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article >正文

浅谈量化感知训练(QAT)

1. 为什么要量化?

假设你训练了一个神经网络模型(比如人脸识别),效果很好,但模型太大(比如500MB),手机根本跑不动。于是你想压缩模型,让它变小、变快。
最直接的压缩方法:把模型参数(权重)从32位浮点数(FP32,高精度)转成8位整数(INT8,低精度)。
👉 但问题来了:直接压缩(训练后量化,PTQ)会导致精度暴跌,就像把高清图片压缩成马赛克,关键细节全丢了!

2. QAT的核心思想——“考试前先做模拟题”

QAT的核心:在训练阶段,就提前让模型“体验”被压缩后的效果(模拟低精度计算),这样模型自己会调整参数,尽量适应压缩后的环境。
类比:考试前做模拟题,提前适应真实考试的环境,正式考试时就不慌了。

3. QAT具体怎么做?——三步走

第1步:正常训练模型(FP32)
  • 就像学生先学基础知识,打好基础。

第2步:插入“模拟压缩”操作
  • 在训练过程中,假装模型已经被压缩了。比如:

    • 对权重:把FP32的数值“假装”转成INT8,再转回FP32(伪量化)。

    • 对激活值(每层的输出):同样模拟INT8计算。

  • 关键细节

    • 伪量化会引入误差(比如四舍五入),但误差会被反向传播“感知”到,模型会自我调整。

    • 反向传播时,用**直通估计器(STE)**绕过量化操作的梯度问题(简单理解:假装量化没误差,直接传梯度)。

第3步:导出真正的量化模型
  • 训练完成后,模型已经学会了在低精度下工作,此时真正转成INT8,精度损失很小。

4. 卷积层的QAT

假设一个卷积层的权重是FP32,正常计算流程是:
输入 → 卷积计算(FP32) → 输出
QAT模式下
输入 → 卷积计算(FP32) → 伪量化(模拟INT8) → 反量化(转回FP32) → 输出

  • 前向传播:模型以为自己在用INT8计算(实际底层还是FP32)。

  • 反向传播:梯度直接作用于原始的FP32权重,绕过量化误差(STE的作用)。

5. QAT vs PTQ 

  • PTQ(训练后量化):直接压缩模型,像强行把大人衣服改小,可能不合身。

  • QAT(量化感知训练):边改衣服边让模型试穿,直到改好的衣服完全合身。
    结果:QAT的模型压缩后精度更高,尤其对复杂任务(如目标检测)优势明显。

6. QAT的代价

  • 计算成本:训练时间变长(因为要模拟量化误差)。

  • 调参技巧:学习率、量化范围等参数需要仔细调整。

  • 硬件适配:量化方案必须匹配部署硬件(比如手机芯片只支持特定格式)。

7.QAT的本质

QAT = 提前让模型“体验”被压缩的感觉 + 边体验边学习适应
就像运动员在高原训练(模拟缺氧环境),比赛时到高原就能发挥更好。
掌握QAT,你就能帮大公司把AI模型塞进手机、摄像头甚至手表里!


http://www.kler.cn/a/531329.html

相关文章:

  • 力扣动态规划-19【算法学习day.113】
  • c++可变参数详解
  • 网络原理(4)—— 网络层详解
  • 【零基础学JAVA】数据类型
  • 使用朴素贝叶斯对散点数据进行分类
  • 数据分析系列--⑦RapidMiner模型评价(基于泰坦尼克号案例含数据集)
  • 机器学习--学习计划
  • Intel 与 Yocto 项目的深度融合:全面解析与平台对比
  • 变形金刚多元宇宙
  • 【汽车电子软件架构】AutoSAR从放弃到入门专栏导读
  • 【探索篇】探索部署离线AI在Android的实际体验
  • ChatGPT提问技巧:行业热门应用提示词案例--办公应用
  • SpringAI 人工智能
  • Pandas基础08(分箱操作/时间序列/画图)
  • [SAP ABAP] 性能优化
  • 解决注入线程池的栈溢出问题
  • [LeetCode] 字符串完整版 — 双指针法 | KMP
  • 【Python】容器
  • 双目标定与生成深度图
  • AP单类平均准确率
  • MySQL 插入数据指南
  • 一文读懂 RAG:LLM 借助检索打开思路
  • 响应式编程与协程
  • Hot100之图论
  • 02 使用 海康SDK 对人脸识别设备读取事件
  • ubuntu18.04环境下,Zotero 中pdf translate划线后不翻译问题解决