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article >正文

【redis】数据量庞大时的应对策略

文章目录

  • 为什么数据量多了主机会崩
  • 分布式系统
  • 应用数据分离架构
  • 应用服务集群架构
    • 负载均衡器
    • 数据库读写分离
  • 引入缓存
    • 冷热分离架构
  • 分库
  • 分表
  • 微服务
    • 是什么
    • 代价
    • 优势

为什么数据量多了主机会崩

一台主机的硬件资源是有上限的,包括但不限于一下几种:

  • CPU
  • 内存
  • 硬盘
  • 网络

  • 服务器每次收到一个请求,都是需要消耗上述的一些资源的~~
    如果同一时刻处理的请求多了,此时就可能会导致某个硬件资源不够用了,无论是那个方面不够用了,都可能会导致服务器处理请求的时间变长,甚至于处理出错

如果我们真的遇到了这样的服务器不够用的场景,我们可以:

  1. 开源
  • 简单粗暴,直接增加更多的硬件资源(什么不够补什么)
  • 不过一个主机上面能增加的硬件资源也是有限的,取决于主板的扩展能力
  1. 节流(软件上优化)
  • 针对程序进行优化,优化代码(各凭本事)
  • 通过性能测试,找到是哪个环节出现了瓶颈,再对症下药
  • 操作起来很难!对程序员的水平要求比较高

分布式系统

当一台主机扩展到极限了,但是还不够,就只能引入多台主机了

但不是说买来的新的机器直接就可以解决问题,也需要软件上做出对应的调整和适配。当引入多台主机了,我们的系统就可以称为“分布式系统”了

引入分布式系统万不得已的,系统的复杂程度会大大大提高(指数增长),这样出现 bug 的概率就越高、加班的概率就越大、丢失年终奖的概率也随之提高

应用数据分离架构

|516

  • 之前应用服务和数据库服务部署在一个服务器上,意味着这一份硬件资源要给两人用
  • 现在各用各的,还可以针对两种服务器的特点,配置不同的主机
    • 应用服务器,里面可能包含很多的业务逻辑,可能会很吃 CPU 和内存。就给其配置 CPU 配置高、内存大的主机
    • 存储服务器,最主要的就是需要更大的硬盘空间、更快的数据访问速度。就给其配置更大硬盘的服务器,甚至还可以上 SSD 硬盘(固态硬盘)

分离了之后,能一定程度上的解决硬件资源不够用的问题。但是如果随着请求量进一步增加、数据量进一步增加,我们就需要进一步地增加硬件资源、调整服务器的结构

应用服务集群架构

引入更多的应用服务器节点


应用服务器可能会比较迟 CPU 和内存。如果把 CPU 和内存吃没了,此时应用服务器就顶不住了

此时引入更多的应用服务器,就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 相当于是有了更多的 CPU 和硬件资源 image.png|394

负载均衡器

  • 用户的请求先到“负载均衡器/网关服务器”(单独的服务器)这里,然后由其对这个请求进行分发
    • 现在我们有多个应用服务器了(图中是俩,实际上可能是多个),每个应用服务器都是能单独完成整个业务逻辑的,
    • 此时引入多个应用服务器之后,就可以让每个应用服务器承担整体请求中的一部分
    • 负载均衡器就像公司的一个组的领导一样,要负责管理,负责把任务分配给每个组员

假设有 1w 个用户请求,有 2 个应用服务器,此时按照负载均衡的方式,就可以让每个应用服务器承担 5k 的访问量

[!quote] 负载均衡器

  • 负载均衡器就像公司的一个组的领导一样,要负责管理,负责把任务分配给每个组员
  • 其内部有很多的“负载均衡”具体的算法

此时应用服务器的压力变小了,但“负载均衡器”不是一人承担了所有请求吗?他不会崩吗?

  • 负载均衡器对于请求量的承担能力要远远超过应用服务器
    • 负载均衡器是领导,他的职责是分配工作
    • 应用服务器是组员,他的职责是执行任务
  • 执行一个任务所花的时间远远超出分配一个工作所花的时间,所以负载均衡器消耗的硬件资源是很少的

当请求量大到负载均衡器也扛不住的时候,只需要引入更多的负载均衡器(引入多个机房)就可以了


如上面讨论,增加应用服务器,确实能够处理更高的请求量,但是随之存储服务器要承担的请求量也就更多了,此时仍是两个办法:

  1. 开源,引入更多的机器,数据库读写分离
  2. 节流,门槛高

数据库读写分离

image.png|520

  • 在这个图里可以看到,存储服务器变成两台了(实际上可能有更多台)
  • 主数据库(master),只负责
  • 从数据库(slave),只负责。是主数据库的“跟班”,这个数据库中的数据要从主数据库中进行同步
  • 应用服务器需要,就从“从数据库”中去读。需要,就从“主数据库”中去写

这样就把每一台机器的压力降低了。在实际的应用场景中,读的频率是比写要高的

主服务器一般是一个,从服务器可以有多个(一主多从),同时从数据库通过负载均衡的方式,让应用服务器进行访问

引入缓存

冷热分离架构

数据库天然有个问题——响应速度比较慢。所以将数据区分“冷热”,热点数据放到缓存中,缓存的访问速度往往要比数据库要快很多

image.png|608

  • 缓存中只是放一小部分热点数据(会频繁被访问到的数据)
  • 数据库里面存储的仍然是全量数据,只是相比之下热点数据会被放在缓存
  • 二八原则,20% 的数据能支持 80% 的访问量,更极端的情况能到一九

