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article >正文

A02、JVM性能监测调优

1、JVM内存模型

1.1、介绍

        JVM 自动内存分配管理机制的好处很多,但实则是把双刃剑。这个机制在提升 Java 开发效率的同时,也容易使 Java 开发人员过度依赖于自动化,弱化对内存的管理能力,这样系统就很容易发生 JVM 的堆内存异常,垃圾回收(GC)的方式不合适以及 GC 次数过于频繁等问题,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到应用服务的性能。

1.2、设计

        在 Java 中,JVM 内存模型主要分为堆、程序计数器、方法区、虚拟机栈和本地方法栈。

1.2.1、堆(Heap)

        堆是 JVM 内存中最大的一块内存空间,该内存被所有线程共享,几乎所有对象和数组都被分配到了堆内存中。堆被划分为新生代和老年代,新生代又被进一步划分为 Eden 和 Survivor 区,最后 Survivor 由 From Survivor 和 To Survivor 组成。

        在 Java6 版本中,永久代在非堆内存区;到了 Java7 版本,永久代的静态变量和运行时常量池被合并到了堆中;而到了 Java8,永久代被元空间取代了。 结构如下图所示:

1.2.2、程序计数器(Program Counter Register)

        程序计数器是一块很小的内存空间,主要用来记录各个线程执行的字节码的地址,例如,分支、循环、跳转、异常、线程恢复等都依赖于计数器。

        由于 Java 是多线程语言,当执行的线程数量超过 CPU 数量时,线程之间会根据时间片轮询争夺 CPU 资源。如果一个线程的时间片用完了,或者是其它原因导致这个线程的 CPU 资源被提前抢夺,那么这个退出的线程就需要单独的一个程序计数器,来记录下一条运行的指令。

1.2.3、方法区(Method Area)

        很多开发者都习惯将方法区称为“永久代”,其实这两者并不是等价的。

        HotSpot 虚拟机使用永久代来实现方法区,但在其它虚拟机中,例如,Oracle 的 JRockit、IBM 的 J9 就不存在永久代一说。因此,方法区只是 JVM 中规范的一部分,可以说,在 HotSpot 虚拟机中,设计人员使用了永久代来实现了 JVM 规范的方法区。

        方法区主要是用来存放已被虚拟机加载的类相关信息,包括类信息、运行时常量池、字符串常量池。类信息又包括了类的版本、字段、方法、接口和父类等信息。

        JVM 在执行某个类的时候,必须经过加载、连接、初始化,而连接又包括验证、准备、解析三个阶段。在加载类的时候,JVM 会先加载 class 文件,而在 class 文件中除了有类的版本、字段、方法和接口等描述信息外,还有一项信息是常量池 (Constant Pool Table),用于存放编译期间生成的各种字面量和符号引用。

        字面量包括字符串(String a=“b”)、基本类型的常量(final 修饰的变量),符号引用则包括类和方法的全限定名(例如 String 这个类,它的全限定名就是 Java/lang/String)、字段的名称和描述符以及方法的名称和描述符。

        而当类加载到内存中后,JVM 就会将 class 文件常量池中的内容存放到运行时的常量池中;在解析阶段,JVM 会把符号引用替换为直接引用(对象的索引值)。

        例如,类中的一个字符串常量在 class 文件中时,存放在 class 文件常量池中的;在 JVM 加载完类之后,JVM 会将这个字符串常量放到运行时常量池中,并在解析阶段,指定该字符串对象的索引值。运行时常量池是全局共享的,多个类共用一个运行时常量池,class 文件中常量池多个相同的字符串在运行时常量池只会存在一份。

        方法区与堆空间类似,也是一个共享内存区,所以方法区是线程共享的。假如两个线程都试图访问方法区中的同一个类信息,而这个类还没有装入 JVM,那么此时就只允许一个线程去加载它,另一个线程必须等待。

        在 HotSpot 虚拟机、Java7 版本中已经将永久代的静态变量和运行时常量池转移到了堆中,其余部分则存储在 JVM 的非堆内存中,而 Java8 版本已经将方法区中实现的永久代去掉了,并用元空间(class metadata)代替了之前的永久代,并且元空间的存储位置是本地内存。之前永久代的类的元数据存储在了元空间,永久代的静态变量(class static variables)以及运行时常量池(runtime constant pool)则跟 Java7 一样,转移到了堆中。

1.2.4、元空间替代的好处

        移除永久代是为了融合 HotSpot JVM 与 JRockit VM 而做出的努力,因为 JRockit 没有永久代,所以不需要配置永久代。

        永久代内存经常不够用或发生内存溢出,爆出异常 java.lang.OutOfMemoryError: PermGen。这是因为在 JDK1.7 版本中,指定的 PermGen 区大小为 8M,由于 PermGen 中类的元数据信息在每次 FullGC 的时候都可能被收集,回收率都偏低,成绩很难令人满意;

        还有,为 PermGen 分配多大的空间很难确定,PermSize 的大小依赖于很多因素,比如,JVM 加载的 class 总数、常量池的大小和方法的大小等。

1.2.5、虚拟机栈(VM stack)

        Java 虚拟机栈是线程私有的内存空间,它和 Java 线程一起创建。当创建一个线程时,会在虚拟机栈中申请一个线程栈,用来保存方法的局部变量、操作数栈、动态链接方法和返回地址等信息,并参与方法的调用和返回。每一个方法的调用都伴随着栈帧的入栈操作,方法的返回则是栈帧的出栈操作。

1.2.6、本地方法栈(Native Method Stack)

        本地方法栈跟 Java 虚拟机栈的功能类似,Java 虚拟机栈用于管理 Java 函数的调用,而本地方法栈则用于管理本地方法的调用。但本地方法并不是用 Java 实现的,而是由 C 语言实现的。

1.3、JVM 的运行原理

public class JVMCase {

    // 常量
    public final static String MAN_SEX_TYPE = "man";

    // 静态变量
    public static String WOMAN_SEX_TYPE = "woman";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udent stu = new Student();
        stu.setName("nick");
        stu.setSexType(MAN_SEX_TYPE);
        stu.setAge(20);

        JVMCase jvmcase = new JVMCase();

        // 调用静态方法
        print(stu);
        // 调用非静态方法
        jvmcase.sayHello(stu);
    }


    // 常规静态方法
    public static void print(Student stu) {
        System.out.println("name: " + stu.getName() + "; sex:" + stu.getSexType() + "; age:" + stu.getAge());
    }


    // 非静态方法
    public void sayHello(Student stu) {
        System.out.println(stu.getName() + "say: hello");
    }
}

class Student {
    String name;
    String sexType;
    int age;

    public String getName() {
        return name;
    }
    public void setName(String name) {
        this.name = name;
    }

    public String getSexType() {
        return sexType;
    }
    public void setSexType(String sexType) {
        this.sexType = sexType;
    }
    public int getAge() {
        return age;
    }
    public void setAge(int age) {
        this.age = age;
    }
}

当我们通过 Java 运行以上代码时,JVM 的整个处理过程如下:

1.JVM 向操作系统申请内存,JVM 第一步就是通过配置参数或者默认配置参数向操作系统申请内存空间,根据内存大小找到具体的内存分配表,然后把内存段的起始地址和终止地址分配给 JVM,接下来 JVM 就进行内部分配。

