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article >正文

Linux网络——传输层协议

所谓传输层,即负责数据能够从发送端传输到接收端。

TCP/IP 协议中, "IP", "源端口号", "目的 IP", "目的端口号", "协议号" 这样一个五元组来标识一个通信(可以通过 netstat -n 查看)。


一.UDP协议

1.协议端格式

16 位 UDP 长度, 表示整个数据报(UDP 首部+UDP 数据)的最大长度;

如果校验和出错, 就会直接丢弃。


2.特点

UDP 传输的过程类似于寄信。

  • 无连接: 知道对端的 IP 和端口号就直接进行传输, 不需要建立连接;
  • 不可靠: 没有确认机制, 没有重传机制; 如果因为网络故障该段无法发到对方,UDP 协议层也不会给应用层返回任何错误信息;
  • 面向数据报: 不能够灵活的控制读写数据的次数和数量。

3.面向数据报

应用层交给 UDP 多长的报文, UDP 原样发送, 既不会拆分, 也不会合并;

假如用 UDP 传输 100 个字节的数据:

如果发送端调用一次 sendto, 发送 100 个字节, 那么接收端也必须调用对应的一次 recvfrom, 接收 100 个字节; 而不能循环调用 10 次 recvfrom, 每次接收 10 个字节;

UDP 协议首部中有一个 16 位的最大长度. 也就是说一个 UDP 能传输的数据最大长度是 64K(包含 UDP 首部)。

然而 64K 在当今的互联网环境下, 是一个非常小的数字。如果我们需要传输的数据超过 64K, 就需要在应用层手动的分包, 多次发送, 并在接收端手动拼装。


二.TCP协议

TCP 全称为 "传输控制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如其名, 要对数据的传输进行一个详细的控制。


1.协议端格式

TCP报头包含上述除数据外的全部部分。

TCP的标准报头为20字节,不包含选项字段,但是4位首部长度(单位4字节)则表示整个报头的字节数,所以TCP报头的最大长度为60字节,包含选项字段。因此选项字段所占字节数,即为4位首部长度表示的整个报头大小减去20字节。

 /目的端口号: 表示数据是从哪个进程来, 到哪个进程去。

6 位标志位:

  • URG: 紧急指针是否有效
  • ACK: 确认号是否有效
  • PSH: 提示接收端应用程序立刻从 TCP 缓冲区把数据读走
  • RST: 对方要求重新建立连接; 我们把携带 RST 标识的称为复位报文段
  • SYN: 请求建立连接; 我们把携带 SYN 标识的称为同步报文段
  • FIN: 通知对方, 本端要关闭了, 我们称携带 FIN 标识的为结束报文段

2.确认应答(ACK)机制

TCP 将每个字节的数据都进行了编号,即为序列号

发送方发送数据后,只有在收到接收方的确认应答之后,才会继续发送,每一个 ACK 都带有对应的确认序列号, 意思是告诉发送者, 我已经收到了哪些数据; 下一次你从哪里开始发。


3.超时重传机制

主机 A 发送数据给 B 之后, 可能因为网络拥堵等原因, 数据无法到达主机 B;

如果主机 A 在一个特定时间间隔内没有收到 B 发来的确认应答, 就会进行重发;

但是, 主机 A 未收到 B 发来的确认应答, 也可能是因为 ACK 丢失了,因此主机 B 会收到很多重复数据. 那么 TCP 协议需要能够识别出那些包是重复的包, 并且把重复的丢弃掉. 这时候我们可以利用前面提到的序列号, 就可以很容易做到去重的效果。

超时时间一般由OS自主设定,如果累计到一定的重传次数后,仍然没有收到应答,TCP 认为网络或者对端主机出现异常, 强制关闭连接。


4.连接管理机制

在正常情况下, TCP 要经过三次握手建立连接, 四次挥手断开连接。


(1)三次握手

三次握手,即客户端向服务器发起连接请求,服务器应答的同时,也向客户端发起连接请求,最终由客户端发送最终应答,这样便可以完整的建立连接。

为什么要三次握手:

  1. 验证全双工,验证网络连通性。
  2. 建立通信双方的共识意愿。

(2)四次挥手

四次挥手,即通信双方要断开连接时,都必须向对方发送断开申请,并且都得到应答之后,才能彻底的断开连接。

TIME_WAIT状态:

TCP 协议规定,主动关闭连接的一方要处于 TIME_ WAIT 状态,等待两个MSL(maximum segment lifetime)(TCP报文的最大生存时间)的时间后才能回到 CLOSED 状态。

CLOSE_WAIT状态:

服务器没有正确的关闭socket,导致四次挥手没有正确完成。这是一个 BUG,只需要将socket进行 close 即可解决问题。


5.流量控制

接收端处理数据的速度是有限的. 如果发送端发的太快, 导致接收端的缓冲区被打满, 这个时候如果发送端继续发送, 就会造成丢包, 继而引起丢包重传等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因此 TCP 支持根据接收端的处理能力, 来决定发送端的发送速度. 这个机制就叫做流量控制(Flow Control);

  • 接收端将自己可以接收的缓冲区大小放入 TCP 首部中的 "窗口大小" 字段, 通过 ACK 端通知发送端。
  • 窗口大小字段越大, 说明网络的吞吐量越高。
  • 接收端一旦发现自己的缓冲区快满了, 就会将窗口大小设置成一个更小的值通知给发送端。
  • 发送端接受到这个窗口之后, 就会减慢自己的发送速度。
  • 如果接收端缓冲区满了, 就会将窗口置为 0; 这时发送方不再发送数据, 但是需要定期发送一个窗口探测数据段, 使接收端把窗口大小告诉发送端。

通信双方在三次握手建立连接时,就已经通过16位窗口大小协商好双方的接收能力了。

如果接收方迟迟不能读取数据,则可以设置六位标记位中的PSH提示接收端应用程序立刻从 TCP 缓冲区把数据读走。

同时也可以设置URG标记位,设置紧急指针,指向需要紧急处理的数据的最后一个字节位置,表示该段数据应该尽快被上层获取。


6.滑动窗口

在前边分享的应答机制中,每发送一次数据,就要收到一个ACK应答,然后再发送下一段数据,这样做有一个比较大的缺点, 就是性能较差. 尤其是数据往返的时间较长的时候。

同时还联系到流量控制中未提及的问题:发送方是如何根据对方的接收能力来发送数据的?

既然这样一发一收的方式性能较低, 那么我们一次发送多条数据, 就可以大大的提高性能(其实是将多个段的等待时间重叠在一起了),这种方式就是滑动窗口

发送方规定滑动窗口的概念,在滑动窗口以内的数据,可以直接发送而无需等待收到应答。

发送前四个段的时候, 不需要等待任何 ACK, 直接发送; 收到第一个 ACK 后, 滑动窗口向后移动, 继续发送第五个段的数据; 依次类推。

滑动窗口的大小是多少呢?对方同步过来的16位窗口大小,就是滑动窗口的大小

这意味着滑动窗口的大小是可以改变的,同时滑动窗口只能向右移动。 


那么如果采用滑动窗口的方式,在发送过程中发生了丢包,该怎么办呢?

(1)数据丢包

首先我们要知道的是当收到确认序号时,代表着确认序号之前的数据收到了,下一个要接收确认序号之后的数据,如果一直重复发送某个确认序号,就说明该确认序号后的一段数据丢包了。 

比如说1001-2000的数据丢失了,那么接收方就会一直发送1001ACK,因为其没有收到1001,如果发送端主机连续三次收到了同样一个 "1001" 这样的应答, 就会将对应的数据 1001 - 2000 重新发送。

这个时候接收端收到了 1001 之后, 再次返回的 ACK 就是 7001 了(因为 2001 - 7000)接收端其实之前就已经收到了, 被放到了接收端操作系统内核的接收缓冲区这种机制被称为 "高速重发控制"(也叫 "快重传")。


(2)应答丢包

如果只是部分ACK丢包了,其实无关紧要,因为只要能够收到后续的ACK,就说明前边的数据接收方也一定接收到了。


7.拥塞控制

虽然 TCP 有了滑动窗口能够高效可靠的发送大量的数据. 但是如果在刚开始阶段就发送大量的数据, 仍然可能引发问题.

