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构之路-160]-《软考-系统分析师》-10-系统分析-7-数据与数据流程分析、需求规格说明书
目录
第 10章 现有系 统 分 析
10 . 7 数据与数据流程分析
10.7.1数据汇总分析
10.7.2 数据属性分析
1 . 数 据 静 态 分 析
2 . 数 据 动 态 分 析
3 . 数 据 的 存 储 分 布
10.7.3 数据流程分析
1 0 . 8 系统需求规格说明
1 . 系统需求规格说明书的内容和格式
2 . 系统需求规格说明书的评审
第 10章 现有系 统 分 析
10 . 7 数据与数据流程分析
数据与数据流程分析是以后建立数据库系统和设计功能模块处理过程的基础。
在系统调查中,系统分析师收集了大量的数据载体(例如,报表、统计文件等)和数据调查 表,这些原始资料基本上是按企业组织结构或业务流程收集的,它们往往只是局部反映 了某项业务对数据的需求和现有的数据管理状况。
对于这些数据资料必须加以汇总、整 理和分析,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为以后各子系统共享数据奠定基础。
10.7.1数据汇总分析
数据汇总是一项较为烦杂的工作,为使数据汇总能顺利进行,通常将它分为如下几个步骤:
(1) 将系统调査中所收集到的数据资料,按业务流程进行分类编码,按处理过程的顺序排放在一起。
(2) 按业务流程自顶向下地对数据项进行整理。
例如,对于综合统计业务,应从最终统计报表幵始,检查报表中每一栏数据的来源和算法,一直査到最终原始统计数据(例如,生产数据、财务数据和计划数据等)或原始财务数据(例如,单据和凭证等)为止。
(3) 将所有原始数据和最终输出数据分类整理出来。
原始数据是进行数据库设计时确定基本表的主要内容,而最终输出数据则是反映业务所需要的主要指标。这两类数据对于后续工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应该单独列出来。
(4) 确定数据的字长和精度。
根据系统调查中用户对数据的满意程度,以及预计业务可能的发展规模,统一确定数据的类型、字长和精度。
数据的汇总只是从某项业务的角度对数据进行了分类整理,还不能确定所收集数据的具体形式和特征。因此,还需要对数据做进一步的分析。系统分析师吋以借用 B S P 方法中的 C U 矩阵来进行数据分析, C U 矩阵本质上是一种聚类方法,它可以用于过程/数据、功能/组织、功能/数据等各种分析中。有关这方面的详细知识,请阅读7.4.1节。
建立了 C U 矩阵之后,还要对数据进行正确性检验,包括数据的完备性 、 一 致性和无冗余性分析。
10.7.2 数据属性分析
在信息系统中,经常用属性的名和属性的值来描述事物某些方面的特征。一个事物的特征可能表现在多个方面,需要用多个属性的名和其相应的值来描述。例如,对某客户来说,其属性名和对应的 M 性值有客户编号、客户名、客户所在地区、法人代表、银行账号等。
数据的属性分析主要包括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1 . 数 据 静 态 分 析
数据的静态分析是指分析数据的静态特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类型和长度。
数据的类型通常有字符型、数值型、时间型、多媒体类型等,长度包括占用空间的大小、整数位数和小数位数等,这是建立数据库和分析处理所必须要求确定的内容。
(2) 取值范围。
