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暴谈中国女性在社会中的艰难处境
1、引言
2023年8月17日,一部名叫《我经过风暴》的电影悄然上映,引发了我的诸多思考。我研究过很多类似的案例,例如2020年的“拉姆案”、2021年的“禹秀英案”、2022年的“西安家暴事件”、2023年的“重庆杀妻案”…等等。这一系列案件,都和家暴有关,本文以“家暴”为引子,聊聊“当代女性所面临的困境”。
2、离婚-举步维艰
2022年1月,“湖南五年五诉离婚案”二审在衡阳市中院开庭。据此前报道,自2016年12月至今,因无法忍受丈夫陈定华长年沉迷赌博,宁顺花先后4次起诉离婚,但遭到法院驳回。期间,陈定华多次表示,一旦离婚就要报复。事件曝光后,瞬间引发热议。为什么离婚如此艰难?
“离婚之难,难于上青天”。我们先看下《民法典》对于离婚的条款:
《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九条,夫妻一方要求离婚的,可以由有关组织进行调解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
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果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
有下列情形之一,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
(一)重婚或者与他人同居;
(二)实施家庭暴力或者虐待、遗弃家庭成员;
(三)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
(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
(五)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出轨对于我们来说是相当严重的事情,但现在,出轨是不能作为离婚依据的,可见离婚之难。有人可能会说,上面不是写了“家庭暴力”可以作为离婚理由吗?结合网上和我身边的案例来看,女方想凭借“家暴”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一般都会被驳回。至于报警,作用更是微乎其微。究其原因,是因为家暴具备私密性和隐蔽性,发生在家庭内部,取证极为困难。而且大多数我们看上去很严重的伤,在医院都评不上轻伤级别(可以参考唐山烧烤打人事件)。
法院审理案件,是围绕证据进行的,没有证据,往往是“有理打不赢官司”。很多人因为没有证人、拿不出证据证明自己主张的事实。导致法院无法认定另一方实施过家暴,更无法据此作出损害赔偿。除了证据不足导致离婚困难,还有来自社会和家庭的阻力。
“离婚说出去多丢人”、“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孩子都有了,你还想怎么样”、“忍一忍就过去了”、“他都认错了,你就原谅他一次”… 这些话大家是不是觉得很熟悉。来自家庭和社会舆论的阻力,进一步加剧了离婚的难度。女方想要离婚,需要付出很大勇气、毅力和决心,对抗来自双方父母、亲戚朋友、街坊邻居的压力。
“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武汉武昌区婚姻登记中心的婚姻登记员熊玲,9年来,她以“打印机坏了”、“网络故障”等这样的“善意”谎言,“挽救”了500余桩濒临破裂的婚姻。民政局的人都为自己劝退一对离婚的夫妻而感到骄傲,觉得自己拯救了一个家庭。“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民政局的这种做法无疑是一种伤害。
此外,2021年1月1日新加的离婚冷静期,也让原本就困难重重的离婚之路变的愈加困难。所以我说“离婚之难,难于上青天”。
情形一:
“冷静期30天,冷静期内或冷静期届满后任意一方可撤回离婚申请;或者30天内双方未前往办理离婚证的,视为撤回离婚申请……”民政局工作人员如此答复。
情形二:
