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2】计算机网络的性能能指标
目录
一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二、具体介绍
1、速 率
2、带 宽
3、吞 吐 量
4、时 延
5、时延带宽积
6、往 返 时 延
7、信道利用率
一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就是从不同方面度量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有如下7个指标:
速 率 (Speed)
带 宽( Bandwidth)
吞 吐 量 ( Throughput)
时 延 (Delay)
时延带宽积
往 返 时 延 (Round-TripTime,RTT)
信道利用率
二、具体介绍
1、速 率
指连接到网络上的结点在数字信道上传送数据的速率,也称数据传输速率、数据传输率、数据率或比特率。
速率的基本单位是比特秒(bits,可简记为bs,有时也记为bps,即bit per second)。速率的常用单位有千比特/秒(kb/s或kbps)、兆比特秒(Mb/s或Mbps)、吉比特秒(Gb/s或Gbps)以及太比特1秒(Tb/s或Tbps)。
这里需要注意数据量单位与速率单位之间的区分
这里做一个习题:
2、带 宽
带宽原本表示通信线路允许通过的信号频率范围,单位是赫兹(Hz)。 但在计算机网络中,带宽表示网络的通信线路所能传送数据的能力,是数字信道所能传送的“最高数据传输速率”的同义语,单位是比特/秒 (b/s) 。
数据传送速率=min{主机接口速率,线路带宽,交换机或路由器的接口速率}
3、吞 吐 量
吞吐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信道、接口)的实际数据量。吞吐量常用在对实际网络的测量中,受网络带宽的限制。
4、时 延
时延指数据(一个报文或分组)从网络(或链路)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总时间,它由4部分构成: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和排队时延。
发 送 时 延,也称传输时延。结点将分组的所有比特推向链路所需的时间,即从发送 分组的第一个比特算起,到该分组的最后一个比特发送完毕所需的时间。
发送时延=分组长度/发送速率
传 播 时 延 。电磁波在信道(传输介质)中传播一定的距离所花的时间,即一个比特从链路的一端传播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
传播时延=信道长度/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
处理时延。数据在交换结点为存储转发而进行的一些必要处理所花的时间。例如,分析分组的首部、从分组中提取数据、差错检验或查找合适的路由等等。
排队时延。分组在进入路由器后要先在输入队列中排队等待处理。路由器确定转发端口后,还要在输出队列中排队等待转发。这就产生了排队时延。
因此,数据在网络中经历的总时延就是以上4部分时延之和:总时延=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
发送四个分组的时延如下图,一般会忽略排队时延和处理时延,因为由于链路情况瞬息万变,无法准确得到一个一成不变的排队时延和处理时延,也很难算出对应的值,所以一般忽略。
5、时延带宽积
指发送端发送的第一个比特即将到达终点时,发送端已发出了多少比特,又称以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即时延带宽积=传播时延×信道带宽。
6、往 返 时 延
指从发送端发出一个短分组,到发送端收到来自接收端的确认(接收端收到数据后立即发送确认)总共经历的时延。在互联网中,往返时延还包括各中间结点的处理时延、排队时延及转发数据时的发送时延。
7、信道利用率
用以指出某个信道有百分之多少的时间是有数据通过的。 信道利用率=有数据通过时间/ (有+无)数据通过时间。当某链路的利用率增大时,该链路引起的时延就会迅速增加。当网络的通信量较少时,产生的时延并不大,但在网络通信量不断增大时,分组在交换节点中的排队时延会随之增大,因此网络引起的时延就会增大。(路由器或交换机)
8、丢包率
丢包率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传输过程中丢失的分组数量与总分组数量的比率。
分组丢失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 分组在传输过程中出现误码,被传输路径中的节点交换机(例如路由器)或目的主机检测出误码而丢弃。
- 节点交换机根据丢弃策略主动丢弃分组。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啦😉
如果我的文章对您有帮助,
请 “点赞” “收藏” “关注”
一键三连哦!
想了解更多知识请前往重生之我在VS写bug
如果以上内容有什么问题,欢迎留言,大家一起学习,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