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article >正文

数据结构--B树

B树

  • B树
    • 原理
    • 实现
  • B+树
  • B*树

B树系列包括B树(有些地方写成B-树,注意不要读成B减树,中间的 ‘-’ 是杠的意思,不是减号)、B+树、B 树,其中B+树、B树是B树的改进优化,它们最常见的应用就是用于做索引。

B树

原理

于1970年由R.Bayer和E.mccreight提出,它是一种适合外查找的平衡的多叉树,一棵m阶(m>2)的B树,是一棵平衡的m路平衡搜索树,可以是空树或者满足一下性质:

  1. 根节点至少有两个孩子
  2. 每个分支节点都包含k-1个关键字和k个孩子,其中 ceil(m/2) ≤ k ≤ m,ceil是向上取整函数
  3. 每个叶子节点都包含k-1个关键字,其中 ceil(m/2) ≤ k ≤ m
  4. 所有的叶子节点都在同一层
  5. 每个节点中的关键字从小到大排列,节点当中k-1个元素正好是k个孩子包含的元素的值域划分,即进行分裂
  6. 每个结点的结构为:(n,A0,K1,A1,K2,A2,… ,Kn,An)其中,Ki(1≤i≤n)为关键字,且K[i]<K[i+1](1≤i≤n-1)。Ai(0≤i≤n)为指向子树根结点的指针。且Ai所指子树所有结点中的关键字均小于K[i+1]。n为结点中关键字的个数,满足ceil(m/2)-1≤n≤m-1。

我们以一颗3阶的B树为例,模拟它的插入的过程,需要注意在实现时,为了方便我们会为每个结点多开一个空间:即3阶的B树我们会开够3个关键和4个孩子的空间。

B树数据插入的过程为:

  1. 如果树为空,直接插入新节点中,该节点为树的根节点
  2. 树非空,找待插入元素在树中的插入位置(注意:找到的插入节点位置一定在叶子节点中)
  3. 检测是否找到插入位置(假设树中的key唯一,即该元素已经存在时则不插入)
  4. 按照插入排序的思想将该元素插入到找到的节点中
  5. 检测该节点是否满足B-树的性质:即该节点中的关键字个数是否等于m,如果小于则满足
  6. 如果插入后节点不满足B树的性质,需要对该节点进行分裂:
  • 申请新节点
  • 找到当前插入节点数据的中间位置
  • 将该节点中间位置右侧的元素以及其孩子按序搬移到新节点中
  • 将中间位置元素以及新节点往该节点的双亲节点中插入,即继续执行步骤4,如果向上已经分裂到根节点的位置,插入结束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关于B树的删除可以参考:B树的删除

对于一棵节点树为n的m阶B树,查找和插入需要进行 l o g m − 1 ( n ) log_{m-1}(n) logm1(n) l o g m / 2 ( n ) log_{m/2}(n) logm/2(n)次比较,其删除操作的时间复杂度为O(log n)。

实现

#include<iostream>
#include<vector>

using namespace std;

static int orderNumber = 3;

template<class T>
struct BTreeNode {
	BTreeNode(int length) 
		:_size(0)
		,_keys(length,T())
		,_parent(nullptr)
		,_children(length+1,nullptr)

	{}

	~BTreeNode()
	{}

	int _size;						//_keys已经使用的大小
	vector<T> _keys;					//存放关键字
	BTreeNode<T>* _parent;				//指向当前结点的父节点
	vector<BTreeNode<T>*> _children;	//存放孩子指针
};

template<class T>
class BTree{
public:
	BTree(int order=orderNumber)
		:_orderNumber(order)
		,_head(nullptr)
	{
		if (order < 2) {
			return;
		}
	}

	~BTree()
	{}

	bool search(T key) {
		BTreeNode<T>* tmp = nullptr;

		return _search(key,tmp);
	}

	bool insert(T key) {
		if (nullptr == _head) {
			_head = new BTreeNode<T>(_orderNumber);
			_head->_keys[(_head->_size)++] = key;
			return true;
		}

		BTreeNode<T>* cur = nullptr;
		if (_search(key,cur)) {
			return false;
		}

		int pos = cur->_size - 1;
		while (pos >= 0 && cur->_keys[pos] > key) {
			cur->_keys[pos + 1] = cur->_keys[pos];
			--pos;
		}
		cur->_keys[pos + 1] = key;
		(cur->_size)++;

		//分裂
		while (cur&&cur->_size == _orderNumber) {
			int mid = (cur->_size)/2;
			BTreeNode<T>* child1 = cur;
			BTreeNode<T>* child2 = new BTreeNode<T>(_orderNumber);
			int i = mid + 1;
			for (; i < cur->_size; ++i) {
				child2->_keys[child2->_size] = cur->_keys[i];
				child2->_children[(child2->_size)++] = cur->_children[i];
				if (cur->_children[i]) {
					cur->_children[i]->_parent = child2;
				}
			}
			child2->_children[child2->_size] = cur->_children[i];
			child1->_size = mid;
			key = child1->_keys[mid];
			if (cur->_children[i]) {
				cur->_children[i]->_parent = child2;
			}
			BTreeNode<T>* parent = cur->_parent;
			if (nullptr == parent) {
				_head = new BTreeNode<T>(_orderNumber);
				parent = _head;
				_head->_keys[0] = key;
				_head->_children[0] = child1;
				_head->_children[1] = child2;
				_head->_size = 1;
				child1->_parent = _head;
				child2->_parent = _head;
				return true;
			}

