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的 “精确之误“:道路拥堵的 SPF 成因与解决
网络拥塞多来自 SPF,道路拥堵难道就不是了吗?
假设有两条路到达同一目的地,一条路距离为 d1,另一条路为 d2,d1 略微小于 d2,选择哪个?毫无疑问大家会堵在 d1,这是人性偏爱 SPF 使然,哪怕只小一点点。SPF 丢失或自我放弃了大量可选的路径,这导致了流量汇聚,而流量汇聚是拥塞,拥堵的罪魁祸首。
道路拥堵来自于导航的 SPF 算法,它会把所有到达同一目的地的大量车流人流导入少数(只有 1,2 条)路径,这便制造了拥堵。在没有导航的年代,司机都是拿着地图自己选路,没人有能力精确甄别小尺度的长度差异,显然这种选择结果是随机的,天然 ECMP 的,所有流量会分散在所有大差不差的路径。没人能肉眼看出地图上 12 公里,13 公里,14.5 公里的差异,但导航显然可以轻松给出精确到米的距离(或精确到 10 分钟内的时间),这便触发了人们对最优的偏爱,引导了人们的选择。
和概率路由思想类似,我认为导航不应该给出精确的指标信息,只给出路径可达信息即可,因为指标是走过之后才能判定的,而不是事前。导航应该只给出 “路径 1 可达”,“路径 2 可达”,“路径 3 可达”,… 并在地图上标出,让用户自行选择,这样就会高尚。
从上海到周口,进入 G15 后,导航提示发现一条更短耗时的路线,问是否切换,坚决不切换,一路走到黑,果然避开了拥堵,因为大多数同一方向的,看不懂地图的人都会选择相信导航切换,结果那条 “更近” 的路就堵了,然后导航发现它堵了之后,还会再提示切回来…但有时就切不回来了,这应该就是几百公里走 20 小时的原因吧。
导航会基于实时事件计算路径时间,而这个时间会影响司机用户的选路决策,这个决策反过来又会影响道路的实时路况,然后如此反复颠簸,ECMP 从此被破坏,鸡屎也不留,用手殴,净肉球。
所以高速公路开车,选择不相信导航,自己看地图基本就能避开绝大多数拥堵,我靠这个经验,十几年来,除了深圳大鹏到西乡被堵了 10 小时(2016 年,景区单向道遭遇对向 1 公里车流…)外,没有哪里能堵得着我,如果过境高速被蹭高速的当地人堵了,那就入城出口下去,进它城里吃顿特产,前面出城入口再上去。
我的建议是,只给出多个可达选项,然后给出这些可选项的总体预估时间在 a(最短) 到 b(最久) 之间,却不告诉用户哪条路具体多久,这就高尚了。不给每条路的具体时间原因很简单,给不准就别给,用不准确的甚至错误的信息做出来的决策基本都是错误的,做还不如不做,这一点我在做 “基于 TCP RTT 测量的拥塞控制算法” 的设计和讨论中已经说了不下 100 次。
但产品经理显然觉得自己比我更懂,我也就不多说什么了,喜欢堵着就堵着吧,顺便秀秀你的尾灯,下车抽烟秀秀你的皮鞋👞。
浙江温州皮鞋湿,下雨进水不会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