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绕开运营商的 QoS 限制
运营商针对 UDP 进行限制,这是 QUIC 以及类似 UDP-Based 协议的推广阻力之一,上了线很多问题,丢包,慢等的问题严重增加运维,运营成本。
按照运营商五元组 QoS 这种简单粗暴不惹事的原则,只要换一个端口就可绕开限制。很多 UDP 服务,用久了就慢,往往重启一下就好了,大概就是这原因,我不是运营商,所以不能确定。
此外,若限制单 IP 或源 IP/目标 IP 二元组,考虑到 NAT,可能引起用户投诉,所以如果要限制 IP 二元组,一般发生在 NAT 之前。
千万不要觉得运营商在公网大流量下解析 TCP,UDP 报头是什么难事,TCP 和 UDP 报头均将两个端口号放在前 32 位,解析两个协议可用同一套代码,从固定位置取值 hash 即可。如果 TCP 当初将端口号安排在报头变长部分,或者干脆和 payload 一起加密,就真没法解析了,运营商就没办法将数据包映射到流。但这也损害了端主机的分层模型-必须在解密后才能解复用(密钥从何协商而来?),或至少要先 “理解” 上层逻辑,从 TLV 中解出端口…
UDP-Based 协议的优势是可随便换端口,可这么好的特性往往大家都不用,偏偏把 UDP 视作 “连接”。QUIC 头有个 Connection ID 字段,这个才标识 “连接”,UDP packet 只是一个箱子,所以 QUIC 可以通过不断换端口来避开 QoS 限制。若是自研协议,可以学 QUIC 的样子换端口,加个 “会话层” 而已。
我此前的经验,换端口有时没有效果有时有,限速发生在不同位置效果不同。举个例子,如果运营商对你的流量做了 NAT,且在 NAT 之前针对你的源 IP/目标 IP 二元组限制,那换端口也没用,但在 NAT 之后,多 inner IP 共享少得多的 outer IP,典型的 NAPT 场景,运营商一般不会对 IP 二元组进行限制以免误伤招致投诉甚至客户流失,这种情况下,你换端口,基本上就绕过了。
此外,IPv6 可能还不太一样,虽然 IPv6 号称可以点到点,但同时也可以更精细定位到谁是谁。
在 QoS 限制五元组之外,运营商还可能针对目标端口进行限制。由于 UDP 无连接,易打洞的特点,在公网私搭服务器是相对容易的,但凡运营商发现有大流量发向同一端口,可能就会限制了。关于目标端口要不要换的问题,能换就换。
我倾向于在传输层以上实现自己的换端口协议,无论换源端口还是换目标端口,就像 QUIC 那样。
再看 TCP。
TCP 自带拥塞控制,sender 发太猛会丢包,丢包会乘法比例减少 cwnd,似乎不需要额外 QoS 限制。但运营商的事该做还得做,且谁也不能保证 sender 的 TCP 实现一定标准,现在有很多魔改,如一个报文发两遍,所谓 FEC 就是这样跟运营商对着干,抢带宽。
运营商 QoS 手段很简单,跟 UDP 一样,直接针对元组限速或丢包(也可能是管理员疏忽或懒惰,加上的限制策略忘删了)。应对方案也一样,断开重连,换个端口。但由于很多应用都没断点续传,TCP 重连成本很高,虽有 fastopen 新特性,但运营商设备往往不支持。
但可构建 TCP 隧道,实现类似直播的延时 buffer,断点续传,通过这个方法重连 TCP 隧道,达到换端口的目的。或构建多条隧道实现平滑切端口。
TCP 四次挥手太昂贵,Time-Wait 没现实意义,为降低 TCP 断连成本,选择 RST 而不是优雅断开是高尚的。
TCP 为闭环,处理 SYN/FIN 状态机最麻烦,如果经常和 TCP 打交道,80%+ 的问题都和连接管理相关,但 TCP 连接管理标准中想避开的问题发生概率极低。不为小概率事件付出太多,这是 RST 断连的依据。fastopen 运营商不支持也没办法,但还是要试一下 SYN 报文携带一些数据能不能过去,我用该手段做过一个敲门方案,完全可以通过(但不能保证所有线路都可通过),如果对端是自己的,那就收了,省掉握手开销。
换端口,RST 重连,SYN 捎带,这些都是简单常见的绕开限制的方法,至于别的一些奇技淫巧,参考 TCP 不可靠传输 和 假 TCP。
浙江温州皮鞋湿,下雨进水不会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