“原告,鉴于被告不同意离婚,第一次离婚,法院基本上不会判决离婚;即使你6个月后再次来法院起诉,如果被告仍然不同意离婚,法院还是会考虑再给与一次和好的机会判决不予离婚……”被告不同意离婚的案件主审法官如此告知。
情形三:
“全体起立,本案原告、被告双方虽然均同意离婚,但双方均推诿孩子抚养义务由对方承担,法院认为判决离婚不利于保护未成年子女权益,据此判决如下:判决不准离婚……”
情形四:
“原告,因被告下落不明,对于你提出的离婚诉请,法院应当谨慎对待,为避免损害被告或第三人权益,目前认为判决不准离婚为宜,建议待被告下落不明满两年后宣告被告失踪后提起离婚诉讼;或下落不明满四年后宣告死亡解除婚姻关系……”被告下落不明的离婚案件主审法官如此告知。
上述情形均为某位律师代理女方在离婚案中遇到的真实情况。很多时候即便满足离婚条件,但另一方不同意,依然很难判决离婚。
3、父权制度下的中国女性
如果本文仅仅是聊“离婚难”,那么到这里就结束了,但本文想探讨更深层次的原因。从社会和家庭的角度来剖析导致上文现象的原因。
3.1 从离婚到姓氏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一十五条 自然人应当随父姓或者母姓,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在父姓和母姓之外选取姓氏:
(一)选取其他直系长辈血亲的姓氏;
(二)因由法定扶养人以外的人扶养而选取扶养人姓氏;
(三)有不违背公序良俗的其他正当理由。
少数民族自然人的姓氏可以遵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从上述规定可以得知,孩子可以随父姓也可以随母姓。单纯从数学概率的角度来说,生活中随父姓和随母姓的人应该大约各占50%,但实际情况却是绝大部分都随父姓,只有极少数随母姓。随父姓几乎成了”默认设置“,生孩子讨论的都是取名字,一般不会讨论姓氏。至于为什么随父姓,原因比较复杂,这里来逐一列举:
观点1:从文化传统的角度来看,跟父姓是家族血脉延续的方式,它将所涉及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尽可能向父亲的一方倾斜。这种传统做法凝聚了家族的认同感,增加了家庭的稳定性和凝聚力。
观点2:从直观来看,对于母亲来说,孩子出生后,就可以肯定这个孩子是自己的。但是对于父亲来说,他需要通过亲子鉴定等手段才能确认。因此,随父姓不仅有助于父亲更加确定他们与孩子之间的联系,还有助于促进父亲对孩子的关注和投入,从而增强家庭的稳定性。
观点3:在中国古代,是一个男权至上的时代。以男子为尊,所以孩子就应该跟着男子姓,这样的想法传递了几千年,以至于现在很多人,对于孩子跟父亲姓的想法根深蒂固。孩子跟着父亲姓,是从古至今中国社会的传统。
观点4:男娶女嫁,从夫居,从父姓,这是父权社会得以延续的下去的社会基础。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只有生儿子才算传宗接代。
观点1和观点2其实没有说到本质,观点3和观点4才是目前随父姓的根本原因。观点1、2无非想表达:用孩子的姓给他压力,孩子随父姓是为了让他担起父亲的责任。这显然是荒谬的。观点1、2的言外之意就是孩子不随父姓就不是他的孩子。众所周知,基因才是决定是否亲生,姓氏并不能。你姓李,难不成大街上和你父亲年纪相仿的姓李的人都是你父亲?
没有责任感的人不可能会因为一个姓氏就变得有责任感的。对有担当的人来说,无论姓氏,他都会尽心尽力的对待孩子。其次,如果跟谁姓就是谁的孩子,那么母亲是不是生完就可以不用管孩子了,孩子又不跟她姓,反正是帮别人生的孩子。所以观点1和2明显是站不住脚的。上文我们也提到,只要一方不同意,要离婚是很难的。那么男方只要等女方生了孩子,就算不管,女方也会默默承担扶养孩子的重担。同时孩子还随父姓,岂不是两全其美?实际上这样的情况确实也有,这里先不展开。
随父姓,会导致大家都想生男孩,这样姓氏就能传承下去。这种做法又会导致重男轻女,而重男轻女又会加强男性的地位,这样进一步巩固孩随父姓的传统。如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3.2 从姓氏到性别