包括最大值、最小值等,这是数据输入、校对和审核所必须的。
(3) 发生的业务量。
包括数据发生的频率、峰值数据量和峰值时间、存储和保留的时间周期等。
(4) 哪些业务使用这些数据。
对应于 C U 矩阵中的“ U ”。
(5) 重要程度和保密程度。
重要程度决定了系统设计时的输入、校对、存储、复制、备份等功能,保密程度决定了 M 络设计和数据库设计时的措施,以及数据访问权限体系的设置。
2 . 数 据 动 态 分 析
数据的动态特性有三种,分别是固定值属性、固定个体变动属性和随机变动属性。
具有固定值属性的数据,其值一般不随时间而改变。例如,生产活动中的物料主数据、客户基础资料、会计科目等。固定值数据一般比较稳定,可以提前准备。但是,由于客观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稳定也是相对的,要定期维护,保持其准确性。
具有固定个体变动属性的数据项,对总体来说具有相对固定的个体集,但是对于个体来说其值是变动的。例如,销售管理中的订单数量,购买商品的客户名称基本上是固定的,但每个客户每次订购商品的数最都在变化。固定个体变动属性的数据一曰.建立,就要随时维护,例如,库存余额、车间在制品余额、总账余额、未结销售订单和未结釆购订单等。
具有随机变动厲性的数据项,其个体是随机出现的,其值也是变动的。例如,销售管理系统中的产品月累计销售景,并非每月每个产品都有销售 ,可能某个产品在菜个月无销售量。随机变动属性的数据是根据用户对管理工作的需要,由系统按照一定的逻辑程序,经过运算形成的。它是一种经过加工处理的信息,供管理人员掌握经营生产状况,进行分析和决策。
3 . 数 据 的 存 储 分 布
区分数据动态特性的目的是为了确定数据和数据库表(或文件)的关系,也就是确定哪些数据存储在哪种数据文件中。
例如,
一般将具有固定属性的数据存放在基本表(或主文件)中,
将具有随机变动属性的数据存放在视图(或处理文件)中。
在数据资源分析中,不仅需要确定数据的存储文件,还需要确定数据在整个系统中的存储分布状况。例如,哪些数据存储在本地设备上,哪些数据存储在网络服务器或系统主机上。
这里涉及到分布式数据库的数据分片和管理问题,有关这方面的详细知识,请阅读5.6节。
10.7.3 数据流程分析
业务流程分析中所绘制的业务流程图虽然形象地表达了信息的流动和存储过程,但仍然没有完全脱离物质要素,例如,货物、产品等。为了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必须进一步舍去物质要素,收集有关数据资料,绘制出数据流程图,为下一步分析做好准备。
数据流程是指在系统中产生、传输、加工处理、使用、存储的过程,数据流程分析把数据在企业内部的流动情况抽象地独立出来,舍去了具体的企业组织结构、信息载体、物质、材料等,单从数据流动过程来考查实际、 服务的数据处理模式。
数据流程分析是要发现和解决数据流通中的问题,例如,数据流程不畅、前后数据不匹配、数据处
理过程不合理、输入输出不平衡等。导致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些是属于数据处理流程的问题,有些是属丁•现有系统管理混乱的问题。不管是哪方面的原因,系统分析师都应该让这些问题尽量地暴露并加以解决,这就是数据流程分析的任务,一个畅通的数据流程是新系统用以实现业务处理过程的基础。
数据流程分析主要包括对数据的输入、输出、流动、传递、处理和存储的分析,具体包括以下4 个方面:
.(1) 收集现有系统的全部输入单据和报表、输出单据和报表,以及数据存储介质(例如,账本、清单等)的典型格式。 .
