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语言练习题1(数组和循环)
1实现一个对整形数组的冒泡排序
冒泡排序(Bubble Sort)是一种简单的排序算法。它重复地遍历要排序的数列,一次比较两个元素,如果它们的顺序错误就把它们交换过来。遍历数列的工作是重复进行的,直到没有再需要交换的元素,这意味着数列已经排序完成。这个算法的名字由来是因为越小(或越大)的元素会经由交换慢慢“浮”到数列的顶端(或底端)。
冒泡排序的基本步骤:
- 比较相邻的元素:如果第一个比第二个大(升序排序),就交换它们两个。
- 对每一对相邻元素做同样的工作,从开始第一对到结尾的最后一对。这步做完后,最后的元素会是最大的数。
- 针对所有的元素重复以上的步骤,除了最后一个。
- 持续每次对越来越少的元素重复上面的步骤,直到没有任何一对数字需要比较。
代码1(调用函数):
#include <stdio.h>
// 冒泡排序函数
// 参数:arr[] 是要排序的数组,sz 是数组的长度
void bubbleSort(int arr[], int sz) {
// 外层循环控制排序的总轮数
for (int i = 0; i < sz - 1; i++) {
// 内层循环负责在每一轮中进行相邻元素的比较和可能的交换
// 注意,由于每一轮都会有一个元素被放到正确的位置,所以内层循环的次数可以减少
for (int j = 0; j < sz - 1 - i; j++) {
// 如果当前元素比下一个元素大,则交换它们
if (arr[j] > arr[j + 1]) {
// 交换 arr[j] 和 arr[j + 1]
int temp = arr[j];
arr[j] = arr[j + 1];
arr[j + 1] = temp;
}
}
}
}
// 主函数
int main() {
// 定义一个整型数组并初始化
int arr[10] = {10, 9, 8, 7, 6, 5, 4, 3, 2, 1};
// 计算数组的长度
int sz = sizeof(arr) / sizeof(arr[0]);
// 调用排序函数对数组进行排序
bubbleSort(arr, sz);
// 打印排序后的数组
for (int i = 0; i < sz; i++) {
printf("%d\t", arr[i]); // 使用制表符\t使输出更整齐
}
printf("\n"); // 添加换行符以更美观地结束输出
return 0; // 程序正常结束
}
代码2(没有调用函数):
#include<stdio.h>
int main() {
// 定义一个整型数组并初始化
int arr[10] = { 10,9,8,7,6,5,4,3,2,1 };
// 外层循环,控制排序的总轮数
// 因为每轮排序后,最大的数会被放到正确的位置,所以总共需要n-1轮(n为数组长度)
for (int i = 0; i < 9; i++) {
// 内层循环,负责在每一轮中进行相邻元素的比较和可能的交换
// 注意,由于每轮都会有一个元素被放到正确的位置,所以内层循环的次数可以减少
for (int j = 0; j < 10 - 1 - i; j++) {
// 如果当前元素比下一个元素大,则交换它们
if (arr[j] > arr[j+1]) {
// 使用临时变量temp进行交换
int temp = arr[j];
arr[j] = arr[j + 1];
arr[j + 1] = temp;
}
}
}
// 打印排序后的数组
for (int i = 0; i < 10; i++) {
printf("%d\t", arr[i]); // 使用制表符\t使输出更整齐
}
// 程序正常结束
return 0;
}
2二分查找法:
二分查找法(Binary Search)是一种在有序数组中查找特定元素的搜索算法。它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将待搜索区间分成两半,判断要查找的元素可能在哪一半,然后继续在可能存在目标元素的那一半区间内查找,直到找到元素或区间被缩小为0(即未找到元素)。二分查找法大大减少了查找的时间复杂度,使得在有序数组中查找元素的时间复杂度降低到了O(log n),其中n是数组的长度。
基本步骤
-
初始化:设置两个指针(或索引),分别指向数组的开始(left = 0)和结束(right = n-1),其中n是数组的长度。
-
比较中间元素:计算中间元素的索引
mid = left + (right- left) / 2
(注意这里使用(right - left) / 2