姓氏随父不随母,根本还是重男轻女、男权至上的体现。“家族香火的繁衍只能依靠男孩,没有男孩就是绝户头”,这种文化风俗在农村依然处处可见,例如女孩不能上坟,不能烧纸,伴随着族谱家谱和祠堂的兴起,在东南沿海一带,有了男孩才能挂灯,才能传宗接代,一定要男孩的生育观念不断被强化,因为没有男孩族谱就不能续下去。
一项调查数据显示,60%的网民认为姓氏只是一个符号。我也曾真心地认为姓氏是一个符号,不必在意。但当我越是了解中国的现实,越是发现姓氏远远不是一个符号。
现在也有不少孩子随母姓,甚至包括一些名人。如华为CEO任正非,他的2个女儿都不随他姓、毛主席的女儿也是随母姓…诸如此类。但你会发现,随母姓的基本都是女孩,男孩依然随父姓。这又回到上一段说的问题,“传宗接代、延续香火”必须是男孩。在华夏民族的心目中,绝户是最大的不幸。绝户不仅指的是没有后代,还特指没有儿子。对于中国汉族的家庭来说,女儿是不能传宗接代的,只有男孩才拥有这一特权。女儿的不重要也使得女儿的姓氏不是那么重要。
这里我还要说另一种情况,在我国95%以上的家庭都是随父姓,即便是大城市也不例外,一旦出现随母姓的情况,往往遭受排斥和打压,认为这样的母亲太霸道。有人会反驳这都发生在农村,城市是不存在的。不得不承认,城市中有重男轻女思想的人会比农村少很多,即使有程度也会轻很多。但即便如此随父姓的家庭比例并不比农村少。独生女的家庭可以说明这一点,独生女往往也是随父姓。这分以下2种情况:
情况一:家族并不认为只有男孩才能传宗接代,女孩同样可以延续血脉。但传承必须依靠姓氏,所以不管生男生女,都必须和父姓,才算是“传下去”了。
情况二:家族认为不论是男是女,不论姓甚名谁,孩子都和自己有血缘关系,孩子始终是自己的孩子,不会因为性别和姓名的改变而改变。但这些人的孩子依然随父姓。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孩子必须有一个姓氏,不随母就随父,而身边的人基本又都随父姓,在这种“惯性力”下还是选择了随父姓。
当愚昧成为主流时,清醒就是一种犯罪。周围人的孩子都随父姓,而你的孩子随母姓,那你自然就成了“异类”,免不了各种指指点点和闲言碎语。孩子长大后也会觉得和其他人不一样,也会有疑问。所以“情况二”中的人虽然不看重姓氏,但是周围人都看重,他也只能被迫加入。这样便进一步加剧了随父姓的情况,从而形成打不破的铜墙铁壁。
3.3 从性别到族谱
全国各省基本上都有修建族谱的习俗,其中江西、福建、广东等南方省份尤为严重。族谱主要是记录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族谱属于传统的民俗文化,历史悠久,族谱的起源是在以男性为主的父系社会,最早开始只有那些达官贵人才会修族谱,后来逐渐民间也有修族谱的习俗。
族谱虽然记录了祖宗十八代,但是女性人物却是不记录在册的。有了前文的铺垫,大家应该能猜到为什么不把女子记上去。族谱记录的是宗族传承,其中姓氏的传承最为关键,自父权社会以来,家中所生男丁、女丁都随父姓。由于女儿将来要嫁到别人家,生的儿女姓氏也随她的丈夫,也便没了后续。所以女子便不记录在册。
因为女子不会记入族谱,大家就会想生男孩以便延续香火,导致重男轻女,而重男轻女又会加强男性的地位,这样又进一步巩固了父权制度。大家会发现和上文一样,又进入了“良性”循环。
3.4 随父姓和随夫居
随父姓和随夫居,这种蕴含男尊女卑制度建构在现代社会并没有消失。有调查数据显示,河南农村99%都是男娶女嫁。女性结婚一定要住到男方所在村,不一定和公婆住在一起,但离公婆很近。形成了一个男性血缘为主轴的家庭网络。在江西和广东的县城,也证实了从夫居的普遍存在。县城普遍已经是单立户,这和城市化发展有关,但大多单立户家庭并非是夫妻经济独立所致,而是男方家庭支持的结果,作为男方家庭的养老投资,隐含着儿子养老责任不言而喻。
从夫居,甚至于从父居,都折射出“三从四德”的身影。虽然封建王朝已经被推翻,但生活中还能看到它的影子。不过父权制度带给男性好处的同时,他们自身也被反噬和约束。例如从夫居,那么就要求男方必须有一套房,这要求男方至少要经济独立,或者男方父母提供经济支持。男方达到条件结婚后,女方自然就“从属于”男方,或者男方会有这样的要求。比如过年时看望父母,女方只能跟着去男方父母家,而不能去看望自己的父母。这种做法又会坐实“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等这样一些话。从而加固“养儿才能防老”的观念,此种观念突出男丁的重要性又会进一步巩固父权制度。没错,又回到了上一段末尾的循环。
