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IP五层模型
目录
一. 概述
1.TCP基础入门
2.TCP数据报结构
3. TCP/IP五层协议模型讲解:
4. 网络设备所在分层编辑
5. TCP的三次握手
一. 概述
作为一名程序员,对于TCP/IP五层协议,重点掌握应用层和传输层,特别是以下两层对应的协议:
1. 应用层:HTTP协议、FTP协议、SMTP协议和POP3协议等。这些协议是应用程序与网络的接口,程序员需要了解其通信过程和数据格式,从而编写适合的程序进行数据交互。
2. 传输层:TCP和UDP协议。TCP协议可确保传输的数据完整性和顺序性,使用范围较广;UDP协议传输速度更快,但无法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顺序性。
1.TCP基础入门
1、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的、基于字节流的通信协议,数据在传输前要建立连接,传输完毕后还要断开连接。
2、客户端在收发数据前要使用 connect() 函数和服务器建立连接。建立连接的目的是保证IP地址、端口、物理链路等正确无误,为数据的传输开辟通道。
3、TCP建立连接时要传输三个数据包,俗称三次握手(Three-way Handshaking)
2.TCP数据报结构
①序号:Seq(Sequence Number)序号占32位,用来标识从计算机A发送到计算机B的数据包的序号,计算机发送数据时对此进行标记。
②确认号:Ack(Acknowledge Number)确认号占32位,客户端和服务器端都可以发送,Ack = Seq + 1。
③标志位:每个标志位占用1Bit,共有6个,分别为 URG、ACK、PSH、RST、SYN、FIN,具体含义如下:
URG:紧急指针(urgent pointer)有效。
ACK:确认序号有效。
PSH:接收方应该尽快将这个报文交给应用层。
RST:重置连接。
SYN:建立一个新连接。
FIN:断开一个连接。
3. TCP/IP五层协议模型讲解:
**应用层:**负责程序之间的沟通,简单的电子邮件传输(SMTP)、文件传输协议(FTP)、网络远程访问协议等(Telent)等。我们程序员网络编程就是针对应用层来进行的。
**传输层:**负责两台主机之间的数据传输。如传输控制协议 (TCP),能够确保数据可靠的从源主机发送到目标主机。
**网络层:**负责地址管理和路由选择。例如在IP协议中,通过IP地址来标识一台主机,并通过路由表的方式规划出两台主机之间的数据传输的线路(路由)。路由器(Router)工作在网路层。
**数据链路层:**负责设备之间的数据帧的传送和识别。例如网卡设备的驱动、帧同步(就是说从网线上检测到什么信号算作新帧的开始)、冲突检测(如果检测到冲突就自动重发)、数据差错校验等工作。有以太网、令牌环网,无线LAN等标准。交换机(Switch)工作在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负责光/电信号的传递方式。比如现在以太网通用的网线(双绞 线)、早期以太网采用的的同轴电缆(现在主要用于有线电视)、光纤,现在的wifi无线网使用电磁波等都属于物理层的概念。物理层的能力决定了最大传输速率、传输距离、抗干扰性等。集线器(Hub)工作在物理层。
举例:
我在网上买一个物品,需要卖家信息(源IP地址)、我的信息(目的IP地址)。物流(协议)要历经广州,长沙,武汉。运输路径可以是空运(广州直达武汉)、慢达(广州、长沙、武汉)。
应用层:告诉快递站,卖家要快递给我的货物是什么,根据货物的类型好用相应的包装发送。
应用层负责程序之间的沟通,规定使用的格式。
传输层:我和卖家都不关注中间是怎么传输的,只关心起点和终点对应的就是源IP地址与目的IP地址。
传输层主要关注源IP地址与目的IP地址,不考虑中间路径。
网络层:发货地址是长沙,收获地址是武汉。长沙到武汉可以空运、火车,网络层可选择合适的路径进行运输。
网络层主要负责两个遥远节点之间的路径规划。
数据链路层:运输路径选择了慢达,广州到长沙使用的是货车,长沙再到武汉使用的火车。
数据链路层主要负责两个相邻节点之间的传输。
物理层:网络通信的基础设施,也就是一些网线、光纤、网络接口,也就是网络上的告诉公路。
4. 网络设备所在分层
何为网络设备,就是联网所需要的设备,如电脑主机、路由器、交换机、集线器等。
**主机:**它的操作系统内核实现了从传输层到物理层的内容,对应的TCP/IP五层模型的下四层即: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路由器:**它实现了从网络层到物理层,对应的是TCP/IP五层模型的下三层即: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交换机:**它实现从了从数据链路层到物理层,对应的是TCP/IP五层模型的下两层。
**集线器:**只实现了物理层。
5. TCP的三次握手
📝过程描述
①首先 Client 端发送连接请求报文
②Server 段接受连接后回复 ACK 报文,并为这次连接分配资源。
③Client 端接收到 ACK 报文后也向 Server 段发生 ACK 报文,并分配资源,这样 TCP 连接就建立了。
☕️用川航举例子
①四川8633请求建立连接(SYN),并且发送出序号。
②服务端接受到信号,即有确认号(ACK),此时并同样返回请求序号Seq
③客户端接受到信号,即有确认号(ACK),连接已经建立。
小结:三次握手的关键是要确认对方收到了自己的数据包,这个目标就是通过“确认号(Ack)”字段实现的。计算机会记录下自己发送的数据包序号Seq,待收到对方的数据包后,检测“确认号(Ack)”字段,看Ack = Seq + 1是否成立,如果成立说明对方正确收到了自己的数据包。
📝如果只有两次握手 这个时候客户端没有回应,这样会浪费服务端的资源
📝那你是否思考过为什么需要第三次通信 ?
