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立项2.5立项的三重境界
2.5 立项的三重境界
- 第一个阶段,机械式命题作文
- 第二个阶段,思考式命题作文
- 第三个阶段,开放式作文
我在职业生涯中多次参与项目立项:第一个阶段,是作为硬件工程师参与立项报告材料的撰写,汇报自己负责电路板的立项价值;第二阶段,是作为硬件经理主导几个项目的立项,并需要考虑项目组成员的工作安排;第三个阶段,在进入产品规划部门后,主导了一个大版本的立项报告,需要考虑市场需求的取舍,以及挖掘客户深层次需求。我把参与立项的经历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个人心态、看问题的视野完全不一样,在这三个阶段里我的敏感度、思维能力等都在逐步提升。
第一个阶段,机械式命题作文
当时我参加工作时间并不长,是以一种员工心态、工程师视角,习惯“接受任务”“完成任务”。其实那个阶段我并不理解为什么需要研发人员去参与立项,因为已经习惯了从“接受任务”到“挑战目标”的过程。这个时候写立项报告就是应付,为了立项而立项,没有更多的思考。领导下达任务,我按照模板格式套,查阅之前所有的立项文档,照葫芦画瓢。当时的思路就是,我的目标是成功立项,那么我要证明这个命题是正确的,所以开始找各种论据去证明这个结论的正确性。
不管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一些战略制定往往并没有经过严格的推理,甚至可能只是老板或领导的一个idea,命题作文的命题很可能就是拍脑袋拍出来的。其实很多硬件项目经理做过很多次立项报告,但是一直停留在罗列证据去证明领导是正确的这个层次。这就是因为打工人在大公司被僵化成执行者,缺乏自我思考,缺乏变化意愿,总是站在“执行任务”的角度思考问题。
第二个阶段,思考式命题作文
我在这个阶段,最大的变化就是开始理解并发掘产品的商业价值。这时候工作目的不仅限于把立项这个工作给完成了,同时需要思考,这个产品做出来是否能够卖得好。因为我在开发和维护的过程中,感受到如果硬件不能大规模发货,不但不能产生商业价值,还会导致因为数量太少,成本上升,直通率下降等KPI问题。
当时我经常和市场部门的同事讨论立项的相关问题,有一位资深市场人员定义了一款产品,并准备立项。他说这个产品上市之后肯定是一个爆款,预测一年能有数万台的发货需求,所以要求硬件按照这个数量去预测成本。我并没有直接开始进行成本分析,而是收集历史发货数据,根据历史发货数据,我开始挑战他们的预测。首先我整理了已有产品的历史发货数据质疑他们,我们前一代同类产品每年发货不到1万台,新产品上市后发货量立刻增加好几倍我觉得不太可能。
市场的兄弟反驳说,我们定义的新产品可以抢行业里其他友商的市场空间,这样发货量就能涨上去了。我还是表示怀疑,于是我就找了专业统计机构的市场分析报告,对市场容量做了一个统计校验,如果我们要达到预测的发货目标,那我们要占据市场容量的60%,这种市场比例的大幅度提升我觉得困难太大了。市场部门的同事表示,他们定义的这款产品能够在性能大幅度提升的情况下不增加成本,可以通过性价比优势大量抢占市场。我作为硬件经理马上组织大家进行细化的成本评估,最后结论是,达成规格定义的性能目标成本优势并不明显,靠这个去抢占市场可能性不大。
我拿着这个技术结论再次去挑战市场的同事,他们最终承认之前的分析结论过于理想化了。后来,这个款型的优先级就放低了,过了半年,我们找到了合适的技术,能达成成本目标了,这个款型上市后卖得很好。
作为一个**硬件项目经理,你在立项时,思考的就不完全是“立项通过”,还有未来部门和所有同事要依托这个产品生存等情况。**所以,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分析,加上准确的数据支撑去核验产品开发是否有价值,避免立项要开发的产品成为一个没有市场潜力的产品。立项分析的目的就是最大化项目的商业价值。
第三个阶段,开放式作文
当你要指引一个产品团队几十号甚至几百号人的开发任务时,你承担的责任是非常重大的,面临的压力也是很大的,当时我主导了一个大版本的立项报告,对此深有体会,就像完成一篇开放式作文一样,自定命题,自建逻辑。
有可能你的产品组合里缺的产品还有很多,客户各种需求蜂拥而至,你不知道怎么去排优先级了,你为排序选择感到痛苦?也有可能你竞争对手的产品已经很丰富了,你必须创造出一个很有特点的产品,需要你绞尽脑汁找到你和竞争对手的差异点。也有可能你在市场已经占据了领先的地位,客户已经不能告诉你做什么的时候,你需要创造出新的产品概念引领市场。不管你做什么样的取舍,选择做什么样的产品,都会有很多声音质疑你的决定。一方面市场要特性,另一方面销售要低价;你感觉处处是红海,竞争对手都很强,如何实现夹缝生存?
总结我自己的三段经历,如果一个硬件工程师只有研发背景,机械地按命题作文的方法去做立项,没有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从市场角度审视商业目标,那么很难把控立项这个关键工作。因此只有自我成长,让商业意识和全局视野不断完备,并善用工具和组织力量,才能做好立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