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开源】 | 我的开源印象
嘿~ 你好!我是董吉甫,一名开源志愿者,目前就职于南京一家小企业,担任产品经理一职。很荣幸以这样的方式为您分享一些我的开源历程。希望通过这段文字,能让您对我所参与的开源有一些了解和印象。
提到开源(Open Source)一词 ,或许一千个人有一千个人的答案。于我而言,开源无疑是一个天然的学习氧吧。我的开源印象还得从2016年那个夏天那天晚上说起,那晚在家搭建web服务器时(自学Java编程),了解到了Apache Tomcat(Tomcat是由Apache软件基金会下属的Jakarta项目开发的一个Servlet容器,Tomcat完全开源且免费使用,任何人都可下载和使用其源代码。了解更多,请参考Tomcat官方地址:https://tomcat.apache.org/)。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这么好的产品,居然完全免费开放使用,迫使我想知道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力量。通过互联网搜索引擎我了解了一些开源社区,发现我国有个专门的非盈利性组织叫“开源社”正在传播开源文化,且举办的COSCon中国开源年会非常nice。我们熟知的很多大厂(华为、阿里、腾讯、百度、微软等)也都有参与,且还有赞助支持。于是我报名了当时的年会,但因工作原因未去现场。
后来我加入了COSCon年会的线上群,在2019年末我看到群消息“招募第九届中国云计算标准应用大会开源志愿者”的活动信息。那时我正值北京出差,且那两天时间充足。于是就见到了和蔼可亲的Ted老师,同时也见到了很多开源前辈,通过Ted老师的耐心介绍及两天的活动互助,开始慢慢理解开源,明白开源贡献不单单只有如Github类之上的开源项目的代码贡献、文章贡献,开源贡献还包括有开源文化传播、开源社区运营、开源公益活动、开源教育助力、开源项目孵化、开源基金会、开源法务、开源协议、开源翻译等一系列的开源生态组成的开源贡献。
以我所知,开源人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有固定的开源相关的工作和特定的组织和社区形成的开源人,他们有固定的工作工资或其他开源收入,因此他们也是最有时间,且更为活跃于开源中的人群;第二类是无开源工作和收入的纯奉献的开源志愿者,他们往往是学生、老师、研究者等成员居多,他们需要通过一些社会赞助来活动,因此他们相对的活动时间也往往要比第一类少些许。由此判断,我是第二类开源人。
2019年“第九届中国云计算标准应用大会”志愿者活动合影
之后疫情三年,COSCon开源年会改为各地分会线下场及线上举行,2021年我参加了成都分会场的年会活动,现场见到了庄老师、水哥、Miya、诗杰、止戈等众多开源之星,印象深刻的是露天舞台上各位老师的精彩纷呈的演讲、音乐团队的动人旋律,以及开源集市上各社区摆摊长龙等。老师们的细心解说、同学们的活动互助、这也使得我很快融入其中,真切的感受到他们的开源热诚之心。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成都的开源土壤巴适得狠!
