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之ISO/OSI参考模型和TCP/IP模型
ISO/OSI参考模型
定义与背景:
ISO/OSI参考模型,即开放式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的一个用于计算机或通信系统间互联的标准体系。它是一个七层的、抽象的模型体,不仅包括一系列抽象的术语或概念,也包括具体的协议。
七层结构:
1、物理层:管理通信设备和网络媒体之间的互联互通,实现比特流的透明传输。
2、数据链路层:提供介质访问和链路管理,负责建立和管理节点间的链路,将物理层的数据封装成帧,传送到网络层。
3、网络层:通过路由选择算法,为报文或分组选择最适当的路径,控制数据链路层与传输层之间的信息转发。
4、传输层:向用户提供可靠的端到端的差错和流量控制,保证报文的正确传输。
5、会话层:组织和协调两个会话进程之间的通信,并对数据交换进行管理。
6、表示层:处理用户信息的表示问题,如编码、数据格式转换和加密解密等。
7、应用层:计算机用户以及各种应用程序和网络之间的接口,直接向用户提供服务,完成用户希望在网络上完成的各种工作。
特点与意义:
规范了不同系统的互联标准,使得两个不同的系统能够较容易地通信,而不需要改变底层的硬件或软件的逻辑。
将网络的通信过程划分为更小、更简单的部件,有助于各个部件的开发、设计和故障排除。
通过网络组件的标准化,允许多个供应商进行开发,促进了产业的发展。
TCP/IP模型
定义与背景:
TCP/IP模型是计算机网络的祖父ARPANET和其后继的因特网使用的参考模型。它是一组用于实现网络互连的通信协议,Internet网络体系结构以TCP/IP为核心。
四层结构:
TCP/IP模型实际上将OSI模型简化为四层:
1、应用层:对应于OSI参考模型的高层,为用户提供所需要的各种服务,例如FTP、Telnet、DNS、SMTP等。
2、传输层:对应于OSI参考模型的传输层,为应用层实体提供端到端的通信功能,保证了数据包的顺序传送及数据的完整性。该层定义了两个主要的协议:TCP和UDP。
3、网际互联层:对应于OSI参考模型的网络层,主要解决主机到主机的通信问题。它所包含的协议设计数据包在整个网络上的逻辑传输。
4、网络访问层:与OSI参考模型中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相对应,负责监视数据在主机和网络之间的交换。TCP/IP本身并未定义该层的协议,而由参与互连的各网络使用自己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协议。
注意:也有说法将TCP/IP模型分为五层,即将网络访问层细分为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
特点与意义:
TCP/IP模型更加简洁实用,适应了因特网的发展需求。
它提供了面向连接和无连接两种通信服务机制,满足了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TCP/IP协议簇中的协议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比较分析
层次结构:
OSI模型采用了七层结构,而TCP/IP模型则采用了四层或五层结构。OSI模型层次划分更加细致,但TCP/IP模型更加简洁实用。
协议定义:
OSI模型在协议开发前设计,具有通用性,但协议实现复杂且不完全。
TCP/IP模型则是先有协议集然后建立模型,更加符合实际网络应用需求。
服务与应用:
OSI模型的传输层建立在网络层基础之上,提供面向连接的服务;而TCP/IP模型的传输层则建立在网际互联层基础之上,既提供面向连接的服务(TCP),也提供无连接的服务(UDP)。
TCP/IP模型的应用层协议更加丰富多样,满足了不同网络应用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