是为了防止left+right直接相加可能导致的整数溢出)。然后,将中间元素与目标值进行比较。 -
调整查找范围:
- 如果中间元素正好是要查找的目标值,则查找成功,返回中间元素的索引。
- 如果目标值小于中间元素,则说明目标值在左半部分,因此将right更新为
mid - 1
,继续在左半部分查找。 - 如果目标值大于中间元素,则说明目标值在右半部分,因此将left更新为
mid + 1
,继续在右半部分查找。
-
重复步骤2和3:直到找到目标值或
low
大于high
(此时说明目标值不在数组中),查找结束。
注意事项
- 二分查找的前提是数组必须是有序的。
- 数组中的元素可以重复,但在查找特定元素时,通常返回第一个或最后一个匹配的元素的索引。
- 在某些情况下,如果数组允许插入或删除操作,可能需要重新排序数组以保持其有序性,以便能够使用二分查找。
- 二分查找是高效的,但不适用于无序数组或链表等数据结构。
代码:
#include <stdio.h>
int main()
{
// 定义一个有序数组
int arr[] = { 1,2,3,4,5,6,7,8,9,10 };
// 要查找的键
int key = 3;
// 初始化左边界为数组的第一个元素索引
int left = 0;
// 初始化右边界为数组的最后一个元素索引
// 注意:sizeof(arr) / sizeof(arr[0]) 计算数组的总元素个数,然后减1得到最后一个元素的索引
int right = sizeof(arr) / sizeof(arr[0]) - 1;
// 当左边界小于等于右边界时,继续查找
while (left <= right)
{
// 计算中间元素的索引,防止(left + right)直接相加可能导致的整数溢出
int mid = left + (right - left) / 2;
// 如果中间元素大于要查找的键,说明要查找的键在左半部分
if (arr[mid] > key)
{
// 更新右边界为中间索引减一
right = mid - 1;
}
// 如果中间元素小于要查找的键,说明要查找的键在右半部分
else if (arr[mid] < key)
{
// 更新左边界为中间索引加一
left = mid + 1;
}
// 如果中间元素等于要查找的键,说明找到了
else
{
printf("找到了,下标是:%d\n", mid);
// 找到后退出循环
break;
}
}
// 如果循环结束还没有找到(即left > right),则打印"找不到"
if (left > right)
printf("找不到\n");
return 0;
}
3统计一维数组中各元素出现的次数
题目描述:
给定一个一维整型数组,请编写一个程序,统计数组中每个元素出现的次数,并打印出每个元素及其对应的出现次数。
输入:
一维整型数组,例如 {1, 5, 6, 8, 2, 1, 4, 5, 2, 5}
输出:
按元素值升序(或任何顺序)打印出每个元素及其出现的次数,例如:
复制代码
1出现的次数为:2 | |
2出现的次数为:2 | |
4出现的次数为:1 | |
5出现的次数为:3 | |
6出现的次数为:1 | |
8出现的次数为:1 |
代码:
#include<stdio.h>
int main() {
// 定义一个整型数组a,包含10个元素
int a[10] = { 1,5,6,8,2,1,4,5,2,5 };
// 定义一个整型数组b,用于统计数组a中每个元素出现的次数
// 假设数组a中的元素范围在0到9之间,因此数组b的大小设置为10
int b[10] = {0}; // 初始化为0,表示开始时每个元素都未出现
// 遍历数组a,统计每个元素出现的次数
for (int i = 0; i < 10; i++) {
// 对于数组a中的每个元素a[i],将其在数组b中对应索引的值加1
// 假设数组a中的元素都是非负整数,且不超过9
b[a[i]]++;
}
// 遍历数组b,打印出每个元素在数组a中出现的次数
for (int i = 0; i < 10; i++) {
// 注意:这里原本有一个语法错误,即if语句后的分号导致if语句没有实际作用
// 移除分号,确保只有在b[i]大于0时才执行打印操作
if (b[i] > 0) { // 修正后的if语句
printf("%d出现的次数为:%d\n", i, b[i]);
}
}
return 0;
}
4题目:实现矩阵的转置
题目描述:
给定一个m×n的矩阵,请编写一个程序实现该矩阵的转置,即行列互换,得到一个n×m的矩阵。
输入:
一个m×n的矩阵,矩阵的元素以二维数组的形式给出。
输出:
转置后的n×m矩阵,同样以二维数组的形式输出。
示例:
输入矩阵:
复制代码
12 34 25 | |
78 25 95 |