2020年,根据公安部发布的全国姓名报告,随母姓与随父姓的比例为1:12,即随父姓占了92.3%,随母姓仅占7.7%。1986-2005年出生人口全国抽样调查随母姓比例:1.4%。即相对于2005年,2020年这一比例有了不小提高,但与50%比例还相差甚远。
前文也有提及,随父姓主要还是父权制下,只讨论给孩子取名,不会讨论给孩子取姓,母亲的姓氏不在考虑范围。我时常听到“你是谁家的人”,回答这个问题往往下意识是报自己父亲的名字,而不是母亲。“家”似乎和姓氏绑定在一起,你只有随父姓了,才是“他们家的人”,而母亲似乎不算“他们家的人”,只是帮“他们家生孩子的人”。表面上都说姓氏只是个符号,但当真正涉及到自己子女时,就不是这样了。
3.5 被父权制定义的人生
父权制度下,男性看似完全是受益者,实则不然。这个制度在压制女性的同时也约束着男性。电影《芭比》中,肯来到人类世界,发现这是一个父权社会,便想凭借自己男性身份来获取一份工作,但是被拒绝。因为他不满足父权制度对男性的定义。有时我们会听到“这男的很娘”、“是个娘娘腔”、“跟个娘们一样”等等诸如此类的话。我们通常会认为这是一种侮辱,所以男孩子们对女性特征唯恐避之不及,这是因为父权制度下定义男人需要有“男子气概”,这也侧面反映了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女人是低下的,你不能和女人一样)。
当然,父亲制度对女性形象也有定义,比如做饭、洗衣服、带孩子等事情就应该由女性来做。如果男的做这些事会被认为“没出息”。在穿着上,男性没有穿高跟鞋的,这是专门给女性穿的,认为就该这样穿。以前的“三寸金莲”是为了迎合男性畸形的审美,现在的换了一个形式和名称依然存在。穿过高跟鞋的应该都有体会,这玩意就是现代版的“裹足”,说是当代刑具也不为过。至于是不是好看,这过于主观,我就不评价了,但确实可以起到增高作用,不过如果仅仅是为了增高,完全有其它更舒适的替代品。再比如裙子只能是女性穿,男性穿会被认为是“娘炮”。再如我在学校做体育委员时,选篮球的齐刷刷是男生,选排球的齐刷刷是女生。倒不是没有男生喜欢排球,没有女生喜欢蓝球,而是父权制定义篮球这种包含肢体对抗的活动才符合“男子气概”,男生怕别人说“娘炮”,女生怕别人说“女汉子”,所以少部分人还是默默的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课程。
以上的这些定义会导致很多的家庭问题,比如父权制度定义“男主外,女主内”。由于长期受到男尊女卑的思想熏陶,在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男生,骨子里认为干家务和带孩子是女人应该做的,是天生的(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大男子主义)。这就导致女性的付出没有被看见,被淡化或无视。一旦有了矛盾,男性就会说“我每天在外面拼命挣钱,你在家啥都不干,连个孩子都带不好”等之类的话。
我出生在农村,看到很多生育多个子女的家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一家夫妻生了4个,前3个都是女孩,第4个是男孩。据我了解,他们家庭并不富裕,是极其普通的农村家庭,但是依然生育4个子女,无非就是想要一个男孩。有人可能会觉得奇怪,子宫长在女性身上,说到底还是女的想生,要是女的不想生,男的还能强迫她?也就是说她是自愿生,直到生出男孩。这也恰恰是父权制最可怕的地方——潜移默化的驯服。
前文提到男孩自幼受到男尊女卑的思想熏陶,从而形成大男子主义的思想。女孩又何尝不是呢。女孩在这种环境下成长,会认为洗衣做饭、生儿育女是分内事,为男方家庭生儿子传宗接代是义不容辞的事情,做这些都是应该的。如果没有为男方生儿子,不仅要被男方家庭责备,自己也觉得脸上无光,觉得是自己没用,生不出男孩,在同村人面前抬不起头。