2.JVM 获得内存空间后,会根据配置参数分配堆、栈以及方法区的内存大小。

3.class 文件加载、验证、准备以及解析,其中准备阶段会为类的静态变量分配内存,初始化为系统的初始值

4. 完成上一个步骤后,将会进行最后一个初始化阶段。在这个阶段中,JVM 首先会执行构造器 <clinit> 方法,编译器会在.java 文件被编译成.class 文件时,收集所有类的初始化代码,包括静态变量赋值语句、静态代码块、静态方法,收集在一起成为 <clinit>() 方法。

5. 执行方法。启动 main 线程,执行 main 方法,开始执行第一行代码。此时堆内存中会创建一个 student 对象,对象引用 student 就存放在栈中。

6. 此时再次创建一个 JVMCase 对象,调用 sayHello 非静态方法,sayHello 方法属于对象 JVMCase,此时 sayHello 方法入栈,并通过栈中的 student 引用调用堆中的 Student 对象;之后,调用静态方法 print,print 静态方法属于 JVMCase 类,是从静态方法中获取,之后放入到栈中,也是通过 student 引用调用堆中的 student 对象。

2、JVM即时编译器

2.1、类编译加载执行过程

2.1.1、类编译

        在编写好代码之后,我们需要将 .java 文件编译成 .class 文件,才能在虚拟机上正常运行代码。文件的编译通常是由 JDK 中自带的 Javac 工具完成,一个简单的 .java 文件,我们可以通过 javac 命令来生成 .class 文件。

        看似一个简单的命令执行,前期编译的过程其实是非常复杂的,包括词法分析、填充符号表、注解处理、语义分析以及生成 class 文件,这个过程我们不用过多关注。只要从上图中知道,编译后的字节码文件主要包括常量池和方法表集合这两部分就可以了。

        常量池主要记录的是类文件中出现的字面量以及符号引用。字面常量包括字符串常量(例如 String str=“abc”,其中"abc"就是常量),声明为 final 的属性以及一些基本类型(例如,范围在 -127-128 之间的整型)的属性。符号引用包括类和接口的全限定名、类引用、方法引用以及成员变量引用(例如 String str=“abc”,其中 str 就是成员变量引用)等。

        方法表集合中主要包含一些方法的字节码、方法访问权限(public、protect、prviate 等)、方法名索引(与常量池中的方法引用对应)、描述符索引、JVM 执行指令以及属性集合等。

2.1.2、类加载       

        当一个类被创建实例或者被其它对象引用时,虚拟机在没有加载过该类的情况下,会通过类加载器将字节码文件加载到内存中。

        不同的实现类由不同的类加载器加载,JDK 中的本地方法类一般由根加载器(Bootstrp loader)加载进来,JDK 中内部实现的扩展类一般由扩展加载器(ExtClassLoader )实现加载,而程序中的类文件则由系统加载器(AppClassLoader )实现加载。

        在类加载后,class 类文件中的常量池信息以及其它数据会被保存到 JVM 内存的方法区中。

2.1.3、类连接

        类在加载进来之后,会进行连接、初始化,最后才会被使用。在连接过程中,又包括验证、准备和解析三个部分。

验证:

        验证类符合 Java 规范和 JVM 规范,在保证符合规范的前提下,避免危害虚拟机安全。

准备:

        为类的静态变量分配内存,初始化为系统的初始值。对于 final static 修饰的变量,直接赋值为用户的定义值。例如,private final static int value=123,会在准备阶段分配内存,并初始化值为 123,而如果是 private static int value=123,这个阶段 value 的值仍然为 0。

解析:

        将符号引用转为直接引用的过程。我们知道,在编译时,Java 类并不知道所引用的类的实际地址,因此只能使用符号引用来代替。类结构文件的常量池中存储了符号引用,包括类和接口的全限定名、类引用、方法引用以及成员变量引用等。如果要使用这些类和方法,就需要把它们转化为 JVM 可以直接获取的内存地址或指针,即直接引用。

2.1.4、类初始化

        类初始化阶段是类加载过程的最后阶段,在这个阶段中,JVM 首先将执行构造器 <clinit> 方法,编译器会在将 .java 文件编译成 .class 文件时,收集所有类初始化代码,包括静态变量赋值语句、静态代码块、静态方法,收集在一起成为 <clinit>() 方法。

        初始化类的静态变量和静态代码块为用户自定义的值,初始化的顺序和 Java 源码从上到下的顺序一致。例如:

private static int i = 1;
static {
    i = 0;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ystem.out.println(i);
}

        此时运行结果为:0

static {
    i = 0;
}
private static int i = 1;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ystem.out.println(i);
}

        此时运行结果为:1

        子类初始化时会首先调用父类的 <clinit>() 方法,再执行子类的 <clinit>() 方法,运行以下代码:

public class Parent {
    public static String parentStr = "parent static string";
    static {
        System.out.println("parent static fields");
        System.out.println(parentStr);
    }
    public Parent() {
        System.out.println("parent instance initialization");
    }
}

public class Sub extends Parent {
    public static String subStr = "sub static string";
    static {
        System.out.println("sub static fields");
        System.out.println(subStr);
    }

    public Sub() {
        System.out.println("sub instance initializatio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ystem.out.println("sub main");
        new Sub();
    }
}

        运行结果如下所示:

parent static fields
parent static string
sub static fields
sub static string
sub main
parent instance initialization
sub instance initialization

        JVM 会保证 <clinit>() 方法的线程安全,保证同一时间只有一个线程执行。JVM 在初始化执行代码时,如果实例化一个新对象,会调用 <init> 方法对实例变量进行初始化,并执行对应的构造方法内的代码。

2.2、即时编译

        初始化完成后,类在调用执行过程中,执行引擎会把字节码转为机器码,然后在操作系统中才能执行。在字节码转换为机器码的过程中,虚拟机中还存在着一道编译,那就是即时编译。

        最初,虚拟机中的字节码是由解释器( Interpreter )完成编译的,当虚拟机发现某个方法或代码块的运行特别频繁的时候,就会把这些代码认定为“热点代码”。

        为了提高热点代码的执行效率,在运行时,即时编译器(JIT)会把这些代码编译成与本地平台相关的机器码,并进行各层次的优化,然后保存到内存中。

2.2.1、即时编译器类型

        在 HotSpot 虚拟机中,内置了两个 JIT,分别为 C1 编译器和 C2 编译器,这两个编译器的编译过程是不一样的。

        C1 编译器是一个简单快速的编译器,主要的关注点在于局部性的优化,适用于执行时间较短或对启动性能有要求的程序,例如,GUI 应用对界面启动速度就有一定要求。

        C2 编译器是为长期运行的服务器端应用程序做性能调优的编译器,适用于执行时间较长或对峰值性能有要求的程序。根据各自的适配性,这两种即时编译也被称为 Client Compiler 和 Server Compiler。

        在 Java7 之前,需要根据程序的特性来选择对应的 JIT,虚拟机默认采用解释器和其中一个编译器配合工作。

        Java7 引入了分层编译,这种方式综合了 C1 的启动性能优势和 C2 的峰值性能优势,我们也可以通过参数 “-client”“-server” 强制指定虚拟机的即时编译模式。分层编译将 JVM 的执行状态分为了 5 个层次:

  • 第 0 层:程序解释执行,默认开启性能监控功能(Profiling),如果不开启,可触发第二层编译;
  • 第 1 层:可称为 C1 编译,将字节码编译为本地代码,进行简单、可靠的优化,不开启 Profiling;
  • 第 2 层:也称为 C1 编译,开启 Profiling,仅执行带方法调用次数和循环回边执行次数 profiling 的 C1 编译;
  • 第 3 层:也称为 C1 编译,执行所有带 Profiling 的 C1 编译;
  • 第 4 层:可称为 C2 编译,也是将字节码编译为本地代码,但是会启用一些编译耗时较长的优化,甚至会根据性能监控信息进行一些不可靠的激进优化。

        在 Java8 中,默认开启分层编译,-client 和 -server 的设置已经是无效的了。如果只想开启 C2,可以关闭分层编译(-XX:-TieredCompilation),如果只想用 C1,可以在打开分层编译的同时,使用参数:-XX:TieredStopAtLevel=1。

        除了这种默认的混合编译模式,我们还可以使用“-Xint”参数强制虚拟机运行于只有解释器的编译模式下,这时 JIT 完全不介入工作;我们还可以使用参数“-Xcomp”强制虚拟机运行于只有 JIT 的编译模式下。

        通过 java -version 命令行可以直接查看到当前系统使用的编译模式。如下图所示:

2.2.2、热点探测

        在 HotSpot 虚拟机中的热点探测是 JIT 优化的条件,热点探测是基于计数器的热点探测,采用这种方法的虚拟机会为每个方法建立计数器统计方法的执行次数,如果执行次数超过一定的阈值就认为它是“热点方法” 。

        虚拟机为每个方法准备了两类计数器:方法调用计数器(Invocation Counter)和回边计数器(Back Edge Counter)。在确定虚拟机运行参数的前提下,这两个计数器都有一个确定的阈值,当计数器超过阈值溢出了,就会触发 JIT 编译。

方法调用计数器:用于统计方法被调用的次数,方法调用计数器的默认阈值在 C1 模式下是 1500 次,在 C2 模式在是 10000 次,可通过 -XX: CompileThreshold 来设定;而在分层编译的情况下,-XX: CompileThreshold 指定的阈值将失效,此时将会根据当前待编译的方法数以及编译线程数来动态调整。当方法计数器和回边计数器之和超过方法计数器阈值时,就会触发 JIT 编译器。

回边计数器:用于统计一个方法中循环体代码执行的次数,在字节码中遇到控制流向后跳转的指令称为“回边”(Back Edge),该值用于计算是否触发 C1 编译的阈值,在不开启分层编译的情况下,C1 默认为 13995,C2 默认为 10700,可通过 -XX: OnStackReplacePercentage=N 来设置;而在分层编译的情况下,-XX: OnStackReplacePercentage 指定的阈值同样会失效,此时将根据当前待编译的方法数以及编译线程数来动态调整。

        建立回边计数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触发 OSR(On StackReplacement)编译,即栈上编译。在一些循环周期比较长的代码段中,当循环达到回边计数器阈值时,JVM 会认为这段是热点代码,JIT 编译器就会将这段代码编译成机器语言并缓存,在该循环时间段内,会直接将执行代码替换,执行缓存的机器语言。

2.3、编译优化技术

        JIT 编译运用了一些经典的编译优化技术来实现代码的优化,即通过一些例行检查优化,可以智能地编译出运行时的最优性能代码。

2.3.1、方法内联

        调用一个方法通常要经历压栈和出栈。调用方法是将程序执行顺序转移到存储该方法的内存地址,将方法的内容执行完后,再返回到执行该方法前的位置。

        这种执行操作要求在执行前保护现场并记忆执行的地址,执行后要恢复现场,并按原来保存的地址继续执行。 因此,方法调用会产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方面的开销。

        那么对于那些方法体代码不是很大,又频繁调用的方法来说,这个时间和空间的消耗会很大。方法内联的优化行为就是把目标方法的代码复制到发起调用的方法之中,避免发生真实的方法调用。例如以下方法:

private int add1(int x1, int x2, int x3, int x4) {
    return add2(x1, x2) + add2(x3, x4);
}
private int add2(int x1, int x2) {
    return x1 + x2;
}

最终会被优化为:

private int add1(int x1, int x2, int x3, int x4) {
    return x1 + x2 + x3 + x4;
}

        JVM 会自动识别热点方法,并对它们使用方法内联进行优化。我们可以通过 -XX:CompileThreshold 来设置热点方法的阈值。但要强调一点,热点方法不一定会被 JVM 做内联优化,如果这个方法体太大了,JVM 将不执行内联操作。而方法体的大小阈值,我们也可以通过参数设置来优化:

  • 经常执行的方法,默认情况下,方法体大小小于 325 字节的都会进行内联,我们可以通过 -XX:MaxFreqInlineSize=N 来设置大小值;
  • 不是经常执行的方法,默认情况下,方法大小小于 35 字节才会进行内联,我们也可以通过 -XX:MaxInlineSize=N 来重置大小值。

        之后我们就可以通过配置 JVM 参数来查看到方法被内联的情况:

-XX:+PrintCompilation // 在控制台打印编译过程信息
-XX:+UnlockDiagnosticVMOptions // 解锁对 JVM 进行诊断的选项参数。默认是关闭的,开启后支持一些特定参数对 JVM 进行诊断
-XX:+PrintInlining // 将内联方法打印出来

        当我们设置 VM 参数:-XX:+PrintCompilation -XX:+UnlockDiagnosticVMOptions -XX:+PrintInlining 之后,运行以下代码: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方法调用计数器的默认阈值在 C1 模式下是 1500 次,在 C2 模式在是 10000 次,我们循环遍历超过需要阈值
    for (int i = 0; i < 1000000; i++) {
        add1(1, 2, 3, 4);
    }
}

        我们可以看到运行结果中,显示了方法内联的日志:

        热点方法的优化可以有效提高系统性能,一般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提高方法内联:

  • 通过设置 JVM 参数来减小热点阈值或增加方法体阈值,以便更多的方法可以进行内联,但这种方法意味着需要占用更多地内存;
  • 在编程中,避免在一个方法中写大量代码,习惯使用小方法体;
  • 尽量使用 final、private、static 关键字修饰方法,编码方法因为继承,会需要额外的类型检查。

2.3.2、逃逸分析

        逃逸分析(Escape Analysis)是判断一个对象是否被外部方法引用或外部线程访问的分析技术,编译器会根据逃逸分析的结果对代码进行优化。

2.3.3、栈上分配

        我们知道,在 Java 中默认创建一个对象是在堆中分配内存的,而当堆内存中的对象不再使用时,则需要通过垃圾回收机制回收,这个过程相对分配在栈中的对象的创建和销毁来说,更消耗时间和性能。这个时候,逃逸分析如果发现一个对象只在方法中使用,就会将对象分配在栈上。

        以下是通过循环获取学生年龄的案例,方法中创建一个学生对象,我们现在通过案例来看看打开逃逸分析和关闭逃逸分析后,堆内存对象创建的数量对比。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for (int i = 0; i < 200000; i++) {
        getAge();
    }
}

public static int getAge() {
    Student person = new Student(" 小明 ", 30);
    return person.getAge();
}

static class Student {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int age;

    public Student(String name, int age) {
        this.name = name;
        this.age = age;
    }

    public String getName() {
        return name;
    }

    public void setName(String name) {
        this.name = name;
    }

    public int getAge() {
        return age;
    }

    public void setAge(int age) {
        this.age = age;
    }
}

        然后,我们分别设置 VM 参数:Xmx1000m -Xms1000m -XX:-DoEscapeAnalysis -XX:+PrintGC 以及 -Xmx1000m -Xms1000m -XX:+DoEscapeAnalysis -XX:+PrintGC,通过之前讲过的 VisualVM 工具,查看堆中创建的对象数量。