( 2 ) 明确各个处理过程的处理方法和计算方法。
(3) 调查、确定上述各种单据、报表、账本、清单的制作单位、报送单位、存储单位、发生频率、发生的高峰时间和高峰量等。
(4) 注明各项数据的类型、长度、取值范 围等。
S A 是一种面向数据流的分析方法,在 S A 中, D F D 是数据流程分析所使用的主要工具之一, D F D 用少 量几种符号综合地反映出信息在系统中的流动、处理和存储情况,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特点。 D F D 的抽象性是指它完全舍去了具体的物质,只保留了数据的流动、加工、处理和存储;
D F D 的概括性是指它可以把信息中的各种不同业务处理过程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有关 D F D 的详细知识,将 在 1 L 4.1节中介绍。
在 0 0 方法中,把企业实体都当作对象,数据作为对象的属性,是封装在对象内部的。
系统通过对象之间的交互来处理数据流程,进行数据的传递,通过持久化技术和对象关系映射把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
1 0 . 8 系统需求规格说明
系统需求规格说明书也称为系统分析报告,或简称为系统说明书,它是系统分析阶
段的技术文档,也是系统分析阶段的工作成果。在国家标准 G B / T 8567—2006中,提供了一个详细的系统需求规格说明书的文档模板和编写指南,其中规定了在系统需求规格
说明书中应该包括的内容。
1 . 系统需求规格说明书的内容和格式
根据国家标准 G B / T 8567—2006,系统需求规格说明书可以分为九大部分,分别列举如下:
(1) 引言。
主要对项目及系统需求规格说明书做一个概要性的描述,说明系统需求规格说明书适用的系统和完整标识:简述系统需求规格说明书适用的项冃和系统的用途,描述项目和系统的一般特性,标识项目的投资方、需方、用户、承建方和支持机构•,标识当前和计划的运行现场;
概述系统需求规格说明书的用途和内涵,并描述与其使用有关的保密性和私密性的要求。
(2) 引用文件。
列出系统需求规格说明书中引用的所有文档的编号、标题、修订版本和日期,还应标识不能通过正常的供货渠道获得的所有文档的来源。
(3) 需求。
分条详述系统需求,包括功能、业 务 (包括接口、资源、性能、可靠性、安全性和保密性等)和数据需求,也就是构成系统验收条件的系统特性。
给每个需求指定项 B 唯一标识符以支持测试和可追踪性,并以一种可以定义客观测试的方式来陈述需求。对每个需求都应说明合格性方法。
这一部分又可划分为要求的状态和方式、需求概述 (包括系统总体功能和业务结构、硬件系统的需求、软件系统的需求和接 U 需求)、系统能力需求、外部接口需求、系统内部接口需求、系统内部数据需求、适应性需求、安全性需求、保密性和私密性需求、操作需求、可使用性/可维护性/可移植性需求、故障处理需求(包括软件系统出错处理和硬件系统冗余措施的说明)、系统环境需求、计算机资源要求(包括计算机硬件需求、计兑机硬件资源利用需求、计算机软件需求和计算机
通信需求)、系统质量因素、设汁和构造约束、相关人员需求、相关培训需求、相关后勤
需求、其他需求、包装需求、需求的优先次序和关键程度等。 •
( 4 ) 合格性规定。
定义一组合格性规定,对 于 第 (3 ) 部分的每个需求,指定为了确保需求得到满足所应使用的方法。合格性方法包括演示、测试、分析、审查,以及其他特殊的合格性方法。
(5) 需求可追踪性。
这-•部分是针对子系统需求规格说明的,对系统级的规格说明不适用。对于子系统而言,本部分需要说明每个了系统諮求到其涉及的系统需求的双向可追踪性。
(6) 非技术性需求。
包括交付日期和里程碑的设置等。
尚未解决的问题。如果有必要,可以在这一部分说明系统需求中的尚未解决的
遗留问题。
(8)注解。
包含有助于理解系统需求规格说明书的一般信息,例如,背景信息、词
汇表、原理等。这一部分应包含为理解系统需求规格说明书需要的术语和定义,所有缩
略语和它们在系统需求规格说明书中的含义的字母序列表。
( 9 ) 附录。
提供那些为便于维护系统需求规格说明书而单独编排的信息(例如,图表、分类数据等)。为便 F 处理,附录可以单独装订成册,按字母顺序编排。
2 . 系统需求规格说明书的评审
系统需求规格说明书在整个系统开发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应该对其进行正式的评审,参加评审的人员有核心开发人员、企业领导、业务代表、系统分析师和外聘的专家等。在评审中,如果有关人员发现较大的差错或遗漏,或者对系统需求规格说明书中所提出的方案不满意,则需要返工,重新进行系统调查和分析,直到系统需求规格说明书通过为止。
一旦通过评审,系统需求规格说明书将成为系统幵发中的权威性文件,是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依据。同时,系统需求规格说明书也是承建方与建设方之间的技术合同,是将来对系统进行验收的标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