,金钱就束缚住了人。
伊壁鸠鲁发现,人们为了一份好的工作千辛万苦,为了更多的钱拼命努力。
可是因此而来的是更多的痛苦,旁人的妒忌,同事的诽谤,甚至还委屈了自己的内心。
这不仅不是幸福之道,反而有碍于幸福。
第三个误区:人们迷恋的奢侈,大多不必要。
人们对这些东西的追求背后,其实都含有一样东西 ——平和的幸福。
但平和,又只有通过完善自己的内在才能得到。
可是为什么还要追求奢华呢?因为奢华能带来短暂的满足,拥有这些东西让人拥有安全感,所以尝到一点甜头之后,就愈加拼命。
可是真正智慧的人,往往容易发现这个骗局只会把人引进没有尽头的努力和竞争之中,永无宁日。
不难发现,伊壁鸠鲁的这三点发现,都与一个人的内在有关。
内在越贫乏,越需要外在的东西来填充。
反之,自身就是圆满,自身就是自在,除了最基本的需要,多余的东西反而成了负担。
如果觉得是负担了,也就不会拼命追求了。
而断掉那些多余的东西,生活也变得更轻松自在了。
06
在物质和金钱上,叔本华也觉得:物质和金钱,只是生活的工具。
工具本身是好的,至少没有什么坏处,但是一个人如果执着于工具本身,就本末倒置了。
陶渊明隐居后,可以说是很穷的,他喜欢喝酒,可是穷得经常喝不起。
在《五柳先生传》里说,亲朋招待他的时候,他就痛痛快快地喝,喝醉了就睡。
这种幸福,内在不够平和和丰富,是可望不可即的。
苏东坡被流放到儋州,也是穷困潦倒,可是农人送他一个西瓜,他就高高兴兴,又唱又笑。
而梭罗呢,瓦尔登湖边造房子的时候,干活多累,收益还不多,但是他干得高高兴兴。
再说苏格拉底,一年到头就穿一件衣服,有时候还赤脚走路。
可是他说自己一生幸福得要命,就连天底下最幸福的人大概也就是这个样子了。
用叔本华的话来说,就是:
一个人的幸福,乃至他的整个生存方式,最根本的就在于他自身内在的素质。
这种内在的素质决定了一个人能否获得内心的幸福,而外在之物,只能间接地影响人的幸福。
无法从内心获得幸福的人,就只有通过外在的东西,为自己营造一个看似幸福的假象。
07 写在最后
杨绛先生说:“人活着,不一定是为了享受。”
但人活着,一定是为了幸福。
只不过,不同的人对幸福有不同的理解。
有人献身艺术,追求艺术就让他幸福;有人渴望智慧,于是献身思考。
而除了这些人之外,广大的人要求的幸福,则更为具体,努力工作,拼搏向上,是为了幸福。
只是很多人因为内在不够丰富,容易被外在的东西占据,就只看到了外在。
但我相信,人们不管追求什么,都是为了获得幸福。
努力工作不是为了钱,而是钱能带来的幸福,获取名声不是喜欢看一群人鼓掌,而是名声带来的幸福。
但是别忘了,幸福在你自己,不在外面。
你本身才是幸福的根源,通过外物获得的幸福,终究只是短暂的幻梦。
愿我们在前行的道路上,都懂得整理自己,断掉不必要的欲望与杂念,获得内心真正的幸福。
排版 | 余景
via:
-
最高级的断舍离,是整理自己
https://mp.weixin.qq.com/s/u8D1O1V6WqG_atiZGfP_Ng -
一个人最大的自律:整理自己
https://mp.weixin.qq.com/s/pXErBwR9CUSz-gnwsok4GA -
最高级的断舍离,是整理自己
https://mp.weixin.qq.com/s/zHyBdcMVD1BB4oY8G4wv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