“扶弟魔”一词作为一个诙谐的网络词语,背后却是无数女性辛酸与无奈的缩影。扶弟魔多为姐姐,她们因受到家庭的影响,会对自己的弟弟不计成本地奉献。我身边有很多高中就辍学的女生,并不是因为成绩不行,而是需要打工挣钱给自己的弟弟。毕竟在她们思想中,女孩读再多书也没用,反正最后都是嫁出去。这是父母从小言传身教的结果。父权制下,女孩始终要嫁给别人,投入越多越是赔本买卖,供完九年义务教育出去打工,不但及时止损,还能给家里增加收入,属于是两全其美。家里所有资源都往弟弟身上倾斜,这样成长起来的男孩,就是上文提到的大男子主义和父权制的继任者,继续影响下一代,如此往复。
3.6 性别与职业歧视
从离婚讲到姓氏再到求职,表面上不是一个话题,但它们之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父权制的思想和观念是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的。电影《我经过风暴》中,陈均一直想让徐敏在家做全职太太,但徐敏依然坚持要工作。按照父权的思维,女人最好的归宿就是在家带孩子,这样以来,女性每天关注的都是家庭琐事,与外界交流减少,长期缺乏挑战和竞争,会使她们的思维和能力逐渐退化,逐渐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慢慢的会导致生存能力的缺失。而失去工作能力后,就会更加依赖男性,因为生存已经被男性掌控,这也是部分女性即使遭遇家暴和出轨也默默忍受,麻木比疼痛更可怕。
现在很多女性并不愿做全职太太,除了上述说的会失去工作能力,更多的是自我价值感缺失。全职妈妈长期呆在家,忽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会使她们产生自卑和焦虑情绪,影响自我价值的实现。倒不是说做家务、带孩子没有价值,前文也提到了,大男子主义认为这是应该的,他们不承认这份价值。请保姆就是工作,计入GDP,但是妈妈自己来带就不算,她们的付出被淡化甚至无视,所以导致她们不想做全职妈妈,“全职妈妈”中“职”字没有被认可。
我们再回到求职,在求职过程中,女性往往受到隐性歧视,尤其是未孕的女性。国家为了保护女性生育期间权益、促进优生等原因,规定了98天的全薪产假,并统筹生育保险发放生育津贴,这对女性职工是很友好的,但对企业来说就未必了。对于企业来说,在工资高于生育津贴时,公司需正常支付工资;企业除了工资以外,虽然个税可以根据政策免除,但仍需缴纳五险一金的公司部分;如果对应岗位工作较为复杂,则企业会负担工作交接产生的直接(交接的耗时)和间接(被交接人因不熟悉导致的效率下降)的人力成本。这使得企业要么降低女性工资,要么优先选择男性。特别是有的女性刚入职就怀孕,公司甚至会说出“恶意怀孕”、“把公司当月子中心”等歧视的话。
有人可能会觉得这和父权制没有关系,毕竟企业是趋利的,会优先选择对自己更有利的求职者。实则不然,生育导致的歧视只是一部分,父权制认为女性就是不如男性,工作肯定不如男性好,女性就该在家带孩子,这种传统观念也会导致招聘时优先选择男性。有这么一句话:中国社会上并不存在歧视女性的现象,因为歧视女性的前提是定义女性,但是女性是无法被定义的。我觉得这句话说到点子上了,父权制定义了男性和女性、这导致了社会职位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人们一说到警察、建筑师通常会想到高大魁梧的男性形象,一说到幼师、护士往往想到的都是温柔的女性形象,似乎职业与性别挂钩。这与前文提到的男生选择篮球,女生选择排球是一个道理。
2021城镇就业人群薪酬指出,女性平均薪酬7017元/月、男性平均薪酬9104元/月,男性薪酬优势比女性高29.7%。当然这个数据并不是单纯的同工不同酬,和女性选择的职业也有关,例如电工行业男女比例差为,男性占比98%、女性占比2%;家政人员男女比例差为,男性占比8%、女性占比92%;IT行业也是男多女少,而这些往往是薪酬比较高的职业,这也一定程度导致这个平均薪酬的差异。不过导致这种情况原因还是父权制对女性的定义。
3.7 职业、性别与外貌
紧接着上一节,我们继续讨论父权制下女性职场歧视的根源。“颜值即正义”、“靠脸吃饭”等网络词汇的出现和流行,说明大家对一个人的外貌关注的较高。法国巴黎第四大学做了一项关于女性着装与获得面试机会的研究,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其中一组女性简历附上低胸照,另一组女性则附上保守穿着的正常照。结果发现,“低胸组”获得面试的机会比“保守组”要多19倍。