			for (pos = parent->_size-1; pos >= 0 && parent->_keys[pos] > key;--pos) {
				parent->_keys[pos + 1] = parent->_keys[pos];
				parent->_children[pos + 2] = parent->_children[pos+1];
			}
			parent->_keys[pos+1] = key;
			parent->_children[pos + 2] = child2;
			(parent->_size)++;
			child1->_parent = parent;
			child2->_parent = parent;
			cur = parent;
		}

		return true;
	}
private:
	bool _search(T& key,BTreeNode<T>*& pnode) {
		BTreeNode<T>* cur = _head;
		//采用二分查找快速定位目标值
		while (cur) {
			int left = 0;
			int right = cur->_size-1;
			while (left <= right) {
				int mid = left + (right - left) / 2;
				if (cur->_keys[mid] == key) {
					return true;
				}
				else if (cur->_keys[mid] > key) {
					right = mid - 1;
				}
				else {
					left = mid + 1;
				}
			}
			pnode = cur;
			cur = cur->_children[left];
		}
	}

private:
	int _orderNumber;		//结点阶数
	BTreeNode<T>* _head;	//指向头结点的指针
};

int main() {
	BTree<int> bt;
	bt.insert(53);
	bt.insert(139);
	bt.insert(75);
	bt.insert(49);
	bt.insert(145);
	bt.insert(36);
	bt.insert(101);
	printf("is find %d:%d\n", 36, bt.search(36));
	printf("is find %d:%d\n", 0, bt.search(0));

	return 0;
}

B+树

B+树是B树的变形,是在B树基础上优化的多路平衡搜索树,B+树的规则跟B树基本类似,但是又在B树的基础上做了以下几点改进优化:

  1. 分支节点的子树指针与关键字个数相同
  2. 分支节点的子树指针p[i]指向关键字值大小在[k[i],k[i+1])区间之间
  3. 所有叶子节点增加一个链接指针链接在一起
  4. 所有关键字及其映射数据都在叶子节点出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B+树的分裂:
当一个结点满时,分配一个新的结点,并将原结点中1/2的数据复制到新结点,最后在父结点中增加新结点的指针,B+树的分裂只影响原结点和父结点,而不会影响兄弟结点。

B+树的特性:

  1. 所有关键字都出现在叶子节点的链表中,且链表中的节点都是有序的。
  2. 分支节点相当于是叶子节点的索引,叶子节点才是存储数据的数据层。

B*树

B*树是B+树的变形,在B+树的非根和非叶子节点再增加指向兄弟节点的指针。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B*树的分裂:
当一个结点满时,如果它的下一个兄弟结点未满,那么将一部分数据移到兄弟结点中,再在原结点插入关键字,最后修改父结点中兄弟结点的关键字(因为兄弟结点的关键字范围改变了);如果兄弟也满了,则在原结点与兄弟结点之间增加新结点,并各复制1/3的数据到新结点,最后在父结点增加新结点的指针,所以B*树分配新结点的概率比B+树要低,空间使用率更高。

B树系列存在以下缺点:

  1. 空间利用率低,消耗高
  2. 插入时如果产生分裂、合并结点,需要挪动大量数据
  3. 在内存中其查询效率与哈希、平衡树一个量级,优势不明显,因此其适用于外存查询,即所有B树结点都存放在外存当中,每一次读取一个结点都是一次外存访问,由于B树高度很低,查询时就极大减少了外存查询的次数(外存读取数据的速度其实是比较快的,但让磁头定位到要读取数据的区域速度很慢),同时还有cache缓存热数据,进一步减少外存访问。

http://www.kler.cn/a/407187.html

相关文章:

  • apr共享内存
  • Vue3响应式原理
  • 10-单表查询
  • 原生JS和CSS,HTML实现开屏弹窗
  • 微信小程序技术架构图
  • 【1.2 Getting Started--->Installation Guide】
  • 电机绕组短路故障如何维修?
  • 常见面试题----深入源码理解MQ长轮询优化机制
  • 电脑系统重装小白教程
  • 开源宝藏:Smart-Admin 重复提交防护的 AOP 切面实现详解
  • 编程之路,从0开始:文件操作(1)
  • 如何在Python中进行数学建模?
  • python c++ opencv打开图片路径写法
  • RK356x-10:串口(uart)配置与调试
  • 多算法模型(BI-LSTM GRU Mamba ekan xgboost)实现功率预测
  • ubuntu安装Eclipse
  • 如何在React中服务器操作提交表单后(不)重置表单?
  • Next.js 独立开发教程(三):CSS 样式的完整指南
  • OpenHands:开源AI编程工具的新贵,让编程更自然
  • Rust学习(七):智能指针
  • Vue前端进阶面试题目(二)
  • .NET9 - 新功能体验(二)
  • (udp)网络编程套接字Linux(整理)
  • 4、MAC地址、ARP协议解析
  • 【数据结构】—— 二叉树
  • 跨域相关的一些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