因为网络上有很多的计算机, 可能当前的网络状态就已经比较拥堵. 在不清楚当前网络状态下, 贸然发送大量的数据, 是很有可能引起雪上加霜的.

TCP 引入 慢启动 机制, 先发少量的数据, 探探路, 摸清当前的网络拥堵状态, 再决定按照多大的速度传输数据。

 

此处引入概念拥塞窗口:

  • 发送开始的时候, 定义拥塞窗口大小为 1;
  • 每次收到一个 ACK 应答, 拥塞窗口加 1;
  • 每次发送数据包的时候, 将拥塞窗口和接收端主机反馈的窗口大小做比较, 取较小的值作为实际发送的窗口;

像上面这样的拥塞窗口增长速度, 是指数级别的. "慢启动" 只是指初使时慢, 但是增长速度非常快.

  • 为了不增长的那么快, 因此不能使拥塞窗口单纯的加倍。
  • 此处引入一个叫做慢启动的阈值。
  • 当拥塞窗口超过这个阈值的时候, 不再按照指数方式增长, 而是按照线性方式增长。

  • TCP 开始启动的时候, 慢启动阈值等于窗口最大值;
  • 在每次超时重发的时候, 慢启动阈值会变成原来的一半, 同时拥塞窗口置回 1;
  • 少量的丢包, 我们仅仅是触发超时重传; 大量的丢包, 我们就认为网络拥塞;
  • TCP 通信开始后, 网络吞吐量会逐渐上升; 随着网络发生拥堵, 吞吐量会立刻下降;
  • 拥塞控制, 归根结底是 TCP 协议想尽可能快的把数据传输给对方, 但是又要避免给网络造成太大压力的折中方案。

三.TCPvsUDP

我们说了 TCP 是可靠连接, 那么是不是 TCP 一定就优于 UDP ? TCP UDP 之间的优点和缺点, 不能简单、绝对的进行比较:

  • TCP 用于可靠传输的情况, 应用于文件传输, 重要状态更新等场景;
  • UDP 用于对高速传输和实时性要求较高的通信领域, 例如, 早期的 QQ, 视频传输等. 另外 UDP 可以用于广播;

归根结底, TCP UDP 都是程序员的工具, 什么时机用, 具体怎么用, 还是要根据具体的需求场景去判定。


http://www.kler.cn/a/403998.html

相关文章:

  • 开源TTS语音克隆神器GPT-SoVITS_V2版本地整合包部署与远程使用生成音频
  • 基于web的音乐网站(Java+SpringBoot+Mysql)
  • C指针之舞——指针探秘之旅(2)
  • k8s 集群安装
  • 【机器学习】- L1L2 正则化操作
  • unity webgl点击链接后微信下面有导航条问题
  • Scala学习记录,全文单词统计
  • 深度学习:神经网络中的损失函数的使用
  • 第5-1节:SpringBoot对SpringMVC的自动配置
  • Flutter:photo_view图片预览功能
  • C# Winform 2048小游戏源码
  • 鸿蒙 ArkTS 中文本居中对齐的坑:为何设置宽度至关重要?
  • Kibana 本地安装使用
  • LeetCode:1008. 前序遍历构造二叉搜索树
  • Consumer Group
  • Linux 编译Ubuntu24内核
  • uniapp+vue3+ts H5端使用Quill富文本插件以及解决上传图片反显的问题
  • 购物街项目TabBar的封装
  • 设计模式:4、命令模式(双重委托)
  • .NET 9 中 LINQ 新增功能实操
  • 详细教程-Linux上安装单机版的Hadoop
  • 支付宝租赁小程序的优势与应用前景分析
  • 创客匠人老蒋:个人IP如何获取有效流量?
  • 重读《人月神话》(14)-整体部分(The Whole and the Parts)
  • LVI-SAM视觉特征点深度恢复原理解析
  • 23种设计模式速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