2022年的开源年会,围绕主题“Open the world”打造了国内开源会议元宇宙会议首秀。我们可以在会议中穿插直播、交换名片、音视频实时聊天,游览各社区展览厅等。这种与老师、参会者们的沉浸式体验互助,使我对元宇宙产生了极强的兴趣,也是此刻开启了我对元宇宙及AI知识的学习之旅,这对我今后的工作开展也提供了不少帮助。
开源读书会,是我非常喜欢的活动会之一,尤其是建盛老师(【开源之道】作者·适兕)分享的读书会,多维度的头脑风暴犹如一场思想盛宴。通过建盛老师的读书会荐书,我比较中意两本书:一本是卫剑钒中文译本《大教堂与集市》;另一本是布莱恩·阿瑟的《技术的本质》。
通过《大教堂与集市》这本书,使我知晓大项目的构建通常分传统的大教堂模式思维和开放自由的创新集市思维两种。这种创新的集市思维正是我们现在所提的开源思维,在商业体中开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同时开源也是促进市场健康发展的一种进步表现(促进人类科技文明的进步表现)。Linux开源的突出表现,正是验证如此。以我之见,不单是在开源软件的项目管理上,在其他的领域的硬件项目上、项目商业上,这本书或许能给予我们不少思想启发。
通过《技术的本质》这本书,使我理解到技术能创造经济,经济发展也能诞生技术,技术与经济是相互成就的关系。
提到《技术的本质》这本书,先给大家分享当时读书的一个小故事:
此书我是通过读书会群从陈阳老师那借书而来,当天消息于她,三天后我就收到了此书。我读书很慢,断断续续的阅读(翻几页停几天再翻几页),通常一本300页左右的书,我需要三到四个月后才看完。但由于此书是借来的,这也迫使自己每天只要有时间都翻书阅读,让自己快点看完,好把书早点还人家。这本书我居然在四个礼拜内就看完了(这打破了我自己的看书记录),之后我联系陈阳老师还书时,老师回复说“不用还,书非借不也能读也.....”。
如有小伙伴对《技术的本质》此书感兴趣的,欢迎来找我借书,不过我可要让你还书的吖,哈哈~。
此书表示,一切的技术都是元素的组合,这些元素的本身也是技术,所有的技术都是利用现象达到某个目的。从目前我们的技术发展来看技术也亦然是生物了,生物也亦然是技术了,两者紧密联系纠缠在一起。我们需要和自然融为一体,如果技术将我们与自然分离开来,那便是死的,无生命力。如果技术加强了我们和自然的联系,那便是它对生命与人性的厚爱。以我之见,技术也好、商业也罢,通过事务的本质去看待问题、去分析问题,我们或许能更好的了解它、运用它,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正如我们现今谈到的AI(人工智能)技术,亦是如此。
也正是基于开源人的这份热诚而感染,2023年5月4日,我们(孙乐、庄表伟、董吉甫、马证)在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内的周恩来读书馆成立了KCC@南京(开源社南京城市社区),以“ 开源知行,笃实刚健 ”的理念在南京推广开源,助力国内开源文化发展。之后每年,我和奇峰、大庆、还有马证都一起举办了一场开源活动。通过活动交流,我结识了很多的新朋友,通过他们的分享与互动,也收获了许多的惊喜,也丰富了我很多未知领域的新知识。没错,开源就是如此简单,付出行动、收获欢喜。
KCC南京成立后的一些活动合影照片
我的开源印象,欲表者繁多,难以一一言尽。今就分享这些,不足之处,望诸君指正。
开源是一个大生态,生态发展离不开每一颗星星之火。与此同时,我们通过开源也能收获到很多东西。开源伴我成长,我亦开源于社会。开源也在激励着每一位开源人,将之传承给后面来的人。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开源故事,但开源传承的火炬始终在我们手中燃烧。最后用首毛主席的《七律·登庐山》,与诸君互勉。
七律·登庐山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百川归海情意浓,开源互助赴章程。期待遇见更多的开源热诚者及社区合作,我们一同营造出美好的开源故事。愿我国的开源发展越来越美好。
作者 | 董吉甫
编辑 | 王萱
相关阅读 | Related Reading
我与开源的历程
【灵蛇献瑞】| 2024 中国开源年度报告正式发布!
开源社简介
开源社(英文名称为“KAIYUANSHE”)成立于 2014 年,是由志愿贡献于开源事业的个人志愿者,依 “贡献、共识、共治” 原则所组成的开源社区。开源社始终维持 “厂商中立、公益、非营利” 的理念,以 “立足中国、贡献全球,推动开源成为新时代的生活方式” 为愿景,以 “开源治理、国际接轨、社区发展、项目孵化” 为使命,旨在共创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开源生态体系。
开源社积极与支持开源的社区、高校、企业以及政府相关单位紧密合作,同时也是全球开源协议认证组织 - OSI 在中国的首个成员。
自2016年起连续举办中国开源年会(COSCon),持续发布《中国开源年度报告》,联合发起了“中国开源先锋榜”、“中国开源码力榜”等,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