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article >正文

进击J7:对于ResNeXt-50算法的思考

  • 🍨 本文为🔗365天深度学习训练营 中的学习记录博客
  • 🍖 原作者:K同学啊

本周任务是自行探索解决问题,通过此次思考过程逐渐将知识层面的学习过渡到能力层面的培养上。

一、任务

📌 **你需要解决的疑问:这个代码是否有错?**对错与否都请给出你的思考
📌 **打卡要求:**请查找相关资料、逐步推理模型、详细写下你的思考过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问题:在ResNeXt网络中定义残差单元块中,如果conv_shortcut=False,那么在执行“x=Add()…”语句时,通道数不一致的,为什么不会报错?

二、代码

# 定义残差单元
def block(x, filters, strides=1, groups=32, conv_shortcut=True):
 
if conv_shortcut:
shortcut = Conv2D(filters * 2, kernel_size=(1, 1), strides=strides, padding='same', use_bias=False)(x)
# epsilon为BN公式中防止分母为零的值
shortcut = BatchNormalization(epsilon=1.001e-5)(shortcut)
else:
# identity_shortcut
shortcut = x
# 三层卷积层
x = Conv2D(filters=filters, kernel_size=(1, 1), strides=1, padding='same', use_bias=False)(x)
x = BatchNormalization(epsilon=1.001e-5)(x)
x = ReLU()(x)
# 计算每组的通道数
g_channels = int(filters / groups)
# 进行分组卷积
x = grouped_convolution_block(x, strides, groups, g_channels)
 
x = Conv2D(filters=filters * 2, kernel_size=(1, 1), strides=1, padding='same', use_bias=False)(x)
x = BatchNormalization(epsilon=1.001e-5)(x)
x = Add()([x, shortcut])
x = ReLU()(x)
return x
# 堆叠残差单元
def stack(x, filters, blocks, strides, groups=32):
# 每个stack的第一个block的残差连接都需要使用1*1卷积升维
x = block(x, filters, strides=strides, groups=groups)
for i in range(blocks):
x = block(x, filters, groups=groups, conv_shortcut=False)
return x

三、分析

本人的分析将分三步进行,具体如下:

  1. 首先,回顾模型结构原理,并对代码进行认真的逐行解释(这一步有助于深入理解代码背后的逻辑以及它与模型结构原理之间的联系)
  2. 其次,阐述分析代码是否存在错误的基本步骤(这包括从语法结构、算法逻辑以及与参考资料对比等多方面进行考量)
  3. 最后,结合具体案例逐步展开分析

1.1 整体功能概述

第一段代码定义了一个名为block的函数,该函数用于构建ResNeXt网络中的残差单元(Residual Block)。残差单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残差连接(shortcut connection)解决深度神经网络训练中的梯度消失和梯度爆炸问题,同时提高网络的表示能力。

第二段代码则定义了stack函数,用于堆叠多个残差单元(block)来构建ResNeXt网络的一部分。通过堆叠残差单元,可以逐步增加网络的深度和复杂度,从而提高网络对数据特征的提取和表示能力。

1.2 函数参数

  1. x:输入张量,通常是一个表示图像或特征图的多维数组(在深度学习中常见的形状如(batch_size, height, width, channels))。
  2. filters:一个整数,表示卷积层中的滤波器(卷积核)数量。这个参数在确定卷积层输出的通道数(特征图的深度)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3. strides:默认值为1,整数,表示卷积层的步长。步长决定了卷积核在输入张量上滑动的步幅大小,影响输出特征图的尺寸。
  4. groups:默认值为32,整数,用于分组卷积(grouped convolution)操作,将输入通道和输出通道分成指定数量的组,在减少计算量的同时增加网络的表示能力。
  5. conv_shortcut:默认值为True,布尔值,用于确定是否使用卷积操作来构建快捷连接(shortcut)。

第二段代码:

  1. x:输入张量,这个张量是上一层网络(或者是输入层,如果这是网络的第一层堆叠)的输出,它将作为第一个残差单元的输入。
  2. filters:整数,表示在每个残差单元中卷积层所使用的滤波器数量。这个参数决定了每个残差单元输出特征图的通道数(深度),在整个堆叠过程中保持一致。
  3. blocks:整数,表示要堆叠的残差单元的数量。通过堆叠多个残差单元,可以加深网络结构,使网络能够学习到更复杂的特征表示。
  4. strides:整数,表示第一个残差单元的卷积步长。在第一个残差单元中,步长可能与后续的残差单元不同,这有助于在网络的不同层调整特征图的尺寸。
  5. groups:默认值为32,整数,用于分组卷积操作,其原理与在block函数中的相同,即将输入和输出通道分成指定数量的组,以减少计算量并增加网络的表示能力。