(-server -Xmx1000m -Xms1000m -XX:-DoEscapeAnalysis -XX:+PrintGC)

(-server -Xmx1000m -Xms1000m -XX:+DoEscapeAnalysis -XX:+PrintGC)

        这其实是因为由于 HotSpot 虚拟机目前的实现导致栈上分配实现比较复杂,可以说,在 HotSpot 中暂时没有实现这项优化。随着即时编译器的发展与逃逸分析技术的逐渐成熟,相信不久的将来 HotSpot 也会实现这项优化功能。

2.3.4、锁消除

        在非线程安全的情况下,尽量不要使用线程安全容器,比如 StringBuffer。由于 StringBuffer 中的 append 方法被 Synchronized 关键字修饰,会使用到锁,从而导致性能下降。

        但实际上,在以下代码测试中,StringBuffer 和 StringBuilder 的性能基本没什么区别。这是因为在局部方法中创建的对象只能被当前线程访问,无法被其它线程访问,这个变量的读写肯定不会有竞争,这个时候 JIT 编译会对这个对象的方法锁进行锁消除。

public static String getString(String s1, String s2) {
    StringBuffer sb = new StringBuffer();
    sb.append(s1);
    sb.append(s2);
    return sb.toString();
}

2.3.5、标量替换

        逃逸分析证明一个对象不会被外部访问,如果这个对象可以被拆分的话,当程序真正执行的时候可能不创建这个对象,而直接创建它的成员变量来代替。将对象拆分后,可以分配对象的成员变量在栈或寄存器上,原本的对象就无需分配内存空间了。这种编译优化就叫做标量替换。我们用以下代码验证:

public void foo() {
    TestInfo info = new TestInfo();
    info.id = 1;
    info.count = 99;
    ... //to do something
}

逃逸分析后,代码会被优化为:

public void foo() {
    id = 1;
    count = 99;
    //to do something
}

        我们可以通过设置 JVM 参数来开关逃逸分析,还可以单独开关同步消除和标量替换,在 JDK1.8 中 JVM 是默认开启这些操作的。

-XX:+DoEscapeAnalysis 开启逃逸分析(jdk1.8 默认开启,其它版本未测试)
-XX:-DoEscapeAnalysis 关闭逃逸分析
 
-XX:+EliminateLocks 开启锁消除(jdk1.8 默认开启,其它版本未测试)
-XX:-EliminateLocks 关闭锁消除
 
-XX:+EliminateAllocations 开启标量替换(jdk1.8 默认开启,其它版本未测试)
-XX:-EliminateAllocations 关闭就可以了

3、垃圾回收机制优化

3.1、垃圾回收机制

3.1.1、回收发生在哪里

        JVM 的内存区域中,程序计数器、虚拟机栈和本地方法栈这 3 个区域是线程私有的,随着线程的创建而创建,销毁而销毁;栈中的栈帧随着方法的进入和退出进行入栈和出栈操作,每个栈帧中分配多少内存基本是在类结构确定下来的时候就已知的,因此这三个区域的内存分配和回收都具有确定性。

        那么垃圾回收的重点就是关注堆和方法区中的内存了,堆中的回收主要是对象的回收,方法区的回收主要是废弃常量和无用的类的回收。

3.1.2、对象什么时候可以回收

        一般一个对象不再被引用,就代表该对象可以被回收。目前有以下两种算法可以判断该对象是否可以被回收。

引用计数算法:这种算法是通过一个对象的引用计数器来判断该对象是否被引用了。每当对象被引用,引用计数器就会加 1;每当引用失效,计数器就会减 1。当对象的引用计数器的值为 0 时,就说明该对象不再被引用,可以被回收了。这里强调一点,虽然引用计数算法的实现简单,判断效率也很高,但它存在着对象之间相互循环引用的问题。

可达性分析算法:GC Roots 是该算法的基础,GC Roots 是所有对象的根对象,在 JVM 加载时,会创建一些普通对象引用正常对象。这些对象作为正常对象的起始点,在垃圾回收时,会从这些 GC Roots 开始向下搜索,当一个对象到 GC Roots 没有任何引用链相连时,就证明此对象是不可用的。目前 HotSpot 虚拟机采用的就是这种算法。

        以上两种算法都是通过引用来判断对象是否可以被回收。在 JDK 1.2 之后,Java 对引用的概念进行了扩充,将引用分为了以下四种:

3.1.3、如何回收这些对象

自动性:Java 提供了一个系统级的线程来跟踪每一块分配出去的内存空间,当 JVM 处于空闲循环时,垃圾收集器线程会自动检查每一块分配出去的内存空间,然后自动回收每一块空闲的内存块。

不可预期性:一旦一个对象没有被引用了,该对象是否立刻被回收呢?答案是不可预期的。我们很难确定一个没有被引用的对象是不是会被立刻回收掉,因为有可能当程序结束后,这个对象仍在内存中。

        垃圾回收线程在 JVM 中是自动执行的,Java 程序无法强制执行。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调用 System.gc 方法来"建议"执行垃圾收集器,但是否可执行,什么时候执行?仍然不可预期。

3.2、GC 算法

        JVM 提供了不同的回收算法来实现这一套回收机制,通常垃圾收集器的回收算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如果说收集算法是内存回收的方法论,那么垃圾收集器就是内存回收的具体实现,JDK1.7 update14 之后 Hotspot 虚拟机所有的回收器整理如下(以下为服务端垃圾收集器):

        其实在 JVM 规范中并没有明确 GC 的运作方式,各个厂商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实现垃圾收集器。我们可以通过 JVM 工具查询当前 JVM 使用的垃圾收集器类型,首先通过 ps 命令查询出经常 ID,再通过 jmap -heap ID 查询出 JVM 的配置信息,其中就包括垃圾收集器的设置类型。

3.3、GC 性能衡量指标

吞吐量:这里的吞吐量是指应用程序所花费的时间和系统总运行时间的比值。我们可以按照这个公式来计算 GC 的吞吐量:系统总运行时间 = 应用程序耗时 +GC 耗时。如果系统运行了 100 分钟,GC 耗时 1 分钟,则系统吞吐量为 99%。GC 的吞吐量一般不能低于 95%。

停顿时间:指垃圾收集器正在运行时,应用程序的暂停时间。对于串行回收器而言,停顿时间可能会比较长;而使用并发回收器,由于垃圾收集器和应用程序交替运行,程序的停顿时间就会变短,但其效率很可能不如独占垃圾收集器,系统的吞吐量也很可能会降低。

垃圾回收频率:多久发生一次指垃圾回收呢?通常垃圾回收的频率越低越好,增大堆内存空间可以有效降低垃圾回收发生的频率,但同时也意味着堆积的回收对象越多,最终也会增加回收时的停顿时间。所以我们只要适当地增大堆内存空间,保证正常的垃圾回收频率即可。

3.4、查看 & 分析 GC 日志

        已知了性能衡量指标,现在我们需要通过工具查询 GC 相关日志,统计各项指标的信息。首先,我们需要通过 JVM 参数预先设置 GC 日志,通常有以下几种 JVM 参数设置:

-XX:+PrintGC 输出 GC 日志
-XX:+PrintGCDetails 输出 GC 的详细日志
-XX:+PrintGCTimeStamps 输出 GC 的时间戳(以基准时间的形式)
-XX:+PrintGCDateStamps 输出 GC 的时间戳(以日期的形式,如 2013-05-04T21:53:59.234+0800)
-XX:+PrintHeapAtGC 在进行 GC 的前后打印出堆的信息
-Xloggc:../logs/gc.log 日志文件的输出路径

这里使用如下参数来打印日志:

-XX:+PrintGCDateStamps -XX:+PrintGCDetails -Xloggc:./gclogs

打印后的日志为:

        上图是运行很短时间的 GC 日志,如果是长时间的 GC 日志,我们很难通过文本形式去查看整体的 GC 性能。此时,我们可以通过GCView工具打开日志文件,图形化界面查看整体的 GC 性能,如下图所示:

        通过工具,我们可以看到吞吐量、停顿时间以及 GC 的频率,从而可以非常直观地了解到 GC 的性能情况。

        这里我再推荐一个比较好用的 GC 日志分析工具,GCeasy是一款非常直观的 GC 日志分析工具,我们可以将日志文件压缩之后,上传到 GCeasy 官网即可看到非常清楚的 GC 日志分析结果:

3.5、GC 调优策略

3.5.1、降低 Minor GC 频率

        通常情况下,由于新生代空间较小,Eden 区很快被填满,就会导致频繁 Minor GC,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增大新生代空间来降低 Minor GC 的频率。

        我们知道,单次 Minor GC 时间是由两部分组成:T1(扫描新生代)和 T2(复制存活对象)。假设一个对象在 Eden 区的存活时间为 500ms,Minor GC 的时间间隔是 300ms,那么正常情况下,Minor GC 的时间为 :T1+T2。

        当我们增大新生代空间,Minor GC 的时间间隔可能会扩大到 600ms,此时一个存活 500ms 的对象就会在 Eden 区中被回收掉,此时就不存在复制存活对象了,所以再发生 Minor GC 的时间为:两次扫描新生代,即 2T1。

        可见,扩容后,Minor GC 时增加了 T1,但省去了 T2 的时间。通常在虚拟机中,复制对象的成本要远高于扫描成本。

        如果在堆内存中存在较多的长期存活的对象,此时增加年轻代空间,反而会增加 Minor GC 的时间。如果堆中的短期对象很多,那么扩容新生代,单次 Minor GC 时间不会显著增加。因此,单次 Minor GC 时间更多取决于 GC 后存活对象的数量,而非 Eden 区的大小。

3.5.2、降低 Full GC 的频率

        通常情况下,由于堆内存空间不足或老年代对象太多,会触发 Full GC,频繁的 Full GC 会带来上下文切换,增加系统的性能开销。

减少创建大对象:在平常的业务场景中,我们习惯一次性从数据库中查询出一个大对象用于 web 端显示。例如,我之前碰到过一个一次性查询出 60 个字段的业务操作,这种大对象如果超过年轻代最大对象阈值,会被直接创建在老年代;即使被创建在了年轻代,由于年轻代的内存空间有限,通过 Minor GC 之后也会进入到老年代。这种大对象很容易产生较多的 Full GC。

        我们可以将这种大对象拆解出来,首次只查询一些比较重要的字段,如果还需要其它字段辅助查看,再通过第二次查询显示剩余的字段。

增大堆内存空间:在堆内存不足的情况下,增大堆内存空间,且设置初始化堆内存为最大堆内存,也可以降低 Full GC 的频率。

3.6、选择合适的 GC 回收器

        假设我们有这样一个需求,要求每次操作的响应时间必须在 500ms 以内。这个时候我们一般会选择响应速度较快的 GC 回收器,CMS(Concurrent Mark Sweep)回收器和 G1 回收器都是不错的选择。

        而当我们的需求对系统吞吐量有要求时,就可以选择 Parallel Scavenge 回收器来提高系统的吞吐量。

4、优化JVM内存分配

4.1、内存分配性能问题

        谈到 JVM 内存表现出的性能问题时,你可能会想到一些线上的 JVM 内存溢出事故。但这方面的事故往往是应用程序创建对象导致的内存回收对象难,一般属于代码编程问题。

        但其实很多时候,在应用服务的特定场景下,JVM 内存分配不合理带来的性能表现并不会像内存溢出问题这么突出。可以说如果你没有深入到各项性能指标中去,是很难发现其中隐藏的性能损耗。

        JVM 内存分配不合理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频繁的 GC,这会导致上下文切换等性能问题,从而降低系统的吞吐量、增加系统的响应时间。因此,如果你在线上环境或性能测试时,发现频繁的 GC,且是正常的对象创建和回收,这个时候就需要考虑调整 JVM 内存分配了,从而减少 GC 所带来的性能开销。

4.2、对象在堆中的生存周期

        在 JVM 内存模型的堆中,堆被划分为新生代和老年代,新生代又被进一步划分为 Eden 区和 Survivor 区,最后 Survivor 由 From Survivor 和 To Survivor 组成。

        当我们新建一个对象时,对象会被优先分配到新生代的 Eden 区中,这时虚拟机会给对象定义一个对象年龄计数器(通过参数 -XX:MaxTenuringThreshold 设置)。

        同时,也有另外一种情况,当 Eden 空间不足时,虚拟机将会执行一个新生代的垃圾回收(Minor GC)。这时 JVM 会把存活的对象转移到 Survivor 中,并给对象的年龄 +1。对象在 Survivor 中同样也会经历 MinorGC,每经过一次 MinorGC,对象的年龄将会 +1。

        当然了,内存空间也是有设置阈值的,可以通过参数 -XX:PetenureSizeThreshold 设置直接被分配到老年代的最大对象,这时如果分配的对象超过了设置的阀值,对象就会直接被分配到老年代,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减少新生代的垃圾回收。

4.3、查看 JVM 堆内存分配

        我们知道了一个对象从创建至回收到堆中的过程,接下来我们再来了解下 JVM 堆内存是如何分配的。在默认不配置 JVM 堆内存大小的情况下,JVM 根据默认值来配置当前内存大小。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命令来查看堆内存配置的默认值:

java -XX:+PrintFlagsFinal -version | grep HeapSize 
jmap -heap 17284

        通过命令,我们可以获得在这台机器上启动的 JVM 默认最大堆内存为 1953MB,初始化大小为 124MB。

        在 JDK1.7 中,默认情况下年轻代和老年代的比例是 1:2,我们可以通过–XX:NewRatio 重置该配置项。年轻代中的 Eden 和 To Survivor、From Survivor 的比例是 8:1:1,我们可以通过 -XX:SurvivorRatio 重置该配置项。

        在 JDK1.7 中如果开启了 -XX:+UseAdaptiveSizePolicy 配置项,JVM 将会动态调整 Java 堆中各个区域的大小以及进入老年代的年龄,–XX:NewRatio 和 -XX:SurvivorRatio 将会失效,而 JDK1.8 是默认开启 -XX:+UseAdaptiveSizePolicy 配置项的。

        还有,在 JDK1.8 中,不要随便关闭 UseAdaptiveSizePolicy 配置项,除非你已经对初始化堆内存 / 最大堆内存、年轻代 / 老年代以及 Eden 区 /Survivor 区有非常明确的规划了。否则 JVM 将会分配最小堆内存,年轻代和老年代按照默认比例 1:2 进行分配,年轻代中的 Eden 和 Survivor 则按照默认比例 8:2 进行分配。这个内存分配未必是应用服务的最佳配置,因此可能会给应用服务带来严重的性能问题。

4.4、存分配的调优过程

        我们先使用 JVM 的默认配置,观察应用服务的运行情况,下面我将结合一个实际案例来讲述。现模拟一个抢购接口,假设需要满足一个 5W 的并发请求,且每次请求会产生 20KB 对象,我们可以通过千级并发创建一个 1MB 对象的接口来模拟万级并发请求产生大量对象的场景,具体代码如下:

@RequestMapping(value = "/test1")
public String test1(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
    List < Byte[] > temp = new ArrayList < Byte[] > ();

    Byte[] b = new Byte[1024 * 1024];
    temp.add(b);

    return "success";
}

4.4.1、AB 压测

        分别对应用服务进行压力测试,以下是请求接口的吞吐量和响应时间在不同并发用户数下的变化情况:

        可以看到,当并发数量到了一定值时,吞吐量就上不去了,响应时间也迅速增加。那么,在 JVM 内部运行又是怎样的呢?