输出矩阵(转置后):
复制代码
12 78 | |
34 25 | |
25 95 |
注意:
- 矩阵的转置意味着原矩阵的行变成新矩阵的列,原矩阵的列变成新矩阵的行。
- 在编写程序时,需要考虑原矩阵和目标矩阵的维度,确保有足够的空间存储转置后的结果。
- 本示例中,原矩阵是2x3的,因此转置后的矩阵是3x2的。
代码:
#include <stdio.h>
int main() {
// 定义一个2x3的矩阵
int arr[2][3] = { {12, 34, 25}, {78, 25, 95} };
int i, j;
// 打印原矩阵
printf("原矩阵:\n");
for (i = 0; i < 2; i++) { // 遍历矩阵的行
for (j = 0; j < 3; j++) { // 遍历矩阵的列
printf("%d ", arr[i][j]); // 打印当前元素
}
printf("\n"); // 换行,以便打印下一行的元素
}
// 打印转置后的矩阵
printf("\n转置后的矩阵:\n");
// 定义一个3x2的矩阵用于存储转置后的结果
int arr1[3][2];
// 进行矩阵转置
for (i = 0; i < 2; i++) { // 遍历原矩阵的行
for (j = 0; j < 3; j++) { // 遍历原矩阵的列
arr1[j][i] = arr[i][j]; // 将元素放置到新矩阵的对应位置,实现转置
}
}
// 打印转置后的矩阵
for (i = 0; i < 3; i++) { // 遍历转置后矩阵的行
for (j = 0; j < 2; j++) { // 遍历转置后矩阵的列
printf("%d ", arr1[i][j]); // 打印当前元素
}
printf("\n"); // 换行,以便打印下一行的元素
}
return 0;
}
5题目:一个3×3的网格,将1-9的9个数字分别放入9个方格中,使每行每列人及每个对角
线上的值相加都相同。
解释:
-
网格结构:首先,你有一个3x3的网格,这意味着它有3行和3列,总共9个方格。
-
数字填充:你需要将1到9这9个数字填入这9个方格中,每个数字只能使用一次。
-
特殊条件:填入的数字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使得每行、每列以及两个对角线上的数字之和都相等:
- 行和相等:每一行上的三个数字相加得到的和是相同的。
- 列和相等:每一列上的三个数字相加得到的和也是相同的。
- 对角线和相等:两条对角线(从左上角到右下角,以及从右上角到左下角)上的三个数字相加得到的和同样需要相等
代码:
#include <stdio.h>
int main() {
// 定义一个 3x3 的网格
int arr[3][3] = {
{2, 7, 6},
{9, 5, 1},
{4, 3, 8}
};
// 打印网格
printf("3x3 网格为:\n");
for (int i = 0; i < 3; i++) {
for (int j = 0; j < 3; j++) {
printf("%d ", arr[i][j]);
}
printf("\n");
}
// 打印每行、每列、对角线的和以验证网格
int row, col, diag1Sum = 0, diag2Sum = 0;
// 打印每行的和
printf("\n每行的和:\n");
for (int i = 0; i < 3; i++) {
row = 0;
for (int j = 0; j < 3; j++) {
row += arr[i][j];
}
printf("第 %d 行的和: %d\n", i + 1, row);
}
// 打印每列的和
printf("\n每列的和:\n");
for (int j = 0; j < 3; j++) {
col = 0;
for (int i = 0; i < 3; i++) {
col += arr[i][j];
}
printf("第 %d 列的和: %d\n", j + 1, col);
}
// 计算并打印主对角线的和
for (int i = 0; i < 3; i++) {
diag1Sum += arr[i][i];
}
printf("\n主对角线的和: %d\n", diag1Sum);
// 计算并打印另外一边对角线的和
for (int i = 0; i < 3; i++) {
diag2Sum += arr
[i][2 - i];
}
printf("另外对角线的和: %d\n", diag2Sum);
return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