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成与原理(2) basic of computer architecture
Instruction Set Architecture (ISA) 和 Hardware System Architecture (HSA) 是计算机体系结构中两个重要的层次,它们各自的职责和作用如下:
Instruction Set Architecture (ISA)
定义
ISA是指令集体系结构,是硬件和软件之间的接口。它定义了计算机硬件向软件提供的功能,也即程序员或编译器能直接使用的指令、寄存器和内存模型。
主要内容
-
指令格式
- 指令操作码(Opcode):指定执行的操作。
- 操作数:指令中的数据或数据的地址。
- 指令长度:指令字长(例如32位或64位)。
-
数据类型
- 支持的数据类型(例如整型、浮点型、字符等)。
- 数据表示方式(补码、定点数、浮点数等)。
-
寄存器
- 通用寄存器的数量和用途。
- 专用寄存器(如程序计数器、堆栈指针)。
-
寻址模式
- 指定操作数地址的方法(如直接寻址、间接寻址、立即数等)。
-
指令类别
- 数据传输指令(如
LOAD
、STORE
)。 - 算术和逻辑指令(如
ADD
、SUB
、AND
)。 - 流程控制指令(如跳转、分支)。
- 特权指令(用于操作系统)。
- 数据传输指令(如
-
中断和异常处理
- 定义中断和异常的机制。
作用
- 对编译器:提供指令模板以生成可执行代码。
- 对硬件设计者:为硬件实现提供标准,确保软件能够运行。
- 对程序员:提供可编程的接口以控制硬件。
类型
- RISC (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精简指令集架构。
- CISC (Complex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复杂指令集架构。
Hardware System Architecture (HSA)
定义
HSA是硬件系统的实现,是对计算机硬件各组成部分的设计和物理实现的描述。它描述了计算机的实际结构及硬件组件之间的交互。
主要内容
-
处理器架构
- 核心设计(单核、多核)。
- 控制单元(硬布线或微程序控制)。
- 算术逻辑单元(ALU)和浮点单元(FPU)。
-
存储架构
- 层次结构(寄存器、缓存、主存、磁盘存储)。
- 缓存一致性协议(如MESI)。
- 内存分配与管理。
-
I/O系统
- 输入输出接口及总线设计。
- DMA(直接内存访问)和中断控制器。
-
总线系统
- 数据总线、地址总线、控制总线的实现。
- 总线仲裁与优先级。
-
并行架构
- 多处理器系统。
- GPU和加速器集成。
-
电源管理
- 功耗优化设计。
- 动态电压与频率调节(DVFS)。
作用
- 硬件设计者:用以设计实际的计算机系统。
- 性能优化:通过硬件改进提升计算性能和效率。
比较 ISA 和 HSA
特点 | ISA | HSA |
---|---|---|
定义层次 | 软件与硬件的接口 | 硬件的实际实现 |
目标 | 定义指令与功能 | 优化硬件组件的性能和互操作性 |
用户 | 程序员、编译器开发者 | 硬件设计者 |
抽象程度 | 高(面向程序员和软件) | 低(面向硬件物理实现) |
实例 | x86, ARM, MIPS | CPU核心设计、内存和I/O接口实现 |
总结:
- ISA 是计算机的功能性定义,它专注于“计算机能做什么”。
- HSA 是计算机的物理实现,聚焦于“如何实现这些功能”。
两者相辅相成:ISA定义需求,而HSA负责满足需求!
