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article >正文

数据库隔离级别:从并发冲突到数据一致性的演进历程

引言:


数据库隔离级别是现代数据库系统中的重要概念,它决定了多个并发事务之间如何进行隔离,并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在数据库系统发展的早期,隔离级别的概念并不明确,开发人员需要自行处理并发冲突和数据不一致性的问题。然而,随着数据库系统的发展和应用需求的增加,人们意识到需要一种标准化的机制来管理并发访问,从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主要探讨数据库隔离级别的演进历程,从隔离级别最初被提出的时机,到各个级别的应用以及其存在的不足之处。我们将回顾隔离级别的发展史,介绍最早引入隔离级别的数据库系统,并深入研究不同级别所提供的隔离特性和适用场景。同时,我们也将讨论隔离级别的局限性和无法解决的问题,如何通过现有技术和研究的发展进一步提高隔离性能。

通过了解数据库隔离级别的发展历程,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并发控制的重要性,并为设计和管理高效的数据库应用程序提供指导。随着不断变化的技术和需求,我们还将探讨未来数据库隔离级别可能的发展方向和挑战。只有通过深入了解数据库隔离级别的演进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日益复杂的数据并发访问需求,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和可靠性。

隔离级别的提出时机:


首先,不得不提一下数据库系统的发展经历,从最早的层次数据库、网状数据库和层次数据库,到关系数据库、面向对象数据库和现代的分布式数据库等。在数据库系统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应用需求的增加,数据库系统更多地被用于存储和管理大量的数据。这导致了并发访问数据库的需求,即多个用户或应用程序同时对数据库进行操作和查询的情况。然而,并发访问引发了一系列并发冲突和数据不一致性的问题。这里不再铺开介绍产生的问题。

​ 在数据库领域中,最早引入隔离级别的是IBM的System R数据库系统。以下为大致发展脉络:

  1. 1975年:IBM的System R系统首次引入了隔离级别的概念。系统R定义了两个隔离级别:读未提交(Read Uncommitted)和读已提交(Read
    Committed)。读未提交级别允许读取未提交的数据,而读已提交级别则确保只能读取已提交的数据。
  2. 1979年:IBM发布了SQL/DS数据库系统,引入了新的隔离级别:可重复读(Repeatable Read)。在可重复读级别下,事务执行期间多次读取相同的数据会得到一致的结果,避免了不可重复读的问题。
  3. 1982年:Oracle数据库系统引入了一个新的隔离级别:已串行化(Serializable)。在已串行化级别下,事务串行执行,避免了任何并发冲突问题,但也会导致性能下降。
  4. 1992年:随着并发控制和隔离问题的研究不断发展,多版本并发控制(MVCC)成为了一种常见的技术。MVCC通过为每个事务创建独立的数据版本,实现更好的隔离性能和并发控制。
  5. 1992年:ISO SQL标准(ANSI/ISO SQL-92)发布。其中包含了针对数据库隔离级别的规范。这个标准定义了四个隔离级别:读未提交(Read Uncommitted)、读已提交(Read
    Committed)、可重复读(Repeatable Read)和序列化(Serializable)。这些隔离级别被广泛应用于许多数据库管理系统。


隔离级别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最早期的无隔离到读未提交、读已提交、可重复读和已串行化的阶段。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需求的变化,多版本并发控制成为了一种常见的隔离技术,提供了更好的并发性和数据一致性。不同的数据库系统在不同的时间点引入了不同的隔离级别,并通过技术创新来提升隔离水平。

隔离级别的应用:

常见的隔离级别按照隔离型由高到低依次为:可串行化(Serializable)、可重复读(Repeatable Read)、读已提交(Read Committed)以及读未提交(Read Uncommitted)。

隔离特性以及使用场景:
  1. 可串行化(Serializable):

    • 隔离特性:最高级别,保证并发事务的执行顺序与串行执行的结果相同。事务按顺序执行,避免了任何并发冲突和数据不一致性。
    • 适用场景:对数据完全一致性和精确性要求非常高的应用,但性能较差。

    示例:事务A和事务B同时更新同一条记录,根据隔离级别的不同,可能会导致其中一个事务的更新失败。

  2. 可重复读(Repeatable Read):

    • 隔离特性:保证在同一事务中,重复读取同一结果集的数据时,结果保持一致。其他事务对数据进行更改时,读取的结果集不受影响。
    • 适用场景:需要在事务中执行多个查询,确保查询结果不会以不一致的方式发生变化。

    示例:事务A在读取一组记录的同时,事务B插入了新的记录,导致事务A的查询结果包含了新插入的记录。

  3. 读已提交(Read Committed):

    • 隔离特性:保证每个事务只能读取已经提交的数据,不会出现脏读。
    • 适用场景:大多数应用的默认隔离级别,平衡了隔离性和性能需求。

    示例:事务A在读取记录的同时,事务B修改了同一条记录,导致事务A读取到了B尚未提交的修改。

  4. 读未提交(Read Uncommitted):

    • 隔离特性:最低级别,允许一个事务读取另一个事务尚未提交的数据。
    • 适用场景:对数据一致性要求较低的应用,仅需要读取数据而不考虑其他事务的修改。

    示例:事务A读取了事务B尚未提交的修改,导致事务A读取到了不一致的数据。

从数据库锁的角度来分析:

从数据库锁的角度来分析不同的隔离级别,可以了解每个级别下的锁机制和并发控制策略:

  1. 可串行化(Serializable)隔离级别:
    • 锁机制:使用长期的互斥锁(Exclusive Lock),在事务结束前保持锁定状态。
    • 并发控制策略:事务在读取数据时加互斥锁,并在事务结束前保持锁定状态。其他事务无法同时读取或修改被锁定的数据,避免了脏读、不可重复读和幻读问题。
  2. 可重复读(Repeatable Read)隔离级别:
    • 锁机制:使用长期的共享锁(Shared Lock),但也会使用行级别的互斥锁(行级别的 Exclusive Lock,也称为写锁)在事务结束前保持锁定状态。
    • 并发控制策略:事务在读取数据时加共享锁,并在事务结束前保持锁定状态,确保其他事务不能修改或删除数据,避免了脏读和不可重复读问题。
  3. 读已提交(Read Committed)隔离级别:
    • 锁机制:使用短暂的共享锁(Shared Lock),在读取数据时进行加锁,确保其他事务不能修改数据。
    • 并发控制策略:事务在读取数据时进行加锁,避免了脏读问题。
  4. 读未提交(Read Uncommitted)隔离级别:
    • 锁机制:不使用任何锁,允许读取未提交的数据。
    • 并发控制策略:没有并发控制机制,可能导致脏读。
应用
  • MySQL 的默认隔离级别是 可重复读
  • Oracle 的默认隔离级别是 读已提交
  • PostgreSQL 的默认隔离级别是 可重复读
  • SQL Server 的默认隔离级别是 可重复读
  • SQLite 的默认隔离级别是 读已提交

不同的数据库有不同的默认隔离级别,这通常取决于数据库的设计目标。例如,Oracle 的默认隔离级别是读已提交,因为它旨在提供高性能。PostgreSQL 的默认隔离级别是可重复读,因为它旨在提供更高的一致性。SQL Server 的默认隔离级别也是可重复读,因为它旨在提供高性能和一致性之间的折衷。SQLite 的默认隔离级别是读已提交,因为它旨在提供高性能和简单性之间的折衷。

隔离级别的不足

隔离级别虽然解决了并发冲突和数据一致性的问题,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 性能问题:隔离级别越高,为了保证隔离性,需要采用更多的锁和并发控制机制,从而增加了性能开销。
  2. 数据访问限制:较高的隔离级别可能会导致数据访问的限制,例如可重复读和串行化级别可能导致事务之间的阻塞和死锁。
  3. 无法解决的问题:隔离级别无法解决幻读和写偏斜的问题。幻读指的是在一个事务中多次执行相同的查询,但结果集却发生了变化;写偏斜指的是并发写事务导致数据的不一致性。

对于某些特定的应用场景,可能需要更高级别的隔离或其他解决方案,例如采用乐观并发控制(Optimistic Concurrency Control)或多版本并发控制(Multiversion Concurrency Control)等技术。

发展和改进


随着技术的发展,数据库系统对隔离级别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和发展。为了提高性能和隔离性能,出现了许多扩展级别和技术。其中,多版本并发控制(MVCC)是一种常用的技术,在不同事务执行时维护不同版本的数据,从而避免了大部分的冲突和锁竞争。它在提供隔离性能的同时,降低了锁的使用量,并提高了并发性能。

​ 此外,还有一些最新的研究和实践,涉及到对隔离级别的扩展和自定义。例如,一些研究提出了基于应用需求的自适应隔离级别,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动态选择适当的隔离级别,以平衡数据一致性和性能。

最后

​ 数据库隔离级别是保证数据一致性和并发性能的关键机制。从最早的读未提交和读已提交级别,到现代数据库系统中的标准级别和扩展级别,隔离级别的演进为数据库应用提供了不同的隔离选择。
尽管隔离级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仍然是保证数据一致性的重要手段。随着技术的发展,数据库系统不断改进和优化隔离级别的性能和灵活性,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未来的发展方向可能包括更加灵活的隔离级别选择机制、解决幻读和写偏斜的新技术,以及更精细的隔离级别扩展和自定义方法。数据库隔离级别的演进将继续推动数据库系统在保持数据一致性和提供高性能并发处理方面的进步。
其实,学习数据库的隔离级别的时候还是结合锁机制一起能够更有效率,单单只介绍隔离级别还是有点空泛。之后会继续更新数据库锁机制。


http://www.kler.cn/a/162628.html

相关文章:

  • Python 连接 Redis 进行增删改查(CRUD)操作
  • 【121. 买卖股票的最佳时机】——贪心算法/动态规划
  • GxtWaitCursor:Qt下基于RAII的鼠标等待光标类
  • 前端常用布局模板39套,纯CSS实现布局
  • 使用 start-local 脚本在本地运行 Elasticsearch
  • 以色列支付龙头遭DDoS攻击,各地超市加油站等POS机瘫痪
  • PVE系列-LVM安装MacOS的各个版本及VNC加密隧道访问
  • 二百一十四、Linux——Linux系统时间比电脑时间慢5分钟
  • K8s 入门指南(一):单节点集群环境搭建
  • 【VSCode】自定义配置
  • 元宇宙:重塑游戏行业体验下一个前沿
  • Linux篇之基于Centos的everything镜像搭建yum镜像源
  • 数据库基础概念与范式反范式总结
  • 配置BFD多跳检测示例
  • Remix IDE 快速开始Starknet
  • html之JS
  • ChatGPT论文降重:从97%到5%
  • 基于springboot + vue体育馆使用预约平台
  • Hadoop学习笔记(HDP)-Part.15 安装HIVE
  • 基于Java商品销售管理系统
  • Spring全面详解
  • 浅析嵌入式GUI框架-LVGL
  • 无线网优AP、SW发现控制器
  • 在pytorch中自定义dataset读取数据
  • ky10 x86 一键安装wvp gb28181 pro平台
  • 因小失大,一个普通的postman多接口顺序执行,让项目瘫痪了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