后续应用服务器在读取数据的时候,就可以先读缓存,如果这个数据在缓存中存在,就不需要读数据库中的数据了;如果不存在,就再去读数据库。由于二八原则,所以大部分的访问都可以直接在缓存中找到答案

  • 这样数据库的压力又进一步降低了
  • 同时缓存读的又快,又节约了时间
  • 此时就相当与缓存服务器在帮助数据库服务器负重前行

分库

引入分布式系统有两个方面:

  1. 应对更高的请求量(并发量)
  2. 应对更大的数据量

虽然一个服务器存储的数据量可以达到几十个 TB,但是仍然会存在一台主机存不下数据的情况。当出现这样的情况时,我们就需要多台主机来存储

image.png|468

  • 针对数据库进行进一步拆分==>分库分表,本来一个数据库服务器,这个数据库服务器上有多个数据库(指的是逻辑上的数据集合,create database 创建的那个东西)
  • 现在就可以引入多个数据库服务器,每个数据库服务器存储一个或者一部分数据库
    • 将不同的表分到不同的机器上

分表

如果某个表非常大,大到一台主机存不下,也可以针对表进行拆分

  • 将一张表拆成五张表,用五个服务器去存储,每个服务器都存储原表中的一部分
  • 这样的话我们引入的存储空间就更多了

具体分库分表如何实践,还是要结合实际的业务场景来开展

微服务

是什么

上面已经演化出了一个比较复杂的分布式系统,可以处理更多的请求,同时可以存储更多的数据。但是这样的演化远远不是终点。在实际工作中还会对应用服务器做进一步的拆分

  • 当应用服务器中要做的功能太多、太复杂,就需要将应用服务器拆成更多的部分
  • 每一部分只负责其中的一小部分功能
    image.png
    之前应用服务器,一个服务器里面做了很多的业务,这就可能会导致这一个服务器的代码变得越来越复杂。为了更方便于代码的维护,就可以把这样的一个复杂的服务器,拆分成更多单一的,但是更小的服务器==>微服务
  • 服务器的种类和数量就增加了
  • 每组服务器都有各自的存储集群和缓存模块

注意:微服务本质上是在解决“人”的问题
当应用服务器复杂了,势必就需要更多的人来维护,当人变多了,就需要配套的管理,把这些人组织好

  • 划分组织结构,分成多个组
  • 每个组分配领导进行管理
  • 分成多个组就需要进分工

代价

引入微服务,解决了人的问题,但是付出的代价:

  1. 整个系统的性能会下降

原本用户、商品、交易这些模块都是直接在进程内相互调用的。而现在需要通过网络,进行跨主机通信

  • 网络通信比进程内调用慢太多太多了
  • 访问最快的是 CPU、其次内存、才到硬盘,硬盘本身就比内存慢很多了

拆出更多的服务,多个功能之间要更依赖网络通信,而网络通信的速度可能比硬盘还要慢,这样系统的性能就会下降很多

  • 想要保证性能不下降太多,只能引入更多的机器,更多的硬件资源(充钱,大厂不差钱)

幸运的是,由于硬件技术的发展,网卡现在有“万兆网卡”,读写速度已经能超过硬盘读写了,这样才导致微服务的通信操作不至于“太慢”

  • 不过就一个字——
  • 万兆网卡还需要配上万兆路由器、万兆交换机,甚至是能支持万兆带宽的网线…
    所以,这些就不是一些中小公司折腾的起的,还是只有一些大厂能玩得转
  1. 系统复杂程度提高,可用性受到影响

服务器更多了,出现问题的概率就更大了,这就需要一系列的手段,来保证系统的可用性

  • 更丰富的监控报警机制
  • 配套的运维人员

优势

  1. 解决了人的问题

  1. 使用微服务,可以更方便于功能的复用

比如电商系统里面的用户模块,可能在很多模块中多需要用到,那我们就将其单独提取出来,给其他模块来调用


  1. 可以给不同的服务进行不同的部署

有的模块对于请求量/数据量处理的不是很多,我们就给它少部署一点机器;有些重点的、负载量大的模块,我们就可以配置更好的机器


http://www.kler.cn/a/294481.html

相关文章:

  • Apache ECharts
  • LLM之模型评估:情感评估/EQ评估/幻觉评估等
  • WPF中的ResizeMode
  • Python数据预处理
  • leetcode206. Reverse Linked List
  • 从0开始学docker (每日更新 24-11-7)
  • 从源码角度分析 Kotlin by lazy 的实现
  • 固态硬盘装系统有必要分区吗?
  • 前端安全:如何防范跨站脚本攻击(XSS)
  • 【时时三省】c语言例题----华为机试题<等差数列>。
  • 日志系统前置知识
  • 机器人可能会在月球上提供帮助
  • c++的基本数据类型
  • 堆-数组的堆化+优先队列(PriorityQueue)的使用
  • python的logging模块setLevel(LEVELS.get(‘default‘,logging.NOTSET))
  • 如何把自动获取的ip地址固定
  • 每日一题~cf 970 div3 (A思维,B小模拟,C二分,D排列数建图成环,E 26个字母暴力+前缀和,F 逆元,G 数论gcd )
  • 13款常用AI编程工具
  • 稳定的亚马逊自养号测评系统需具备哪些条件
  • Redis:Redis性能变慢的原因
  • JavaScript 知识点总结
  • Linux下安装使用Git及常用操作命令详解
  • 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六大场景
  • Linux下基于TCP协议的简易服务器实现(C语言)
  • OpenCV中的颜色映射函数applyColorMap的使用
  • LCP 485. 最大连续 1 的个数[lleetcode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