这个图清晰地展示了计算机体系结构(Computer Architecture)的主要分类及其特点,以下是对图中各部分的详细解释:
1. 冯·诺依曼体系结构 (Von Neumann Architecture)
- 别称:普林斯顿架构 (Princeton Architecture)。
- 核心思想:数据和程序指令都存储在同一个内存中,通过单一的系统总线访问。
- 主要特征:
- 单一存储单元:程序和数据共享同一存储空间。
- 处理单元:包括寄存器(Registers)、算术与逻辑单元(ALU)、控制单元(CU)等核心模块。
- I/O接口:用于连接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数据通过系统总线在内存和CPU之间传输。
- 瓶颈问题:由于程序指令和数据共享同一总线,可能导致总线拥堵(称为“冯·诺依曼瓶颈”)。
图中的描述:
- 显示了冯·诺依曼体系的模块化结构,包括寄存器、ALU、控制单元,以及通过系统总线连接的主存储器和I/O设备。
2. 非冯·诺依曼体系结构 (Non-Von Neumann Architecture)
与冯·诺依曼体系结构不同,它通过优化存储结构和数据处理方式,避免了“冯·诺依曼瓶颈”。
图中将非冯·诺依曼架构分为两种类型:
a. 哈佛体系结构 (Harvard Architecture)
- 特点:将指令和数据分开存储,使用独立的存储空间和总线。
- 优点:
- 数据和指令可以同时访问,避免总线冲突,提高效率。
- 常用于嵌入式系统(如微控制器)。
b. 改进型哈佛体系结构 (Modified Harvard Architecture)
- 特点:对传统哈佛架构进行优化,引入一定程度的存储共享。
- 适用场景:现代处理器通常结合冯·诺依曼和哈佛架构的特点来设计。
- 优势:保持并行性能的同时提升灵活性。
3. 总结与对比
- 冯·诺依曼体系结构:存储简单但易发生瓶颈。
- 哈佛架构:复杂度增加,但效率更高,适用于现代高性能计算。
- 改进型哈佛架构:结合两者优点,应用范围更广。
processor和cpu大家可能还不知道,下面是一些总结:
**Processor(处理器)**和**CPU(中央处理器)**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被看作是一回事,但它们的概念和使用场景略有不同:
---
### **相同点**
- **核心含义相似**:
- **CPU** 是最常用的“处理器”类型。
- 当我们谈到“处理器”时,通常指的就是 **CPU**,特别是在通用计算领域(如电脑、手机等)。
- 它们都负责执行指令并处理数据。
---
### **不同点**
1. **Processor 是更广泛的概念**:
- **Processor** 可以指任何执行指令和处理数据的芯片,不仅仅是 CPU。
- **常见类型:**
- **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负责通用计算任务,是计算机的“大脑”。
- **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专门用于图形和并行计算任务。
- **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专注于信号处理。
- **AI 加速器(如 TPU、NPU 等)**:用于加速人工智能任务。
- 换句话说,**所有的 CPU 都是处理器,但不是所有的处理器都是 CPU**。
2. **CPU 是特指的处理器类型**:
- CPU 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用于:
- 执行程序的主要逻辑。
- 控制其他硬件部件(如内存、I/O 设备)。
- CPU 通常包含多个核心(Core),每个核心都是一个小型处理器。
3. **场景使用的差异**:
- 在技术文档或硬件设计中,**Processor** 更常用于泛指所有处理器类型。
- 在讨论计算机硬件(如 PC 或手机)时,**CPU** 是一个更具体的术语。
这张图展示了计算机体系结构中经典的 Flynn 分类法,即根据指令流和数据流对体系结构进行分类,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 SISD(Single Instruction Stream, Single Data Stream)
- 中文解释:单指令流、单数据流
- 特点:
- 只有一条控制器发出的指令流。
- 处理一个单独的数据流。
- 代表:传统的单核处理器。
- 适用场景:适合顺序计算任务。
- 示意:
- 内存中存储指令和数据。
- 控制器发出指令,运算单元(Operate)处理一个数据流。
2. SIMD(Single Instruction Stream, Multiple Data Stream)
- 中文解释:单指令流、多数据流
- 特点:
- 控制器发出单一的指令流。
- 同时处理多个数据流。
- 代表:GPU、大规模并行处理。
- 适用场景:适用于数据并行任务,例如矩阵运算、图像处理。
- 示意:
- 指令同时控制多个运算单元,多个数据流并行处理。
3. MISD(Multiple Instruction Stream, Single Data Stream)
- 中文解释:多指令流、单数据流
- 特点:
- 多个控制器执行不同的指令流。
- 对同一个数据流进行处理。
- 代表:比较少见,主要出现在一些故障容错系统(如冗余计算)。
- 适用场景:适合需要对同一数据多次处理的任务,如多阶段流水线。
- 示意:
- 不同指令流同时作用于同一数据流。
4. MIMD(Multiple Instruction Stream, Multiple Data Stream)
- 中文解释:多指令流、多数据流
- 特点:
- 多个控制器独立运行,执行不同的指令流。
- 处理不同的数据流。
- 代表:现代的多核处理器(如多核CPU、分布式系统)。
- 适用场景:适合任务并行计算。
- 示意:
- 多个指令和数据流独立运行,彼此互不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