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连接神经网络模型的手写数字识别
基于全连接神经网络模型的手写数字识别
- 一. 前言
- 二. 设计目的及任务描述
- 2.1 设计目的
- 2.2 设计任务
- 三. 神经网络模型
- 3.1 全连接神经网络模型方案
- 3.2 全连接神经网络模型训练过程
- 3.3 全连接神经网络模型测试
- 四. 程序设计
一. 前言
手写数字识别要求利用MNIST数据集里的70000张手写体数字的图像,建立神经网络模型,进行0到9的分类,并能够对其他来源的图片进行识别,识别准确率大于97%。图片示例如下。
该设计要求学生基于TensorFlow深度学习平台,利用自动下载的MNIST数据集,建立全连接或者CNN神经网络模型,对MNIST或者其他图片中的数字进行正确识别。同时,在数据获取、处理和分析过程中考虑数据安全、技术经济、工程伦理、行业规范等要素。
通过该题目的训练,使学生对深度学习技术有一定的了解,掌握深度学习模型建立、训练、测试和调优的过程,理解监督学习、数据处理、神经网络、卷积计算等概念并通过实例进行实践,学习TensorFlow并搭建深度学习平台,加深学生对深度学习技术的理解和实际引用,并能够利用深度学习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 设计目的及任务描述
2.1 设计目的
深入学习TensorFlow深度学习平台,通过构建全连接神经网络和卷积神经网络的手写数字识别模型,实现对MNIST数据集中的数字0到9的分类,并具备对其他来源的图片进行准确识别的能力,要求识别准确率大于97%。这一设计旨在深入理解深度学习技术,并掌握模型的建立、训练、测试和调优的全过程。
首先,进行文献资料查阅,至少阅读5篇相关文献,以确保对深度学习领域的最新进展有所了解。通过文献的学习,将为设计过程提供前沿的理论支持,在实践中融入最新的研究成果。
学习TensorFlow深度学习平台的搭建是课程设计的第二步,这将提供一个强大而灵活的工具,用以实现神经网络的建模和训练。通过掌握TensorFlow,学生将具备在深度学习领域进行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
在全连接神经网络的学习中,理解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包括监督学习、数据处理、损失率函数的构建方法等。通过构建手写数字识别模型,亲身经历模型训练、测试和调优的过程,深入理解各参数的作用及其对模型准确率的影响。
通过这个课程设计,不仅获得深度学习技术的实际应用经验,还将培养文献查阅、团队协作、数据伦理等方面的能力,为将来深入科研或产业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2.2 设计任务
- 查阅文献资料,一般在5篇以上;
- 学习TensorFlow深度学习平台的搭建。
- 学习全连接神经网络,建立全连接网络的手写数字识别模型,并进行模型训练、测试和调优。
- 理解学习率、衰减率等参数的作用。
- 理解监督学习的过程。
- 学习损失率函数构建方法。
- 经过模型调优,理解模型中各参数的作用以及影响模型准确率的因素。
- 模型识别准确率大于97%。
- 撰写课程设计说明书,须达到以下要求:
(1) 陈述设计题目、设计任务;
(2) 描述TensorFlow深度学习平台的搭建过程;
(3) 写出全连接神经网络模型方案;
(4) 记录全连接神经网络模型训练过程;
(5) 记录全连接神经网络模型测试准确率;
(6) 陈述模型调优过程,包括调优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对模型设计和编码的回顾、反思和体会等,与同学对问题的讨论、分析、改进设想以及收获等。同时,分析数据处理及分析过程中面临的数据安全、工程伦理等问题。
三. 神经网络模型
3.1 全连接神经网络模型方案
设计中使用的全连接神经网络模型采用了典型的多层感知器(Multi-Layer Perceptron,MLP)架构,旨在解决手写数字识别任务。模型的输入层与输出层之间,有两个隐藏层负责提取和学习输入图像的特征。
模型的输入层包含了784个节点,对应于MNIST数据集中的每个图像像素。这个输入层将图像展平为一维向量,使得神经网络能够处理每个像素的信息。第一个隐藏层包含512个节点,通过ReLU激活函数引入非线性特性,帮助网络学习复杂的特征和模式。第二个隐藏层也有512个节点,并同样使用ReLU激活函数。这两个隐藏层的存在增强了网络对抽象特征的学习能力。
最后,输出层包含10个节点,对应于手写数字的10个可能类别。使用softmax激活函数,输出层将模型的原始输出转换为概率分布,表示每个类别的概率。
在模型的编译阶段,采用了交叉熵作为损失函数,这是多类别分类问题中常用的损失函数。模型的优化器选择了Adam,这是一种自适应学习率的优化算法。为了评估模型性能,选择了准确率作为指标,它度量了模型在训练和测试数据上的分类准确性。
3.2 全连接神经网络模型训练过程
训练过程是深度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多次迭代优化模型参数,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训练数据。在这个训练过程中,采用了全连接神经网络模型,旨在实现手写数字的准确识别。
