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article >正文

Linux下磁盘分区类型及文件系统扩容

本篇文章基础知识点较多,文章偏长。建议收藏~

之前介绍过一篇文章 重新构建KVM虚拟机基础镜像,当中有个待优化的点。

Centos 官方的镜像中默认的系统盘(/dev/vda)的大小是8G空间

但是实际使用时,8G的系统盘肯定不满足需求。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扩容系统盘大小 或者说是扩容根目录大小

使用qemu-img info 查看镜像文件信息

[root@chedishu-kvm images]# qemu-img info centos-v1.qcow2
image: centos-v1.qcow2
file format: qcow2
virtual size: 8.0G (8589934592 bytes) # 这里看到磁盘大小只有8G
disk size: 861M
cluster_size: 65536
Format specific information:
    compat: 1.1
    lazy refcounts: false

扩容qcow镜像大小

[root@chedishu-kvm images]# qemu-img resize centos-v1.qcow2 +32G
Image resized.
[root@chedishu-kvm images]# qemu-img info centos-v1.qcow2
image: centos-v1.qcow2
file format: qcow2
virtual size: 40G (42949672960 bytes)
disk size: 861M
cluster_size: 65536
Format specific information:
    compat: 1.1
    lazy refcounts: false

然后使用该镜像创建虚拟机,然后连接到虚拟机查看

[root@localhost ~]# df -hT
Filesystem     Type      Size  Used Avail Use% Mounted on
devtmpfs       devtmpfs  894M     0  894M   0% /dev
tmpfs          tmpfs     919M     0  919M   0% /dev/shm
tmpfs          tmpfs     919M   17M  903M   2% /run
tmpfs          tmpfs     919M     0  919M   0% /sys/fs/cgroup
/dev/vda1      xfs       8.0G  865M  7.2G  11% /
tmpfs          tmpfs     184M     0  184M   0% /run/user/0
[root@localhost ~]# fdisk -l /dev/vda

Disk /dev/vda: 42.9 GB, 42949672960 bytes, 83886080 sectors
Units = sectors of 1 * 512 = 512 bytes
Sector size (logical/physical): 512 bytes / 512 bytes
I/O size (minimum/optimal): 512 bytes / 512 bytes
Disk label type: dos
Disk identifier: 0x00095067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vda1   *        2048    16777215     8387584   83  Linux
[root@localhost ~]#

这里看到磁盘扩容到了40GB, 但是实际的分区/dev/vda1 大小还是8G,且这里的分区是挂载到系统根目录 下的

扩展XFS格式的根目录大小

实际扩容之前有个点,需要大家特别注意📢

如果单个磁盘有多个连续分区的情况,仅能扩容最后一个分区

什么意思呢,比如 数据盘 /dev/vdb 存在3个分区,分别是 /dev/vdb1、/dev/vdb2、/dev/vdb3,那么扩容的时候,只能扩容最后一个分区/dev/vdb3


另外确保当前的系统已经安装了growpart工具

yum install -y cloud-utils-growpart

如果是GPT格式的分区,同时也要安装 sgdisk 工具

yum install -y sgdisk

使用 growpart 扩容 分区大小 (MBR分区、GPT分区都是使用growpart),这里系统盘只有一个分区,所以直接执行 growpart /dev/vda 1

[root@localhost ~]# growpart /dev/vda 1
CHANGED: partition=1 start=2048 old: size=16775168 end=16777216 new: size=83883999 end=83886047

使用 fdisk -l 再看查看磁盘及分区情况

... ...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vda1   *        2048    83886046    41941999+  83  Linux

看到 End 增加,而且Blocks 也增加了


使用 xfs_growfs 扩容 文件系统大小, 因为我们是扩容到当前的最大,所以 xfs_growfs 不用添加额外参数

[root@localhost ~]# xfs_growfs /dev/vda1
... ...

data blocks changed from 2096896 to 10485499

如果输出有data blocks changed from ...就代表扩容文件系统成功。

[root@localhost ~]# df -hT
Filesystem     Type      Size  Used Avail Use% Mounted on
... ...
/dev/vda1      xfs        40G  867M   40G   3% /
tmpfs          tmpfs     184M     0  184M   0% /run/user/0