4.5、分析 GC 日志

        此时我们可以通过 GC 日志查看具体的回收日志。我们可以通过设置 VM 配置参数,将运行期间的 GC 日志 dump 下来,具体配置参数如下:

-XX:+PrintGCTimeStamps -XX:+PrintGCDetails -Xloggc:/log/heapTest.log

以下是各个配置项的说明:

  • -XX:PrintGCTimeStamps:打印 GC 具体时间;
  • -XX:PrintGCDetails :打印出 GC 详细日志;
  • -Xloggc: path:GC 日志生成路径。

        主页面显示 FullGC 发生了 13 次,右下角显示年轻代和老年代的内存使用率几乎达到了 100%。而 FullGC 会导致 stop-the-world 的发生,从而严重影响到应用服务的性能。此时,我们需要调整堆内存的大小来减少 FullGC 的发生。

4.6、参考指标

GC 频率:高频的 FullGC 会给系统带来非常大的性能消耗,虽然 MinorGC 相对 FullGC 来说好了许多,但过多的 MinorGC 仍会给系统带来压力。

内存:这里的内存指的是堆内存大小,堆内存又分为年轻代内存和老年代内存。首先我们要分析堆内存大小是否合适,其实是分析年轻代和老年代的比例是否合适。如果内存不足或分配不均匀,会增加 FullGC,严重的将导致 CPU 持续爆满,影响系统性能。

吞吐量:频繁的 FullGC 将会引起线程的上下文切换,增加系统的性能开销,从而影响每次处理的线程请求,最终导致系统的吞吐量下降。

延时:JVM 的 GC 持续时间也会影响到每次请求的响应时间。

4.7、具体调优方法

4.7.1、调整堆内存空间减少 FullGC

        通过日志分析,堆内存基本被用完了,而且存在大量 FullGC,这意味着我们的堆内存严重不足,这个时候我们需要调大堆内存空间。

java -jar -Xms4g -Xmx4g heapTest-0.0.1-SNAPSHOT.jar

以下是各个配置项的说明:

  • -Xms:堆初始大小;
  • -Xmx:堆最大值。

        调大堆内存之后,我们再来测试下性能情况,发现吞吐量提高了 40% 左右,响应时间也降低了将近 50%。

        再查看 GC 日志,发现 FullGC 频率降低了,老年代的使用率只有 16% 了。

4.7.2、调整年轻代减少 MinorGC

        通过调整堆内存大小,我们已经提升了整体的吞吐量,降低了响应时间。那还有优化空间吗?我们还可以将年轻代设置得大一些,从而减少一些 MinorGC

java -jar -Xms4g -Xmx4g -Xmn3g heapTest-0.0.1-SNAPSHOT.jar

        再进行 AB 压测,发现吞吐量上去了。

        再查看 GC 日志,发现 MinorGC 也明显降低了,GC 花费的总时间也减少了。

4.7.3、设置 Eden、Survivor 区比例

        在 JVM 中,如果开启 AdaptiveSizePolicy,则每次 GC 后都会重新计算 Eden、From Survivor 和 To Survivor 区的大小,计算依据是 GC 过程中统计的 GC 时间、吞吐量、内存占用量。这个时候 SurvivorRatio 默认设置的比例会失效。

        在 JDK1.8 中,默认是开启 AdaptiveSizePolicy 的,我们可以通过 -XX:-UseAdaptiveSizePolicy 关闭该项配置,或显示运行 -XX:SurvivorRatio=8 将 Eden、Survivor 的比例设置为 8:2。大部分新对象都是在 Eden 区创建的,我们可以固定 Eden 区的占用比例,来调优 JVM 的内存分配性能。

        再进行 AB 性能测试,我们可以看到吞吐量提升了,响应时间降低了。

5、小结&拓展

5.1、常用工具

5.1.1、Top 命令

        top 命令是我们在 Linux 下最常用的命令之一,它可以实时显示正在执行进程的 CPU 使用率、内存使用率以及系统负载等信息。其中上半部分显示的是系统的统计信息,下半部分显示的是进程的使用率统计信息。

        除了简单的 top 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 top -Hp pid 查看具体线程使用系统资源情况:

5.1.2、vmstat 命令

        vmstat 是一款指定采样周期和次数的功能性监测工具,我们可以看到,它不仅可以统计内存的使用情况,还可以观测到 CPU 的使用率、swap 的使用情况。但 vmstat 一般很少用来查看内存的使用情况,而是经常被用来观察进程的上下文切换。

  • r:等待运行的进程数;
  • b:处于非中断睡眠状态的进程数;
  • swpd:虚拟内存使用情况;
  • free:空闲的内存;
  • buff:用来作为缓冲的内存数;
  • si:从磁盘交换到内存的交换页数量;
  • so:从内存交换到磁盘的交换页数量;
  • bi:发送到块设备的块数;
  • bo:从块设备接收到的块数;
  • in:每秒中断数;
  • cs:每秒上下文切换次数;
  • us:用户 CPU 使用时间;
  • sy:内核 CPU 系统使用时间;
  • id:空闲时间;
  • wa:等待 I/O 时间;
  • st:运行虚拟机窃取的时间。

5.1.3、pidstat 命令

        pidstat 是 Sysstat 中的一个组件,也是一款功能强大的性能监测工具,我们可以通过命令:yum install sysstat 安装该监控组件。之前的 top 和 vmstat 两个命令都是监测进程的内存、CPU 以及 I/O 使用情况,而 pidstat 命令则是深入到线程级别。

        通过 pidstat -help 命令,我们可以查看到有以下几个常用的参数来监测线程的性能:

  • -u:默认的参数,显示各个进程的 cpu 使用情况;
  • -r:显示各个进程的内存使用情况;
  • -d:显示各个进程的 I/O 使用情况;
  • -w:显示每个进程的上下文切换情况;
  • -p:指定进程号;
  • -t:显示进程中线程的统计信息。

        我们可以通过相关命令(例如 ps 或 jps)查询到相关进程 ID,再运行以下命令来监测该进程的内存使用情况:

        其中 pidstat 的参数 -p 用于指定进程 ID,-r 表示监控内存的使用情况,1 表示每秒的意思,3 则表示采样次数。其中显示的几个关键指标的含义是:

  • Minflt/s:任务每秒发生的次要错误,不需要从磁盘中加载页;
  • Majflt/s:任务每秒发生的主要错误,需要从磁盘中加载页;
  • VSZ:虚拟地址大小,虚拟内存使用 KB;
  • RSS:常驻集合大小,非交换区内存使用 KB。

        如果我们需要继续查看该进程下的线程内存使用率,则在后面添加 -t 指令即可:

        我们知道,Java 是基于 JVM 上运行的,大部分内存都是在 JVM 的用户内存中创建的,所以除了通过以上 Linux 命令来监控整个服务器内存的使用情况之外,我们更需要知道 JVM 中的内存使用情况。JDK 中就自带了很多命令工具可以监测到 JVM 的内存分配以及使用情况。

5.1.4、jstat 命令

        jstat 可以监测 Java 应用程序的实时运行情况,包括堆内存信息以及垃圾回收信息。我们可以运行 jstat -help 查看一些关键参数信息:

        再通过 jstat -option 查看 jstat 有哪些操作:

  • -class:显示 ClassLoad 的相关信息;
  • -compiler:显示 JIT 编译的相关信息;
  • -gc:显示和 gc 相关的堆信息;
  • -gccapacity:显示各个代的容量以及使用情况;
  • -gcmetacapacity:显示 Metaspace 的大小;
  • -gcnew:显示新生代信息;
  • -gcnewcapacity:显示新生代大小和使用情况;
  • -gcold:显示老年代和永久代的信息;
  • -gcoldcapacity :显示老年代的大小;
  • -gcutil:显示垃圾收集信息;
  • -gccause:显示垃圾回收的相关信息(通 -gcutil),同时显示最后一次或当前正在发生的垃圾回收的诱因;
  • -printcompilation:输出 JIT 编译的方法信息。

        它的功能比较多,在这里我例举一个常用功能,如何使用 jstat 查看堆内存的使用情况。我们可以用 jstat -gc pid 查看:

  • S0C:年轻代中 To Survivor 的容量(单位 KB);
  • S1C:年轻代中 From Survivor 的容量(单位 KB);
  • S0U:年轻代中 To Survivor 目前已使用空间(单位 KB);
  • S1U:年轻代中 From Survivor 目前已使用空间(单位 KB);
  • EC:年轻代中 Eden 的容量(单位 KB);
  • EU:年轻代中 Eden 目前已使用空间(单位 KB);
  • OC:Old 代的容量(单位 KB);
  • OU:Old 代目前已使用空间(单位 KB);
  • MC:Metaspace 的容量(单位 KB);
  • MU:Metaspace 目前已使用空间(单位 KB);
  • YGC:从应用程序启动到采样时年轻代中 gc 次数;
  • YGCT:从应用程序启动到采样时年轻代中 gc 所用时间 (s);
  • FGC:从应用程序启动到采样时 old 代(全 gc)gc 次数;
  • FGCT:从应用程序启动到采样时 old 代(全 gc)gc 所用时间 (s);
  • GCT:从应用程序启动到采样时 gc 用的总时间 (s)。

5.1.5、jstack 命令

        它是一种线程堆栈分析工具,最常用的功能就是使用 jstack pid 命令查看线程的堆栈信息,通常会结合 top -Hp pid 或 pidstat -p pid -t 一起查看具体线程的状态,也经常用来排查一些死锁的异常。

5.1.6、jmap 命令

        使用过 jmap 查看堆内存初始化配置信息以及堆内存的使用情况。那么除了这个功能,我们其实还可以使用 jmap 输出堆内存中的对象信息,包括产生了哪些对象,对象数量多少等。我们可以用 jmap 来查看堆内存初始化配置信息以及堆内存的使用情况:

        我们可以使用 jmap -histo[:live] pid 查看堆内存中的对象数目、大小统计直方图,如果带上 live 则只统计活对象:

        我们可以通过 jmap 命令把堆内存的使用情况 dump 到文件中:

        我们可以将文件下载下来,使用 MAT 工具打开文件进行分析:

5.2、实战演练

        我们平时遇到的内存溢出问题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于大峰值下没有限流,瞬间创建大量对象而导致的内存溢出;另一种则是由于内存泄漏而导致的内存溢出。

        使用限流,我们一般就可以解决第一种内存溢出问题,但其实很多时候,内存溢出往往是内存泄漏导致的,这种问题就是程序的 BUG,我们需要及时找到问题代码。

        我们知道,ThreadLocal 的作用是提供线程的私有变量,这种变量可以在一个线程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传递,可以减少一个线程在多个函数或类中创建公共变量来传递信息,避免了复杂度。但在使用时,如果 ThreadLocal 使用不恰当,就可能导致内存泄漏。

        这个案例的场景就是 ThreadLocal,下面我们创建 100 个线程。运行以下代码,系统一会儿就发送了内存溢出异常:

final static ThreadPoolExecutor poolExecutor = new ThreadPoolExecutor(100, 100, 1, TimeUnit.MINUTES,
    new LinkedBlockingQueue < > ()); // 创建线程池,通过线程池,保证创建的线程存活

final static ThreadLocal < Byte[] > localVariable = new ThreadLocal < Byte[] > (); // 声明本地变量

@RequestMapping(value = "/test0")
public String test0(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
    poolExecutor.execute(new Runnable() {
        public void run() {
            Byte[] c = new Byte[4096 * 1024];
            localVariable.set(c); // 为线程添加变量

        }
    });
    return "success";
}

@RequestMapping(value = "/test1")
public String test1(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
    List < Byte[] > temp1 = new ArrayList < Byte[] > ();

    Byte[] b = new Byte[1024 * 20];
    temp1.add(b); // 添加局部变量

    return "success";
}

        在启动应用程序之前,我们可以通过 HeapDumpOnOutOfMemoryError 和 HeapDumpPath 这两个参数开启堆内存异常日志,通过以下命令启动应用程序:

java -jar -Xms1000m -Xmx4000m -XX:+HeapDumpOnOutOfMemoryError -XX:HeapDumpPath=/tmp/heapdump.hprof -Xms1g -Xmx1g -XX:+PrintGCTimeStamps -XX:+PrintGCDetails -Xloggc:/tmp/heapTest.log heapTest-0.0.1-SNAPSHOT.jar

        首先,请求 test0 链接 10000 次,之后再请求 test1 链接 10000 次,这个时候我们请求 test1 的接口报异常了。

        通过日志,我们很好分辨这是一个内存溢出异常。我们首先通过 Linux 系统命令查看进程在整个系统中内存的使用率是多少,最简单就是 top 命令了。

        从 top 命令查看进程的内存使用情况,可以发现在机器只有 8G 内存且只分配了 4G 内存给 Java 进程的情况下,Java 进程内存使用率已经达到了 55%,再通过 top -Hp pid 查看具体线程占用系统资源情况。

        再通过 jstack pid 查看具体线程的堆栈信息,可以发现该线程一直处于 TIMED_WAITING 状态,此时 CPU 使用率和负载并没有出现异常,我们可以排除死锁或 I/O 阻塞的异常问题了。

        我们再通过 jmap 查看堆内存的使用情况,可以发现,老年代的使用率几乎快占满了,而且内存一直得不到释放:

        通过以上堆内存的情况,我们基本可以判断系统发生了内存泄漏。下面我们就需要找到具体是什么对象一直无法回收,什么原因导致了内存泄漏。

        我们需要查看具体的堆内存对象,看看是哪个对象占用了堆内存,可以通过 jstat 查看存活对象的数量:

        Byte 对象占用内存明显异常,说明代码中 Byte 对象存在内存泄漏,我们在启动时,已经设置了 dump 文件,通过 MAT 打开 dump 的内存日志文件,我们可以发现 MAT 已经提示了 byte 内存异常:

        再点击进入到 Histogram 页面,可以查看到对象数量排序,我们可以看到 Byte[] 数组排在了第一位,选中对象后右击选择 with incomming reference 功能,可以查看到具体哪个对象引用了这个对象。

        在这里我们就可以很明显地查看到是 ThreadLocal 这块的代码出现了问题。

5.3、有问必答

5.3.1、 关于 CMS 和 G1

        CMS 垃圾收集器是基于标记清除算法实现的,目前主要用于老年代垃圾回收。CMS 收集器的 GC 周期主要由 7 个阶段组成,其中有两个阶段会发生 stop-the-world,其它阶段都是并发执行的。

        G1 垃圾收集器是基于标记整理算法实现的,是一个分代垃圾收集器,既负责年轻代,也负责老年代的垃圾回收。

        跟之前各个分代使用连续的虚拟内存地址不一样,G1 使用了一种 Region 方式对堆内存进行了划分,同样也分年轻代、老年代,但每一代使用的是 N 个不连续的 Region 内存块,每个 Region 占用一块连续的虚拟内存地址。

        在 G1 中,还有一种叫 Humongous 区域,用于存储特别大的对象。G1 内部做了一个优化,一旦发现没有引用指向巨型对象,则可直接在年轻代的 YoungGC 中被回收掉。

        G1 分为 Young GC、Mix GC 以及 Full GC。

        G1 Young GC 主要是在 Eden 区进行,当 Eden 区空间不足时,则会触发一次 Young GC。将 Eden 区数据移到 Survivor 空间时,如果 Survivor 空间不足,则会直接晋升到老年代。此时 Survivor 的数据也会晋升到老年代。Young GC 的执行是并行的,期间会发生 STW。

        当堆空间的占用率达到一定阈值后会触发 G1 Mix GC(阈值由命令参数 -XX:InitiatingHeapOccupancyPercent 设定,默认值 45),Mix GC 主要包括了四个阶段,其中只有并发标记阶段不会发生 STW,其它阶段均会发生 STW。

G1 和 CMS 主要的区别在于:

  • CMS 主要集中在老年代的回收,而 G1 集中在分代回收,包括了年轻代的 Young GC 以及老年代的 Mix GC;
  • G1 使用了 Region 方式对堆内存进行了划分,且基于标记整理算法实现,整体减少了垃圾碎片的产生;
  • 在初始化标记阶段,搜索可达对象使用到的 Card Table,其实现方式不一样。

        这里我简单解释下 Card Table,在垃圾回收的时候都是从 Root 开始搜索,这会先经过年轻代再到老年代,也有可能老年代引用到年轻代对象,如果发生 Young GC,除了从年轻代扫描根对象之外,还需要再从老年代扫描根对象,确认引用年轻代对象的情况。

        这种属于跨代处理,非常消耗性能。为了避免在回收年轻代时跨代扫描整个老年代,CMS 和 G1 都用到了 Card Table 来记录这些引用关系。只是 G1 在 Card Table 的基础上引入了 RSet,每个 Region 初始化时,都会初始化一个 RSet,RSet 记录了其它 Region 中的对象引用本 Region 对象的关系。

        除此之外,CMS 和 G1 在解决并发标记时漏标的方式也不一样,CMS 使用的是 Incremental Update 算法,而 G1 使用的是 SATB 算法。首先,我们要了解在并发标记中,G1 和 CMS 都是基于三色标记算法来实现的:

  • 黑色:根对象,或者对象和对象中的子对象都被扫描;
  • 灰色:对象本身被扫描,但还没扫描对象中的子对象;
  • 白色:不可达对象。

        基于这种标记有一个漏标的问题,也就是说,当一个白色标记对象,在垃圾回收被清理掉时,正好有一个对象引用了该白色标记对象,此时由于被回收掉了,就会出现对象丢失的问题。

        为了避免上述问题,CMS 采用了 Incremental Update 算法,只要在写屏障(write barrier)里发现一个白对象的引用被赋值到一个黑对象的字段里,那就把这个白对象变成灰色的。而在 G1 中,采用的是 SATB 算法,该算法认为开始时所有能遍历到的对象都是需要标记的,即认为都是活的。

        G1 具备 Pause Prediction Model ,即停顿预测模型。用户可以设定整个 GC 过程中期望的停顿时间,用参数 -XX:MaxGCPauseMillis 可以指定一个 G1 收集过程的目标停顿时间,默认值 200ms。

        G1 会根据这个模型统计出来的历史数据,来预测一次垃圾回收所需要的 Region 数量,通过控制 Region 数来控制目标停顿时间的实现。

5.3.2、Major Gc、Minor GC 和 Full GC

        不管什么 GC,都会发送 stop-the-world,区别是发生的时间长短。而这个时间跟垃圾收集器又有关系,Serial、PartNew、Parallel Scavenge 收集器无论是串行还是并行,都会挂起用户线程,而 CMS 和 G1 在并发标记时,是不会挂起用户线程的,但其它时候一样会挂起用户线程,stop the world 的时间相对来说就小很多了。

        Major Gc 在很多参考资料中是等价于 Full GC 的,我们也可以发现很多性能监测工具中只有 Minor GC 和 Full GC。一般情况下,一次 Full GC 将会对年轻代、老年代、元空间以及堆外内存进行垃圾回收。触发 Full GC 的原因有很多:

  • 当年轻代晋升到老年代的对象大小,并比目前老年代剩余的空间大小还要大时,会触发 Full GC;
  • 当老年代的空间使用率超过某阈值时,会触发 Full GC;
  • 当元空间不足时(JDK1.7 永久代不足),也会触发 Full GC;
  • 当调用 System.gc() 也会安排一次 Full GC。

http://www.kler.cn/a/382977.html

相关文章:

  • VS Code AI开发之Copilot配置和使用详解
  • Java包装类型的缓存
  • React 第十九节 useLayoutEffect 用途使用技巧注意事项详解
  • 实战分享:开发设计文档模版及编写要点
  • 网络安全之接入控制
  • Java预加载
  • Docker学习—Docker核心概念总结
  • 机器学习—矩阵乘法
  • NeurIPS24 | 多无人机协作精确预测车辆等目标移动轨迹, Drones Help Drones
  • 【comfyui教程】ComfyUI即将迎来全新界面:升级体验就在11月15日
  • 如何利用低代码开源框架实现高效开发?
  • react18中redux-promise搭配redux-thunk完美简化异步数据操作
  • Nginx转发MySQL端口及添加stream模块
  • group by 聚合操作出错解决办法
  • 华为机试HJ25 数据分类处理
  • WPF MVVM入门系列教程(二、依赖属性)
  • 自注意力(Self-attention)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相似性和区别
  • 如何在算家云搭建Aatrox-Bert-VITS2(音频生成)
  • 【python】OpenCV—findContours(4.6)
  • vue cli源码学习之cli-service
  • C语言算法编译成汇编语言增加保密性
  • Unity SRP学习笔记(二)
  • 语音识别中的RPM技术:原理、应用与发展趋势
  • java list使用基本操作
  • ReactPress系列—NestJS 服务端开发流程简介
  • 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大数据应用与服务赛项(中职组)圆满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