像前台客服、空乘、各大商场的营业员、导购员、文秘、幼师、护士、主播等职位,大多都是女性。父权制认为女性体力智力不如男性,只能从事简单的工作,且大多都是服务行业,只能服务于男性。同时姣好的面容能帮她们更容易的获得职位。父权制给颜值高的加分,使得女性内部竞争加剧,一定程度引发女性容貌焦虑。雌竞中获胜的女性会成为父权制忠实的的维护者,她会站在父权视角凝视并要求其他女性。这是父权制愿意看到的景象,因为女性在他们的定义之下不可能翻身。
大男子主义时常会说女性“头发长见识短”、“妇人之见”、“胸大无脑”、“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最毒妇人心”、“红颜祸水”等话语。这一方面源自从小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方面刚愎自用持续打压女性,用一个流行词就是“PUA”。让女性认为错在自己,是自己不行。比如古代名人基本为男性,写诗、作词、著文章。因为古代女性连受教育的机会都没有,自然没有什么女性作家。“头发长见识短”根本还是父权导致的,然后再拿这点来PUA女性,进一步巩固父权制的地位,形成一个闭环。
《女性心理学》把女性在面试和职业晋升时受到心理歧视归为2种原因:外貌和自我限制。而这两种原因的本质还是父权制导致的,并不是女性本身导致的。该书中把“自我限制”归为以下因素:
(1)托付心态:很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的优秀女性,结婚后不再继续努力,爱情取代事业或家庭取代事业,转而对自己的丈夫有一种托付心态,认为自己嫁给这个男人就把自己整个人交给了这个男人,男人从此开始应该对自己的人生和一切负责。这种托付心态会限制女性对工作和事业的进一步追求。
(2)成功恐惧: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对事业上非常成功的女性冠以「女强人」的代号,许多男性不希望自己的妻子超过自己,成为所说的女强人,许多女性自己也不愿做女强人,因为一旦成为女强人,她们就得承受事业家庭各方面的重担,同时还得承受来自社会上的一些不认同感。因此,不少女性有一种对成功的恐惧。马斯洛把这种心理现象称为“约拿情结”,即害怕最高成就,惧怕成功,对理想有敬畏感。
(3)从众心理:女性的从众心理主要体现为缺乏自我表现精神,遇事没有主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这三种自我限制的因素都源于从小在父权制社会中成长,环境的耳濡目染,家长的言传身教使得她们已经认为女性就是这样的,女性的定义也就被植入成功了。只供弟弟上学,不供姐姐上学,姐姐会觉得这很正常,比重男轻女更可怕的是“身处重男轻女当中而不自知”。
4 总结
结婚容易离婚难,现在的年轻人也逐渐意识到这一点,结婚越来越谨慎,不断上升的结婚年龄证明了这一点,2020年我国的平均初婚年龄为28.67岁,2010年的平均初婚年龄为24.89岁。
写本文的目的,是希望有更多女性看到,同时为那些受到父权制荼毒的女性发声。有人会质疑,你在文中自己都说父权制是铜墙铁壁,个人力量如此渺小,只是在做无用功罢了。这里我想引用鲁迅《呐喊》自序中的一段话: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确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
以下文献提供了帮助
[1] 知乎《性、性别与性向》专栏
[2] 王慧玲.基层女性[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21.
[3] 塔拉·韦斯特弗.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M].海南:南海出版公司,2018.
[4] 上野千鹤子.厌女[M].上海:光启书局,2023.
[5] 职场性别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