加载并预处理了MNIST数据集,将图像数据归一化到 [0, 1] 的范围,并进行了独热编码以适应模型的训练需求。构建了一个具有两个隐藏层的全连接神经网络模型,其中包含了512个节点,并使用ReLU激活函数,最终输出层具有10个节点,使用softmax激活函数进行多类别分类。
然后,对模型进行了编译,选择了交叉熵作为损失函数和Adam作为优化器。为了更充分地训练模型,将训练轮数设置为5。每次训练迭代,模型根据梯度下降的原理,不断更新权重和偏差,以最小化损失函数。
训练过程的 fit 函数的参数中,verbose=1表示在训练过程中输出详细信息,包括每个epoch的损失和准确率。模型的性能将在整个训练过程中逐渐提升,反映出它对训练数据的更好拟合能力。在迭代的过程中,我期望看到损失降低,而训练和验证准确率逐步提高。
通过增加训练轮数,提高模型学习的迭代次数,有望取得更好的性能和更强的泛化能力,使模型在未见过的数据上表现出色。
3.3 全连接神经网络模型测试
使用 Keras 模型的 evaluate 方法在测试集上进行评估。
四. 程序设计
import tensorflow as tf
from tensorflow.keras.models import Sequential
from tensorflow.keras.layers import Dense, Flatten, Conv2D, MaxPooling2D
from tensorflow.keras.datasets import mnist
from tensorflow.keras.optimizers import Adam
def load_and_preprocess_data():
# 加载并预处理MNIST数据集
(x_train, y_train), (x_test, y_test) = mnist.load_data()
# 重塑和手动归一化数据
x_train = x_train.reshape((x_train.shape[0], 28, 28, 1)).astype('float32') / 255.0
x_test = x_test.reshape((x_test.shape[0], 28, 28, 1)).astype('float32') / 255.0
# 对标签进行多分类编码
num_categories = 10
y_train = tf.keras.utils.to_categorical(y_train, num_categories)
y_test = tf.keras.utils.to_categorical(y_test, num_categories)
return x_train, y_train, x_test, y_test
def build_model_Fully_connected():
# 构建全连接神经网络模型
model = Sequential()
model.add(Conv2D(32, kernel_size=(3, 3), activation='relu', input_shape=(28, 28, 1)))
model.add(MaxPooling2D(pool_size=(2, 2)))
model.add(Flatten())
model.add(Dense(units=512, activation='relu'))
model.add(Dense(units=512, activation='relu'))
model.add(Dense(units=10, activation='softmax'))
model.summary()
return model
def compile_and_train_model(model, x_train, y_train, x_test, y_test):
# 编译并训练模型
optimizer = Adam(learning_rate=0.0001)
model.compile(optimizer='Adam', loss='categorical_crossentropy', metrics=['accuracy'])
history = model.fit(x_train, y_train, epochs=10, verbose=1, validation_data=(x_test, y_test))
return history
if __name__ == "__main__":
# 加载并预处理数据
x_train, y_train, x_test, y_test = load_and_preprocess_data()
# 构建全连接神经网络模型
model = build_model_Fully_connected()
# 编译并训练模型
history = compile_and_train_model(model, x_train, y_train, x_test, y_test)
# 保存训练模型
model.save("mnist_dnn_model.h5", include_optimizer=True)
print("Model saved successful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