如果是ext4 文件系统,那么使用

resize2fs /dev/vdb1

知识扩展

关于磁盘扩容其实围绕这两个内容,分区文件系统,至于这两个在Linux的概念和含义大家可以自行Google了解下。

这里要说的是不同的分区类型下如何扩容对应格式的文件系统

一、目前常见的分区格式有

  • MBR 类型分区,传统的分区方案,最多支持 4 个主分区或 3 个主分区和 1 个扩展分区。且单盘容量上限为2TB左右。

  • GPT 类型分区,较新的分区方案,支持比 MBR 更多的分区,并且没有分区数量限制。

一般使用 fdisk -l 命令的结果中 Disk label type 字段来判断分区类型

  • dos表示MBR分区

  • gpt表示GPT分区

如果没有 Disk label type字段,可以看System字段的值

  • Linux表示MBR分区

  • GPT表示GPT分


二、如何创建不同类型的分区

1、创建GPT分区

1.1、安装 parted 工具

yum install -y parted

1.2、对磁盘进行分区

一般系统盘都是已经分区好的,额外添加数据盘的时候,才会手动分区

# /dev/vdb 是数据盘设备名称,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 使用 parted 进入交互模式
parted /dev/vdb

# 在交互模式下输入
mklabel gpt

# 划分一个主分区,并设置开始和结束的位置(就是定义分区的容量大小)
# 如下定义一个主分区名称是primary,大小是磁盘的总大小
mkpart primary 1 100%

# 检查扇区对齐情况 (aligned表示对齐)
align-check optimal 1

# 可以通过print查看做好的分区
# 就会看到有个 /dev/vdb1 分区, 或者在推出交互模式之后,使用`fdisk -l /dev/vdb` 查看
print

# 退出交互
quit

1.3、系统重读分区表

partprobe

2、创建MBR分区

MBR分区主要是借助于fdisk命令完成,系统默认已经安装

# 进入 交互模式 (以 /dev/vdc为例)
fdisk /dev/vdc

# 按字母 p并回车,查看数据盘的分区情况
p

# 按字母 n并回车,开始新建分区
# 这里会显示 p/e 两个分区类型
# p表示主分区 / e表示扩展分区
n

# 按字母 p并回车 (这个p是在n的基础上,表示选择创建主分区)
# 然后提示让选择 1到4 主分区编号
p

# 因为是新的磁盘,第一次做分区,所以选择 1 回车
1

# 接下来根据提示 `First Sector/Last Sector 来选择 分区可用空间的起始扇区编号和结束扇区编号
# 如果是想当前磁盘只分一个区给全部大小,这里两个直接回车选择默认值就行

# 再次按字母 p并回车查看分区结果
p

# 输入字符w回车,保存分区信息
w

三、常见文件系统类型及其创建

Linxu 系统默认安装了 e2fsprogs 工具包

1、创建 ext4 文件系统

mkfs -t ext4 /dev/vdb1

2、创建 xfs 文件系统

mkfs -t xfs /dev/vdb1

配置/etc/fstab文件并挂载分区

# 先备份 /etc/fstab
cp /etc/fstab /etc/fstab.20240311

# 写入新分区到该文件,并指定挂载目录
# 注意 文件系统类型 ext4/xfs
echo `blkid /dev/vdb1 | awk '{print $2}' | sed 's/\"//g'` /data ext4 defaults 0 0 >> /etc/fstab


# 进行实际挂载
mount -a

# 查看挂载情况
df -hT

OK, 今天的知识就分享到这里。

如果你觉得有所收获,欢迎关注"菩提老鹰"进行点赞和喜欢哦~

一起交流,分享知识,快乐生活,我是老鹰,我们下一期见~


http://www.kler.cn/a/274050.html

相关文章:

  • 寒假刷题Day19
  • windows linux常用基础命令
  • 【C++篇】位图与布隆过滤器
  • 每日一题——小根堆实现堆排序算法
  • Pandoc, Zotero, JabRef 管理论文引用,生成参考文献 | 撰写论文 paper
  • tomcat核心组件及原理概述
  • BUGKU-WEB never_give_up
  • flex属性详解
  • HTTPS(超文本传输安全协议)工作过程
  • SNMP协议入门:揭秘网络管理的核心技术
  • pytorch升级打怪(五)
  • atoi函数
  • @Builder用法
  • 考研数学|张宇还是武忠祥?怎么选?
  • 一个经典的wordpress产品列表模板含CSS样式
  • unity发布安卓获取读取权限
  • 【数据结构】二叉树OJ题(C语言实现)
  • 边缘计算+WEB端应用融合:AI行为识别智能监控系统搭建指南 -- 边缘设备图像识别及部署(二)
  • 强缓存和协商缓存的区别
  • 赛昉(starFive)星光2 多媒体框架分析与功能验证
  • LeetCode刷题【树状数组、并查集】
  • Telegraf--采集指定信息
  • HTML案例-1.标签练习
  • 基于HSV色度空间的图像深度信息提取算法FPGA实现,包含testbench和MATLAB辅助验证程序
  • child_process
  • (css)vue 自定义背景 can‘t resol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