1、在第一次通信过程中,A向B发送信息之后,B收到信息后可以确认自己的收信能力和A的发信能力没有问题。
2、在第二次通信中,B向A发送信息之后,A可以确认自己的发信能力和B的收信能力没有问题,但是B不知道自己的发信能力到底如何,所以就需要第三次通信。
3、在第三次通信中,A向B发送信息之后,B就可以确认自己的发信能力没有问题。
4、 小结:3次握手完成两个重要的功能,既要双方做好发送数据的准备工作(双方都知道彼此已准备好),也要允许双方就初始序列号进行协商,这个序列号在握手过程中被发送和确认。
四.TCP的四次挥手
📖建立连接非常重要,它是数据正确传输的前提;断开连接同样重要,它让计算机释放不再使用的资源。如果连接不能正常断开,不仅会造成数据传输错误,还会导致套接字不能关闭,持续占用资源,如果并发量高,服务器压力堪忧。
//过程描述
- A:“任务处理完毕,我希望断开连接。”
- B:“哦,是吗?请稍等,我准备一下。”
- 等待片刻后……
- B:“我准备好了,可以断开连接了。”
- A:“好的,谢谢合作。”
第一次挥手:Clien发送一个FIN,用来关闭Client到Server的数据传送,Client进入FIN_WAIT_1状态。
第二次挥手:Server收到FIN后,发送一个ACK给Client,Server进入CLOSE_WAIT状态。
第三次挥手: Server发送一个FIN,用来关闭Server到Client的数据传送,Server进入LAST_ACK状态。
第四次挥手:Client收到FIN后,Client进入TIME_WAIT状态,发送ACK给Server,Server进入CLOSED状态,完成四次握手。
☕️川航图举例
①客户端申请断开连接即FIN (我这边准备断开连接了)
②服务端接收信息返回,表示我已经接收到 (收到,请稍等,我这边准备一下)
③服务端发送信息表示可以断开连接 (我准备好了,你可以断开连接了)
④客户端接受信息,同时返回信息通知服务端自己收到信息,开始断开 连接(好的,拜拜!)
数据传输完毕后,双方都可释放连接。最开始的时候,客户端和服务器都是处于ESTABLISHED状态,然后客户端主动关闭,服务器被动关闭。
📝为什么连接的时候是三次握手,关闭的时候却是四次握手?
①因为当Server端收到Client端的SYN连接请求报文后,可以直接发送SYN+ACK报文。其中ACK报文是用来应答的,SYN报文是用来同步的。
②但是关闭连接时,当Server端收到FIN报文时,很可能并不会立即关闭SOCKET,所以只能先回复一个ACK报文,告诉Client端,“你发的FIN报文我收到了”。
③只有等到我Server端所有的报文都发送完了,我才能发送FIN报文,因此不能一起发送。故需要四步握手。
补充问题
📝TCP的三次握手一定能保证传输可靠吗?不能
三次握手比两次更可靠,但也不是完全可靠,而追加更多次握手也不能使连接更可靠了。因此选择了三次握手。
世界上不存在完全可靠的通信协议。从通信时间成本空间成本以及可靠度来讲,选择了“三次握手”作为点对点通信的一般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