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初识
IP地址
IP地址是计算机网络中用来唯一标记设备的标识,包括路由器,计算机等。
分为
-
IPv4: 32位地址,通常表示为四个十进制数(如192.168.1.1)。
-
IPv6: 128位地址,通常表示为八组十六进制数(如2001:0db8:85a3:0000:0000:8a2e:0370:7334)。
端口号
端口号是一个整数,用来标记计算机中的程序,根据程序的不同,分为
-
知名端口(0-1023): 分配给常见服务(如HTTP的80端口,HTTPS的443端口)。
-
注册端口(1024-49151): 用于用户或应用程序注册的服务。这里的端口号也可以自己设置。
-
动态端口(49152-65535): 临时分配给客户端应用程序。
协议
是计算机网络中通信双方用来共同遵守和规定的,当前的主流的IP/TCP分层结构中,只规定了协议的功能,并未规定实现细节。
协议分层
主流协议分层有:
-
OSI模型: 七层模型,从下到上依次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只存在于教科书,用于种种原因并未使用)
-
TCP/IP模型: 五层模型,从下到上依次为物理层,网络接口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
-
目前我们学习的将二者结合的协议分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
封装
在计算机网络通信的双方,发送的一方需要根据每一次的协议将原始信息的头部或者头尾部加上标识,使得数据可以根据头部信息来找到接受的一方。将信息层层添加头部和尾部的过程就称为“封装”
分用
接收方在接收数据时,每一层协议会去掉对应的头部信息,并将数据传递给上层协议,这个过程称为分用。
客户端
一般称发送请求的一方为客户端。
服务器
一般称处理客户端请求的一方为服务器。
请求
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的数据包,通常包含请求的资源或服务。
响应
服务器对客户端请求的回应
两台主机之间的网络通信流程
-
建立连接:
-
客户端通过DNS解析获取服务器的IP地址。
-
客户端向服务器发起连接请求(如TCP三次握手)。
-
-
数据传输:
-
客户端发送请求数据(如HTTP请求)。
-
服务器接收请求并处理,生成响应数据(如HTTP响应)。
-
服务器将响应数据发送回客户端。
-
-
断开连接:
-
数据传输完成后,客户端和服务器断开连接(如TCP四次挥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