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建筑能源参数化模型和城市冠层模型的区别
多层建筑能源参数化(Multi-layer Building Energy Parameterization, BEP)模型和城市冠层模型(Urban Canopy Model, UCM)都是用于模拟城市环境中能量交换和微气候的数值模型,但它们的侧重点和应用场景有所不同。以下是两者的主要区别:
1. 目标和应用场景
-
BEP模型:
- 目标:主要用于模拟多层建筑群的能量交换过程,特别是建筑内部和外部的热量传输、建筑能耗以及建筑物对局地气候的影响。
- 应用场景:适用于研究建筑能耗、建筑设计对微气候的影响、城市热岛效应等。常用于建筑工程、城市规划和环境科学领域。
-
城市冠层模型(UCM):
- 目标:主要用于模拟城市环境中的微气候特征,包括城市热岛效应、空气质量、风速和温度分布等。
- 应用场景:适用于大尺度的城市气候模拟、城市规划和环境影响评估等。常用于气象学、城市气候研究和环境保护领域。
2. 模型结构和复杂度
-
BEP模型:
- 模型结构:BEP模型考虑了建筑物的多层结构,细致地模拟建筑物各层的热量传输和能量平衡。包括建筑内部热源、建筑材料的热传导、对流换热等。
- 复杂度:模型较为复杂,需要详细的建筑几何数据和材料特性,计算量较大。
-
城市冠层模型(UCM):
- 模型结构:UCM通常简化为单层或多层冠层结构,模拟城市建筑群与大气之间的能量交换。关注建筑物的平均高度、密度和几何特征。
- 复杂度:相对于BEP模型,UCM通常更为简化,计算效率较高,适用于大尺度的城市气候模拟。
3. 输入数据和参数
-
BEP模型:
- 输入数据:需要详细的建筑几何数据(如建筑高度、层数、布局等)、建筑材料特性(导热系数、比热容、反射率等)和内部热源信息。
- 参数:模型参数较多,涉及建筑能耗、热传导、对流换热等多个方面。
-
城市冠层模型(UCM):
- 输入数据:需要城市建筑群的几何特征(如建筑平均高度、密度、街道宽度等)和气象数据(如太阳辐射、气温、风速等)。
- 参数:模型参数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能量交换和微气候模拟方面。
4. 模拟输出
-
BEP模型:
- 输出结果:包括建筑物表面的能量平衡、建筑内部温度、建筑能耗、地表温度、蒸发量等。
- 应用:结果可用于评估建筑设计和布局对能耗和微气候的影响。
-
城市冠层模型(UCM):
- 输出结果:包括城市区域的温度分布、湿度、风速、辐射平衡、热岛效应等。
- 应用:结果可用于城市气候研究、空气质量评估、城市规划等。
亦有研究表明:
The UCM performed better in the modeling of air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while the BEP performed better in the modeling of wind speed.
参考文献:J2022-Improving the WRF urban modeling system in China by developing a national urban dataset-Geoscience Fronti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