1.3 函数内部操作原理

1.3.1 快捷连接(shortcut connection)部分

  1. conv_shortcut = True
    • 首先创建一个快捷连接shortcut,通过一个Conv2D层对输入x进行卷积操作。这里的Conv2D层的参数为filters * 2个滤波器,卷积核大小为(1, 1),步长为strides,填充模式为'same'(保持输出特征图的尺寸与输入相同,除了步长不为1的情况),并且不使用偏置(use_bias = False)。
    • 然后对卷积后的结果进行批量归一化(BatchNormalization)操作,其中epsilon = 1.001e - 5是为了防止在批量归一化公式中分母为零的小数值。
  2. conv_shortcut = False
    • 快捷连接shortcut直接等于输入x,这种情况被称为恒等快捷连接(identity shortcut),即直接将输入特征图传递到残差单元的末尾,不做额外的卷积操作。

1.3.2 主路径操作部分

  1. 初始卷积层
    • 对输入x进行一个Conv2D卷积操作,使用filters个滤波器,卷积核大小为(1, 1),步长为1,填充为'same',不使用偏置。这个卷积层的目的是对输入特征图进行初步的特征提取和通道数调整。
    • 接着进行批量归一化操作,同样使用epsilon = 1.001e - 5,以规范化数据分布,加速网络训练。
    • 然后应用ReLU激活函数(ReLU()),增加网络的非线性表达能力,使网络能够学习到更复杂的函数关系。
  2. 分组卷积操作(grouped_convolution_block
    • 先计算每组的通道数g_channels = int(filters / groups),然后进行分组卷积操作。分组卷积将输入和输出通道分成groups个组,在每个组内独立进行卷积操作。这种操作方式在减少计算量的同时,通过增加组的数量可以增加网络的表达能力,类似多个小网络并行工作的效果。
  3. 后续卷积层与残差连接相加
    • 经过分组卷积后,再进行一个Conv2D卷积操作,使用filters * 2个滤波器,卷积核大小为(1, 1),步长为1,填充为'same',不使用偏置。
    • 再次进行批量归一化操作。
    • 最后将经过上述操作的x与快捷连接shortcut进行相加操作(Add()([x, shortcut])),实现残差连接,然后再应用ReLU激活函数,得到残差单元的最终输出。这种残差连接的方式使得网络能够更容易地学习到输入和输出之间的残差(差异)部分,有助于训练更深层次的网络。

第二段代码:

1.3.3 第一个残差单元:特殊处理

  • 对于每个stack中的第一个残差单元,调用block函数时传递了strides参数。这是因为在网络结构中,每个stack的第一个残差单元可能需要进行下采样(通过调整步长)或者调整特征图的通道数来适应网络结构的变化。例如,在一些网络结构中,随着网络深度的增加,特征图的尺寸会逐渐减小,通道数会逐渐增加,第一个残差单元在这里起到了过渡的作用。
  • 根据block函数的原理,这个残差单元会根据conv_shortcut的情况构建快捷连接(可能是经过卷积和批量归一化的连接,也可能是直接的恒等连接),然后经过一系列的卷积、分组卷积、批量归一化和残差连接操作,输出一个处理后的特征图x

1.3.4 后续残差单元:循环堆叠

  • 通过一个for循环,堆叠剩余的blocks - 1个残差单元。在这个循环中,每次调用block函数时,将conv_shortcut设置为False。这意味着除了第一个残差单元外,后续的残差单元在构建快捷连接时,都采用恒等快捷连接(直接将输入作为快捷连接,不进行额外的卷积操作)。
  • 这种设计符合ResNeXt网络的结构特点,即在每个stack内部,除了第一个残差单元可能需要特殊处理(如调整特征图尺寸或通道数)外,后续的残差单元保持相对一致的结构,通过重复的残差单元结构来加深网络,使网络能够逐步学习到更高级、更复杂的特征表示。每个残差单元内部通过残差连接(将主路径的输出与快捷连接相加),有助于解决深度网络中的梯度消失和梯度爆炸问题,使得网络更容易训练并且能够提高网络的性能。

2. 分析代码是否错误的基本步骤

2.1 代码结构与语法检查

  1. 编程语言规范
    • 确定代码使用的编程语言(如Python、Java等),根据该语言的语法规则检查基本的语法结构。例如,在Python中,缩进是非常重要的语法元素,如果代码的缩进不正确,可能会导致逻辑错误。
    • 检查变量的定义与使用是否符合语言规范。比如是否在使用变量之前进行了正确的初始化,变量名的命名是否符合该语言的命名规则(如不能以数字开头等)。
  2. 函数与模块的使用
    • 查看函数的定义与调用是否正确。检查函数的参数数量、类型是否匹配,函数是否有返回值(如果预期有返回值的话)。
    • 对于导入的模块,确认模块是否被正确安装并且导入语句没有错误。例如,在Python中,如果使用import numpy,要确保numpy库已经安装,并且没有拼写错误。

2.2 算法逻辑检查

  1. ResNeXt-50算法原理理解
    • 深入研究ResNeXt-50算法的核心原理,包括它的网络结构(如卷积层、残差连接等的设置)、输入输出的预期形式等。
    • 例如,ResNeXt-50有特定的卷积核大小、步长、填充等参数设置,如果代码中的这些参数与算法原理不符,可能就是一个错误点。
  2. 数据处理逻辑
    • 检查数据的加载、预处理、增强等操作是否符合ResNeXt-50的要求。如果算法期望输入特定尺寸、归一化的数据,而代码中的数据处理没有达到这个要求,就可能导致错误。
    • 还要关注数据在网络中的流动逻辑,比如数据经过每一层后的形状变化是否符合预期。

2.3 与参考资料对比(官方文档与论文)

  • 查找ResNeXt-50的官方文档、原始论文以及一些权威的代码实现(如开源的代码库)。
  • 将待检查的代码与这些参考资料进行详细对比,特别是一些关键的算法实现部分,如网络结构的构建、优化器的选择等。

3. 对conv_shortcut=False时通道数不一致却不报错的分析

3.1 代码逻辑层面

  1. block函数中的操作顺序
    • block函数中,当conv_shortcut = False时,shortcut = x。然后,x经过一系列的卷积、批量归一化和激活操作。
    • 在最后的Add操作之前,x经过了Conv2D(filters = filters * 2, kernel_size=(1, 1), strides = 1, padding='same', use_bias = False)BatchNormalization(epsilon = 1.001e - 5)操作。这意味着x的通道数在这个过程中被调整为filters * 2
  2. 通道数调整机制
    • 虽然最初shortcut = x时通道数可能与经过后续操作后的x通道数不同,但是由于代码中后续对x的操作使其通道数变为filters * 2,而在conv_shortcut = True的情况下,shortcut也是通过Conv2D(filters * 2, kernel_size=(1, 1), strides = strides, padding='same', use_bias = False)BatchNormalization(epsilon = 1.001e - 5)操作将通道数调整为filters * 2的。
    • 所以,从代码的逻辑设计上看,无论是conv_shortcut = True还是conv_shortcut = False,最终在Add操作时,xshortcut的通道数是一致的,不会因为通道数不一致而报错。

3.2 ResNeXt - 50算法原理层面

  1. 残差连接的本质
    • 在ResNeXt - 50算法中,残差连接的目的是将输入信息直接传递到后续层,以帮助网络更好地学习残差(即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差异)。
    • 对于通道数的处理,算法在设计时会确保在进行残差相加(Add操作)时,来自不同路径(主路径和快捷路径)的特征图在通道数等维度上是匹配的,这样才能正确地实现残差学习机制。
    • 在这个代码中,尽管conv_shortcut的值不同会导致快捷路径(shortcut)的初始定义不同,但最终通过合理的卷积和归一化操作,使得在Add操作时满足了算法对于通道数匹配的要求。

3.3 参考资料及常见实践层面

  1. 查阅相关代码实现
    • 通过查找ResNeXt - 50的其他开源代码实现和相关文档,发现这种在不同条件下调整通道数以实现残差连接的方式是一种常见的做法。
    • 在许多实现中,都会根据快捷连接是否使用卷积等操作来灵活调整通道数,以确保在进行残差相加时数据的维度一致性,这也验证了当前代码在这方面的正确性。

http://www.kler.cn/a/316542.html

相关文章:

  • android sqlite 数据库简单封装示例(java)
  • leetcode之hot100---2两数相加(C++)
  • WWW23-多行为级联|级联图卷积网络的多行为推荐
  • 写给Pythoner的前端进阶指南(五):事件驱动模型
  • Leetcode 3393. Count Paths With the Given XOR Value
  • 图像配准有哪些技术?
  • [深度学习]Pytorch框架
  • 猿大师办公助手在线编辑Office为什么要在客户端电脑安装插件微软Office或金山WPS?
  • 政务安全体系构建中的挑战
  • 使用思科搭建企业网规划训练,让网络全部互通,使用规则提高工作效率。
  • 深入解析数据库DQL语言:查询的艺术
  • 如何在SpringCloud中使用Consul进行服务发现与配置管理
  • Redis的主从模式、哨兵模式、集群模式
  • 电子电气架构 --- 基于ISO 26262的车载电子软件开发流程
  • 基于GIKT深度知识追踪模型的习题推荐系统源代码+数据库+使用说明,后端采用flask,前端采用vue
  • 快速下载Imagenet数据集
  • Python模块和包:标准库模块(os, sys, datetime, math等)②
  • CVE-2024-2389 未经身份验证的命令注入
  • LeetCode --- 139双周赛
  • STM32篇:开发环境安装
  • 基于微信小程序的科创微应用平台设计与实现+ssm(lw+演示+源码+运行)
  • MongoDB 双活集群在运营商的实践
  • 利用mybatis拦截器完成入库加密出库解密
  • 算法之搜索--最长公共子序列LCS
  • leetcode746. 使用最小花费爬楼梯,动态规划
  • Uniapp低版本的安卓不能用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